西安交大畢業生演講引質疑,學校再不回應就晚了
冰川思想庫
2024-07-02 02:43:11
學校應當及時站出來澄清這些疑雲,既給公眾一個交代,也還當事人一個清白。
撰文丨青柳
這幾天,西安交大一位優秀畢業生李藝飛,引發了不小的網絡關注。
她是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核工程計算物理實驗室的碩士畢業生,並在畢業典禮上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
她的麵容姣好、氣質上佳,還是優秀畢業生,尤其是發言裏諸如“我決心投身國防、為國家核安全貢獻綿薄之力”的表達,更是正能量十足,得到了一眾媒體的轉發。
但隨後她的事跡卻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質疑。
01
李藝飛受到質疑,首先是集中於她的升學路徑。
比如有消息指出,她是揚琴特長的藝術生,考入西安交大電氣專業本科。揚琴和工科的混搭,已經頗給人一種“走捷徑”的觀感了。
尤其是她的研究生專業據說又調劑到了核工程,這被認為跨度過大,且不符合考研調劑的慣例,一般來說,考研調劑都在同領域專業內進行。而且在公開信息裏核工程被稱為該校的王牌專業,居然可以調劑入學,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
她的學術成果似乎也被認為經不起推敲,至少不太當得起優秀畢業生的級別。
從公開的信息來看,她有兩項國家專利和國際會議論文1篇。兩項專利具體內情無可靠信息,但國際會議論文1篇卻被認為分量不足——會議論文通常是指在會議上公開宣讀的論文,審核標準相對寬鬆。
再比如她說自己要“紮根大西北”,“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被發現她的就業單位是位於西安本地的事業單位。西安當然也算是廣義的“大西北”了,但要說紮根、奉獻雲雲,對於一個“新一線城市”來說,確實也有點牽強。
此外,還有些消息指出她和同校學生和老師有染,是“學術妲己”雲雲。但這些信息頗有點“蕩婦羞辱”的意味,也沒什麽實際證據,更是對一名女性名譽的極大傷害,此種網絡惡意中傷未免過於歹毒,公眾還是應當更謹慎。
僅從現有的學術質疑看,李藝飛似乎已經疑點重重,一個剛剛升起的學生典型,眼看著就要“塌房”了。
02
不過僅從現有的爆料看,說李藝飛完全立了個虛假的人設,倒也未見得。
比如所謂的揚琴特長藝術生,可能很多網友表示“不忿”,但在現有製度下藝術特長加分是很常見的。
從公開信息可以檢索到,有53所高校提供藝術特長加分政策,西安交通大學正是其中之一。哪怕公眾覺得藝術生學了工科甚至是核工程如何不合理,但這至少不全是李藝飛本人的問題。
至於她是不是調劑、調劑又是不是符合規定,在缺乏相應佐證的情況下難以下斷言。哪怕調劑專業的跨度大,但如果在學期間她本人確實有相應的學術研究或成績,那麽這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至於學術成果雲雲,或許在專業人士看來不夠分量,但要說一位碩士研究生,有兩項專利和一篇國際會議論文就是特別“水”,倒也未見得。一般來說碩士畢業並不需要論文發表,李藝飛的成績即便不說有多麽出色,但要說毫無成績也未免有點過頭了。
至於去西安的事業單位是不是就不算紮根西北了,恐怕也難以簡單判斷。單位是在西安,但需不需要長期在基層艱苦地區工作,是不是能和她話語裏的豪言壯語相匹配,這些起碼目前並不清楚。
更何況,現在很多信息還隻是爆料,談不上嚴肅的證據。而這,也是西安交通大學應該明確回應的原因所在,學校應當及時站出來澄清這些疑雲,既給公眾一個交代,也還當事人一個清白。
從現在的網絡輿論看,此事已經出現網暴的跡象,各種不堪入目的詞匯和小作文已經隨處可見。質疑是可以的,但如果變成一種人格甚至有性意味的羞辱,那麽顯然就越界太遠了,也不是一個合理探討應有的姿態。
現階段輿論集矢於學生本人,甚至將話題轉向女性羞辱,其實偏離了主題——哪有什麽“妲己”,“紂王”不才是禍首嗎?如果學生可以通過非常規途徑獲得學術資源,那麽掌握分配資源的那個人才是關鍵所在。
現在的網民對涉及到教育公平的話題可謂相當敏感。李雪琴多年前一個“遊泳二級運動員”的身份,哪怕過去快十年,到現在依然被緊追不放;之後又有女演員之子欲走體育特長進北大,更被爆出有鑽漏洞的嫌疑。
這些林林總總的事件合起來,當然會極大挫傷教育公平的公信力。由此人們在一些語焉不詳的新聞事件裏本能地生出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依靠公共財政而存在的公共機構,高校當然有回應質疑的義務。除了挽回當事人的聲譽,高校也理當證明自己的純粹和幹淨,證明公共資源並沒有被濫用。既然李藝飛是學校選定的優秀畢業生,那麽現在也到了需要校方站出來公開信息的時候了。
0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藝飛事件裏,不能忽視一種常見的宣傳套路和由此引發的網絡情緒。
可以想像,李藝飛是個很受高校和主流媒體偏愛的典型代表。
哪怕有人質疑她的學術成績,但從表麵上看並不是拿不出手,在公開信息裏有兩項國家專利和國際會議論文一篇。
而且她的所學專業和就業去向是和核工業緊密相關,是個非常容易就嵌套進家國敘事裏的領域。她的長相更是加分項,很容易起到“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宣傳效果。
在近些年高校塑造出來的學生典型裏,幾乎隨處可見類似的路數。這樣的學生成了一種流量密碼,一方麵既可以成為“正麵典型”,得到媒體關注的青睞;另一方麵高顏值又有眼球效應,可以起到極佳的傳播效果。
人們不妨在搜索引擎裏用“美女學霸”“高顏值畢業生”之類的關鍵詞檢索一下,看看近些年?各個學校推出來的類似典型有多少。
這也是為什麽在李藝飛的宣傳物料裏,一邊是氣勢十足、綴滿宏大詞匯的畢業致辭,另一邊又是她身著“鳳冠霞帔”、濃妝豔抹的照片。這一切,都不難看出一種“用力”的效果,相關方麵和當事人在很努力地統合各種審美體係,在努力地貼合一種宣傳套路。
但現在的網民恐怕很難輕易買賬了,一旦在這當中嗅到“造神”的氣息,馬上就會開啟非常細致的掃描。而一位典型代表,如果缺乏過硬的事實支撐,在這種高強度的凝視之下,便很容易漏出短板、陷入質疑。
這兩天其實還有一位“美女畢業生”翻車。某大學選拔的一位優秀畢業生在致辭中說“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但後來被曝申請了美國的研究生。當然,留學本身並沒有什麽問題,但和說“紮根大西北”卻去了大城市事業單位類似,反差過大的公開表態和實際選擇,終究缺乏符合常理的邏輯自洽,難掩一種表演的觀感。
類似事件對於高校來說也是個提醒:作為高等院校,還是要注重一下自己的趣味,理解自己的公共屬性和學術定位,對應該展現怎樣的社會形象有更深一層的思考。最起碼,也要做到誠實、自然,經得起事實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