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雖已連年下降,但仍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之冠。一份跨國研究指出,香港最新的樓價與收入比率連續叁年下跌至16.7倍,意味一個家庭不吃不喝16.7年才能置業,是連續14年處於全球最難負擔城市的榜首。相反,香港的業主比例則是全球最低,隻有51%。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昨(13日)天公布2024年度國際樓價負擔能力(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報告,在全球94個城市中,香港的樓價對收入的負擔比率最高,與亞軍的澳洲悉尼的13.8倍仍有一段距離;而季軍的加拿大溫哥華,其負擔比率則是12.3倍。過去3年反覆回落,但仍在全球最難負擔的城市之列,
Demographia指出,最新報告引述數據截至去年第叁季,以全球94個城市的住宅價格中位數與家庭收入中位數,計算當地樓價與收入比率,有關數字愈大,反映負擔愈大。
報告顯示,香港的負擔比率雖仍然是最高,實質已連年下降,2021年第3季時,有關比率為23.2倍,2022年同期跌至18.8倍,去年則進一步向下跌至16.7倍。報告解釋,樓價下降和市民收入改善是負擔比率下降的原因,而未來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規劃項目將提供大量房屋供應,有機會紓緩香港高企的樓價,亦朝著北京的中央政府要求香港提高房屋的可負擔性方向發展。
至於最易負擔城市的前叁名則全為美國城市,分別是匹茲堡(3.1倍)丶羅切斯特(3.4倍)及聖路易斯(3.4倍)。
報告又提到各個城市的業主比例,當中,最高比例為新加坡,高達89%;其次是愛爾蘭(70%)丶加拿大(67%)丶澳洲和美國(66%)丶新西蘭(65%)及英國(63%),而香港的比例則是最低,隻有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