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一棟普通公寓的頂層上,隱藏著一個秘密花園。一位老奶奶拎著小噴壺,精心照料著這裏的花花草草。晨風拂麵,月季、紫藤在招手,茄子、辣椒也微笑……
許知遠曾說,這位奶奶是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躲在自己的孤島上,練就了絕世武功。如果有江湖中人到這裏療傷,她會給他們熬一碗忘憂水,忘卻塵世間的紛擾。
為了這碗“忘憂水”我們找到這位“高人”,並聊了兩個小時。麵前這位老人白發蒼蒼,不是明星,沒有流量,看上去和鄰家奶奶無異。
蔡皋奶奶和她的花園。圖源:網絡
但是,如果你看了我們的聊天,一定會後悔怎麽才認識她啊?她天真又勇敢,娓娓道來又振聾發聵。現實很冷很硬,她用自己的童真、幽默、藝術,讓一切變得溫暖和柔軟起來。
讓你覺得在充滿內卷、壓力和困頓的生活裏,有一簇簇的微火被點亮,然後連成一片光,讓一地雞毛變成一地錦,然後覺得生活有一萬個值得。
老奶奶叫蔡皋,今年78歲。在中國原創繪本界,她是拓荒者和國寶級人物。
30年前她摘得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BIB)“金蘋果獎”,
相當於插畫界的奧斯卡。就在今年蔡皋在首屆“卓越大師?中國”評選活動中榮獲“卓越大師”榮譽稱號,在世界兒童文學最高榮譽的國際安徒生獎中入圍短名單。
圖源:網絡
然而這些獎項,都是我們查找資料時得知的,她從來不提。她情願叫自己“畫畫的”。
蔡皋最愛她樓頂的園子,她的不少繪本畫作取材於此。看到一個菜苗,一朵花開,她都開心。“動人春色不需多。”
她喜歡畫那些藤蔓,看著藤蔓把樓房裹起來,覺得它們“很聰明”;
她更愛一棵“心事不欲對人言”的樹,當年它被砍得非常矮小,居民晨練時拿它放保溫杯。但是十幾年過去了,現在這棵樹長得最高最直。
被砍去枝幹時,一定很痛,很無奈,它的聲音人不懂,但我相信它一定有知覺。樹將傷痕放到內心裏,心事不欲對人言……
蔡皋用圖畫和文字記錄這一切。其中一部分被收錄在《一蔸雨水一蔸禾》裏。
《一蔸雨水一蔸禾》曾一度絕版,在一些二手書平台被炒到很高的價格。而就在今年《一蔸雨水一蔸禾》終於再版啦!
圖源:采訪提供
翻開《一蔸雨水一蔸禾》,就好像翻開了蔡皋奶奶的私人筆記本。
最動人之處,就是書中的圖畫都是蔡皋的手稿。
蔡皋奶奶說,她平時的筆記本裏都不是完全的文字。寫字的時候,圖畫會跑來幫忙;而在畫畫的時候,文字也會來幫忙。
而這又是一本人生的筆記本:在圖文描繪園子裏點點生機和雨露的背後,是時間和空間交織的生活的真諦。
圖源:采訪提供
蔡皋總說:“我的東西都來得比較晚。”的確,現在人們比較熟悉的《一蔸雨水一蔸禾》《桃花源的故事》《花木蘭》《孟薑女》《火城1938》等成名作,都是蔡皋奶奶在退休後創作的。
也正因為“晚”,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對過去的回眸。
“感覺時間過得太快,就想要留住一些。如果這個時候被什麽東西觸動了過去,我就迅速把過去的(回憶)拿過來。不是刻意的,生活就讓我跟過去有勾連”。
在蔡皋眼裏,生活就像農村女性製作的家織布:互為經緯。
橫的是當下的世界,豎的是過去和未來。有經有緯,一路來交織。這是對時光的留戀,也是對生活的珍惜,對自己生命狀態的在意。
與其說樓頂上的是花園,蔡皋奶奶更願意叫它菜園。“因為種植是我的日常。在鄉下的時候每天都要種菜”。
時間回到60年前。20歲的蔡皋下鄉當了一名鄉村老師,這一當就是七年。當時的鄉下的學堂一切都要自給自足。要教學、要種菜,就連上下課打鈴,都是老師們手動敲一塊鐵完成的。
蔡皋年輕時照片。圖源:網絡
溪水旁邊岩壁的上方更有一個人的學校。岩壁下麵就是菜園。春種秋收,有時候老師也會帶著孩子們一起種菜,收獲時候讓孩子們把菜帶回家。孩子們也會把家裏的好吃的帶給老師。
這是教學,也是生活,全都是融為一體的。
在很多人眼裏“上山下鄉”那段最艱苦的時光。蔡皋卻也過得樂趣無限。
雖然在那個革命的年代,大家都不曾講起,但在蔡皋眼裏,這裏的一切都是有故事、有曆史的。
這所學堂,前身其實是一座唐代的古寺——開曆寺。高高的大殿,周邊有木樓梯可以走上去,上去之後就是老師們的宿舍。
相傳,黃巢起義時候,這古寺的大殿裏躲著不少老百姓,軍隊在搜查時,竟然發現殿裏的大佛在流淚。出於對神明的敬畏,軍隊撤退了。
一說,眾人躲進了大佛的肚子裏,呼出了水汽在內部凝結成水滴,然後從大佛了眼睛裏流下來。這種說法,說服了很多人,但還不足以說服蔡皋。
在蔡皋心裏,這方土地是神奇而有靈性的。
在寺院中間,有一棵千年古柏,因為太過高齡,隻有樹頂的新綠,才能讓人知道,它也是有生命力的。
同學老師們每天去教室、回校舍,都要路過這棵古樹。逢年過節村民們經常來這裏拜一拜。
突然有一天,古柏轟然倒掉。幸運的是,當時正值暑假,老師孩子都不在校,古柏沒有傷害一個人;更神奇的是,古柏沒有倒向大殿,也沒有倒向偏殿,而是正正好地倒在空地上,沒有破壞一處廟宇。
直到七年後離開學校,蔡皋才有機會看到了開曆寺的全貌圖。那起伏的丘陵,狀如蓮花的花瓣一般層層疊疊,而開曆寺就是花蕊。
圖源:網絡
在這樣神奇的地方工作生活,怎麽會苦呢?
而讓蔡皋覺得更甜的,就是和孩子們的相處。
她愛孩子,更有一顆童心。
“看著那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睛時,你怎麽可能不柔軟”。蔡皋教數學語文英語,也教音樂畫畫。
畫畫課,她從來不會讓孩子悶在教室裏,她帶孩子們做風箏,編織草葉,讓他們去大自然裏觀察。
去畫一棵草、去畫畫一棵樹、去畫一個太陽一朵花,不管什麽都行。
蔡皋奶奶的畫。圖源:采訪提供
孩子們都拎著一張紙高興得晃著腦袋地奔出去了,回來後交回一幅幅畫。蔡皋都給它們貼到牆上。
後來有一位學生成為了一名專業水彩畫畫家,他說愛上畫畫,就是因為蔡老師,因為蔡老師把他的“作品”貼在了牆上。
除了聽話好學的孩子,當然也有調皮的。蔡皋說,她是一樣的愛。這世間最和諧的就是孩子,他們沒有分別心。而成人可能要努力一輩子,
還做不到沒有分別心。
《一蔸雨水一蔸禾》內頁手稿。 圖源:采訪提供
時間過去60多年了,蔡皋到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班裏成績最頑皮孩子的一次作文寫作。
作文的題目是:有意義的勞動。剛開始寫,這個孩子就苦惱地召喚蔡皋:“我寫不下去了!”
蔡皋拿過他的作文在班機裏朗讀起來:“太陽出來了。太陽很曬。曬到很痛。”全班同學都笑了。蔡皋卻誇他,寫得很好,很準確。雖然語言簡單,但是讓她很有感觸,大家頂著大太陽勞動的時候,太陽真是對會把人曬到發痛的啊。
圖源:采訪提供
對這個孩子,蔡皋總是給他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因為在家訪中,她得知孩子沒有媽媽,爸爸是一位赤腳醫生,經常在外麵工作,不能好好照顧他。
很多年之後,蔡皋離開鄉村小學,去縣裏中學教書。有一天,一個高高大大的年輕人急吼吼地找到她。在年輕人的臉上,蔡皋隱約看到了當年那個小男孩的影子。
他輾轉很多地方才找到蔡皋,就為了見她一麵。因為他馬上就要入伍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了。
上戰場之前,他一定要見到蔡老師。男生沒有漂亮的語言,他隻是說,老師你當年沒少給我操心,你關心過我。
時間又過去了四十多年,這位同學再也沒有來看過蔡皋。蔡皋說,希望他是因為找不到我了吧。
所有過往皆為積累。
那些農村生活的畫麵,那些田野,那些農夫,那些農婦和織布機,那些田間地頭玩耍的孩子……都是七年裏蔡皋最熟悉不過的記憶。
在多年以後成了蔡皋畫,“它們全部都在我的肚子裏,從來都不用找資料,說畫就可以畫。”
蔡皋的繪本《桃花源的故事》就有這些圖景。
你看圖上的這個小茅亭,就是當年蔡皋每天上課時要經過的。
圖源:《桃花源的故事》
繪本原文裏有一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蔡皋就畫一個男人挑了個扁擔。
因為當年蔡皋的丈夫是用一條扁擔,在鄉下和城裏往返,女兒睡一頭,另一頭放她的奶粉尿布衣服……
蔡皋說,她沒有桃花源,她的桃花源,是逼出來的桃花源。是審美拯救了她,看到綠顏色,看到太陽初升,看到朝霞,就把一切不好的都忘了。
蔡皋說,有什麽雨水就養育了什麽樣的苗。這就是她的外婆常說的:一蔸雨水一蔸禾!
家庭的教育成為她的底氣。雖然她經曆過很多“黑色”,但在蔡皋看來,黑色也不是壞的顏色,所有的色彩是相互成全的。
“蒲鬆齡《聊齋》的基色不就是黑色嗎?他的作品,不就是攜風帶雨的麽?幽暗的角落裏,有他的朋友,有最底層的感受。大量的黑色,襯托了他作品裏像珠玉一樣寶貴的晶瑩的色彩。”
蔡皋榮獲BIB“金蘋果”獎的繪本《寶兒》(原名《荒園狐精》)就改編自聊齋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父親不在家,母親被狐精纏住,孩子想出辦法來,把狐精捉到了。
蔡皋在繪本裏運用了大量的黑色。
狐狸去找酒喝,寶兒尾隨其後,兩邊大塊黑的顏色,給人一種壓迫感。
圖源:《寶兒》
但是寶兒大紅的衣服,高舉的橘黃色燈火,和寶兒藍寶石一樣的眼睛,壓住了所有的黑暗。
圖源:《寶兒》
就像蔡皋在《寶兒》的創作後記中寫的:
關於黑色,我感受太多……一切的好、一切的美,都是從黑土地中生長出來的一段精神……一切的衝動和亮麗都從那兒奔走出來。
一如蔡皋的經曆。
因為爺爺做過縣令,出國留學過;父親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因滿腔愛國之心,做過美國飛虎隊翻譯。到了特殊年代,蔡皋全家都受到波及。
但是家人們都沒有因此絕望。
圖源:一席。中間的小朋友就是蔡皋
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母親每周去鄉下辛苦工作,工作之後還不忘了給孩子們帶回一個手帕包裹。
裏麵有幾粒黃豆,幾粒蠶豆,或者幾片紅薯片。這些都成為蔡皋兒時最美味的加餐。在那樣的日子裏,她依然能夠得到快樂。享受母親的溫暖。生活很艱難了,母親帶回的豆子,就顯得格外的香甜。
蔡皋的父親也經曆了那個“黑色”的年代,他自己雖然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一直心境很好。但凡有一點點好吃的,就會唱歌,他還是足球和乒乓球高手。
父親80歲時候,蔡皋曾問他,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刻。父親的記憶裏沒有那些悲傷的事,他想起了一場普通的足球賽,說:“不知道是怎麽回事,騰空而起,腳這麽一勾,球就進了!”
圖源:網絡。蔡皋和父親
蔡皋忘不了父親講這句話時的神情,真的幸福極了。這就是最樸素的、最具體的,對日常的熱愛,看似平常,卻給人從困頓中走出的力量。
采訪到這裏,蔡皋奶奶用湖南話又說了一遍:“一蔸雨水一蔸禾!”。她太愛這句話了。
“你可以是一棵鬆樹,也可以是一顆狗尾巴草。你接到多少雨露,擁有多少條件,就用這些去紮根你的生活,努力成為你自己的樣子。”
不要糾結小草為什麽不和大樹一樣高,最重要的是人和草木一樣,都有一股韌性。
糾結太傷人了。蔡皋奶奶對現在年輕人糾結與內耗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兩個磨盤空磨,是會消耗自己,損耗自己的內力的。你要找到自己的麥子和黃豆,這樣才能磨出香甜麵粉和豆漿啊。”
圖源:網絡
當我們問到,我們的麥子和黃豆在哪的時候,蔡皋奶奶卻不肯說。
因為這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你去找啊”。
“一切苦難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成親切的回憶”。
“樹蔭下一卷詩章,一瓶美酒,一點幹糧,有你伴我歡歌,荒原都是天堂”。
尋找你生活裏的點滴趣事和微光,也許那就是你的麥子和黃豆,終有一日會成為我們自己的麵粉和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