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浙江台州石人峽廢棄景區內,兩名驢友在橫渡急流時落水遇難,記錄下兩人生死時刻的視頻引起廣泛討論。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遇難驢友中有一人是領隊,此前多次帶過隊伍出發;而事發地石人峽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新手難度”,有著成熟的徒步線路。此外,此次活動為AA約伴,發起組織自稱“公益戶外組織”,出發前標明“風險與責任自負”。
近年來,類似的戶外AA團頗受歡迎,它們加入費用低、聚集同類愛好者,具有公益性。但許多新手對戶外風險的感知較低,而組織者通常會在事前用免責聲明規避風險,這讓戶外AA團事實上暗藏安全隱患。
被急流衝走的驢友
6月2日中午,浙江台州黃岩區廢棄景區石人峽的水潭處,兩名驢友在橫渡急流時落水失聯。6月4日,黃岩區應急管理局通報稱,經過兩天的搜索,兩人被搜救人員找到,經確證已無生命體征。
一段網傳視頻記錄下兩名驢友遇難的生死時刻。視頻顯示,紅衣男子和背有大背包的白衣女子正在嚐試借助一根有彈性的扁繩索渡過溪流,但溪水暴漲,水位已至膝蓋,女子一腳不慎踩空。紅衣男子旋即轉身試圖拉起該女子,也被帶入水中。對岸多人努力拉繩試圖挽救兩人,兩人掙紮幾分鍾後,繩子斷裂,兩人落水。
黃岩區嶼頭鄉官方人士曾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石人峽是一個沒有正式建成的景區,也從未在政府備案對外銷售門票,多年前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被荒廢至今,“屬於一個爛尾工程。”
6月7日,遇難男子的堂兄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堂弟的屍體已火化,家屬不希望過多打擾。
據南方周末報道,遇難男子為寧波戶外領隊,網名“萬萬沒想到”,戶外圈稱其為“萬萬”。萬萬姓章,居住在寧波市五鄉鎮。
網傳截圖顯示,昵稱為“萬萬沒想到”的網友發布的組團公告,與本次失事的時間和地點吻合。組團公告稱,6月2日石人峽—布袋穀環線徒步距離15公裏,預計耗時6小時,建議拚車費用每人125元。並特別標注,本次活動為AA約辦,自願參加,風險自負,責任自擔,組織者不負責任。主辦方為樂嗨客戶外部落。
“樂嗨客”QQ群(圖源:網絡)
樂嗨客戶外部落微信公眾號介紹,其為寧波公益戶外組織,每周組織AA約伴戶外活動。極目新聞記者檢索其過往信息發現,萬萬是其領隊之一,帶過多次隊伍。
在一篇2020年的年度總結中,樂嗨客總結:組織了44次一日徒步登山活動,7次外線活動和一次急救培訓。樂嗨客戶外的活動QQ群顯示,其擁有超過1000名群成員。目前該QQ群已被禁言。
危險“新手區”
在戶外圈,失事的石人峽景區此前是比較火熱的打卡地。雖然景區早已廢棄,但因其內有高山流水瀑布飛濺的景色,被戶外圈人士稱為“台州小九寨”。在戶外圈社交平台“兩步路”上搜索可發現,石人峽—布袋穀環線也是一條多人曾打卡的路線,直到今年5月仍有人去過,全程約15公裏,爬升700米。
石人峽(圖源:網絡)
來自浙江樂清的領隊阿龍就曾於去年9月約伴前往石人峽。他告訴記者,按照路線長度不同,石人峽分為大小兩種環線。但無論是大環線還是小環線,事發那處水潭均屬於必經之路。從出發地點到水潭也就半小時。龍少猜測,從寧波過來的旅行團大老遠過來,可能並不甘心止步於此。
阿龍表示,石人峽徒步已經較為成熟,並非像外界想象那麽危險,在枯水期和水小時,石人峽甚至很適合新手徒步,很多沒有專業徒步經驗的親子團也會前往。但徒步的難度並非固定的標準,往往靠領隊結合具體情景和經驗判斷,“比如大雨時,路線濕滑,這時候就有危險了。”
阿龍回憶,那個水潭實際跨越的距離隻有幾米,去年9月枯水期時水位較低,水流比較緩,他和隊友直接涉水而過。走過水潭後,後麵都是棧道,也不再存在水路。
6月7日有驢友再探訪石人峽(受訪者供圖)
另有網友今年5月拍攝的視頻顯示,石人峽內溪流上有用於橫渡水流的木橋。“這都是驢友自己搭建的”,龍少表示。他提供的視頻顯示,6月7日,有驢友去事發地點再次“探訪”。橫渡水流的木橋已消失,露出水麵、可供人下腳的隻有光滑的石頭。水潭下的急流已匯成瀑布,衝進看不見底的深潭。
在有著10年戶外領隊經驗的蔡陽看來,暴雨後的石人峽不適合繼續進行戶外活動,因為雨水導致河水上漲,這對戶外運動來說十分危險。蔡陽說,在戶外運動中有一個老話叫“欺山不欺水”,“水域風險更大,有的水麵看似平靜安全,其實下麵暗流洶湧。兩天的連續暴雨後,這種降雨量對於普通的徒步者來說已經有巨大的危險了。”
蔡陽介紹,若在無後勤補給的多日長線徒步運動中碰到“不得不渡”的水域,則要在行進時遵循“渡河係統”,比如繩索不可以和水流方向成90度,否則人一旦因為失誤滑落,就會變成水流中的受力頂點,形成“死亡V字”,“那樣10個人、20個人都拉不回來。”蔡陽表示,但在實際中,“不得不渡”的情況極少,大多數情況都能及時掉頭或更改路線。
另外蔡陽認為,此次事故視頻中所展現的彈力扁帶也不可用作渡河中的牽引繩,不能起到救援作用。扁帶有彈力係數,一旦被拉緊會產生較大程度的形變,繩子容易擺蕩從而使被牽引者失去重心。蔡陽說,在水域救援領域常用的繩索是靜力繩,這種繩子彈力係數低、延展性差,“把繩子繃直繃緊就會像護欄一樣,可以幫助被救者穩固重心。”
但蔡陽認為,不應因此而苛責在本次落水事件中的施救人員救援不力,“所有的應對方式事後看是錯的,但是在事情發生的那一刻,在危急的情況下,我相信他們已經用能想到的辦法去救了。事發後再多的分析可能都是‘事後諸葛亮’。”
盲目跟風與潛伏風險
37歲的福慧曾連續兩年跟過福建的一個中老年戶外AA團。有一次,她和隊友差點就回不來。
“去之前我們以為是休閑的路線,帶隊領隊年紀大,忘記了後半段路線,把我們帶到沒人走過的懸崖峭壁,差一點踩空就沒命了。”如今回憶起來,福慧仍覺膽戰心驚,她記得當時隊伍裏有很多新手,還有兩名超過七十歲的老人,隊友平均年齡在五十歲左右。所有人都沒有帶專業登山設備,唯一的一根繩子是同伴帶的用於拉貨的細繩。同行的另一位經驗豐富的領隊“都快哭了”,說自己家裏還有老人,下次再也不來了。
“那條路,連直升機救援都進不來。”福慧慶幸,最後大家都手腳並用翻越了大石頭,一群人翻過溪水源頭才走到正常路線上。
為什麽半途不折返?福慧稱,其中一名領隊曾在半途中表示大家可以選擇折返,但因出發前從不問路線,盲目相信領隊,對前方的危險無知,最終無一人折返。等到走上險路時,為時已晚。
福慧之前參加的徒步活動(圖源受訪者)
近年來,戶外運動風靡,其中不少收費低廉的戶外AA團頗受歡迎,不少像福慧這樣的“戶外小白”也加入到AA團中。AA團對參與者並無明確要求,領隊會對參與者初步篩選,比如詢問是否有戶外經驗,是否有基礎疾病等,但往往門檻不高。對於參與者來說,AA團費用低,僅需要分攤交通費,自帶食物,也能結伴交友。
小唐於2022年8月參與了華中某市一戶外AA團,她在小紅書上看到本地有戶外社群打出“一起玩水,找搭子”的招募帖,便在前一天緊急購置了一些衣物後參加了溯溪。在此之前,她從未了解過溯溪其實很危險,在看到新聞後更是感到後怕。
福慧說,自己最初參加戶外AA團是為了鍛煉身體。她是北方人,在福建本地不認識其他人,因此每周都會跟團,不認識山,更不認識路,“懵懵懂懂爬了兩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