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淘寶,老外才第一次見到了完整的蘋果皮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淘寶已經成為20世紀下半葉以來,繼日本動漫、香港武打片、韓國K-POP、中國網文之後的第五大文化輸出。

外國人逛淘寶,會自動進入譯製片模式:

“哦,我的上帝!怎麽還會有這種鬼東西?”

“真是見鬼!這玩意兒怎麽想出來的?”

“看在上帝的份上,真的不要讓我再買了!”

當年,西方的抽水馬桶給國人造成的culture shock,如今淘寶已百倍奉還。很多老外直到上了淘寶,才發現自己是個糙人。

神秘的東方力量,現在照進了西方的日常裏。

文 |方邢

編輯|辛野

運營|泡芙

沉迷剁手的外國人

亞當剛搬進新的公寓,新家裏除了寵物狗貝拉,幾乎是空空蕩蕩,但是門廳卻被快遞堆得滿滿當當。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國人,亞當先是在深圳一所雙語學校做英語老師,現在又去了嘉定區某雙語學校教數學。

上完一天的數學課,終於到了一天中他最解壓的時刻——快遞開箱,他急匆匆地把快遞搬進屋裏,拖鞋都沒來得及穿,穿著襪子直接踩在地板上。

這一堆“快遞盲盒”裏,對亞當來說,每一個都是“隱藏款”。

比如一個自動削蘋果皮神器,通過旋轉搖把,就可以削出又薄又均勻的蘋果皮。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用小刀把蘋果皮削得又薄又不間斷是很常見的技能,但是對於英國人來說還是太難了,基本上用刀削就是“迪拜”刀法把果肉削去小半,更多的時候他們選擇直接帶皮啃。

一條完整、均勻的蘋果皮,足以讓亞當哭泣。仿佛活了大半輩子,他才見到蘋果真正的樣子。

▲亞當用自動削蘋果皮神器。圖 / B站@亞亞亞呀當視頻截圖

而亞當最期待拆箱的東西,是一個蓮花生日蠟燭,花瓣用廉價塑料製作而成。搭配蜂鳴器播放音質感人的生日歌,它會一直響到電池電量耗盡,被網友戲稱“一年響一次,一次響一年”。

在今天很多人眼裏,這個蠟燭可以算得上標準的電子垃圾,這都是我們童年玩兒剩下的。

但是對於亞當這種“沒見過世麵”的外國人,這玩意兒也太震撼了!

點燃時煙花突然噴射到半空,綻開時每個花瓣上都有個小蠟燭在燃燒,還能自動播放生日歌……這用戶體驗簡直拉到極致,有一個蠟燭就能在蛋糕上開party。

一想到不久之後就是父親的生日,亞當更期待了。到時候這個來自中國的小玩意兒,肯定能給當了一輩子工程師的父親,一點小小的東方智慧震撼。

這不是蓮花蠟燭第一次出圈,2022年美劇《亢奮》演員Hunter Schafer的生日照片中,這個蠟燭顯然已經C位出道。

▲Hunter Schafer的生日照片中,蓮花蠟燭C位出道。圖 / 網絡

外國人隻要用過一次蓮花生日蠟燭,就會感覺到以前過生日吹蠟燭環節也太索然無味了——比起中國人在細節上的講究,咱們外國人過去是不是活得太糙了?蓮花蠟燭出海,搖身一變潮玩,在淘寶僅售10元的蠟燭在國外電商網站上售價竟然高達18.99美元(約合人民幣121元),溢價達12倍多。

同樣生活在上海的李格(Perret Gregory),現在已經是一個有中國“綠卡”的上海女婿,這點東西不足以震撼到他。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的法國人,什麽新奇特的東西他都見過了,卻發現淘寶上還能刷到聞所未聞的“神器”,很多甚至中國人也沒聽說過。

中國人愛喝熱水,歐美國家的人都懟著龍頭喝涼的,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國人對於喝熱水的執念,已經到了要隨身攜帶加熱器的程度。

▲桌麵即熱燒水壺。圖 / B站@李格Greg視頻截圖

一個便攜的加熱器,插上一瓶礦泉水通上電,就可以隨時隨地都能喝上開水,水溫足以泡泡麵。

李格還發現,在愛幹淨這件事上,中國人已經窮極一切辦法。站著洗淋浴,對於高個子來說,洗腳就比較困難,你踩著地麵想把腳底板抬起來衝一下,卻發現韌帶不允許你做如此靈活的舉動,所以中國人還發明了淋雨腳踏板,專為洗腳而生,踏在踏板上腳趾頭縫都能衝幹淨。細節,太細節了。

▲淋雨腳踏板。圖 / B站@李格Greg視頻截圖

作為一個紅酒行業的從業者,李格每個月要給客戶開300多瓶紅酒,但是他剛來到中國時,一個普通的紅酒開瓶器都不容易找,中國人還對紅酒沒有太多認知,更別提怎麽開酒瓶、怎麽醒酒。

現在中國人對於紅酒的研究,可能已經走在了法國人前頭,在開紅酒瓶這件事上,中國人彎道超車,實現了電氣化。

▲電動紅酒開瓶器。圖 / B站@李格Greg視頻截圖

李格在視頻裏感歎:十年裏哼哧哼哧手動開了36000瓶紅酒,自己是不是活得太失敗了?

小物件裏的大智慧

在經濟和技術發展導致的全球化運動中,消費本身已經成為文化的一種主導力量。用鮑德裏亞的話說,在當今社會,“消費”不是一種附屬於生產的消極行為,而是成為“生產力的一種有組織的延伸”。

一件不起眼的小物件中,往往凝結著中國設計師對於人們需求的,體貼入微的洞察,也表達著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和理念,電動開瓶器、手搖削皮刀不是中國人窮講究,反而是物質上越來越豐富的中國人,正視了人的需求,做出了人性化的創新。

從一件件淘寶商品裏,不難感受到中國產品、產業乃至於整個中國社會的變化。

2005年,荷蘭攝影師魯本·龍格爾(Ruben Lundgren)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幾乎每天背著相機在上海的街道徘徊。

大約是在2008年,魯本就已經接觸了淘寶,那時候魯本和朋友們要購買一些電子產品,隻能去中關村。對一個住在望京的老外,淘寶為他省去太多功夫。

從一個藝術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淘寶上有太多中國獨有的風景。比如商家會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直白的方式來表現產品的功能。一塊木板,他們不會用大篇幅的文字和數據去描繪木板的材質和密度,而是讓幾個人同時站在上麵,但木板不會斷裂,以此體現木板的承重能力;或者用“兜住一個人”的畫麵,來體現蚊帳或漁網的堅韌。

坦誠、直觀、效果好,非常符合中國人低調務實的性格。

▲商家用“兜住一個人”的畫麵來體現漁網的堅韌。圖 / 網絡

後來,魯本將收集的淘寶賣家秀集結成了一本畫冊——《WOW TAOBAO》。一幅幅圖片既是商品,更是展示中國社會風貌的一塊塊拚圖,他通過淘寶觀察著中國,商家的智慧、產品的革新、消費習慣的變遷、流行風潮的變遷,都在其中一覽無餘。淘寶上無限的有趣商品匯成的信息流,構成了一幅描繪中國社會生活全景的浮世繪。

古老的東方智慧,也可以以物為載體,漂洋過海來到異域。

2022年春節的兩個月時間裏,近40000台自動麻將機、15000副家用麻將被海外消費者買走。

出口商家貼心地在麻將上標注英文,同時配送英文版本的說明書,視頻網站YouTube上,觀看各類麻將玩法的教學視頻播放量超過5000萬次。甚至在紐約曼哈頓,搓麻將成了上流社會專屬的社交活動。每周一下午,紐約上東區的女人們會準時出現在公園大道南的薩拉貝斯餐廳,在這個雷打不動的“麻將日”,所有人都在學習中國遊戲的規則。

好萊塢女星茱莉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是一個忠實的麻將愛好者,在做客《深夜脫口秀》(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時,說出了她對麻將獨特的理解:

“The concept of mahjong is to create order out of chaos based on random drawing of tiles.”

麻將的內涵在於通過隨機抓牌在混亂中創造秩序。

▲茱莉亞·羅伯茨在做客《深夜脫口秀》時,說出了她對麻將獨特的理解。圖 / 網絡

麻將的曆史比美國的曆史還要長,但是通過玩牌,一個美國人已經參透了麻將的精髓。玩兒懂了麻將,也就讀懂了中國。

在今年的“廣交會”上,就有媒體發現過去是外國公司直接來找廠商拿貨,或者拿著圖紙來找中國工廠生產。但現在,外國公司也會來“采購”中國的創意和設計。

比如一款沒有電池的電子體重秤,隻需要簡單按壓幾下,踩踏產生的動能就可以轉化成電能,讓電子體重秤的屏幕亮起來。既能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還能節省電池的成本。

歐美等發達國家向來將環保作為消費中應當保全的重要價值,很多時尚品牌都曾經推出過用環保材料製作的服飾、飾品,但這些設計對於實際減碳的意義有限。而一款無需電能的體重秤,確是把節能落在了實處。中國的設計也在傳遞環保等現代設計觀念,而且很多時候比國際走得更遠。

潮水的方向

海淘的曆史,就是一部消費全球化的變遷史。

過去中國在這個鏈條上更多地扮演接受的角色。近代以來,許多西方工業文明的日常消費品傳入中國,抽水馬桶、電燈電話……外國消費品成為一種先進文明的象征。

“洋”幾乎成為了“好”的同義語,上層社會的消費莫不以“洋”為尚,衣有洋縐,帽有洋筒,顏料之鮮明者亦呼洋紅洋綠。

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十年前,那時候“海淘”還是成為中國人重要的消費組成。2014年是中國跨境電商的爆發之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海淘成交規模突破了1400億。

大牌箱包要買海外的,因為稅率差異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奶粉要買新西蘭的,孩子吃著放心……國外的產品,一直被認為是質量好、設計理念先進的代名詞,雖然這些產品很多也是中國代工:曾經有人在日本海淘智能馬桶蓋,卻發現馬桶蓋產自杭州。

其實這些產品在技術上並無難度,中國人海淘馬桶蓋,實際上是日本社會消費文化輸出的結果,大家都覺得日本人愛幹淨、日本設計重細節,所以大家都覺得用上了日本產的馬桶蓋,才算得上精致、講究。

而現在,中國製造已經逐漸改變了潮水的方向。在全球化的遊戲中,現在的中國已經不僅限於扮演消費品的生產者——這一工具性的角色,而是要站得更高,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出現在全球消費文化的傳播鏈中。

經常瀏覽國外社交媒體就會發現,“How to shop on TAOBAO”(怎麽在淘寶購物)已經成了流量密碼,YouTube、TikTok上的攻略成了萬人轉發的熱帖。

外國人網購也鬧出過不少“笑料”。不久前,一張“中國六十年代傳統果籃”的照片傳遍了各大國外社交媒體。商品簡介裏寫著,這個“果籃”可以盛放水果、鮮花、香檳,適合宴會等重要場合,價格也“配得上”這個定位,一個就超過60美元(約合人民幣400元)。而實際上,這是中國上世紀60年代家家戶戶都有的搪瓷痰盂。

▲搪瓷痰盂被當成“果籃”。圖 / 網絡

2020年,淘寶正式開放搜索接口之前,要開始一場“反向海淘”,身處海外的消費者們必須要明確產品需求,整理商品信息,然後聯係代采商下單,並最終通過集運的方式購買。如今,流程上的限製已經解除。

兩年前,歐洲能源危機爆發時,國貨迅速走進了歐洲市場。加厚夾克和高領毛衣的訂單雪花般飛向國內,一個月內,男士秋季高領毛衣的搜索量就暴漲超過10倍。

不隻是毛衣,其他中國製造的保暖和取暖產品同樣熱銷,一度供不應求。浙江東北部的慈溪是取暖器的生產基地之一。當地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取暖器出口歐盟金額為15.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5%。電熱毯也成了緊俏物資。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7月,歐盟進口電熱毯129萬條,短短一個月之後,又進口140萬條。

中國生產的便攜取暖產品也變得越來越緊俏。許多歐洲人們刷遍各大電商網站,也沒有找到現貨,隻能排隊苦撐過一個月。在有些國家,熱水袋已經開始將內膽水袋和外包裝的布袋分開銷售,僅僅一個布袋,都要5歐元。

消費潮水的方向,暗合著時代的脈搏。從“made in China”到“buy in China”,背後折射的是中國的消費文化也走在了全球更先進的位置,豐富的產品選擇、獨特的設計理念使得消費文化可以向外溢出,驚豔全世界。

外國人上淘寶,獲得了對於物的滿足,也認識了物所承載的中國消費文化。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未來還將有越來越多的寶藏國貨,成為外國人購物車裏的最新爆款。

▲圖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