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童在韓國街頭拉屎惹眾怒 周圍人阻止遭其母無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伴隨著國際航線增加和遊輪旅行的活躍,韓國濟州島再次充滿了外國遊客,然而以外國遊客為中心的“小插曲”也接連不斷……

韓國媒體報道稱,近日一位中國母親帶著孩子在濟州蓮洞市中心的林蔭樹旁大便,盡管當時周圍的濟州道民出言指責,但依舊沒能阻止這對母子的不良行為。


本月18日,目擊了上述情形的韓國網友A某在濟州某媽媽社區論壇中發帖吐槽稱:“中國人真的太過分,大家一定要看一看”、“中國人來濟州島旅行還算可以忍受,但是在其他國家的街道上就讓孩子那樣隨便拉屎,作為道民我非常生氣,所以向警方報了案”。

A某上傳了自己拍下蹲在林蔭樹旁大便的男童的照片,照片中疑似是該男童母親的女性就站在一旁。


A某表示:“他們究竟在想什麽?韓國人連狗的大便都會用袋子處理幹淨,何況是人的大便呢?為什麽要玷汙別的國家呢?”

“當時人行橫道的指示燈也是紅燈,但是大家卻像是綠燈一樣成群結隊地過馬路,真不知道他們的常識線在哪裏”、“如果看到這樣的中國人,我們就一起舉報吧”、“最近奇怪的人真的很多,如果搭話的話也挺危險的,所以就發短信或打電話進行舉報吧。希望能貼上禮儀警告牌”。


除A某外,另一名目擊了現場的韓國網友也在網絡社區中上傳了自己拍攝的視頻,並表示:“出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這種場景,愣了好久才拍下這個視頻。他們都是中國人,我因為不懂中文所以就用英語進行了提醒,但是卻被無視了。”

對此,其他韓國網友憤怒地表示:“在公共場所拉屎是中國文化嗎”、“小區裏的狗拉屎也會被裝入排便袋裏,人還不如狗嗎”、“又不是XXX排便訓練,在市中心那樣算什麽”、“好野蠻”、“那個國家在街上拉屎是家常便飯嗎”……

韓國媒體稱,中國人已經不是第一次因在旅遊景點做出類似行為而遭受指責。

今年5月,一對中國夫婦在泰國曼穀大皇宮前看著女兒小便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平台中擴散開來,引發了爭議。

與此次濟州男童大便事件類似,一位網友目擊到這一幕將其拍了下來並上傳到了網上。該網友稱:“泰國各大旅遊景點為維護秩序和遊客體驗,通常會製定明確的禁止條令和規定”、“對於一些未明確規定的行為,遊客也應該具備基本的文明素養”。


當時,泰國網友對中國遊客進行了強烈嘲諷,泰國旅遊體育部長也出麵表示:“遊客行為不當”,指示相關機構進行調查。

其實,在韓國街道上隨便大小便的行為可以按照《輕罪處罰法》進行處罰。韓國《輕罪處罰法》第3條明確規定:“在道路、公園或其他多人聚集或來往的地方隨意吐痰或大小便的行為,可以處以10萬韓元以下的罰款或拘留。”

雖然能夠理解年齡較小的兒童對於大便、小便這樣的生理需求難以控製,但是作為父母出門在外還是要有最基本的文明素養。讓孩子當街大小便不僅不文明、不衛生,也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更何況這樣被拍下來發到網上,社死的不還是自己嗎?

天涯散客 發表評論於
糞坑國的文化當然是隨地大小便啦。
jifeng2023 發表評論於
今後這種低素質的家長應該上黑名單,禁止出國旅遊5年以上。
warara 發表評論於
那些天天批美國的五毛粉紅中國有什麽事馬上又拿美國做為標準對照,敬仰美爹不就是你自己嗎
~~~~~~~~~~~~~~
老街口瓜子 發表評論於 2024-06-19 08:44:00那些動不動就扯上民族,文化的。那麽美國地鐵天天尿臊味,是不是也說明你們敬仰的美爹也屬於同種類型。
henry008 發表評論於
少見多怪,人家有外交豁免權嘛。
秒秒 發表評論於
看這個媽媽穿的不窮。但做事窮。廣而告知。上央視節目。春晚寫個小品。教育一下。
秒秒 發表評論於
中國要改變小孩這種特權。小孩更應該有羞恥教育。怎麽辦呢?就是領結婚證的夫婦辦證的時候同時發一張育兒須知。問題就解決了。
scbean 發表評論於
老街口瓜子 發表評論於 2024-06-19 08:44:00那些動不動就扯上民族,文化的。那麽美國地鐵天天尿臊味,是不是也說明你們敬仰的美爹也屬於同種類型。
=================
你嘰歪啥?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共當政幾十年後才這樣。你看著這樣順眼是你有問題!懂嗎?低檔紅粉。
gqc 發表評論於
下次在韓國看到中文提示不要隨地大小便會不會又有國人感覺被歧視了?
iknowwhoiam 發表評論於
文學城裏隨處可見的汙言穢語比一個小孩當街拉屎惡心百倍
藍靛廠 發表評論於
韓國人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哈,不過蠻可憐的,被小胖氣球扔大便很鬱悶。地上又被紅小兵拉一泡。
藍靛廠 發表評論於
我們家狗子也是這樣,憋不住,所以就要帶狗屎袋子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中國全力向世界各國輸出核心價值觀,包括當眾拉屎拉尿。
有門部關 發表評論於
小事一樁,撿起來就好了嘛。我們這裏遛狗都得撿屎啊。
東北老蔫 發表評論於
這種事10年前在香港曾經發生過,被當時的香港人唾棄。十幾年過去了,中國大陸人的素質沒有絲毫長進。當然,他們也不長記性。
大家都在找 發表評論於
看圖那個位置應該不難找到廁所,可以讓孩子忍耐下。別的不說,國內隨地吐痰家常便飯,今天總應該改改吧。
七戒 發表評論於
中國人遭全世界唾棄!
禿尾巴 發表評論於
法國人都說去塞納河拉屎,為什麽大家都很高興啊
kl3527 發表評論於
尿布是已經非常普遍的,從小孩到大人的都有,不值幾個錢。在外旅遊對老人小孩都很重要。國人還是“窮意識”。。。
beixuanlv 發表評論於
小孩要大小便找不到廁所總不能拉在身上,應急措施很多,拿個塑料袋接著也行啊,萬不得已隨地大小便,照顧孩子的成人至少要處理排泄物吧,我們遛狗在外隨時要帶著塑料袋,狗狗大便後將其裝起來帶走,這是起碼的道德習慣
小毛er 發表評論於
估計是實在找不到公廁。我相信絕大部分中國人不是萬不得以是不會隨地大小便的。
karlheinz 發表評論於
支那人對在公共場合排泄有著特殊的喜好
dada2023 發表評論於
這是個例,但,【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地鐵站裏的尿臭,熏暈人
mudanxianzi 發表評論於
警察應該罰款,重罰。不罰在這說這個有意思嗎?這個媽媽應該上互聯網,讓人人認識它,真不要臉。
還是老李 發表評論於
中國人的日常罷了。我的發小,正宗東南大城市人,大學家屬院長大,還算是有倆錢的人,小孩上的私立幼兒園,在停車場裏,泰然自若地讓小孩,當時大班吧,就在車邊小便,把我看得瞠目結舌,又不好說什麽。

中國人的素質之差,永遠能挑戰父想像。不過話說回來,現在90後的,素質要好一些,但是踏入社會後,也變差了。
老寓公 發表評論於

大驚小怪。 習慣了就好。
清如許1 發表評論於
令胡衝 發表評論於 2024-06-19 08:04:46
這點屁事能上新聞?
~~~~~~~~
說得不錯,在中國缺公德的事兒都算屁事,難怪諾大的國家從來不懂公德為何物。
我說 發表評論於
老共篡位統治以來,沒有對國民進行人文道德觀念的教育,隻是對國民當成奴才一樣進行意式形態爰黨愛國的洗腦教育,道德觀念一代比一代差。
不允許的筆名 發表評論於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2024-06-19 08:31:09
這是文化的差異,人畜隨地便溺是中華傳統文化桂冠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
這話有道理。似乎中國人受西方腐朽思想影響,給小孩穿開襠褲這種傳統文明被排擠了。習大大應該把開襠褲再穿起來。
老街口瓜子 發表評論於
那些動不動就扯上民族,文化的。那麽美國地鐵天天尿臊味,是不是也說明你們敬仰的美爹也屬於同種類型。
pandawipe 發表評論於
哎, 一些中國人丟死了臉
叫啥好不好 發表評論於
阿Q們有點錢了,可以出去玩了 不做出點來奇怪的舉動,人家怎麽能知道他們是阿Q呢?劣等民族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這是文化的差異,人畜隨地便溺是中華傳統文化桂冠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韓國作為發達國家應該包容其他文明,而不是簡單的譴責。韓國人要檢討自己是不是太狹隘了!
中國人出國堅持自己的文化習俗又有什麽錯呢?!以後中國組團去韓國街頭便溺將成為常態,和尿靖國神社一樣。
lostman 發表評論於
關鍵問題是否有公共廁所或者周圍商家提供廁所使用
groogle 發表評論於
這次沒在洗手池裏大便 有進步啊 正能量 歐耶
speakoutloudly 發表評論於
成年人也在大街上排泄啊,前段時間不是一個自稱中國人的家夥在東京街頭撒尿嘛。真是夠丟臉。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每張照片裏孩子身邊都有一個母親。
令胡衝 發表評論於


附近是否有公共廁所外。沒有,是韓國的問題,欺騙遊客。如果有,是遊客的問題,按規定罰款即可。這點屁事能上新聞?



荒野獵人 發表評論於
幾年前,一個婦人在洛杉磯的華人區也表演過類似的一幕,文學城也有報道。兩個東北女人在日本旅遊去一家飯店吃自助餐,不僅大量浪費,還吃相難看,讓飯店服務生忍無可忍,說長這麽大從未見過如此不堪的吃相。在飛機上、在郵輪上、在………
dream_pillow 發表評論於
拉屎是小意思啊,連侵略這種惹眾怒的行為在厲害國輿論界都是正義的。
洛城一郎 發表評論於
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一步一步來,很多種族還沒有發展到正常文明人類那一步,除了教導限製,還有很好的方法就是製裁和懲罰
cato 發表評論於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一直就是這麽幹的。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 想當年在周口店廁所都沒有,一個活人難道要被一潑尿憋死?
人民的名義3 發表評論於
俗話說得好,拉不過三代,好好補充一下德育,等孩子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好了。
人民的名義3 發表評論於
看看他媽這大長腿,從小也是這麽一路拉出來的。謝謝
周冰倩 發表評論於
偉大的母親!! 這是中國人民要的自由嗎?
人民的名義3 發表評論於
中國是自由的國度,人民享受充分的自由,像印度一樣,需要的時候找個地方拉屎是人的權利。中國加油。
體製內 發表評論於
在美國也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