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款知名進口藥將退出國內市場”又登上熱搜了,看著涉抗過敏、降糖及腫瘤藥的多款進口藥離開國內市場,不少人唉聲歎氣……除了歎氣,還能咋呢。



CDT 檔案卡
標題:“進口藥”活不下去了,這次卻沒人叫好了?
作者:有竹不倒
發表日期:2025.10.22
來源:微信公眾號-竹不倒
主題歸類:進口藥
CDS收藏:公民館
版權說明:該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國數字時代僅對原作進行存檔,以對抗中國的網絡審查。詳細版權說明。
去年一部分進口藥生存不下去,退出國內市場的時候,叫好的人,今年不說話了。我看了一些評論區,內容很多都在問自己吃得那一款還有沒有,沒有可怎麽辦。當初喊著支持國貨,讓洋藥滾出去的人,可能沒想到世間大潮翻覆,自己並不是那萬裏無一的幸運兒。
我還是去年的看法,把原研藥趕走,自己的東西,質量能上來嗎?如果質量能上來,那應該支持啊,畢竟直接把藥賣給老百姓吃,不給中間商賺差價,是個好事兒。
但顯然很難。本來在藥效上就是同樣的配方,不同的作用。何況有強烈的競爭對手都擺爛,沒有對手了,那還不徹底躺平。
都知道,為什麽要搞“國家藥品集中采購”,是為了壓價。進口藥對病人來說確實很貴,醫保也得跟著買單。比如在歐洲最不值錢的阿司匹林,幾毛錢一個,賣到我們手裏少說翻十幾倍。
可原因並不在外企的藥廠身上,而在於流通過程中的層層加價、回扣盛行,甚至還有醫院的提成。
這些毛病,整又整不幹淨,拿醫院也沒辦法,於是開搞“集采”:中央直接和藥企談,以超高的數量來換取極低的價格,減少醫保壓力。
後果自然有好有壞,好處是普通人買到便宜的藥了,醫保的壓力緩解了。但壞處也很明顯,原研藥被“價格戰”逼退場了,同時“便宜的藥”質量頻頻曝出問題。
也因此,這回看到更多進口藥退出中國市場,一些患者開始急了,開始失望。有些東西,沒有對比的時候,不知道差別。一旦有了對比,那感觸就非常深刻了。
而且另外一些問題也很明顯,比如網友們所關注的:既然本意是為了降低價格,那為什麽又把大量價格不菲的中成藥納入醫保,這豈不是與初衷背道而馳,其中又有多少利益尋租?
很多網友都遇到過這種問題,去藥店去醫院,一開全是中成藥,比原來反而更貴了尚且不說,效果還極為不穩定。比如有人就一個感冒去醫院,給他開了700多塊錢的中成藥。
這成本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另一點則是質量,更準確的說是效果。同樣都是藥,一個便宜,一個貴,但如果便宜的吃了沒有效果,那老百姓會選擇什麽?
說到這個問題,大v“成都下水道”引用了章蓉婭醫生講過的話,成分一模一樣,劑量一模一樣的藥,集采的就是沒效果,原研的就是有效果,這是藥物之間的巨大鴻溝,想要輕而易舉的越過去,怕是還需要不少的時間。
有個偏遠地區的進修大夫來中國頂級醫院進修,發現某病用某藥效果特好,他們醫院有這個藥,但是之前沒有這方麵的治療經驗,就把治療方案帶回當地。結果呢?成分一模一樣,劑量一模一樣,卻一丟丟效果都沒有。
進修大夫不解,打電話來詢問,頂級醫院的知名專家也找不到原因——診斷,沒問題;藥物,沒問題;藥物劑量、用藥頻率、療程天數,都沒問題,但就是沒效果。
後來專家沒辦法,就在自己醫院開了藥,給進修大夫寄回去,再讓病人吃,真是神了,寄回去的藥就有效,同樣的藥物成分,不同廠家而已。
——章蓉婭醫生
所以講到這裏不得不再提一句題外話,有些貴,除了中間商、醫院、銷售吃下去的回扣之外,剩下的是在為創新和研發買單。而如果一味的通過量換價,換來的可能隻有短期利益。藥企更願意轉向成本低、周期短的領域,而真正高技術、高成本的藥物,尤其是創新藥,很大概率會被迫“留在國外市場”。

最後再講個這兩天自己的親身體會吧。這不是一夜入冬,溫差跳的太快給我跳感冒了麽,鼻塞、喉嚨痛,於是前兩天去藥店買點藥吃吃。第一次去沒注意,直接給我拿了好幾盒中成藥,不便宜。不想浪費錢,吃了大概兩天後,症狀毫無緩解甚至加重。於是又去,這次我事先問好了人,要買哪幾種西藥吃會更有效。結果去藥店,連報3個名字,都沒有。最後在我強烈堅持下,拿了一盒治幹咳的西藥給我,結果還硬配一盒中成藥。不要的話得爭半天,因為中成藥溫和,有調和的作用。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說,什麽東西好,什麽東西不好,說千百次都比不上人們用一次。什麽博大精深,什麽傳承,現在呢?當國外的原研藥退去,網絡上一大片哀嚎。而另外一些說得天花亂墜的東西,連捆帶綁,卻需要硬塞著逼迫著讓你買。
唉,說一千道一萬,這世間的諷刺,壓根不需要記載,它就已經憑空出現在了正常人的內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