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最火的攝影師,平均身高1米3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 | 竹子
5年級的小女孩保地有一點緊張。她站在台上,指著自己拍攝的一張小牛照片,盡管漢語表達十分有限,但還是鼓起勇氣向台下的觀眾介紹這份作品:
“周五放學時,我問爸爸,我們家有沒有生了小牛,爸爸說生了一個白白的,我立馬去牛棚裏看了看,可愛極了。剛好我帶了一個相機,就拍了下來,我們那邊5月份的時候還在下雪,它穿著紅色的棉襖,也方便我們平時找到它。”
保地/攝
5月11日,小紅書聯合“你看攝影助學計劃”的兩位發起人張軒誠和孔若琛,在上海舉辦「海拔4201.31m——牧區兒童攝影作品展」,並邀請了三位參與該計劃的牧區孩子來到現場分享鏡頭裏的故事,來自青海囊謙縣吉曲鄉山榮小學的保地就是其中一位。
在張軒誠眼中,孩子們通過這些照片記錄了自己的生活,也打破人們對這片土地的常規認知:就像保地圖片中的犛牛,不光隻是給牧民提供生活的保障,在更多的時間裏,他們是與犛牛群相依相存、彼此陪伴的狀態。
而眼前的這些兒童,曾經隻去過離村子3小時車程的縣城,如今卻橫跨大半個中國,來到3000公裏外的城市舉辦屬於自己的攝影展。一場攝影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廣闊,看見更多的人,也被更大的世界看見。
而這場跨越3000公裏的相遇,還要源於小紅書上的一場看見。
保地/攝
海拔4200m,第一批被看見的孩子
在這群兒童被世界看見之前,是小紅書博主張軒誠、孔若琛先看見了他們,並在這片土地上一同發起了“你看攝影助學計劃”公益項目。而它的源起,還要追溯到十餘年前的一場奔赴:
2010年玉樹地震重建後,孔若琛曾前往玉樹紮芒村開始為期一年的支教,並與當地的紮芒小學建立了深厚友誼,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這裏教育資源的匱乏和緊缺,一直希望可以為孩子們做點什麽。
“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學攝影,在前期是很難想象它最後會呈現出什麽效果的,一來牧區整體的生活環境比較落後,二來小孩子可能連說話都不是很流利——但因為孔若琛在這所小學支教過,我們有了實踐想法的機會,也從中看到了一些可能。
江央多傑/攝
2019年,當孔若琛、張軒誠與何林濤三人萌生出“讓我們來改變點什麽”的想法時,他們便開始調研中國鄉村的教育實踐案例,最終決定結合自己的特長、用“攝影”走近紮芒小學的校園。
通過眾籌,他們獲得了項目的第一筆啟動資金。但緊接著擺在麵前的,是一個個亟待考量的問題:麵對一個不到10歲、連漢語都說不流利的孩子,要如何更好讓他們感知攝影的魅力?如何籌備資金和選擇器材?
“我們最初就希望給每個孩子都配備一個相機,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大家捐助的閑置二手數碼相機,市場價值大概在500~800元區間。一來是它比較小巧,二來是它不像手機,我們擔心如果使用手機這個工具,會給孩子們帶來攝影之外的幹擾。但這些相機比較老舊、孩子們的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磨損,所以每年都需要不斷更新器材。”
才仁拉毛/攝
為牧區兒童開展一場教育的背後,需要付出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努力。孔若琛、張軒誠等人的前期籌備時間長達半年:
一方麵,要根據教學對象的語言能力、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來準備對應課程,另一方麵,他們還要合理使用啟動資金購置好攝影設備、教學用具、氧氣瓶等必備用品,結合當地的氣候安排接下來的行程。
最終,在2019年5月4日,三人帶上8台二手相機踏上前往紮芒村小學的路程,為當地二年級的全部孩子開展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攝影學習課。
昂文嘉措/攝
平均身高1.3m,他們拍下眼中的世界
“你看攝影助學計劃”的課程設置很簡單:每年夏天,兩位教師都會來到學校,用10~15天的時間為孩子們集中授課、告訴他們相機的基本操作方式。
張軒誠並不希望孩子們進行故作深沉的表達,隻想讓他們展開最單純的記錄,“比起強調攝影本身的理論,我們更多是教他們怎樣使用這個工具,以及在拍攝過程中(尤其山上)保護自身安全”。
每年授課結束的時候,張軒誠等人都會將相機留下,讓孩子們自由自在地創作,半年後再回收一次照片。時間線的拉長,也讓孩子們得以脫離校園這樣單一局限的創作環境,可以拍攝家庭甚至遊牧生活的一些照片。
索南紮西/攝
孩子們很快便學會了用相機記錄眼中的世界。在記錄牧民生活日常的同時,不少照片甚至呈現了玉樹地區獨有的風土人情——
比如保地拍下穿著紅色棉襖的小犛牛,這是它們抵抗高原早晚酷寒的必需品,也是牧民迅速鎖定方位的標誌;俄斯拉毛在清晨拍下自家窗外的景象,展現這片土地最生機勃勃的夏季,而短短2-3個月之後,就會迅速進入衰敗枯黃的秋季和寒冷慘白的冬季;
更鬆代吉拍下了牧民在蟲草季的勞作過程,看他們如何在廣袤的山地植被中發現如釘子般細小的蟲草——作為我國蟲草的優質產區之一,這種被譽為高端補品的“小草”早已成為玉樹地區牧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挖草大軍在尋找蟲草時的敏銳的目光,都留在了鏡頭裏。
義西才措/攝
但比起那些融入在背景中的地貌文化,孩子們留下更多的是鮮活童趣的瞬間——讓孔若琛印象深刻的一張自拍照中,10歲男孩昂文嘉措自己研究出了相機的新功能,在菜單中找到定時模式並設置好時間,衝回鏡頭前毫無顧忌地放倒自己,還原了一個有著藍天、草原、四仰八叉的童年。
“我真的非常喜歡這張照片,更讓我驚異的一點是,我其實從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提起過自拍功能,而這張照片是昂文在拿到相機後的第三十五天拍下的。我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新奇想法感到驚喜,也看到了他們對於攝影的理解和熱愛,沒有這些,就不會有這張照片的誕生。”
昂文嘉措/攝
回收孩子們的照片後,張軒誠將小紅書作為唯一的發布平台——在這裏,人們看見達娃旦周用攝影機拍下身邊的朋友、朋措達傑結合奧特曼等玩具塑造一個電影場景,大家驚歎於這群從未接觸過的孩童和他們眼中的世界,也用熱情的點讚和評論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
還有小紅書網友留言稱,孩子們的照片讓自己想起了剛開始拿相機的時候,“當時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純粹是拍下喜歡的東西;現在對攝影懂得多了,走在街上反而很迷茫,拍出來的照片像是皺巴巴的公式。”透過兒童們在海拔4201.31m上的取景框,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個幹淨純粹的遠方,也是不曾被條條框框局限的童年。
橫跨3000公裏,他們去往更遠的地方
5年,100多位學生,100餘台相機,這是“你看攝影助學計劃”公益項目的寶貴成果——曾經隻去過離村子3小時車程縣城的孩子,如今卻橫跨大半個中國,來到3000公裏外的城市,也被更多人看見。
在5月11-12號舉辦的“海拔4201.31m ——
牧區兒童攝影作品展”中,無數人看見小朋友的成長,也被他們的世界打動和治愈。
攝影師張軒誠還分享了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最早的一個學生達娃旦周,他視力並不好、有一隻眼睛是弱視,但他學著用這個機器去拍下身邊的朋友們,這樣等自己老了還可以看到他們年輕時的樣子,“當時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他認識到了照片的特質就是凝固時間,它讓你在數年之後還可以看到當年記錄的畫麵,而且他在拍照過程中也找到了一個情感寄托”。
達娃旦周/攝
除了實現攝影教學的初衷,這個持續了5年的項目,也正在慢慢掀起一場蝴蝶效應,為更多像青海玉樹地區一樣的孩子帶來變化——
在小紅書上,有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工作的朋友主動聯係過來,表示希望合作開啟線上課程、和城市兒童用攝影作品互相交流。張軒誠等人也正在展開嚐試,他認為未來可以在小紅書上和知名攝影師進行跨界聯動,通過線上教學的技術手段,打破當地環境和身體條件的局限,為孩子們提供更高的教育頻次。
“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比較有限,但他們在兒童階段需要接受到的教育,包括所需要看到的世界和生活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個活動,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人正在意識到這一點,也盡可能對孩子們的素質教育提供資助,不管是美術還是音樂、舞蹈,包括繪畫,以及現在這種攝影的方式。”
朋措達傑/攝
作為項目的發起人,比起快速將其推廣到更廣泛的範圍,張軒誠和孔若琛等人始終持續扶持著同一間小學的兒童,並且不斷與之建立著深度的聯係——讓孩子們通過相機記錄生活、觀察世界、表達自己,一開始是他們發起項目的初衷,如今也成為他們持續推進項目的動力。
在漫長的時間刻度上,更多的改變正在悄然發生。而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群牧區兒童用相機看見世界,也因此被整個世界看到的故事。
保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