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娃的哀嚎:“我被MIT錄取 卻付不起學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前不久,在國外論壇上,有這樣一個帖子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因為負擔不起學費,我要拒絕MIT的錄取通知了。”

圖源:Reddit論壇

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到底有多難錄呢?



在最新的這個申請季,MIT的總體錄取率僅為4.52%,國內更是僅有4個孩子拿到了MIT錄取。

和想象中不一樣,這個貼主並不是什麽窮苦人家的孩子。據他自述,自家每年收入在十幾萬美元,收入在全美也能占到前10%-15%,是個妥妥的中產娃!

但饒是如此,他麵對MIT的誘人offer,依然迫於學費,有了放棄的想法。

美國大學的高額花費,正在把中產家庭打個措手不及。

根據貼主的自述,自己家的年收入本來在17萬美元左右,但最近家庭財務狀態發生了改變,收入下滑到了11萬美元。


而通過MIT官網提供的淨學費計算器計算後,貼主驚訝地發現自己要支付全額學雜費——每年8.5萬美元!

這可能是因為貼主家擁有不止一處房產,這些也被考慮在內了。但對於他的家庭來說,這依然是一筆巨額支出。

*淨學費計算器:美國大學官網的學雜費用計算工具,根據學生家庭收入和資產情況,計算去除獎助學金後實際真正需要繳納的學雜費用數字。

現實點來說,這群中產的孩子是最受“折磨”的——如果他們的家庭收入再少一點,就有更大機會享受大學的學費減免優惠;如果他們再富一點,就不用糾結每年幾萬美元的學費支出了。

從教育花費角度來看,中產家庭的確是“夾縫裏”的存在。


選擇MIT頂級名校的光環、同時背負巨額財務壓力,還是選擇更便宜、但沒那麽有名的普通大學?

這並不是貼主一個人的問題。他在貼子裏這樣寫道:

“我絕不是唯一一個陷入困擾的人。我認識的每個被前20大學錄取的人,要麽不得不選擇去讀那些排名一兩百的大學,要麽就要承擔35萬美元左右的貸款,然後花幾十年來還貸款。”

說起來,美國大學的學費的確已經漲瘋了!不僅美國本土家庭紛紛吐槽,國內中產要負擔起來,也難免感到肉疼。

就2024/2025學年來看,這些名校都紛紛漲價:


#首先是帖子中提到的麻省理工學院,學費從59,750美元漲至61,990美元,食宿費則漲至20,280美元,一年總計最少要8.2萬+美元的成本;

#普林斯頓大學本科學費由59,710美元上漲至62,400美元,總成本則漲至每年86,700美元;

#斯坦福大學本科學費上漲到了65,127美元,每年總成本突破9.2萬美元;

#耶魯大學本科學費上漲到67,250美元,食宿費漲到了19,900美元,總成本達到8.7萬美元,逼近9萬刀;

#加州理工學院本科學費上漲到了63,402美元,總成本也已經邁入“9萬美元時代”;


#布朗大學本科學費猛漲到68,612美元,每年就讀總成本高達91,676美元……

藤校乃至TOP20大學裏,很多都已經步入9萬美元時代;而在TOP50的美國大學裏,所有私立大學的一年總成本都已經超過8萬美元。

而深受中國家庭喜愛的加州係大學,也已經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加州大學伯克利、洛杉磯、聖地亞哥、戴維斯四所分校已經更新了2024-25年度預估費用,州內學生一年總費用在4萬美元以上,州外及國際生則已經超過7萬美元。

其中,伯克利的州外及國際生每年花費已經達到了82,774美元,直逼頂級私立大學!

其實,除了美國大學以外,學費漲價的熱潮已經蔓延到了全球。


尤其是在留學人數連年增長、低齡留學熱度高漲的當下,許多地方的大學乃至私立中學,甚至直接把中國學生當成“金主”,靠漲學費和吸引留學生,來為自己創收。

近兩年,隨著留學的家庭越來越多,湧向英美以外留學的人也越來越多。

以中國香港為例,離家近、申請方便、教育質量高、認可度高……這些都讓香港的大學,尤其是“八大”(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成為了內地中產家庭眼裏的香餑餑。

內地學生已經越來越成為香港高校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各大學官網招生頁麵的數據,八所大學中,有5所都在今年宣布了要提高對非本地生的收費:


其中,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非本地生學費漲幅甚至超過了10%,達到16萬港幣大關!

除了大學學費漲漲漲以外,低齡留學的費用也在攀升。

作為中國家庭的心頭好,英國私校一向備受青睞,是很多父母考慮低齡留學的首選。而最近一項針對 350 名私立學校的調查顯示,95%的私校領導人員預計學費會上漲!

而在表示學費會上漲的學校中,更有70%表示學費漲幅會達到10%以上。

這將直接導致頂尖私校的學費將上漲近1萬英鎊,直接漲破5萬英鎊!


每日電報Telegraph調查分析了對數百所宣布學費上漲的學校,發現八年級走讀學生的學費平均上漲了7.1%,而寄宿生的學費平均上漲8%。

漲幅最大的韋克菲爾德學校(Wakefield School)甚至學費漲了19.2%!

過去五年私立學校的平均費用上漲了3.1%——上一次平均費用漲幅如此之大還是在2004 年,當時上漲了9%。

以大家熟悉的伊頓和哈羅為例,在伊頓公學或哈羅公學上五年的費用約為25萬英鎊,再加上27,750英鎊的三年住宿費,總計約為277,750英鎊。

要讀完7年的私校中學,家長們平均下來可能要花37萬英鎊學費(約合人民幣335.7萬)。預計將有超過9萬名英國的私校學生不得不轉向公立學校!


國際教育,真可謂是個燒錢的無底洞。追求高品質的國際教育,似乎根本不存在“物美價廉”這一說。

在2024年,如果你還在考慮留學的性價比,可能要大失所望。

畢竟,花費幾百萬留學、畢業後工資隻有幾千的故事,在互聯網上傳了又傳,戳破了中產父母留學收回成本的夢幻泡泡。

大家已經有了共識:留學是消費,而不是投資。

不過,畢竟是真金白銀花出去,也並非所有家庭都可以數百萬的教育經費拋出去不心疼。


對於中產家庭來說,到底該如何評價留學高昂花費的“值”與“不值”?

回到開頭那個“放棄MIT”的網絡熱帖,很多網友激烈討論,留下了自己的意見,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諸多思考。

一些人認為,學校的光環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重要,會成功的人去哪裏都會成功:

“如果你能成功拿下MIT的錄取,那你即便不去MIT讀書,也會成功的。”

“……如果你最終選擇去一所州立旗艦大學就讀,從長遠來看,這也不會是什麽超級遺憾的事情。你的人生軌跡將更多地與你自身相關,而不是你大學的名字。”


“近十幾年來的一個趨勢是,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兩年,但大二實習後,就再也不回來、輟學創業。你將永遠是那個麻省理工學院的人,這就和戴爾以及比爾蓋茨在大學期間所做的一樣。我認識一些CTO們,他們都曾有意或無意地做出過這樣的選擇。”

“這在斯坦福大學尤為常見。”

此外,也有人提出,本科階段的超高學費,的確對中上階層的孩子造成了最大的傷害。低收入家庭可以獲得免學費的補助,超高淨值家庭不在乎這些錢,隻有中產家庭會為此頭疼。

所以,本科不一定要選擇這些超高學費的頂級大學,完全可以後置到研究生階段,花費更少,申請難度也更低。

一位任教於前20名校的網友留言,在研究生招生時,本科院校並沒有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你本科階段做了什麽。

難為 發表評論於
要麽優秀有獎學金,要麽家庭富有拚爹。兩個都不沾可勤工儉學,國外大學易進嚴出,最好量力而行。父母撫養責任到18歲。哀嚎什麽?!
風嘯嘯壯士 發表評論於
這簡單, 找一個負擔得起的去上。藤校沒那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