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人都在討論“脫鉤”,中美經濟仍然緊密相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

如果關注新聞,你就會知道,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易體之間的商業關係一直在惡化。

然而,盡管有那麽多關於美國和中國可能“脫鉤”的不祥新聞,你可能會驚訝於兩國之間的金融聯係仍然如此強大和緊密。

許多美國大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依賴中國,產品也依賴中國的供應商和工廠。兩國經濟緊密相連,作為一個中國通,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即使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兩國還是有避開嚴重衝突的意願。

想想看,雖然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美國上市公司近60%的收入來自國內,但它們最大的海外銷售來源是中國。這是根據金融數據公司FactSet的估計得出的,該公司表示,在截至去年12月的12個月裏,來自中國的銷售額占標準普爾500指數上市公司收入的7.1%。第二大外國來源國是日本,占2.6%;其次是德國和英國,各占2.2%;再次是台灣,占1.8%。

弗吉尼亞大學的政治學家戴爾·科普蘭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樣的數據對於評估美中關係至關重要。“在國際關係中,對未來利潤的預期是一個關鍵因素,但往往被忽視,”他說。科普蘭著有《一個對商業安全的世界——從革命到中國崛起的美國外交政策》(A World Safe for Commerc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Rise of China)一書。

“曆史表明,當一個主要大國突然切斷商業和資源——令未來的商業前景看起來很暗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他還說。“幸運的是,到目前為止,美國和中國還沒有發生這種情況。更大的衝突甚至戰爭並非不可避免。未來仍然有很多商業機會,我認為,這是、也應該是美國當前政策中值得深思熟慮的一部分。”

反對中國的理由

企業盈利隻能為這個複雜問題提供一種視角。但它們卻能打開人們的視野,因為它們似乎與中美之間衝突和限製的鼓噪背道而馳。

從關稅到技術禁令,再到對TikTok的擔憂,拜登政府一直在打擊中國,稱其濫用長期商業關係,直接或間接補貼本土產業,非法獲取美國知識產權,並從根本上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情報機構估計,中國有“直接與美國及其盟友競爭的能力”,如果無人反對,中國可以“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秩序”,使秩序對自己有利。

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美國新的對華政策是以特朗普政府期間開始的轉變為基礎的。如今,特朗普的顧問們表示,如果再次當選,他將致力於與中國完全“脫鉤”,盡管他的表態前後並不一致:他近期曾質疑,是否有必要要求TikTok的中國所有者出售該應用,或者在美國關閉該應用,但在擔任總統期間,他試圖強迫出售該應用。

中國對美國最近的措施反應平淡。但是,如果美國繼續推動聯合商業戰線,旨在阻止中國工廠出口大量可能會在許多國家損害當地工業、造成國內混亂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鋼鐵等低成本產品,那麽更有可能出現進一步的反應。

千瘡百孔的壁壘

最具針對性的關稅——比如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的新關稅——針對的是那些沒有大量進口到美國的商品。獨立研究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一項分析顯示,這意味著拜登總統的新關稅不會對整體形勢造成太大改變。

該公司首席美國經濟學家瑞安·斯威特在電子郵件中寫道,美國對來自所有國家的商品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在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之前僅為1.6%,而現在上升到了3.1%”。他說,在拜登最新的關稅之前,美國的平均關稅為2.7%,新關稅將“永久性地使有效關稅稅率增加0.14%”。

但他預計,隨著企業找到避免“特朗普/拜登關稅上漲”的方法,有效關稅將在未來10年降至2.3%以下。前提是關稅戰不會惡化。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可以參看世界銀行計算的數據:在中美衝突開始之前的2017年,全球平均關稅為2.6%。因此,盡管美國不再減少貿易壁壘、降低消費者成本,但它並不是全球的異類。目前,正如美國公司收益報告所顯示的那樣,兩國之間仍有大量有利可圖的商業機會。

芯片之戰

令我吃驚的是,即使是設計、製造和創造先進矽芯片工具的公司,也繼續從中國獲得可觀的收入。

回想一下,在2022年,美國開始對使用美國技術的國家的此類公司實施出口管製,限製它們向中國的銷售。與此同時,通過《芯片法案》,美國開始補貼國內半導體代工廠的建設,這實際上是複製了中國此前開始的類似努力。

我采訪了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的曆史學家克裏斯·米勒,他著有《芯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一書。

他說,美國的限製是經過校準的,因此甚至一些先進的芯片也被運往中國。“美國真正針對的是對人工智能至關重要的芯片。其他芯片可以通行。”

英偉達是使人工智能成為可能的芯片的主要設計者,但它被禁止將其最先進的產品運往中國。這削弱了它在中國的業務。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上周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由於我們的技術受到限製”,英偉達在中國的業務出現了下滑。FactSet估計,在2023年,中國是英偉達的第三大市場,占其總銷售額的16.6%,次於美國的44.3%和台灣的22%。

事實上,我研究的所有半導體公司——英偉達、博通、AMD、英特爾、台積電、三星、Lam Research、KLA和東京電子——在2023年都從中國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中國是這些公司的前三大市場之一,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排名第一。例如,英特爾26.8%的收入來自中國。

荷蘭阿斯麥公司的案例很說明問題。該公司生產的光刻機用於蝕刻最小和最先進的芯片電路。該公司首席財務官羅傑·達森在4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美國的禁令可能會使該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減少10%至15%。

盡管如此,他說,“我們仍然認為今年在中國的銷售水平會很強勁。”FactSet估計,2023年,阿斯麥25.8%的營收來自中國。來自美國的收入僅占11.4%。

再看看蘋果。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在2023年占該公司收入的17.8%,僅次於美國。更重要的是,蘋果經常將大量微小的、先進的、最先進的半導體在中國運進運出。“這是在監管規則允許範圍內的,製定政策的時候就考慮了,”米勒說。

我口袋裏的iPhone 15包含一個四納米芯片,由蘋果公司在加州設計,在台灣製造,運到中國組裝,然後再運回給像我這樣的紐約消費者。IPhone 15 Pro已經使用了三納米芯片,蘋果正準備采用台積電更先進的兩納米芯片。所有這些技術都超出了中國的商業能力。蘋果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上周,中國在台灣附近海域進行了軍事演習,並對台灣的獨立舉動發出了“嚴重警告”。中國還在表明,它可以切斷獲得先進矽芯片的渠道,而這種芯片已成為全球股市的動力燃料。

全球化的高峰可能已經過去,但這本來就是有起有落的。重要的是長期趨勢。

美國和中國和平共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世界各地的企業仍在尋找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