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職高生都敢寫博士論文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杜絕AI代寫、檢測結果超40%發警示……

近日,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紛紛發布通知,明確將對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占比進行檢測,並對AI代寫在論文中的比例等問題作出規範。

截圖來源:中國傳媒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官網

另一方麵,論文代寫,由來已久。它衍生出來的灰色生意,早就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AI的出現,更是降低了這個生意的門檻。

比如這兩天有媒體記者臥底“論文工廠”調查發現,中介發帖宣傳、拉客談價、寫手接單,從業者的分工明確,有的中介一月接單600篇,甚至包括一些博士論文。

某商家在寫手群內發布的需要代寫論文信息,並標明價格。記者調查發現,多數訂單被寫手秒搶。來源:新京報

ChatGPT走紅之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爆發,一批批大語言模型接連出爐,在內容創作、文字處理上,展現了強大的輸出能力,但在高等教育領域,也引發了新的擔憂——它是否會淪為代寫論文的便利工具,助長學術不端的風氣?

這種擔心的背後,其實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以學術規範的標準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輔助論文寫作方麵,應該恪守怎樣的使用邊界?

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獸。AI寫作,確實為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從海量文獻的篩選,到複雜數據的分析,人工智能都能以高效、精準的方式提供支持,它還能夠延展思路,幫助潤色論文。

這種工具上的便利,不應該簡單地予以否定。正因如此,那些發布通知的高校,並沒有一刀切地禁止學生使用AI,而是要求要注明是否借助了AI,並像限製查重率那樣,對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率進行限製,確保了論文的原創性。

然而在現實中,對AI的使用,確實已經超出了輔助寫作的辯解,滑向了作弊代寫。

在文獻檢索、數據分析等輔助功能之外,有的學生直接用AI寫作代替思考,把提綱和框架搭好交給大模型,剩下的全靠機器輸出。短短一兩個小時,一篇五千字的論文就橫空出世。

而在上述“論文工廠”的報道中,有寫手直言不諱道,“誰有時間去扒文獻、找數據,研究這題該怎麽寫?交給AI就行了”,參考文獻、數據全靠AI亂編。

AI寫作誇張的效率,為學生提供了偷懶的捷徑,也讓代寫論文斂財更方便了。創作效率變高,成本變低,中介、寫手們開始打價格戰,代寫一篇論文,低到隻要一兩百;有AI的輔助,寫作門檻更低了,一些職高生寫手也敢收費代寫博士論文……

人工智能淪為代寫論文工具,為作弊大開方便之門,學術研究和創作變得廉價起來,這無疑偏離了論文寫作的初衷。

以論文作為畢業考核依據,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通過查找、分析、整理文獻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論據,提升學術研究素養。對高校來說,也可以評估學生學術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

所以,“原創性”是論文的生命力。缺乏真實的研究,用AI代替思考,把人工智能當成替代創作的“科技與狠活”,無疑違背了學術誠信的原則。

這種投機取巧,和抄襲、剽竊,以及找槍手代寫論文一樣,也是一種學術不端。它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也存在知識產權侵權的風險。而“工廠化”量產的廉價論文,不啻於沒有任何價值的信息垃圾。

因此,這些高校發出提醒,嚴查AI代寫,並不是對技術應用的一種過度擔憂,它是在維護學術誠信的底線。

當然,要規範AI的使用,避免人工智能淪為作弊斂財的工具,除了明確AI輔助論文寫作的邊界,比如是否使用AI進行標注、加強AI查重檢測、限製AI生成內容的占比之外,還應該反思,為何現在的一些高校,寫論文成了應付交差的形式主義?

中國是論文大國,論文數量多年世界第一,高校尤其是大學生,是重要的貢獻者。每年的畢業季,都有大量的論文生產出來。數量是上去了,但論文“灌水”的情況相當嚴重,學生可以拿著注水論文輕鬆蒙混過關。

正因如此,在代寫論文的相關報道中,我們看到,那些寫手的學曆並不高,但能遊刃有餘地完成代寫的工作,職高生甚至敢代寫博士論文。這些被量產的廉價論文,正是論文質量把關不嚴的縮影。

大學生論文寫作,要避免淪為形式主義的考核,除了有抽查機製外,高校還要改革評價體係,不能僅僅依賴論文數量來評價學生的學術成果,而必須更注重論文的質量和創新性。總之,要加強論文質量把關,高校“嚴進”可以,但畢業不能一味“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