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苦”生意,為何成了廣東賺錢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中國最凶猛的開店王是誰?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奶茶店和咖啡店,畢竟近幾年奶茶店、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走幾百米就有一家。

但答案並非如此,有一個被忽視的賽道,其創造的“增長神話”比奶茶咖啡店猛。

這個開店王就是街角最不起眼的藥店。

國家藥監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共66.7萬家藥店,比2022年增加4.4萬家,平均每天新開120家。

按14億人口算,每209人就擁有一家藥店。

藥店不但數量比茶飲店多,總銷售額也是吊打。

去年,我國新茶飲市場的銷售規模達到3333.8億,藥店銷售規模達9233億,是茶飲店的3倍。

奶茶店和咖啡店瘋狂開店很容易理解,畢竟“XX第一杯奶茶”逢節必出,咖啡更是成了打工人的必備飲品。

消費既不剛需也不高頻的藥店,憑什麽越開越多?

300米開店11家,比蜜雪冰城還猛

網上有個段子,國外十步一個健身房,我們則是十步一個藥店。

這句話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從側麵反映了我國藥店數量的爆發。

無論是一線大城市,還是十八線小縣城,幾乎每隔50米就能看見藥店的身影。

這些藥店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一年365天都營業,比便利店還狠,並逐漸和商業街一樣,成了中國城市的統一標配。

藥店不光開的多,還相當任性,甚至和奶茶咖啡的開店邏輯反著來。

其他行業開店選址,要麽是人流密集的商場,要麽是客流穩定的社區,但藥店開門則是有空就鑽。

刀哥觀察到,有新開盤的小區交房還不到半年,入住率才三成左右,樓下就開了四家藥店,幾乎沒什麽客人,但店裏24小時燈火通明。

且藥店開業似乎不懼競爭,門對門、店挨店貼臉開大都是常態。

一條500米長的街道能開7家藥店,藥店數量最多的廣東,還有“藥店一條街”,300米之內開店11家,比奶茶店還多。

有不少社區居民表示,買藥比買菜還方便。

別看現在藥店遍地開花,但在10年前藥店還是稀缺物種。老百姓也很少到藥店買藥,去也是買一些簡單的頭疼感冒藥。

短短幾年時間,藥店是怎麽從小眾變得“爛大街”的?

藥店能越開越多,有三個關鍵節點。

首先是2017年,被稱為中國醫藥分離元年。

這一年我國開始全麵貫徹醫藥分家改革,其中最核心的變化是,醫院藥房不允許賺藥品差價,杜絕了以藥養醫、醫藥代表腐敗、醫院加價賣藥的現象,患者可以決定在醫院拿藥還是藥房拿藥,能直接給下遊藥店引流。

第二個關鍵節點是2020年取消了“藥店500米限製”。

這個限製規定,半徑500米內,如已有3家藥店新店不得入駐,也有地區的間距是350米。

正是這個限製的取消,才有了現在500米開11家藥店的景象。

第三個關鍵節點是2021年,醫保政策發生變化。

隨著“雙通道”政策的施行,越來越多合規的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被納入醫保定點。

醫保是很多藥店的收入大頭,在這塊肥肉的誘惑下,很多人都想搏一把。

在這些製度的刺激下,各類資本紛紛下場,藥店也成了新寵兒。

自2018年開始,中國零售藥店數量每年都以超過5%的速度遞增,直到現在門店數量每年都增加3萬以上。

被資本相中的藥店,

變身健康大百貨

資本的力捧下,藥店越開越多,賣藥卻成了最不重要的一環。

在知乎上關於線下藥店的評論中,“貴”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藥店開得這麽多,藥價卻不便宜”“藥店藥賣得貴,利潤肯定很高”“線下比線上感冒藥貴一倍”。

麵對消費者的吐槽,不管是連鎖藥店還是個體藥店,都沒有作出改變,是因為他們不缺顧客嗎?

當然不是,無視消費者吐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常規藥物的利潤本就不高,再加上線下經營,低價就等於虧本;另一個原因是,除了賣藥每個店都有自己的“搞錢”路子。

對於一些個體藥店來說,他們搞錢的方法就是把藥店當超市來開。

為了提升營業額,各家藥店可謂手段百出,“開店送雞蛋”、“滿額促銷”、“0元換購”的活動每天不重樣。

因此網上還有人評論:

古代藥鋪:但願世間無疾病,哪怕架上藥生塵!

現在藥店:充500送200,再送10斤雞蛋!

除此之外,商超百貨常用的“痛點打法”,也被藥店偷師。

針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購物焦慮,不僅開拓了日化用品、米麵糧油的業務天花板,還拿出三分之二的地方賣保健器材,遠處看去藥店超市傻傻分不清。

針對年輕人的養生需求,不少藥店把保健品當成“鎮店爆款”,用它們來扛起盈利大旗。

如果說個體藥店的招數還算保守,那連鎖藥店則為了賺錢頻放大招。

比如北京老字號白塔寺藥店搞文創,把總部門店二層改成“文創堂”,賣的都是中藥元素的產品,像文化T恤、四物湯明信片、“好柿蓮蓮”中草藥香囊。

上海老字號藥店童涵春堂向奶茶店偷師,推出“中藥奶茶”價格在20-35元之間,直接向高端奶茶看齊,一下子成了網紅打卡地。

北京同仁堂則搶起了餐飲的飯碗,開起了中醫健康餐飲體驗店。

陽春茉莉龜苓膏、熬夜水、膠原玫瑰仙乳、枸杞拿鐵、山楂陳皮美式等產品都成了爆款。

因為廣東人注重養生和滋補,尤其喜歡在各種湯料中放人參,這讓廣東的大參林藥店找到商機,靠賣參茸滋補藥材,成了最能賺錢的藥店。

一心堂更是把藥店的場景放飛到極致。

先是金和雲南體彩簽約,在藥店裏賣彩票,一年流水8000萬。

網友表示,包治百病的藥原來是中彩票。

之後一心堂還開起了藥妝店,把護膚、護發和彩妝和藥品一起擺上貨架;去年更是和中石化合作,把藥店開進加油站。

狂飆式開店和“不務正業”式賺錢,這兩種矛盾的背後,藥店們到底在打什麽主意?

從新消費到藥店,

為何都追捧“萬店模式”?

明明賺錢那麽難,為什麽藥店還能越開越多呢?

原因就是四個字:萬店模式。

“萬店”是什麽概念?

可以類比的是,目前國內餐飲行業中突破萬店規模的品牌隻有蜜雪冰城、華萊士、絕味鴨脖、正新雞排、鍋圈食匯和瑞幸咖啡。

從新消費的行業來看,萬店的目標並不是那容易實現,直到去年年底肯德基才在中國開出了第1萬家門店。

這些連鎖藥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些年瘋狂燒錢,“自建+並購+加盟”三條路齊並進。

在連鎖藥店的有意推動下,中國藥店開始狂飆

一心堂從上市前的2389家增加到了10255家,9年的時間擴大了將近5倍。

大參林有14074家連鎖店,僅去年一年同比增長29.35%,是增長最快的連鎖藥店。

益豐藥房去年底達到了13250家,2023年平均每日增加約10家門店。

擁有門店數量最多的上市公司老百姓大藥房,目前門店總計達到了13574家。

根據2023年12月底的數據顯示,連鎖藥房已經進入“萬店時代”,開店1萬家隻是基礎門檻。

但萬店模式下,有些藥店經營根本沒想靠賣藥賺錢,而是為了被大企業看到並收購,業內甚至傳出了“賣藥不如賣店賺錢”的潛規則。

連鎖藥店的加盟店短期是否盈利,也不是品牌重點考核目標。

像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大藥房和一心堂,雖然平均毛利率有近40%,但平均淨利潤隻有5%。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中國藥店數量和賺錢能力如此矛盾。

那問題來了,既然沒有那麽大的利潤,這些連鎖藥店為什麽還要燒錢擴張呢?

核心就是兩筆賬:一個是成本賬,一個是資本賬。

對於連鎖品牌而言,“萬店”極具誘惑力,不僅在於規模化能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同時也意味著著品牌影響力的增強。

舉個例子,瑞幸在成為國內首家突破萬店規模後,僅用了一年就開了2萬家店,這在中國消費史上是第一次。

這背後的動力就是,更低的開店成本和更多的資本注入。

其實被“萬店”誘惑的不僅僅是藥店,還有新消費品牌。

在新消費連鎖市場中,萬店本身就是極具挑戰的目標,被視作裏程碑式的門檻,越來越多新消費企業將“萬店”納入發展規劃。

比如擁有超過9000家門店的茶飲品牌古茗,距離萬店也僅一步之遙。茶百道、滬上阿姨、塔斯汀漢堡等多個連鎖品牌都以“萬店”為目標,加速狂奔。

“風投女王”徐新曾說過,“當你喝咖啡的時候,想到星巴克和瑞幸,並不是因為他們咖啡最好喝,而是二者門店開得到處都是”。

萬店規模確實能帶來品牌繁榮,但其背後都藏著苦生意,藥店是榜樣也是警示牌。

但誰先搶占市場,誰在未來就多了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