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拚多多再超阿裏!成電商“一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5月22日,拚多多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該季度營收達868.1億元(市場預估768.6億元),同比增長131%;調整後淨利潤306.0億元(市場預估155.3億元),同比增長202%。

拚多多的業績再次超越市場預期,市值也再次超過了阿裏巴巴集團。財報發布後,拚多多股價開盤後漲近 5%,北京時間5月23日市值已達2042.7億元,再次超過阿裏巴巴2012.1億元市值。

拚多多集團董事長、聯席首席執行官陳磊表示,公司將專注於長期的企業內生價值積累,做好了為高質量發展長期投入、持續努力的準備。“我們所在的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競爭和機會都在加速湧現。”

|交易服務費收入狂飆,一季度漲326.8%

拚多多2024年Q1收入為868.1億元,同比增長130.7%,其中在線營銷部分收入424.6億元,同比增長55.8%,交易服務費收入443.6億,同比增長326.8%。

縱觀幾個季度的收入結構,本季度拚多多在線營銷收入增速雖然高,但每季度增速都較為穩定,但交易服務費部分收入在最近幾個季度裏處於狂飆狀態。2023年Q1至Q4,交易服務費同比增速分別為86%、131%、315%、357%,從103.9億元飆升至443.6億元。

交易服務費,主要是拚多多對不同類目商家銷售額收取的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俗稱“傭金”,同時也包括平台向商家收取的技術服務費。目前,拚多多在線營銷收入占比從前些年的70%左右,降低到50%左右,交易服務費從前幾年的個位數,增長到占比已超過50%。

那麽,為什麽拚多多自去年以來,交易服務費收入接連大漲呢?派代總結原因有如下幾點:

在國內業務中,中小商家在平台穩定發展,主站品牌化加速,這是交易服務收入的重要來源。

過去,拚多多靠白牌搶奪下沉市場用戶,圈住了大量的產業帶商家,每月穩定地向平台貢獻服務費,而現在的拚多多正在大搞品牌化,挖掘新的市場機會。

據雷峰網獨家獲悉,拚多多主站品牌化發展迅速,將大品牌引入平台是拚多多一大戰略。例如,近期拚多多春遊大促活動裏出現了不少頂流品牌,包括阿迪達斯、百利集團等。

消息稱2024年第一季度,拚多多品牌GMV同比增長48%,占公司總營收的35%。其中大品牌GMV同比增長高達130%。商家生意規模的大小決定了平台收取服務費的基數,大批重量級品牌入場後,拚多多能夠收到的交易服務費自然就更多。

在海外業務中,拚多多海外業務Temu快速擴張,通過全托管模式,助力百餘個產業帶的萬餘家工廠加速出海,完成了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觸達。

Temu 的全托管保持了去年四季度歐美電商旺季的規模,甚至略有增長。隨著基礎設施利用率達到上限和貿易風險增加,Temu 在今年一季度開始主動為全托管降溫,限製其規模,轉向海外半托管。

拚多多方麵表示,拚多多的“全托管”、“柔性供應”等創新模式,極大降低了傳統外貿型工廠的出海成本,讓中國產業帶的成千上萬工廠能直接麵對消費者,創造自己的品牌。有的商家以前銷售一件商品隻有5分錢利潤,通過多多跨境,可以賺到幾十上百倍的利潤,入駐多多跨境的商家,不僅重新找回了訂單,利潤也都普遍實現增長。

|電商三巨頭中增速最快、最會賺錢的平台

隨著營收大幅增長,拚多多一季度總成本也同比增長194%至326.9億元。拚多多方麵稱,成本增長主要來自履約費用、支付處理費用、維護成本和呼叫中心費用的增加。

其中,銷售和營銷費用為人民幣234.1億元,同比增長44%,主要是因為促銷和廣告活動支出增加;一般及行政費用為人民幣18.2億元,同比增長123%,主要是因為員工相關成本增加;研發支出29.1億元人民幣,預估33.1億元人民幣,2023年同期為25.1億元。

不過,相較前幾個季度,拚多多主營業務成本以及營銷、研發費用增速已逐步下降。其中營銷費用占收入比重從去年一季度的 43.2% 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26.97%。

雖然成本有所增加,但不影響拚多多是電商三巨頭中增速最快、增長最穩定的公司。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拚多多的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為58.2%、66.3%、93.9%、123%。到今年一季度,拚多多營收增長速度漲至131%,增速持續攀升。

對比來看,阿裏巴巴集團在2024 財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四季度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4%、9%、5%、6.6%,浮動幅度不大,而京東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為2600億元,同比增長7.0%。

除了營收增速最快,拚多多現在比阿裏巴巴更會賺錢。

第一季度,拚多多經營利潤第一次超過了阿裏巴巴,達 259 億元。其中一個原因是,今年以來,Temu 已大幅削減了海外廣告投放,把拚多多季度經營利潤率推上了曆史高點 29.92% 。

不過,當季淘天經調整EBITA仍高於拚多多,但阿裏經調整 EBITA 低於拚多多。業績會上,管理層也繼續建議,投資者不要基於幾個季度的結果來預測拚多多的增長。

陳磊表示,公司業績發展不是線性的,有時“過好”,有時“偏差”,不應簡單用一個季度的業績表現來衡量。對於全球化業務,他認為現階段拚多多是在不斷摸索學習的過程中,未來該業務將繼續專注於供應鏈、服務、合規能力的提升。

|拚多多發財報,影響阿裏投資者信心

有業內人士評價稱:“現在拚多多每個季度發布財報,不僅影響拚多多投資者的信心,也會影響阿裏投資者信心。”在他看來,拚多多的業績太好了,好到炸裂,好到讓人不敢相信,第一曲線還在增長期,第二曲線已經孵化並高速增長,並且依然看不到增長放緩的趨勢。

消息稱,目前拚多多一方麵在縮緊海內外業務費用,一方麵對平台商家提出更高的價格要求,一些品類的商家需要做到全網最低價才不會被拚多多斷流。這意味著,拚多多正在國內業務中推進品牌化進程和保持全網低價心智,而海外業務縮緊支出,探索盈利可能性。

目前看來,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都對拚多多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原因有二,一是拚多多一路上漲的業績財報,二是消費者對未來收入預期不樂觀,消費市場上出現了“有錢不敢花”“沒錢花”的消費降級現象。

與此同時,這也倒逼電商平台們都學起了拚多多,在價格和服務商都對標拚多多。

拿抖音來說,從今年1月開始,“價格力”被抖音電商列為首要戰略,並上線了對標“百億補貼”的“超值購”,宣戰拚多多。直到2023年初,抖音電商還會把自己和阿裏巴巴放在一起對比,但現在 “內部更多在對標拚多多”。

再來看京東,今年京東延續了低價策略,繼續加碼百億補貼、引入第三方POP商家、推進采銷直播間。甚至在今年618期間,還因價格問題被56家出版社遞上了律師函。

對電商平台來說,低價是一把雙刃劍。

利好之處在於能夠迅速抓住消費者心智、打開市場,在經濟下行周期裏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讓電商平台快速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但低價也有不利之處。有從業者表示,電商平台使用低價打法很難實現穩健經營。在現有經濟環境中,低價能夠滿足了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但是卻無法打造出真正意義上屬於平台的護城河。

在他們看來,隨著阿裏和京東發力極致低價,抖音、快手以低價打法強勢搶食市場,拚多多麵臨的壓力也會持續加大。對於在平台上經營的商家來說,低價也不可能是無底線的,隻有保持合理的利潤空間,商家才能長期經營得下去,電商平台才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