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園砍殺頻傳 社會報複還是教育危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其他類社會抗爭都被中國政府壓製不能報道下,中國近期頻傳的校園砍傷事件格外引發媒體關注。5月20日,江西省的一所小學發生了凶殺命案,造成至少2死10傷。同日,雲南省鹽津縣一所中學發生學生被同學砍死的事件。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是一種社會報複的行為;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教育不管在校園安全或是內部管理上的一個係統性危機。但無論如何,都跟整個中國經濟衰退有關,是中國社會的一大隱憂。

2死10傷

江西警方通報,江西省鷹潭市轄下的貴溪市文坊鎮明德國小5月20日發生一起持刀砍人血案。一名45歲的潘姓女子持水果刀進入校園傷人,造成兩人死亡、10人受傷,其中6人輕微擦傷。

新浪新聞說,嫌疑人是當地村裏的醫護人員,同時也是文坊中學一名教師的妻子。鄰居表示嫌疑人平時看起來很正常,但性格有時會偏激一點。

5月21日,甘肅日報下屬的奔流新聞報道,雲南省鹽津縣一所中學5月20日發生一起學生被同學砍死的事件。

旅美時評人吳祚來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這些年來,中國的經濟懸崖式跌落,很多人失業並且債務纏身,房貸也還不上,生活就要破產,他們既無法通過正常的管道去表達不滿,也無法通過法律的方式去爭取權益,所以將對生活絕望的仇恨轉移到無辜的小孩子身上,因為這些弱者跟他一樣無助。

吳祚來說:“他們的目的就是製造一個轟動效應,讓中國社會都看到他的苦難、他的悲劇,然後把他的悲劇傳播給更多的人,這就形成了他們這樣一個邏輯。”

社會報複

他說,這些絕望的人感覺到這個社會沒有一點公理和道義,所有人都是冷漠的,所以要來報複社會,讓更多人分擔他的痛苦。這種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上個世界70年代比較少聽聞,因為從前的人生活有寄托,打拚收入與家庭支出可以獲得某種平衡,但現在好像變得窮途末路。生活成為無法承受之重時,生命就變得比鴻毛還要輕,以致造成了這些慘烈的情況發生。

香港資深媒體人紀碩鳴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也表示,一般刑事案件的霸淩或殺人多半是跟誰有仇,帶有某種目的性,但江西小學命案卻是對毫無關係的學生下手,究其本質就是對社會報複的一種行為,而其背後自然是社會矛盾激化的惡果。

他指出,犯罪的內在原因和邏輯固然有多樣性與綜合性,但各種原因激發到最後忍不住要犯罪,歸咎到底最終一條就是對人生的絕望。雖然這個絕望一定有社會環境變化造成的生活壓力在,但社會崇尚什麽則會有導向性。

崇尚鬥爭

紀碩鳴表示,比如一個社會崇尚文明,大家上下公車自然會跟公車司機打招呼或者讓座給老弱婦孺;但如果一個社會崇尚鬥爭,骨子裏以鬥爭強權作為一種社會精神的話,遇到矛盾自然就容易激化。因此,中國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有的人解決不了就動了想死的念頭,一些會自我忍受的人選擇輕生,以致中共當局現在恨不得在長江黃河上加上蓋子,城市的橋上也要派人看著,以防止太多人躍下;但另一些極端的人,他不想自我忍受,就變成了殺人。

紀碩鳴表示,2016年人民網曾做過統計,當年全國有26起重大的校園砍傷事件,總共造成11人死亡,35人受傷,平均每個月至少兩起,之後就不再公布,可能是數字太高。而凶手之所以選擇沒有還手之力的學生是因為校園是社會最薄弱的環節,最容易下手而且不會遭遇反抗,凶手可以多砍幾個來出氣。其次,砍殺孩子的影響很大,尤其在現在少子化時代,砍殺一個孩子,受影響的可能是幾個家庭或是幾代人。

根據網上視頻,江西小學命案發生當天,有多名小學生倒地流血,還有人抱著受傷小孩搶救的畫麵。但這恐怕隻是中國近來校園事故頻傳的又一起案例而已。

不久前,河南駐馬店市西平縣第四初級中學的一名學生才因不滿被老師批評,下課後持刀刺傷老師,然後跳樓。江蘇宿遷有一名13歲男孩在一所學校門前持刀捅死一名15歲少年。更早之前,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一名13歲學生被三名同學霸淩致死,棄屍掩埋。幾天後,山東臨沂朱保中學又發生多名男學生聯手圍毆一名學生,甚至將垃圾及泥土強行塞入被害學生口中。去年7月,廣東省一所幼兒園也發生凶嫌持刀行凶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3名兒童的案件。

社會病

紀碩鳴感歎,校園原本是學習人之初、性本善的一個最純淨的伊甸園,現在卻變成殺戮場;原本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和同學之間應該有最良善、互相尊重的感情與友誼,現在卻發生泯滅人性的事。這種道德淪喪,老師學生之間彼此互不關心,矛盾激化,也缺乏預防阻止的管道,其實是中國整體的“社會病”。

正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校園事故其實過去在中國一直都存在,隻是隨著其他社會抗爭都被壓抑或者不能報道,以及少子化的關係,父母無法承受失去獨生子女而變成“失獨父母”,因此成為媒體可報道的材料,以致近來關於各種校園亂象的新聞變得非常多。

林宗弘計算,有關家長去學校抗議的報道、校園霸淩事件、學生自殺或者是殺人案件,在今年1到4月就占了海外媒體去年一整年報道有關中國各種抗議事件的37%。也就是說,過去海外媒體都是以報道中國工人抗議、農民抗議為大宗,現在則是以報道校園的各種爭議事件為大宗。

管理鬆散

他說:“所以說江西這個不是一個個案,它凸顯現在中國的校園,不管是安全或者是內部的管理,包括霸淩、師生關係的一個重大危機,是一個中國社會的隱憂。”

他表示,中國整個校園的管理,特別在偏鄉地區、縣城級的管理是非常鬆散的,處在一個很粗放的狀態,然後出事情了就是息事寧人,想要掩蓋消息。這次事發的貴溪市就是江西省鷹潭市代管的縣級市。

社會流動惡化

林宗弘表示,中國這類學生殺老師、老師殺學生、或學生互相砍殺的校園安全隱憂會日益嚴重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經濟處在衰退期,景氣不佳,人們很多的怨氣無法宣泄,也讓學生、青少年的社會流動變得更加困難。大家意識到一直讀書也沒有出路,但又創不了業,也進不了城去打工。

他說,如果連高校生都要躺平了,那麽一些隻上到中學的和專科生要怎麽辦,而這些人很多都是在校園裏麵沒有人管,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留守兒童長大的。他們沒有辦法在社會階層往上提升,自然就會變成往青少年犯罪的路線走去。

他說:“我覺得是一個教育係統的危機,可是它隻是這個社會經濟衰退層麵的一個病征。它反映現在這個社會流動惡化,就是階級複製跟這個青少年犯罪的整體的趨勢。”

中國一位不願具名的李姓大學教師提出相同看法。他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校園暴力事件如果按照中國官方的說法,必然會歸因於個人因素,定調為偶發事件,而不會去承認是製度或者是管理的問題。

他說,在中國,中小學生的課業壓力非常大,為了升學考試,經常要背誦課本上沒有教的文章或單字,或是必須提前教後麵的課,這樣才能在中考或高考前多爭取複習的時間。在這種扭曲的“內卷”環境裏,往往會超出學生的能力負擔範圍。而在中國的初中、高中生經常是必須住校,周末也必須上課或自習,即使住的不遠,每個月也僅能回家兩次,心理上往往很壓抑,在待人處世上也顯得生疏薄弱。此外,中小學的校園管理通常集中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層麵,對於安全較為忽視,尤其是災害應變。班主任在意的也隻是考試成績,對於學生的人格、心理較不重視。

忽視心理健康

李老師並表示,十多年前,人們對於生活中的不滿或是維權的需求,可能會采取上訪或是群體性事件的方式來宣泄,但是近年來中國社會控製越發嚴格,較難以透過網絡或媒體報道伸張權益。尤其疫情以來,人們的行程,甚至是通訊的內容都受到嚴密的監控,造成維權通道更加受阻,演變成個人隻能采取極端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再加上中國並沒有像台灣一樣的市民熱線、生命線等專線電話可以隨時撥打過去求助。盡管近年來中國的基層也推行網格管理,各種與行政有關的狀況也可以反映給網格員,但是較缺乏保密性,網格員也較少主動去關注困難群眾。

他說,中國在教育環節和社會治理存在的短板,都可能會造成反社會人格的增長,以及采取極端手段來維權或泄憤。然而,教育和社會風氣非短時間就能改善,但卻需要受到重視,否則,中國社會目前麵臨經濟降溫,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官員腐敗永遠抓不完等問題,人們的生活壓力持續累積,如果缺乏適當的宣泄閥門,此類事件可能還會持續發生。

他說,類似事件還包括春節時山東莒縣滅門案、前幾天的南京海歸博士自殺案等,這些在外人看來都不是嚴重到必須采取極端手段的情況,但是卻成了最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