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中小學生科創作品代做:8百元到3千元不等 宣稱包獲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蒙特卡洛算法”,最初被開發用於模擬核反應堆中的中子傳輸問題,近段時間出現在某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項獲獎作品中,引發不小爭議。有網友直呼“已達碩博水平”,懷疑該作品存在成人代做。近日,事發當地教委一名工作人員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此事正由教委、科協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合組委會進行調查,目前調查尚無結果。“我們今後肯定會更加審慎地監督各類賽事、活動和評獎評優。”

5月21日,中國科協辦公廳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他們已經注意到相關問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正在研究下一步改進的方向。

紅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此事尚無定論,但網絡上早有不少麵向中小學生科研代做的商家,宣傳稱隻需要花費800-3000元就可以代替完成作品,購買產品原件和相關研究報告,功能介紹、創意來源一步到位,全程基本不需要孩子本人參與。

01

代做網店宣稱“包獲獎”

提供代做產品清單及操作視頻

檢索“科創代做”等關鍵詞,記者以家長身份詢問了一家提供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代做服務的淘寶店鋪。這家店鋪稱自己年產1900多個產品,“無所不作”,“可大批量”。銷售數據則顯示該店一項服務產品的月銷售量突破4000件,產品的銷售額超過了4萬元。

▲提供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代做服務的淘寶店鋪

記者隨後添加了店鋪程老師的微信,其向記者提供了代做產品的清單。清單中有40餘件代做產品的名稱及功能描述,其中既有聽上去較為專業的“基於arduino的自然水域廢水排放水質監測站”“基於RFID原理的作業收集和數量統計裝置”等,也有貼近生活的“防止烈性狗狗傷人控製係統”“智能存錢罐”等。

這些作品被大致分為社會公益、智能生活、校園安全、智能交通、環保、寵物管理等方麵。有的項目除了功能介紹,還有創意來源的闡述。比如在“田徑跑步自動計時器”的創意來源介紹中,以往的計時方式都是通過手動按停表來計時,裁判很難同時計時或者計圈數,出現漏跑圈數,計時不準的現象。所以此項目設計了一種可以自動檢測每個運動員跑的圈數和跑的每一圈的時間的設備。

▲智能存錢罐

記者選擇了代做其中一款產品——智能存錢罐,據介紹聯網後將會展示存錢數額。程老師很快將該產品的操作演示視頻發給記者,並表示隻需要2000元,就可以購買產品原件和相關研究報告。操作視頻出現一個簡易透明塑料方盒,盒內纏繞著電線,上麵有顯示屏和密碼按鍵。程老師介紹了基本電源及網絡配置的方法,如何輸入密碼打開存錢罐,重點闡述了如何利用紅外線模塊計算硬幣數量。

而當記者提出如何證明孩子本人參與了科研成果製作時,程老師表示,除了拍一套成品實物參賽,還可以多拍一套散件用於拍攝製作過程的照片,作為參考資料提供給評委組。

程老師的朋友圈中曬出了許多使用參賽作品獲獎的買家反饋。有的買家自稱進入了“全國某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或“某少年兒童發明獎”的國賽,有的則獲得“9組市級一等獎”。據程老師介紹,店鋪也麵向培訓機構批量銷售產品,模式和賣給個人買家的類似,包括全套作品和研究報告。

程老師向記者宣稱,在他的幫助下參加“2023-2024學年某全國青少年通信科技創新大賽”,可以“不拿獎包退款”。據他介紹,參加該賽事的某一賽項,隻需花費7000元,即可獲得省一等獎,綁定全國三等獎。

“這個說直白點,就相當於花錢買獎,您這邊提供個人的報名信息,我幫您操作。然後您坐著等拿獎就行了。”程老師說。當記者對是否能夠獲獎表示懷疑時,程老師進一步表示自己“有內部渠道”。記者又向另一家代做機構谘詢該賽事,對方表示,隻要花費399元,就可以購買一個“包獲獎”的參賽賬號。選手隻要通過該賬號線上參賽,“最低可以保證一個省級三等獎的成績”。

02

競賽拿獎對升學的影響:

雖規定不得作為加分項,但仍有優勢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過去不少大學會在自主招生中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比賽獲獎情況提出要求。2020年,教育部製定出台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此後“強基計劃”和“綜合評價”成為自主招生的替代方案。

2022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公布2022—2025學年麵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的通知》,通知所附《2022—2025學年麵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中包含44項競賽活動。通知規定,名單中“競賽以及競賽產生的結果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和高考加分項目”。但據記者了解,由於名單中的賽事經過教育部認證,具有成熟的評價體係,因此含金量較高,被民間稱為“白名單賽事”,此次引發爭議的科創比賽也包括其中。

然而,事實上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對升學仍有不小優勢。

一些高校仍會在招生簡章中提到希望學生具有“科研誌向”和“創新潛質”。例如,江蘇師範大學《2023年綜合評價招生簡章》中就寫道:“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屆高三學生,均可以申請報名”,其中包括“高中階段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等科技類競賽活動中獲得省級賽區三等獎及以上。”

紅星新聞記者查閱了上海一所市直屬高中的2023年自主招生方案,其在招生要求一欄寫道:“單科學科素養表現優異或在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異。”另一所市直屬高中2023年的自主招生方案也要求學生:“在數理化或在科技創新活動和實踐活動中顯示有一定特長。”

03

科創賽事評委:

作品明顯超出學生能力範圍的,分數不會太高

對於以上網店聲稱的所謂“保證拿獎”,在西南地區一家青少年培訓機構的老師看來,其參加的是沒什麽含金量的比賽,“沒什麽用,評委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零基礎的中學生如果想要達到可以參賽的水平其實不難,一般需要經過一年左右的學習。而有些機構為快速出成績,會直接讓老師幫學生代做。

這名機構老師表示,科創說到底還是要孩子的興趣,從他以往輔導的獲獎作品來看,創意設想一般從生活中來,再到調查問卷及作品一步步實現,老師起到引導完善作用就足夠,“有了好的創意,其實想要比賽獲獎不難,但是如果學生沒學到什麽知識,找人代做,獲獎也沒什麽意義。”

那麽該如何辨別參賽作品中代做的痕跡呢?記者以參賽指導教師的身份谘詢了上海近期舉辦的一場“白名單”自然科學素養類賽事主辦方。負責賽事的老師介紹,比賽分為前期評審和後期答辯兩部分。評委專家首先會對參賽選手提交的資料進行審核,如果參賽作品明顯超出中學生能力範圍,“評委專家心裏都有數,分數也不會給得太高。”而現場答辯時,專家會就作品相關的基礎知識向選手提問。

一位曾參加過西南地區某科創賽事的評委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當他遇到明顯超出該年齡段知識儲備的參賽作品時,他會將提問側重點放在科創發明的詳細過程。不過前述主辦方老師也坦言:“盡管有這些‘識別’流程,個別作品具體是不是學生自己做的,是否存在老師代做的情況,有時我們也很難去確定。”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朱邦芬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曾表示:“當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結果與升學有關係的時候,部分家長、老師就會想辦法‘走捷徑’。”

朱邦芬認為,一些家長和老師們需要改變自己對科創比賽的認識,“不是搞幾個看起來高大上的項目,或是在什麽比賽中獲獎,孩子就能成才;科技活動中的成績不是好學校的敲門磚。參加這類活動除了培養興趣和專業上的能力,更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為人,比如誠信、踏實、韌性等,這些品質不光對每個孩子很重要,對國家的未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