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蝸牛雨後頻現身 專家提醒勿觸碰 含大量病菌或致抽搐昏迷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華南地區近日持續降雨,大雨過後,公園、草叢甚至路邊都會出現大蝸牛,但有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的體型比國內蝸牛更大,屬於外來入侵物種,體內更攜帶病毒和寄生蟲,市民應盡量避免觸碰。

《新京報》報道,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褐雲瑪瑙螺俗稱非洲大蝸牛,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非洲大蝸牛喜歡在潮濕的環境中活動,白天躲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如腐殖質豐富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亂石穴內,喜歡在雨後的夜晚出現。

據介紹,非洲大蝸牛會在晚上8時後開始活動,晚上9時至11時是活動高峰期。次日早上5時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隱藏。





非洲大蝸牛在春末夏初開始出現,在雨後比較活躍。當氣溫下降到14℃時,牠會分泌出一種白色黏液膜,封閉殼口,進入冬眠,隻留下一微小的小孔,供微弱的呼吸作用,以維持冬眠期間的生命活動。

趙力介紹,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動物,會食用包括農作物、樹木、果樹、蔬菜等500多種植物;若沒有食物,就會取食同伴的屍體,甚至會啃食水泥。牠們通過進食大量的本土植物,競逐原生蝸牛,改變棲息地。



非洲大蝸牛對農作物、觀賞植物有很大危害,最有可能被蝸牛損壞的植物包括花園花卉等觀賞植物、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葫蘆科和豆科)、麵包果、木薯和柚木的幼株。

趙力提醒,非洲大蝸牛的體內攜帶大量病毒和寄生蟲,市民應避免與牠接觸,也不要當寵物飼養。有人想食用非洲大蝸牛,但處理不當時會傳播結核病和腦膜炎,嚴重時還會引起癡呆甚至死亡,“我們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若不慎接觸到非洲大蝸牛,注意清洗雙手即可。



趙力介紹,非洲大蝸牛的殼長可達20厘米,而中國最大的蝸牛是堅螺屬蝸牛,據他採集到的標本,最大的殼直徑約5厘米。至於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是非洲大蝸牛在西非的親戚真瑪瑙螺,殼長可接近30厘米,軟體長達40厘米,重900克。

《央視新聞》報道,非洲大蝸牛喜歡生活在各種鼠類生活的地方,所以身上帶有綠膿杆菌、變形杆菌、沙雷氏菌等致病菌,用手觸摸後,皮膚可能腫脹瘙癢,甚至長出水皰。

廣西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顏懷興提醒,一旦接觸非洲大蝸牛並感染病原菌,就會出現劇烈頭痛,或抽搐、惡心嘔吐等症狀,甚至是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