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從勞務輸出到“漂二代”,回不了家的江西人?

從勞務輸出到“漂二代”,回不了家的江西人?

文章來源: 五環外OUTSIDE 於 2024-05-18 01:37:4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

一生漂泊的江西老表

近來,江西老表們有點愁,人在外地坐,鍋從家中來。

前有 " 提燈定損 ",後有 " 王婆與 F4",幾次把阿卡林省送上熱搜,出門在外的老表們,不時就會收獲一些異樣目光。

過去,自家被群嘲 " 環江西 XX 帶 ",老表們尚能抬出 "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 的往昔崢嶸,喟歎自家時運不濟,如今真是百口莫辯。

誰見了不調侃一句:" 從前隻知老表能吃辣,不想連吃苦都全國第一。" 但老表們的 " 苦 " 遠不止於此。江西地處 " 吳頭楚尾、粵戶閩庭 ",說白了就是自家常年經濟狀況不佳,但擠在全國前十的富豪堆裏,連 " 難兄難弟 " 安徽也自行單飛了。

互聯網上關於江西的調侃不絕於耳 圖源:網絡

為謀出路,老表們大都逃不開外出務工的命運,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自出生起肩上就扛著行李箱。總有網友提問:" 為什麽江西人特別愛回家?" 殊不知老表們是回家路茫茫,有苦在心口難言。

背井離鄉的江西 " 漂一代 "

占領江浙粵 " 二房東 "

在廣州深圳隨便接觸一個二房東,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是江西老表。在廣東幹得風生水起,但,用他們的話來說," 回江西,找不到自己可以幹什麽。"

吳紅軍,便是其中一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城務工潮在全國蔓延,彼時不滿 20 歲的吳紅軍,是村裏最早一批去外省打工的年輕人,三十多年間輾轉過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像他這樣的 70 後江西老表不在少數。

根據 2020 中國人口普查年鑒,在總計 4518.86 萬江西常住人口中,有 633.97 萬人被其他省份 " 吸走 ",排名前五的流入地區分別是廣東、浙江、福建、上海、江蘇。其中,廣東以 230.32 萬的流入量,榮登含老表量最高的省份。

毫不誇張地說,在深圳每 8 個人裏就有 1 個是江西人;而在廣東的出租屋界,江西老表的濃度更是爆表,直接與福建人和本地人三分天下。老吳的二房東生涯,正是從這裏起步。

江西人口流動情況 圖源:城市進化論

老鄉帶老鄉,是江西 " 漂一代 " 的生存方式。" 江西人出門打工的特點是群聚,無論什麽賺錢的活計,都是親朋好友之間傳幫帶,凡是在某片區發現一個江西人,大概率這裏盤踞著他大半個村子的人。" 老吳如是說。

按照當地的習俗,老吳給了 3000 元彩禮,結婚時妻子的箱底裏壓著自己打工攢下的 5000 元積蓄,夫妻倆在鎮上蓋了三層小樓。

女兒出生後,老吳謀劃著繼續出門打工,恰逢在廣東 " 包屋 " 賺了錢的親戚返鄉,說是要擴大生意規模,讓親戚們入股一起幹,正愁沒有謀生路子的老吳,當即砸入全部積蓄。

親戚承包的三棟樓,加起來有上百間房,租客大都是外地民工,幾百塊的小單間裏常常擠著一家三四口人。老吳夫妻管理其中一棟房子,妻子負責樓層的日常清掃工作,閑暇時在附近做手工賺錢,老吳則負責管理和維修。

幾年後,已經上手的夫妻倆脫離親戚單幹,最多的時候手裏有三棟樓,保守的老吳夫妻不敢舉債擴大規模,年入十幾萬已是心滿意足。

令人羨慕的二房東背後,是回不去的家鄉。

時間來到 16 年,廣東出租屋的生意越發不好做。不僅競爭者的數量猛增,同鄉們也紛紛轉變策略,包下房子後不再草草出租,而是翻新再配上家電,鎖定白領客戶,房租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生意急轉直下的老吳,索性轉手房子回了鄉。然而,作一個農民,老吳連一畝三分地都沒有,概因家中的田地早就被政府征收,僅有的選擇就是去幾十公裏外的工業園區碰運氣,但都是些有年齡限製的化工廠在招工。

老吳的親朋好友大都在外打工,有全家在皮鞋廠每年穩紮穩打賺二十幾萬的,有夫妻倆在上海賣菜賺了大錢的,有在浙江幹工地最後做了包頭的,還有開 " 後八輪 " 跑長途運輸賺錢蓋大房子的,但是沒人能在家裏混出頭。

老表們出去打工時常常提著一個桶(受訪者供圖)

在家呆了段時間後,老吳又背著大包小包出了門,這次他們的目的地是浙江,去重操二房東舊業,已有同村的人在前方探過路,所以換個地方起步不會太難。為什麽不是去廣東?因為孩子們畢業以後留在浙江工作,老吳想離得近一些。

有時候,老鄉們聚在一起,酒過三巡之後,總是嚷嚷著:等賺夠了錢,等幹不動了,那時候就回老家,要如何如何地暢快度日。55 歲的老吳不知道 " 那個時候 " 何時會來?從二十郎當歲離家,他已在外漂泊三十幾年,遠比在家的日子更久,家中老父母的麵容一年比一年陌生。

但老吳無力停下漂泊的腳步,回鄉的暢想,隻能暫時封存在酒後的微醺中。

身份模糊的江西 " 漂二代 " 們

與故鄉漸行漸遠

" 考出江西,在大城市安家,是江西特色的孝子行為。"

與多數留守兒童一樣,出生於江西東北部小鎮的蘇瑩,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隻有寒暑假時才能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團聚。每天放學後,她總是守在電話前寫作業,等待一通不知道會不會來的長途電話。

在爺爺奶奶家裏,蘇瑩與兩個堂妹和三個堂弟共同生活,叔叔們無一例外都去了外省打工,身為長姐的她,擔起了調和家庭關係、監督弟弟妹妹學習的重任。蘇瑩對此沒有怨言,她始終記得父母的叮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那是親人的期盼,也是家庭的未來。

從江西老家到父母打工的地方,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大巴,年幼時的蘇瑩無法獨自乘車,必須等同村家長回來接孩子時,才能被順帶捎到父母身邊。有一年暑假,蘇瑩放假的時間與對方錯過了,沒能去到父母身邊,好幾天在夜裏哭醒。

再大一點時,她已經能夠單獨出行,和村裏的孩子結伴坐車出門,但那時迎接他們的不再是一個暑假的瘋玩,小時的玩伴已經開始進廠打工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幸運的是,蘇瑩父母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傾其所有地帶她見識城裏孩子們才能享受的一切。

父親給蘇瑩發來簡陋版海景(受訪者供圖)

等到夢幻的假期結束,她又回到貧瘠的鄉村,回到電風扇嘎吱嘎吱作響的教室,在書海裏埋頭苦幹。2013 年,蘇瑩參加完高考,如願考到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家裏為她開了十二桌升學宴慶祝,此後她離開了家鄉,不用等到寒暑假坐十幾個小時大巴才能見到爸媽。六年後,她在這個年幼時向往的城市定居,成為了家人的驕傲。

回望來時路,蘇瑩形容自己的人生是 " 努力從一個家鄉到達另外一個家鄉 " 的過程,從上學時她就堅定地要考出江西,而像多數成功走出來的江西孩子一樣,她不會再回到家鄉,那裏沒有她的渴望,也沒有她的夢想。

同樣是父母在外務工,出生在溫州的江西二代王紫薇,要比蘇瑩幸運得多。王父在溫州做油漆工,多年後混成了包頭;王母則在溫州 " 搞清洗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家政服務,夫妻倆不放心把孩子放在老家,就選擇帶在身邊,忙不過來時就讓住隔壁的老鄉幫忙照顧。

因而,王紫薇從小長在浙江,隻有春節時才能隨父母回家探望爺爺奶奶,她不會方言,也不愛吃辣,對江西的了解大都依靠父母口述,在家鄉的短暫逗留對她來說就像出門旅行。

不想回家鄉是事實,融不進城裏也是事實。

小時候,戶籍不在城裏的王紫薇,隻能是交 " 借讀費 " 才能正常讀書。父母交了一筆 " 借讀費 " 讓她進入一所民辦學校,班裏也有幾個類似情況的 " 江西孩子 ",但和喜歡抱團集聚的江西 " 漂一代 " 們不一樣的是,王紫薇沒有和她們做朋友。

直到等到父親攢下一筆錢,在溫州的小縣城裏買房落戶,她得以正常地參加升學考試,從此求學生涯才沒有了後顧之憂。

長大後,王紫薇不喜歡被問是哪裏人,因為她實在無從回答。她是江西人,卻又是溫州版的江西人,隻會說普通話,兩地的環境都無法完全融入。最令人厭煩的是,每當有人知悉她的情況,對方總會追問一句:" 江西彩禮真有那麽高嗎?溫州嫁妝真給那麽多嗎?"

網傳版江西彩禮地圖,

王紫薇的父母並不認同家鄉的數據(圖源網絡)

對此她覺得莫名其妙,不願多做解釋。在她看來,網絡上對江西彩禮的臭罵和對溫州嫁妝的追捧都十分滑稽,本質上這些都是地區經濟所產生的結果,而外人卻將這些歸結為人本身的好壞。

像王紫薇一樣的困擾的江西二代不在少數,身份認同上的割裂讓她無所適從,可每當有人要詆毀江西時,她還是會挺身而出,維護父母總念叨著要回去養老的地方。

盡管,這裏和她的將來已毫無關係。

散裝的江西,離心式的發展

江西人為什麽 " 愛 " 出門打工,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

2023 年,江西省 GDP 總值為 32200.10 萬億,位列全國第十五名,同比增長 4.1%,增速低於全國水平。不僅與周邊的廣東、浙江、福建、湖南、江蘇相去甚遠,就連友鄰安徽的車尾都追不上。

其中,南昌的 GDP 總值(7203.50 萬億)在全國排名 39 位,甚至不敵揚州、紹興等城市,作為省會城市的中心引領作用不足,因此,贛東北、贛南等地資源被周邊省市 " 吸虹 " 更加明顯,人才流失率位居全國榜首,近二十年人口流入增速持續為負。

圖源網絡

正在 " 拋棄 " 江西的,不隻是江西老表,還有江西各地市。

去年底,昌景黃高鐵正式通車,江西成為全國首個 " 市市通 350 高鐵 " 的省份,一掃十年前 " 環江西高鐵圈 " 的恥辱。四通八達的高鐵網,不僅讓老表們出門打工更加便利,也加快了各地市融入周邊都市圈的步伐。

十年前著名的 " 環江西高鐵圈 "(圖源網絡)

位於贛東北地區的上饒,在多方積極協調溝通下,終於成為長三角經濟協調會的 " 編外成員 ";以贛州為代表的贛南城市則在努力擁抱粵港澳大灣區,被親切地稱為 " 北五環 ";以撫州為代表的贛東城市抱著福建大腿,積極融入西海經濟區;位於西部的萍鄉更是直接加入了長株潭都市圈,成為 " 湖南的編外城市 "......

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地市,是江西不夠努力嗎?恰恰相反,江西一直在積極謀求新的發展,從光伏、到 VR、到新能源,每一個都趕在了風口上,卻總在大好勢頭上遭遇困境,而它們給經濟和民生帶來的積極效用,短期內無法定論。

換言之,目前無論是江西老表,還是江西各省市," 向外 " 謀生,或許才是更穩妥的生存之道。

結語

鄉愁,在江西人身上格外矛盾。

對於 " 漂一代 " 來說,江西是永遠的故鄉,是賺夠了錢就要回去養老的地方;對於 " 漂二代 " 而言,江西是從小就立誌要擺脫的地方,是漸行漸遠後偶感愧疚的家鄉。

這些人共同構成了大家口中所說的 " 一生愛打工 "、" 特別愛回家 " 的江西老表,但眾多調侃背後藏著的卻是老表們難以言說的心酸。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等到江西經濟騰飛的那天,老表們才能真正放下肩上的行囊,好好地環顧故鄉的秀麗江山,從此不做異鄉人。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北航90後美女副教授走紅,長相及頭銜引發熱議
突發:正在船上的“環保少女”,被以軍扣押
70歲華爾街銀行家租豪宅打造地牢,性虐數十名模特
巴菲特出手了,100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
川普點頭了!首度援烏"機密情報"深入打擊俄能源設施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防長嗆肥胖將軍不爽就離職!這上將不幹了
川普擺"2028競選帽" 怒懟:醫保不給非法移民 決不妥協!
全球“機器人第一大國”:中國
美國密歇根州長:特朗普關稅隻會有一個贏家,就是中國
哈瑪斯拒絕川普停火計劃,決定繼續戰鬥!
外交政策:挺台大將全失勢 台灣陷美中雙重夾擊
普京:恢複與美國的全麵關係符合俄羅斯國家利益
砍外籍生 刪DEI…川普又點名9所頂尖大學 簽承諾拿補助
政府關門:川普擬砍“民主黨機構” 對峙升級 裁員將開始
小米汽車突自行啟動開走 車主公開視頻 否認“誤觸手機”
中方向美方提“四不”要求:不見不該見的人……
失業+資訊黑箱+歧視印度人 K簽證犯眾怒 官方失算
為啥馬斯克繳稅那麽少?頂級富豪們是這樣逃稅的
西貝的餐點大規模降價,為什麽網友還是不買賬?
國慶隻放2天惹怒員工 老板:牛馬就好好給我耕田
萬斯稱特朗普發視頻嘲諷民主黨高層“是開玩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從勞務輸出到“漂二代”,回不了家的江西人?

五環外OUTSIDE 2024-05-18 01:37:45


?

一生漂泊的江西老表

近來,江西老表們有點愁,人在外地坐,鍋從家中來。

前有 " 提燈定損 ",後有 " 王婆與 F4",幾次把阿卡林省送上熱搜,出門在外的老表們,不時就會收獲一些異樣目光。

過去,自家被群嘲 " 環江西 XX 帶 ",老表們尚能抬出 "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 的往昔崢嶸,喟歎自家時運不濟,如今真是百口莫辯。

誰見了不調侃一句:" 從前隻知老表能吃辣,不想連吃苦都全國第一。" 但老表們的 " 苦 " 遠不止於此。江西地處 " 吳頭楚尾、粵戶閩庭 ",說白了就是自家常年經濟狀況不佳,但擠在全國前十的富豪堆裏,連 " 難兄難弟 " 安徽也自行單飛了。

互聯網上關於江西的調侃不絕於耳 圖源:網絡

為謀出路,老表們大都逃不開外出務工的命運,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自出生起肩上就扛著行李箱。總有網友提問:" 為什麽江西人特別愛回家?" 殊不知老表們是回家路茫茫,有苦在心口難言。

背井離鄉的江西 " 漂一代 "

占領江浙粵 " 二房東 "

在廣州深圳隨便接觸一個二房東,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是江西老表。在廣東幹得風生水起,但,用他們的話來說," 回江西,找不到自己可以幹什麽。"

吳紅軍,便是其中一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城務工潮在全國蔓延,彼時不滿 20 歲的吳紅軍,是村裏最早一批去外省打工的年輕人,三十多年間輾轉過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像他這樣的 70 後江西老表不在少數。

根據 2020 中國人口普查年鑒,在總計 4518.86 萬江西常住人口中,有 633.97 萬人被其他省份 " 吸走 ",排名前五的流入地區分別是廣東、浙江、福建、上海、江蘇。其中,廣東以 230.32 萬的流入量,榮登含老表量最高的省份。

毫不誇張地說,在深圳每 8 個人裏就有 1 個是江西人;而在廣東的出租屋界,江西老表的濃度更是爆表,直接與福建人和本地人三分天下。老吳的二房東生涯,正是從這裏起步。

江西人口流動情況 圖源:城市進化論

老鄉帶老鄉,是江西 " 漂一代 " 的生存方式。" 江西人出門打工的特點是群聚,無論什麽賺錢的活計,都是親朋好友之間傳幫帶,凡是在某片區發現一個江西人,大概率這裏盤踞著他大半個村子的人。" 老吳如是說。

按照當地的習俗,老吳給了 3000 元彩禮,結婚時妻子的箱底裏壓著自己打工攢下的 5000 元積蓄,夫妻倆在鎮上蓋了三層小樓。

女兒出生後,老吳謀劃著繼續出門打工,恰逢在廣東 " 包屋 " 賺了錢的親戚返鄉,說是要擴大生意規模,讓親戚們入股一起幹,正愁沒有謀生路子的老吳,當即砸入全部積蓄。

親戚承包的三棟樓,加起來有上百間房,租客大都是外地民工,幾百塊的小單間裏常常擠著一家三四口人。老吳夫妻管理其中一棟房子,妻子負責樓層的日常清掃工作,閑暇時在附近做手工賺錢,老吳則負責管理和維修。

幾年後,已經上手的夫妻倆脫離親戚單幹,最多的時候手裏有三棟樓,保守的老吳夫妻不敢舉債擴大規模,年入十幾萬已是心滿意足。

令人羨慕的二房東背後,是回不去的家鄉。

時間來到 16 年,廣東出租屋的生意越發不好做。不僅競爭者的數量猛增,同鄉們也紛紛轉變策略,包下房子後不再草草出租,而是翻新再配上家電,鎖定白領客戶,房租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生意急轉直下的老吳,索性轉手房子回了鄉。然而,作一個農民,老吳連一畝三分地都沒有,概因家中的田地早就被政府征收,僅有的選擇就是去幾十公裏外的工業園區碰運氣,但都是些有年齡限製的化工廠在招工。

老吳的親朋好友大都在外打工,有全家在皮鞋廠每年穩紮穩打賺二十幾萬的,有夫妻倆在上海賣菜賺了大錢的,有在浙江幹工地最後做了包頭的,還有開 " 後八輪 " 跑長途運輸賺錢蓋大房子的,但是沒人能在家裏混出頭。

老表們出去打工時常常提著一個桶(受訪者供圖)

在家呆了段時間後,老吳又背著大包小包出了門,這次他們的目的地是浙江,去重操二房東舊業,已有同村的人在前方探過路,所以換個地方起步不會太難。為什麽不是去廣東?因為孩子們畢業以後留在浙江工作,老吳想離得近一些。

有時候,老鄉們聚在一起,酒過三巡之後,總是嚷嚷著:等賺夠了錢,等幹不動了,那時候就回老家,要如何如何地暢快度日。55 歲的老吳不知道 " 那個時候 " 何時會來?從二十郎當歲離家,他已在外漂泊三十幾年,遠比在家的日子更久,家中老父母的麵容一年比一年陌生。

但老吳無力停下漂泊的腳步,回鄉的暢想,隻能暫時封存在酒後的微醺中。

身份模糊的江西 " 漂二代 " 們

與故鄉漸行漸遠

" 考出江西,在大城市安家,是江西特色的孝子行為。"

與多數留守兒童一樣,出生於江西東北部小鎮的蘇瑩,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隻有寒暑假時才能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團聚。每天放學後,她總是守在電話前寫作業,等待一通不知道會不會來的長途電話。

在爺爺奶奶家裏,蘇瑩與兩個堂妹和三個堂弟共同生活,叔叔們無一例外都去了外省打工,身為長姐的她,擔起了調和家庭關係、監督弟弟妹妹學習的重任。蘇瑩對此沒有怨言,她始終記得父母的叮囑: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那是親人的期盼,也是家庭的未來。

從江西老家到父母打工的地方,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大巴,年幼時的蘇瑩無法獨自乘車,必須等同村家長回來接孩子時,才能被順帶捎到父母身邊。有一年暑假,蘇瑩放假的時間與對方錯過了,沒能去到父母身邊,好幾天在夜裏哭醒。

再大一點時,她已經能夠單獨出行,和村裏的孩子結伴坐車出門,但那時迎接他們的不再是一個暑假的瘋玩,小時的玩伴已經開始進廠打工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幸運的是,蘇瑩父母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傾其所有地帶她見識城裏孩子們才能享受的一切。

父親給蘇瑩發來簡陋版海景(受訪者供圖)

等到夢幻的假期結束,她又回到貧瘠的鄉村,回到電風扇嘎吱嘎吱作響的教室,在書海裏埋頭苦幹。2013 年,蘇瑩參加完高考,如願考到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家裏為她開了十二桌升學宴慶祝,此後她離開了家鄉,不用等到寒暑假坐十幾個小時大巴才能見到爸媽。六年後,她在這個年幼時向往的城市定居,成為了家人的驕傲。

回望來時路,蘇瑩形容自己的人生是 " 努力從一個家鄉到達另外一個家鄉 " 的過程,從上學時她就堅定地要考出江西,而像多數成功走出來的江西孩子一樣,她不會再回到家鄉,那裏沒有她的渴望,也沒有她的夢想。

同樣是父母在外務工,出生在溫州的江西二代王紫薇,要比蘇瑩幸運得多。王父在溫州做油漆工,多年後混成了包頭;王母則在溫州 " 搞清洗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家政服務,夫妻倆不放心把孩子放在老家,就選擇帶在身邊,忙不過來時就讓住隔壁的老鄉幫忙照顧。

因而,王紫薇從小長在浙江,隻有春節時才能隨父母回家探望爺爺奶奶,她不會方言,也不愛吃辣,對江西的了解大都依靠父母口述,在家鄉的短暫逗留對她來說就像出門旅行。

不想回家鄉是事實,融不進城裏也是事實。

小時候,戶籍不在城裏的王紫薇,隻能是交 " 借讀費 " 才能正常讀書。父母交了一筆 " 借讀費 " 讓她進入一所民辦學校,班裏也有幾個類似情況的 " 江西孩子 ",但和喜歡抱團集聚的江西 " 漂一代 " 們不一樣的是,王紫薇沒有和她們做朋友。

直到等到父親攢下一筆錢,在溫州的小縣城裏買房落戶,她得以正常地參加升學考試,從此求學生涯才沒有了後顧之憂。

長大後,王紫薇不喜歡被問是哪裏人,因為她實在無從回答。她是江西人,卻又是溫州版的江西人,隻會說普通話,兩地的環境都無法完全融入。最令人厭煩的是,每當有人知悉她的情況,對方總會追問一句:" 江西彩禮真有那麽高嗎?溫州嫁妝真給那麽多嗎?"

網傳版江西彩禮地圖,

王紫薇的父母並不認同家鄉的數據(圖源網絡)

對此她覺得莫名其妙,不願多做解釋。在她看來,網絡上對江西彩禮的臭罵和對溫州嫁妝的追捧都十分滑稽,本質上這些都是地區經濟所產生的結果,而外人卻將這些歸結為人本身的好壞。

像王紫薇一樣的困擾的江西二代不在少數,身份認同上的割裂讓她無所適從,可每當有人要詆毀江西時,她還是會挺身而出,維護父母總念叨著要回去養老的地方。

盡管,這裏和她的將來已毫無關係。

散裝的江西,離心式的發展

江西人為什麽 " 愛 " 出門打工,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

2023 年,江西省 GDP 總值為 32200.10 萬億,位列全國第十五名,同比增長 4.1%,增速低於全國水平。不僅與周邊的廣東、浙江、福建、湖南、江蘇相去甚遠,就連友鄰安徽的車尾都追不上。

其中,南昌的 GDP 總值(7203.50 萬億)在全國排名 39 位,甚至不敵揚州、紹興等城市,作為省會城市的中心引領作用不足,因此,贛東北、贛南等地資源被周邊省市 " 吸虹 " 更加明顯,人才流失率位居全國榜首,近二十年人口流入增速持續為負。

圖源網絡

正在 " 拋棄 " 江西的,不隻是江西老表,還有江西各地市。

去年底,昌景黃高鐵正式通車,江西成為全國首個 " 市市通 350 高鐵 " 的省份,一掃十年前 " 環江西高鐵圈 " 的恥辱。四通八達的高鐵網,不僅讓老表們出門打工更加便利,也加快了各地市融入周邊都市圈的步伐。

十年前著名的 " 環江西高鐵圈 "(圖源網絡)

位於贛東北地區的上饒,在多方積極協調溝通下,終於成為長三角經濟協調會的 " 編外成員 ";以贛州為代表的贛南城市則在努力擁抱粵港澳大灣區,被親切地稱為 " 北五環 ";以撫州為代表的贛東城市抱著福建大腿,積極融入西海經濟區;位於西部的萍鄉更是直接加入了長株潭都市圈,成為 " 湖南的編外城市 "......

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地市,是江西不夠努力嗎?恰恰相反,江西一直在積極謀求新的發展,從光伏、到 VR、到新能源,每一個都趕在了風口上,卻總在大好勢頭上遭遇困境,而它們給經濟和民生帶來的積極效用,短期內無法定論。

換言之,目前無論是江西老表,還是江西各省市," 向外 " 謀生,或許才是更穩妥的生存之道。

結語

鄉愁,在江西人身上格外矛盾。

對於 " 漂一代 " 來說,江西是永遠的故鄉,是賺夠了錢就要回去養老的地方;對於 " 漂二代 " 而言,江西是從小就立誌要擺脫的地方,是漸行漸遠後偶感愧疚的家鄉。

這些人共同構成了大家口中所說的 " 一生愛打工 "、" 特別愛回家 " 的江西老表,但眾多調侃背後藏著的卻是老表們難以言說的心酸。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等到江西經濟騰飛的那天,老表們才能真正放下肩上的行囊,好好地環顧故鄉的秀麗江山,從此不做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