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揭開民族劣根性,口碑卻爆火出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央一收視冠軍,愛奇藝熱度第一,豆瓣5萬人打出8.6……

因為它,暑假的新疆,估計又要擠爆。

等了半年,終於來了

我的阿勒泰

導演滕叢叢,2019年處女作《送我上青雲》,讓女人被壓抑的欲望,第一次在國產銀幕上變成能說的禁忌,提名金雞獎四個重要獎項。

據說收到《青雲》酬勞後,滕導馬上買下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影視改編權。

播出前,觀眾最擔憂的是:

散文,真能改編成劇嗎?

散文最大的特點,是第一視角,情感細膩,文字優美。

但沒有連貫的角色,衝突的劇情。

於是改編散文也就意味著,你無法照搬原著,必須給缺乏細節的人物,注入新鮮的血肉。

那麽,《阿勒泰》成色如何?

可以說是好評如潮。

很多觀眾表示狠狠向往了,恨不得馬上訂票飛往阿勒泰。

不過Sir表示還好,因為Sir剛從阿勒泰回來。

看完了8集《我的阿勒泰》,這是今年讓人眼前一亮,心曠神怡的誠意之作。

但遺憾,也有,Sir放到最後說。

01

獨特

點開《我的阿勒泰》,隻要你長了眼睛。

當然沒有不治愈的

不過要說的一點是,感覺整部劇的色調偏暗黃,不知道導演是不是為了表現上個時代的懷舊氛圍。

對Sir來說,阿勒泰的色調絕對是明豔的,平常不戴墨鏡都會刺眼到流淚的程度。

放兩張手機隨手拍的圖。

△ 將軍山滑雪場、可可托海

這還不是夏天。

北疆入夏後,就切換色彩更高飽和的模式,藍天白雲綠草森林五顏六色的野花……你可以想象下宮崎駿那種畫風,再誇張上幾倍,因為屏幕無法還原出實景。

《我的阿勒泰》在還原民族風情、介紹人文習俗上,做到了一部旅遊紀錄片的頂配。

比如男主於適為了學哈薩克語,在新疆生活了半年。

馬伊琍演嫁到新疆的江蘇人,愣是把白皮曬成了土皮。

瞅瞅這張臉,哪還有一點上海女人的精致。

而原著作者李娟的青年故事,也被挖掘出了讓年輕人共鳴的點。

女主李文秀(周依然 飾),高中沒畢業,想要當作家。

但活在草原的一家子,哪能給她實質支持。

於是,李文秀隻好在烏魯木齊酒店裏當服務員,一邊賺雞零狗碎的工資,一邊下班後熬夜,苦哈哈寫日記、練文筆。

拿著窮兮兮的六便士,仰望遙不可及的月亮……夢想與現實的萬丈落差,誰沒經曆過呢?

李文秀作為社畜的處境,能讓人無縫代入。

最殺人誅心的是這個細節。

一直關照她的領班(蔣奇明 飾),剛剛還在跟她聊夢想,聊過去。

後腳,李文秀被辭退,他向經理要遣散費。

結果經理給了三百塊,領班就黑了兩百塊。

最怕的不是壞人。

而是壞人裝好人。

正是這個細節,讓李文秀看穿了城市的套路,也明白到城市不可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尷尬又失落地回到草原。

02

細膩

就像很多人誇的那樣

導演滕叢叢擅長描寫女性角色。

在《我的阿勒泰》裏,你會看到很多有趣、生動的女人

馬伊琍演的文秀媽。

一點媽味都沒有。

開場就是講髒話,嗑瓜子,還認不出自己家丫頭。

跟其他中國式媽媽不同。

她是個超級戀愛腦。

放不下老公,天天喝到爛醉才睡覺。

一旦睡著,女兒床塌了她也不想管。

最要命的是:

跟女兒說出去買羊,結果遇到女兒的前領班,兩個人至少相差二十歲,就這麽好上了……

草原上的哈薩克族姑娘,托肯。

老公因為酗酒死了。

她想要帶著倆娃改嫁,但所有人都在勸:

再等等,不合適。

托肯崩潰了

再等?等到什麽時候?

就像我那個死男人一樣,讓他買個搓衣板,買一年都沒買回來嗎?

托肯也許不是專業演員。

但這段家庭婦女的自白,卻能紮進每個觀眾心裏。

我跟你哥說

去小賣部 給我買搓衣板

結果他到死也沒有帶回來

還有片頭的浴室群像戲。

不像男導演拍女人裸體,非要從頭到腳展現性張力。

而女導演拍澡堂,有一份跨越年齡、純樸自然的健康美。

《我的阿勒泰》有不少戀愛戲。

但展現少女心動,導演還是走出了套路。

每當你以為劇情要撒糖。

她卻一把收住

草原上,巴太正朝李文秀的方向看。

女主當然心跳加速,麵紅耳赤,還撩了下頭發。

結果……

人家心思根本沒在她身上,隻不過是在趕馬。

發現巴太根本沒看她,李文秀尷尬地笑了笑。

而此時的鏡頭,將她置於大全景,顯得格外孤獨、失落。

類似的細節,劇裏還有很多。

比如李文秀離開烏魯木齊時。

她看到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畫像歪了,忍不住踮起腳,努力把它擺正。

這一幕沒有台詞,但格外動人。

仿佛在說

多少年過去了,女性那些要實現廣闊自我的夢想,仍然會因為現實的一點點窘迫,輕而易舉就被捏碎。

但很遺憾。

就算《我的阿勒泰》不管題材還是視角,都讓人耳目一新。

目前《我的阿勒泰》豆瓣8.6,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成績。

不過看看上一部賞心悅目“旅遊宣傳片”:《去有風的地方》,豆瓣8.7。

這樣對比下來,《我的阿勒泰》也並不算太大突破。

看完了。

心情放鬆了,治愈了。

可是心裏仍然有些東西,還沒落地。

03

遺憾

去愛,去生活,去受傷,是李文秀的人生命題。

回老家前,她在前輩指引下,明白到創作不在城市裏,而是在生活裏。

於是,她學習著去享受生活給她的曆練。

於是,觀眾也期待著

李文秀能在草原的生活裏,逐漸做懂人生這道題,將獨特的生命體驗,反哺到她的文字裏。

但本劇的遺憾就在於:

李文秀的成長,並不明晰。

她是如何在阿勒泰牧區找到了生活,認清了自我,並獲得寫作的源泉?

好像,主要是靠經曆了一段懵懂的戀愛。

再加上,接觸了一些少數民族風俗。

以及,受到母親感染和幾句富有哲理的話。

《我的阿勒泰》給足了社畜關於自然、民宿、浪漫的想象,從而獲得治愈。

但導演對生活的展現,仍然不夠深刻。

電視劇必須要深刻嗎?

也許不。

隻是,李文秀從一開始就設定了命題:深入生活。

如果她經曆得不夠深,感悟得不夠深,就無法完成從一個懵懂的文青,到一個優秀作家的轉變。

如果說《我的阿勒泰》最大的魅力,是美。

那它最大的問題,也是美。

美到過於歲月靜好,失去了真實生活的慘烈。

原著裏,李娟的文字充滿詩意,卻是由艱苦和殘忍編織。

冬天去挑水,每一次都是破冰之旅:

就在兩年前,媽媽還一心想買匹馬的。那時家裏還沒有挖井,用水得去兩公裏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河麵凍成了厚厚的堅冰,去挑水除了扛扁擔,還得扛斧頭。每天去挑水,每天都得破冰。頭一天破開的冰窟窿一夜之間重新凍得結結實實。

出一趟城市,因為公路破破爛爛,暈車的她,會沒了半條命:

這一路上又沒有像樣的公路(從橋頭到可可托海全是凸凹不平的自然土路,從可可托海到縣城則是年代久遠、千瘡百孔、滿是翻漿地麵的柏油路。還斷毀了好幾處,汽車得不時下了路基遠遠繞過去),車廂左右搖晃。又由於車速過慢,這搖晃的幅度被無限拉展開來,像拉展開一截橡皮筋似的,長而緊繃繃的。

我則天旋地轉,頭疼欲裂,喉嚨裏一陣一陣地泛酸水。必要的時候,就請求司機停車,然後鎮靜地走下去,走得遠遠的,找個沒人看到的地方再吐——收放自如。這是在長期暈車實踐中練成的本領。

生了一次小病,在醫院接受了一輪“嚴肅驚悚的治療”。

他們會很嚴肅地給你切脈啊看舌苔啊量血壓啊什麽什麽,再嚴肅地拿聽診器前前後後聽個沒完沒了,然後更嚴肅地給你開藥。你要是對病情有什麽疑問的話,越是問他,他越是什麽也不肯說。

很多人讀完李娟的文字,感到切實的治愈。

但這不在於阿勒泰多美,草原生活多詩意。

而是因為

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鮮活的靈魂,怎麽用苦中作樂的幽默感,對抗著鄉土生活的落後、貧困、無常。

可是到了電視劇。

李文秀所有的生活經曆,都隻是蒼白的輪廓,缺乏細節的描摹。

比如帳篷漏雨。

李文秀就用塑料袋,整出了一堆人工排水道。

這個細節很浪漫很美,像是在氈房裏搭建起一個夢幻的水世界,裏麵的人都歲月靜好。

可是現實中,抗雨的過程更多的也許是狼狽。

當然會有人反駁,難道描述鄉土,就一定得寫黑暗?

Sir沒有這個意思。

但就像《隱入塵煙》,哪怕將老四寫得善良浪漫,也沒有回避農村生活的艱苦。

而在《我的阿勒泰》。

那可是90年代的牧區,不少牧民的孩子已經離開家鄉,到縣城和大城市尋找新的生活了,很多人會說今天的牧民都很有錢,但顛沛流離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30年後的今天,生活在城市的年輕人,看了劇隻有“向往”,那麽也代表著其中許多的無奈,還沒有被展現出來。

女主的“去愛,去生活,去受傷”,多數來自強行升級的戲劇衝突,而不是平靜中暗流湧動的生活。

第八集,馬伊琍交的小男友,為了挖蟲草喪心病狂,要報複李文秀母女。

於是李文秀墜馬了。

為了救她一命,巴太隻好忍痛把馬射死……

讓人感覺到,倉促。

八集,還沒把故事全部說完。

並不是美景不夠看,而是李文秀的成長,城市與牧區的反差,巴太和父親兩代人的衝突,感覺還沒寫夠就擱筆了。

最直觀的一點。

劇中,草原上的哈薩克族人,全員好人。

而幹壞事的呢?

全是漢人

從李文秀在城市打工,為難她的同事、上級、領班。

到哈薩克草原上,破壞草原、挖假蟲草的犯罪分子。

Sir在這裏並不是要談什麽“劣根性”問題。

劇中漢族代表的是更早接觸了現代化,將商業開發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他們欺騙,冷漠,內卷。

而牧民是尚未接觸太多現代,保持著熱情、善良等美好天性的人。

再結合李文秀做事被嫌“笨”,想到北京發展卻被嘲笑,在功利社會中,她是失敗者。

這個是今天許多社畜對這部劇共情,心生向往的原因。

現實,絕對是故事不可繞過的部分。

但導演顯然對民族、現代化等問題,采取了閃爍其詞的態度。

一個例子。

當李文秀抱怨自己沒用時,母親對她說出了金句。

怎麽樣?

很有道理吧,而且聽完立刻讓內卷和焦慮的我們,感到治愈了。

這對於之前在職場受到打壓,自我懷疑的李文秀,也是很大的鼓舞。

但,接納“無用”了之後呢?

Sir認為對這個話題的探討,不該止步於一句心靈雞湯。

因為在草原上,人也必須“有用”。

而且因為條件惡劣,人必須更有用才能生存下去。

劇中每一個充滿魅力的角色,都是有用、能幹的強者。

巴太,馴馬、射箭、抓羊樣樣精通,他的一大魅力就在於“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

張鳳俠,會做生意、會打交道,能把小賣部開到夏牧場,她是行走在草原上的女強人。

蘇力坦,權威的大家長,仙女灣的路他來帶。

就連出場不多的蒙古族老奶奶,也說過“再顛簸的日子也要閃亮的過”。

總之一句話:草原不養廢物。

李文秀進入牧區後,感受生活。

教會她什麽是生活的人,每一個都那麽優秀、強悍、能幹。

那麽她有沒有相應地變得強大起來呢?

這不是一句“無用也很好”就能搪塞過去的。

在Sir看來,問題不在於“有用”。

而是“有用”的標準單一化。

很多人覺得隻有賺錢、結婚、生孩子才是有用的。

別的一切都是扯淡。

這種單一化,造成了內卷,讓生活失去了生命力與靈性。

我們依然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但對於“有用”的價值判斷應該是多元化的:

喂馬劈柴是有用,照料孩子是有用,熱情好客是有用,載歌載舞也是有用……

人應該全情投入生活中,而不隻是賺錢。

Sir想這應該是劇想要傳達的。

但到了結尾,我們期待中,女主的強大自我在哪?

我們還沒看到,隻看到她對蔣奇明演的反派口頭上說:我不怕你。

然後就因為騎馬技能太弱,陷入險境,讓男主必須極限二選一拯救自己……

她的“強大”與成長也在於,她寫的東西發表了,成了大作家。

但她究竟是如何成長的,中間仍然有大量沒有填補上的空白。

女主說要來生活。

但直到結局,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比她生活得更加有力。

還有一個被津津樂道的細節。

一位家庭婦女,給名作家發來了郵件。

作為觀眾,我們不知道這位女作家的水平如何,編劇就迫不及待借助理的台詞說:

哇,驚為天人,才華橫溢……

緊接著,就是一個打扮精致的貴婦人,婉拒著作家的出版邀約。

名作家點點頭,特別掉書袋地來了句:

伍爾夫說,每個女人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房間……

然後呢?

就沒有然後了。

這段戲的立意很好。

但就跟前麵說的問題一樣,無法讓人信服。

因為沒有細節。

同樣是講家庭婦女受困。

電影《時時刻刻》是怎麽做的呢?

勞拉,努力扮演幸福盡責的妻子,在為過生日的丈夫做蛋糕。

但孩子一句無心的話,輕易捅破了她的軟肋。

母:我們要烤蛋糕,表示我們愛他。

子:要不然他就不知道我們愛他?

好不容易忙完,打開伍爾夫的小說。

結果……

兒子跑過來撒嬌,她就再無安寧。

不需要多少台詞,你已經能看透一個中年婦女,重複且無用的一生。

而這就是《我的阿勒泰》的核心問題

立意,很治愈。

議題,很進步。

但每當要涉及疼痛的問題,掙紮的內心。

《阿勒泰》的腳步退卻了。

就像馬伊琍對小男友說,我發現我最近聽不懂哈語了。

聽不懂哈語,代表著身份的抽離,重新看待自己被困草原的人生。

這個外來人的出現,僅僅是導火索,炸出了她內心的疑問:

如果離開這片土地,我還有其他可能嗎?

但為了避免疼痛。

又把這種身份困境給閹割了

結尾,馬伊琍發現小男友果然就是“渣男”。

她終於明白,既然來了這片土地,就要在這裏好好生活,把牧民當成自己人,不應該產生走出去看看的想法。

發現了嗎?

《我的阿勒泰》真正的問題,是阿勒泰的分量太重,重到已經壓垮了每一個本來可以去愛、去受傷、去生活的“我”。

每個人的任務,始終要服務“返鄉、治愈、民族融合”這個主題。

於是《我的阿勒泰》是一部好看的劇,好看到可以和《去有風的地方》並駕齊驅。

但它,遺憾地還未進入李娟《我的阿勒泰》的腹地。

查看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