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富,影視界黑馬,餘額371.07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剛剛過去的四月,有人歡喜有人愁。

無人在意的角落,一則“四川前首富宣告破產”的話題悄然登上熱搜。

與消息一同出現在人們視線當中的,還有曾經的A股影娛巨頭——

印紀傳媒。



在“內娛弄潮兒”印紀傳媒身上,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標簽。

美女董事長,神秘實控人,影視黑馬,第一家和漫威合作的中國公司,《鋼鐵俠》《長安十二時辰》《建國大業》等影視作品背後投資方——

無處關鍵詞加持下,印紀傳媒市值一度高達490億元。

然而昔日無限風光,來得快去得更快,多年後人們再度得到它的消息時,已宣告破產的印紀傳媒,銀行賬戶餘額僅有371.07元。

印紀傳媒究竟何以踏上影娛風口,又為何如此狼狽收場?



在更多人的印象中,印紀傳媒的“影娛巨頭”神話,和其身價百億的“四川首富”肖文革緊密相關。

進軍影視賽道之前,印紀傳媒的前身是DMG傳媒,一家廣告公司。



圖源:華西都市報

1993年,DMG傳媒由吳冰、丹 · 密茨創辦,主要業務包括廣告製作、品牌營銷等。

肖文革則於1997年加入,三人也被稱為業內的“鐵三角”。

據相關資料,三位創始人履曆都頗為精彩。

來自美國的紙片人丹·密茨是一名“中國通”,被評是“最有中國特點”的紐約客,1992年和妻子吳冰回中國注冊了廣告公司。

吳冰曾獲得全國女子體操全能冠軍,之後憑借演藝圈的朋友資源,從武打替身開始,逐漸涉獵影視領域。



圖源:央視網

而肖文革,丹·密茨曾這樣介紹他:“來自軍人家庭,曾經在政府部門和部隊工作過,對於人際關係非常在行。”

不過這樣一個鐵三角組合,最初並沒有選擇電影行業。

原因是當時的市場機會不夠樂觀,寧可不做先鋒,也堅決不做先烈。



當年的鐵三角/圖源:中國網

倒是在廣告領域,三人做得風生水起。

客戶涉及嘉陵摩托、寶馬、奧迪、耐克、NBA等大品牌,作品曾獲美國Summit廣告獎、戛納廣告金獎等多項獎項和提名。

數據顯示,直到2014年上市前,印紀傳媒的主要業務仍然是廣告業務,其中汽車行業的廣告業務占比近7成。

轉機發生在2008年,電影市場大爆發。

這一年中國故事片產量達到406部,步入世界電影生產大國行列;全年電影綜合效益達到84.33億元,創下曆史新高。



趕上時代的風口,加上鐵三角加持,印紀傳媒投身影娛行業,轉年就迎來了“開門紅”。

一部《建國大業》橫空出世,口碑票房雙豐收之外,有人稱這部作品是“近代主旋律作品第一次市場與商業化的標誌”。

4.5億票房收入成了當年冠軍,作為這部電影的投資人,印紀傳媒賺得盆滿缽滿。

從此開始,靠著出色的人脈鏈接能力以及營銷合作業務資源,印紀傳媒開始了在影視行業的“開掛人生”。



《建國大業》中肖文革扮演的何應欽/圖源:劇照

同時,印紀傳媒還不僅僅滿足於國內影娛業務。

2013年,印紀傳媒又放了個大招,與漫威《鋼鐵俠3》達成合作,成為首家與漫威合作出品電影的中國公司。



參與前期策劃劇本開發、投資、拍攝製作、電影宣傳、發行等。

通過在《鋼鐵俠》的拍攝中融入中國元素等動作,印紀傳媒創造了多個“第一次”,在業內名聲大噪。

其中,影視及衍生業務收入一度由占營業收入由2012年的3.42%,暴漲至17.75%。

有網友調侃“拳打光線,腳踢華誼”,印紀傳媒的戰績和數據都做得相當漂亮。

在國內,印紀傳媒參與的影片包括《建國大業》《無人區》《杜拉拉升職記》等,幾乎都是現象級作品;

海外電影方麵,投資出品的影片《暮光之城》《生化危機:戰神再生》《環形使者》《鋼鐵俠3》等火爆一時。



多年後再看,這部電影未嚐不是廣告植入界的“萬惡之始”/圖源:《紐約人在北京——專訪DMG CEO丹·密茨》

一路高歌猛進,印紀傳媒並不滿足。2014年,印紀傳媒通過借殼高金食品上市。

當時也不乏人質疑一家影娛公司,為何借以生豬屠宰、加工、冷凍、銷售為主營業務的食品公司上市?



通常企業並購重組,要麽是強強聯手,要麽是主業遭遇到瓶頸,高金食品屬於後者。

當時高金主營業務遭遇市場突變,而房地產開發等業務裹足不前,急需“輸血”。

“高金食品以經評估的整體資產6.5億元,置換股值60億元的印紀傳媒資產,其差額部分向印紀傳媒發行股票購買的重大資產重組,成功讓渡上市公司殼資源。”

高金“退市”,印紀傳媒借殼上市。

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三贏”的結果,高金以退為進,補充了遂寧當地產業空白,印紀則再進一步。



作為重要的並購條件之一,高金食品提出印紀傳媒“必須留遂”。/圖源:遂寧市人民政府

之後五個月,印紀傳媒的股價從9.8漲到了44元,實現“一夜暴富”——

市值高達490億元,號稱“A股唯一全球高概念娛樂品牌IP操盤手”;最大股東肖文革身價飆升至350億。

當時這匹黑馬卻刷新了無數人的預期,人們以為神話還會繼續,然而印紀傳媒的跌落又來得猝不及防。



影視界關於印紀傳媒的輝煌紀錄,停留在其投資的《長安十二時辰》。

可惜,彼時的印紀傳媒,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這份新的成果,就已經開始失速下墜。



圖源:新浪電影

借殼時,印紀傳媒曾承諾:2014年到2016年度,公司淨利潤分別不低於4.30億元、5.58億元和7.19億元,承諾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3.90億元、5.01億元和6.50億元。

上市後的三年裏,印紀傳媒的確做到了承諾的業績。

“2014年到2016年的淨利潤分別為4.36億元、5.74億元、7.31億元,扣非淨利潤分別為3.95億元、5.05億元、6.76億元。”

每一項都不多不少,剛剛好。

但看似美好的表現背後,危機潛伏已久,以公司“壞賬”情況為例,應收賬款一度占了流動資產的54%。



圖源:中國質量新聞

到了2017年,印紀傳媒淨利潤為7.69億元,扣非淨利潤為7.17億元,業績增幅遠不如前三年。



後來有消息,印紀傳媒曝光的20億減值明細中,牽出了金立通信1.86億欠款,而2018年5月金立破產/圖源財聯社

投身影娛行業10年後,2018年印紀傳媒實現營收3.62億元,同比減少83.44%,淨利潤為-20.06億元。

對此,印紀傳媒解釋:因為收入下滑及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損失導致。



圖源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

團隊波動也在加劇,據統計,2018年印紀傳媒人員流失率超過60%,高管接連離職。

現金流緊張,難以招聘新團隊;因為沒有員工,連終止上市風險提示公告都沒人寫。



2019年4月印紀傳媒辦公室/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2019年,印紀傳媒成為首個“戴帽”的影視A股,簡稱由“印紀傳媒”變更為“ST印紀”。

之後於同年10月10日,被深交所終止上市。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為0.55元/股,相較巔峰時期的26.7元/股,跌去了97.9%。



“戴帽”指股票持續的虧損而被特別處理/圖源:新浪財經

印紀傳媒的崩塌,為何來得如此猛烈?

曾在印紀傳媒內部做投融資相關業務的人士透露,印紀傳媒參與出品的知名大片,均為參投,不是自己團隊創作。

“引進片上即使對電影不夠專業也沒關係,隻要在好萊塢有點關係就可以買到版權。”

但隨著“引進片不好做了,隻能自己去拍”,印紀傳媒的短板愈發明顯——沒有綁定一些好的電影主創團隊,也不是很懂相關業務。

同時一位與印紀傳媒合作的人士曾表示,這家公司管理混亂、內部人事關係複雜。

如美國公司和國內公司都由丹·密茨當CEO,但中國這邊的事務,丹·密茨做決定時需要肖文革和吳冰同意,很容易意見不一。



不過和內部管理體係相比,印紀傳媒倒下,還有至關重要的因素:資本泡沫破滅後,股東套現離場。

市場狂熱時,公司為了爭取業績,高價收購資產,推高股價;之後高價收購的資產出現虧損,公司也就容易走向破產。

與此同時,股東的套現離場,無疑加速印紀傳媒的瓦解崩塌。



2019年印紀傳媒展示櫃擺放著吳冰作為封麵人物的雜誌/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2018年有消息傳來,肖文革瘋狂套現,累積金額超40億元。

印紀傳媒停牌前,肖文革通過股權轉讓套現13.61億,印紀傳媒股價持續下挫,最終被迫停牌。

“傳媒第一股”風光不再,肖文革因躲避債務成了失信被執行人,2018年後再未出現在公開場合。鐵三角中的另外兩位則身在國外,再無消息。

大廈轟然倒塌後,隻留一地廢墟。



圖源:愛企查



印紀傳媒倒下的2018年,也是影視行業“水深火熱”的階段。

2014年至2016年,影視行業高速發展時期,多家影視公司上市,不斷通過並購收割紅利,實現數十倍收購溢價。

2018年前後,行業累積的問題逐漸爆發。

票房作假、天價片酬等亂象逐漸湧出,電影行業陷入一片輿論聲討。

資本遇冷、對賭期結束後業績全麵下滑、市值直線下跌、商譽爆雷、資金鏈斷裂……影視公司問題頻出。

2017年年底,證監會公布第十七屆發審委對當日三家公司IPO審核的結果顯示,三家公司的IPO申請均被否決。這是第一屆發審委成立以來,第一次單日IPO審核“零通過”。

上市變得艱難,退市卻接踵而至。據統計,2019年至2023年,退市的文化傳媒娛樂上市公司多達25家。



圖源新元新文旅研究院

印紀傳媒的破產,究竟是資本的遊戲,還是“影視寒冬”下時代的眼淚?

有人曾對退市影視公司的敗局進行總結,並總結原因。

“商業模式脆弱,業務持續性差,主營業務收入快速下滑;盲目並購,資產質量不佳,收購導致資產大幅度減值,業績連續虧損;公司創始人和大股東將上市公司當作套現工具,缺少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萬達電影、光線傳媒、中國電影為首的龍頭企業實現大比例扭虧,華誼兄弟、博納影業、北京文化等影企則未能扭轉業績頹勢。/圖源:鈦媒體

到如今首富的傳說歸於幻影,有人加速向上,也有人感受到了更猛烈的風浪。

回望當年知名的影視公司,10家公司中,有5家或退市,或將退市,最後成了“老賴”……

中南集團破產後兩次皆流拍,慈文傳媒易主,華誼致信員工提到2019年是華誼兄弟創業以來最艱難的一年。

但與此同時,短視頻、短劇殺出重圍,營銷發行手段層出不窮。有人說影視公司頻頻退市背後,是影視行業正處於調整期。

“這是一個擠出泡沫的過程,將真正想做作品的人沉澱下來。”

時代的眼淚總讓人唏噓不已,但新的時代總會到來。至少無論何時,人們始終都會這樣期待著。



[1]“鐵三角”創始人離心,跨界影視劇遇坎《長安十二時辰》火熱難救印紀傳媒困境.中國經營報

[2] 長安十二時辰火熱難救印紀傳媒:創始人離心 跨界遇坎.新浪財經

[3] 狂歡後的廢墟:影視上市公司的退市之路.新元新文旅研究院

[4] 影業複蘇冰火兩重天的2023:新老影企加速洗牌.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