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此前報道,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呂王鎮劉院村多位村民稱,該村百餘名村民的個人身份被人冒用,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
5月12日,大悟縣通報稱,經查,2011年至2023年,呂王鎮原工商所鄧某、方某等人在“市場主體增量行動”中,違反依法合規的工作要求,通過鎮政府工作人員獲取劉院村部分村民身份信息,違規辦理工商營業執照154個,涉及村民134人。同時排查出其他鄉鎮違規辦理工商營業執照84個。
通報稱,將對違規辦理的工商營業執照依法注銷,對利益受損群眾落實相關政策,對違規人員依法依規予以追責問責。
“市場主體增量行動”
引發的造假行為曾被曝光
頂端新聞記者注意到,官方通報中提到的“市場主體增量行動”,已在當地部署多年。今年1月,孝感市市場監管局召開2024年全市市場監管工作會,提出“開展經營主體提質增量行動”等十項工作。
大悟縣政府官網數據顯示,2023年,大悟縣新增市場主體11029家、同比增長20.2%,企業占比25.8%。
據媒體報道,孝感市政府確定了大悟縣2024年的預期目標,即新增經營主體11600戶以上,企業占比達到25%以上。而縣委、縣政府則提出了高於市級製定的預期目標:新登記經營主體13000戶以上、新登記企業占比25%以上。
數據顯示,大悟縣一季度新增經營主體4693戶,目標完成率120.33%,其中新增企業825戶,企業占比17.58%,兩項指標占比均居全市第三。
頂端新聞記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因“市場主體增量行動”引發的造假行為曾被媒體曝光出現。央廣中國之聲曾報道,山西大同陽高縣被曝在推進“市場主體倍增”計劃時,存在嚴重造假現象。具體方式為:由鄉鎮領任務再分到村裏,而村支書隻能找親朋好友登記注冊,甚至把多個經營主體都注冊在自己名下。有一名村支書竟注冊了23家市場主體,隻有3家合作社是真實存在的。
官方核查稱,陽高縣在工作中確實存在造假情況。當地表示,深刻認識到縣委、縣政府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工作落實不到位,重安排部署、輕管理指導,對一些幹部“工作方法簡單粗放,把市場主體培育發展簡單理解為注冊即培育、入庫即發展”等誤讀曲解、執行偏差的問題,發現不及時、糾偏不夠。為此,陽高縣在全縣範圍內立即開展市場主體“大起底”,對排查出的非正常市場主體依法公示注銷。
基層聲音:
層層攤派新增市場主體,無法兼顧正常工作
5月12日,一位曾在某省鄉鎮市場監管所就職的人士接受頂端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新增市場主體是層層攤派下來的任務。鎮市場監管所是基層部門,一般隻有兩三個人,需要短期內完成大量任務,嚴重影響日常的食品藥品監管等工作。
該人士稱,2022年末,他所在的鎮市場監管所被指派兩個月內完成200個營業執照注冊。“短期內增加這麽多,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為了完成從任務,後來上級部門協調鎮政府,攤派到村裏執行。”
“登記過程需要辦理人提出申請、填申請表、人臉識別、輸入電腦、上報係統等流程,完成一個辦理約需30分鍾,占用了大量時間。”上述人士告訴頂端新聞記者,從其辦理的實際效果看,約一半的人確實有辦理營業執照的需求,另一部分就成了湊數的指標。
頂端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全國各省縣一級的個體工商戶登記權限,逐漸下放到鄉鎮(街道)。這項改革被稱為“進一步提升個體戶辦理效率,加快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新增市場主體的層層攤派,涉及到多個部門。如市場監管部門提出具體數據指標,下發到縣一級市場監管局,縣局垂直分派至各鄉鎮市場監管所。由於鄉鎮市場監管所無法指揮村一級,縣市場監管局可能會協調鄉鎮開會,再由鄉鎮指派各村分配任務。
專家建議:
應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營商環境優化上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啟臻接受頂端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很多地方提出市場主體倍增計劃,然後一層一層下指標,導致數據造假情況。這種現象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中央強調要發展經濟,很多地方不清楚應該如何發展,就用數字來應付,用數字來造政績。
“這也導致基層沒有時間幹正事,每天應付檢查、完成指標,已經沒有精力再做應該做的事情,幹擾了社會的運行秩序。”朱啟臻說。
朱啟臻建議,上級部門的主管領導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營商環境優化上,通過環境的優化來培育市場主體,而不是去造數據。除了新增市場主體,目前其他方麵也存在形式主義,導致基層苦不堪言,必須要嚴肅處理。建議加強對幹部的約束、培訓,各級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掌握經濟規律,多調查研究,真正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