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歐洲自然科學院,負責人回應:確實是民間組織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多篇有關“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報道在互聯網上引起輿論關注。對此,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到歐洲自然科學院的負責人格奧爾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並實地走訪了機構位於漢諾威的辦公地,了解該機構背景和發展曆程、“院士”頭銜授予標準、成員以及組織在學術界的作用等問題。

—— ① ——

“是一個非政府公共協會”

在一些報道中提及的“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全稱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據其官網介紹,該機構在1988年建立,是一個泛歐非政府協會組織,在英國和德國均有非盈利慈善機構注冊,“作為學院一樣運作”(acting as an Academy)。該機構擁有5500多名成員,包括來自物理科學和技術、生物科學和醫學、數學、文學和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認知科學、經濟學和法學領域的頂尖專家,有83位曾獲諾貝爾獎。

而最近引發關注的“歐洲自然科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中文譯名與其僅兩字之差,是一個總部設在德國漢諾威的機構。記者通過德國工商信息查詢網站查到,該“學院”登記性質為“e.V.”,即“注冊協會或社團”,和德國不少名字中帶有“Academy”的機構一樣,如“歐洲科學院”在慕尼黑的注冊機構類型也是“e.V.”。

針對網上的各種輿論,紅星新聞記者通過郵件聯係上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創始人及主席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教授(Prof.Dr.Vladimir Tyminsky)。當地時間6日晚,蒂明斯基教授用簡短德語回複稱願意以書麵形式進行回複。隨後,格奧爾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開始接手,代表歐洲自然科學院與紅星新聞記者進行對接,並按約定於10日用英語進行書麵回複。

▲歐洲自然科學院所在大街

當地時間7日,針對網上有傳言稱無法在地圖上查詢到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地址一事,紅星新聞記者前往漢諾威進行實地求證,並按照其官網地址找到了它所在的大街及辦公地。其地點位於火車站附近繁華地帶的一座大樓,對麵是漢諾威國立歌劇院。大樓裏麵有多家診所,還有一個名為“Office Club”的共享辦公室和商務中心,在其入駐機構列表中記者看到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名字。

▲入駐機構列表中有“歐洲自然科學院”的名字

據格奧爾格博士介紹,“(我們)是一個非政府公共協會,成立目的就是將東歐國家的科學家和專家納入歐洲科學領域,形成一個科學學術環境,集合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不同國家的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之間建立積極的合作關係。此外,加強種族間關係也是學院的一項重要任務。”

他還指出,在歐洲國家,科學公共協會(scientific public societies)是科研環境中重要的組織形式,而這樣的科學社團在歐洲已經存在了幾百年。

—— ② ——

前蘇聯科學家創建

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介紹,其成立於2001年。創始人及主席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教授(Prof.Dr.Vladimir Tyminsky)是一名地球物理學家,於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MGRI),曾在前蘇聯地質部和科學院機構工作,還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當過講師,主要科研領域是自然物體放射性,以及分析地震因素對放射性元素分布的影響。他還擔任過俄羅斯自然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的首席科學秘書。

格奧爾格博士介紹,創始人中有不少人來自俄羅斯科學院,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亞曆山大·普羅霍羅夫(Alexander Prokhorov),幫助科學家和專家建立溝通,尋求新的非傳統方式來開展科研活動。弗拉基米爾·蒂明斯基在1990年加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後擔任首席科學秘書直至2000年。後來,他來到德國創建了歐洲自然科學院。

▲圖據“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

根據在商業信息查詢網站Creditreform獲取的公開信息,在“歐洲自然科學院”注冊文件中注明,該機構是一個跨區域、非商業科學組織,聯合歐洲國家科學家和人文學家,包括獨聯體國家,目的是推廣科學研究和藝術。主要活動包括組織和協調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聯係、計劃和執行科研課題、評估和發表研究結果、為青年科學家提供支持、組織和舉辦研討會和展覽,並接受支持協會目標和使命的捐贈。

格奧爾格博士也指出,對歐洲自然科學院來說,促進全球學術界的交流是最重要的使命。“盡管俄烏衝突使我們的工作複雜化,不過,我們很樂觀,希望繼續並擴大合作,包括與中國方麵。”

根據官網信息,歐洲自然科學院定期通過舉辦國際會議、出版學術期刊等活動,促進全球學術交流。2004年至2019年期間,該機構與歐洲科學協會合作舉辦了多次國際大會、研討會和專業會議,吸引了來自東歐和德國的醫生、生態學家、教育從業者和經濟學家參加。此外,該院還開展了教育交流項目,為醫學、工程和環境專家提供培訓機會,組織德國企業和大學遊覽以及青年醫生最佳科學作品競賽。

格奧爾格博士介紹,這些活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出版期刊、會議及研討會摘要,以及用歐洲語言出版科學院成員的學術論文,並有針對性地分發給科學圖書館、研究所和大學。“多年來,(我們)舉辦了30多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大會,與會者的論文集以德文和英文出版,例如生態學期刊《歐洲生態(EuroEco)》以及醫學期刊《歐洲醫學檔案(Archiv Euromedica)》。另外,學院還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包括多次組織中歐城市遊覽,讓會員們了解有關歐洲曆史的博物館和古跡;此外還出版了《歐洲自然科學院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 ③ ——

授予的“院士”名號,理解和認定標準不同

據紅星新聞記者觀察,中國網友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就是對“院士”(academician)這個稱號的理解。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院士”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麵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但在德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人們對由這種公共協會機構授予的名號理解不同,評選機構未必代表官方或者學術背書,成為這類機構的會員有助於建立與世界上其他科研人員的聯係交往。

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此前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歐洲自然學院的院士認定標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認定標準不一樣。

“總的來說,歐洲的院士製度更加注重科學研究的實際成果和對科學發展的貢獻,而非身份和地位。院士頭銜是對科學家長期努力和卓越成就的認可,而非一種可以用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這種製度設計有助於保持科學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促進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吳繼華說。(紅星新聞相關報道: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頭銜花40萬就可買?該科學院中國代表處回應:院士資格不會售賣,有嚴格的評審標準)

格奧爾格博士告訴紅星新聞,在德國,所有科學家和專業人士是某些專業公共協會的成員。通過這些組織,大家可以進行專業交流,與世界上其他科研人員保持聯係,對決策立法產生影響,還有助於出版書籍和召開大會。“我們的機構為科學家們提供組織和開展各種活動的專業環境……我們創建的正是這樣的國際性社團,將科學家和專業人士聚集在一起。”

作為民間組織,歐洲自然科學院對會員的篩選也有特定條件。格奧爾格博士表示,申請加入學院的人員必須認同學院章程(章程已在漢諾威法院登記,注冊號碼為VR8080)中規定的目標和宗旨。入會標準還包括需要持有學術學位、專業出版物,以及現任成員的推薦。

針對中文網絡中流傳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主要為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科學家和學者,其中包括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獎、哥白尼獎獲得者等”的信息,格奧爾格博士澄清,目前會員中並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學院正在籌劃頒發一係列“學院紀念獎章和榮譽獎項(Commemorative Medals and Honorary Awards of the Academy)”,以紀念一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此外,格奧爾格博士表示,歐洲自然科學院並沒有刻意在全球發展並招收會員,對於近期學院在中國引起關注,他感到驚訝。不過,他們也很期待能與中國學術界同仁開展合作。

“我們正計劃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和盧森堡為中國會員們舉辦經濟學研討會,隨後還將組織他們前往馬克思的出生地特裏爾,並且計劃頒發以馬克思命名的紀念章。另外,我們也準備共同翻譯和出版書籍。”格奧爾格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