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女為家鄉父母繳社保?專家還嫌年輕人不夠累
文章來源: 四環青年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年輕人的現實壓力已經夠大了,政策頂層設計要轉變思路,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就業崗位,為其減負而不是增負。
文?|?唐凱蘭
財新網5月8日報道,在近期的一次養老產業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建議,在目前的年輕勞動群體中,“繳費”與“收益”的聯係尚未打通。
如果能夠建立一種機製,使得年輕人繳納的保險費用能直接關聯到家鄉的父母領取養老金,那麽年輕人的繳費積極性將大大提高。
跟大多數專家一樣,在社保基金未來狀況不怎麽樂觀的形勢下,朱恒鵬的建議依舊還是緊盯年輕人,從政策製定者的角度,為年輕人的義務做加法,而不是為年輕人的負擔做減法。
說到底,還是將年輕人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為年輕人解決問題,所以毫不意外地受到一致批評。
現在的就業人口中,養老金要增加籌資,很難指望已經通過公司代扣代繳社保的群體,隻能轉向自由職業者或民工。但這兩個群體繳納社保的意願很低。
如何看待這個普遍的現象,朱恒鵬這樣的專家一開始就與年輕人“分道揚鑣”了。
朱恒鵬認為繳費意願低是得大於失,而很多年輕人則認為繳費隻有“失”,沒有“得”,不是多少問題,是有無的問題。
此前上海曾有一次座談會,也是就類似的社保繳費問題爭長論短,參加座談會的年輕外賣小哥直言,如果每月要繳納700塊社保,那還不如直接把錢寄回老家給孩子買玩具。
這麽說,不是外賣小哥短視,而是因為將來他們離開大城市時,社保跨省轉移不能帶走全部的錢,小哥的部分工資相當於白白給大城市作貢獻。
這次的座談會,朱恒鵬轉變了建言的技巧,以幫助家鄉父母養老的名義,讓年輕人再掏錢,可這種障眼法瞞不住人。
有網友就直接說,與其繳費到社保基金的池子裏,讓家鄉父母隻拿到一部分,那還不如直接給父母得了,省得中間商賺差價。
這種調侃或許不那麽好聽,但直接體現了年輕人對社保的態度。大家不解,開源節流應該有多種辦法,為什麽專家總想讓年輕人補虧空、堵窟窿?
都知道,在廣大農村,成千上萬的老人沒有退休金,60歲以上的每月普遍隻能拿到一兩百補貼。
這些老人若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養老和醫療費用都得靠年輕的子女負擔。加上靈活就業者的收入本來就不穩定,養活一家人都很吃力,哪還有多餘的錢給父母繳社保呢。
更何況,很多人擔心自個現在辛辛苦苦繳納的社保,等到三十年後不知道能拿多少。甚至在年輕人中間彌漫著一種更現實的擔憂,隨著老齡化的深化,等到他們退休時,退休金能養活自己嗎?
是不是得像日本、韓國老人一樣,七老八十依然要打零工掙生活費?各路專家提出形形色色的建議,不僅讓年輕人得不到安慰,還磨刀霍霍要收割他們,能不讓人反感嗎?
朱恒鵬被罵不冤,不過他提出的年輕人付出與得到的不匹配,倒是契合年輕人處境的問題意識。
但從這個問題意識出發,應該做的不是讓年輕人付出更多,而是要讓年輕人休養生息,尤其是不要把年輕人當作耗材使用,當作資源來利用和盤剝,而是當做具體人來尊重。
就社保整個大盤子來說,不能隻是把年輕人當作增量,竭盡開采之能事,也要從製度上進行調整,讓每個人有均等的獲得感。
年輕人的現實壓力已經夠大了,政策頂層設計要轉變思路,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就業崗位,為其減負而不是增負。
迄今為止,像朱恒鵬這樣習慣性拿年輕人“開刀”的專家,無一例外遭到社會意見的群嘲與抗議。
這不是簡單的輿論風向問題,背後包含著年輕人甚至一般人對社保設計及運行的某些不理解。
即使將呼籲年輕人多繳費當作“開源”的無奈之舉,人們期待的優先處置,依舊是能讓分配更平等的“節流”,希望專家能在這方麵多呼籲、多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