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華人被驅逐 越南為何釀成難民危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越南的總人口達到1億,是中南半島人口最多的國家。除了本土近億人口外,還有大約530多萬越南裔生活在海外。

但對比中國和越南的海外移民方式,會發現明顯不同。

海外華裔主要聚集在距離中國較近的東南亞國家,比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此外,“華人下南洋”是通過數百年、多批次緩慢完成的,到目前華人在海外已經經過了好幾代的繁衍。

▲華人下南洋

但海外越南裔最多的地方,是距離越南非常遙遠的兩個國家——美國和法國,占據了海外越南人的2/3。

▲海外越南人分布,美國、法國是主要集中地

更特別的是,越南人移民海外的曆史非常短,主要集中在1975年4月30日西貢事件的前後幾周,有大約30萬越南人外逃離開越南。

此後的1975-1985年的越南難民危機期間,又陸續有近50萬越南人離開(未計算華人)。1977年-1980年間,大約有30萬華人被越南驅逐。

因此,若把華人群體算進去,越南在1975年-1985年這十年內,有超過100萬人逃離越南。

如今50年已經過去了,越南人移居海外生活後,成為了規模數百萬的越南裔群體。

▲1975年西貢事件前後大逃亡,共有30萬越南人離開祖國

那麽,1975年西貢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麽,導致一下子30萬人背井離鄉離開越南,然後又有數十萬人陸陸續續離開呢?

一、越南一分為二

1975年4月這幾周內,30萬越南人背井離鄉,跟越南在1954年-1975年時期的南北分裂有著密切的關係。南方為越南共和國,北方為越南民主共和國。

▲越南1954年-1975年南北分離

越南是一個南北狹長的國家,因此極易形成南方和北方的割裂。

越南主體民族是京族。以紅河三角洲為核心的越南北方從秦朝到唐朝的1000年內屬於中國,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較深。

▲北屬時期的越南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國進入長達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此時越南利用無暇南顧的情況下,立足未穩之際,越南脫離了南漢政權(十國之一),取得了事實的獨立。

越南自10世紀獨立以來,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

越南獨立後,西部是高棉帝國(當時東南亞最強的國家),北方是中原王朝,實力都遠強於越南。但南方的占婆國實力較弱。

因此,越南通過不斷向南擴張的方式,擴張領土。15世紀時期,越南向南擴張至順化及中部平原地帶。

▲越南和占婆國(綠色)的土地,原本接壤

隨著越南的進一步南擴,占婆國的土地越來越少。

越南的南擴也出現過波折,在16-17世紀,越南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南方為阮氏政權,北方為鄭氏政權。

▲南北分離時期,占婆國土地銳減

阮氏政權覬覦南方高棉人和占婆人的土地。

阮氏政權麵臨著占婆國和北方鄭氏政權聯合夾擊的危險。1672年,為了穩住戰略後方,阮氏政權和鄭氏簽署和約,暫時穩住了北方。

隨後,阮氏政權以順化作為大本營開始大規模南進。1689年,阮氏政權通過戰爭手段占領湄公河三角洲,首府設立在嘉定府(西貢)。

▲湄公河三角洲

1712年,阮氏政權政權滅亡了占婆國,越南國土大致呈現貪吃蛇的形狀。

南方的新土地主要居民是高棉人(湄公河三角洲)和占婆人(占城附近)。出於開發南部土地的需要,阮氏政權鼓勵京族人南下。

大批京族人南下到占城、湄公河三角洲,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京族成為了南方的主要民族。

19世紀初,北方鄭氏政權爆發叛亂,阮氏政權借此揮師北上統一越南。1802年,阮氏政權建立了越南曆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阮朝。

▲阮朝時期的越南

越南統一半個世紀後,就遇到了法國殖民者的入侵。1863年,法國通過武力迫使越南將湄公河三角洲東部的嘉定等地割讓給法國。

1862年,法國將首府定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嘉定更名為西貢。1867年,法國占領了柬埔寨。將其合並為“法屬印度支那”。法國殖民時期,湄公河三角洲憑借著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海上交通,成為了法國的直轄殖民地。

▲西貢即現在的胡誌明市

經過法國幾十年的開發,西貢經濟發展繁榮,被譽為遠東的巴黎。

越南南部受法國影響較大,因此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相對西化。此外,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在西貢設立了不少教堂。

▲法國殖民時期的西貢

一些掌握了法語的越南人(主要是南方)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移居法國或加拿大的魁北克等法語國家地區,即法國和加拿大的越南裔。

北方的阮朝政權依然是清政府的藩屬國。1883年,為獲得整個越南的宗主權,法國與中國爆發中法戰爭,法國獲勝。

▲中法戰爭

1885年,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法國獲取了整個越南的控製權。

此後,法國西進占領了老撾。法屬印支三國形成(越南+柬埔寨+老撾),西貢是法屬印度支那的中心。

▲法屬印度支那

隨著殖民主義的壓迫越來越深,越南民族主義覺醒。由於越南曆史上北方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越南的反抗勢力集中在越南北方。

1925年,胡誌明在中國廣州創建越南革命青年同誌會。1930年2月,胡誌明在蘇聯的幫助下成立越共,以北方為基地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

▲胡誌明

二戰時期,日本入侵越南,暫時取代法國成為了越南的殖民統治者。二戰後,胡誌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控製了整個越南。不甘心退出殖民地的法國先占領了南方。

隨後,法國不斷向北擴張,發動殖民戰爭。北方成為了殖民戰爭的中心。

1954年,在越南北部的奠邊府進行的奠邊府戰役中,越南大敗法國,基本上統一。

▲奠邊府戰役,在越南北方

由於殖民戰爭的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南方作為法國殖民時期的經濟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好於北方。南北差距拉大。

當時正值美蘇爭霸的曆史時期。美國不希望越南統一,希望把越南變成下一個朝鮮半島。1955年的日內瓦會議,美國提出北緯17°線為準,越南被分成南北兩國。

▲北緯17°,將越南一分為二

南越即越南共和國,掌控在法國扶持的傀儡皇帝上台(後扶持吳廷琰),首都西貢,實行資本主義製度。

北越即越南民主共和國,投靠蘇東陣營,首都河內,實行社會主義製度。

西貢地處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水熱資源充足,土地肥沃,農業生產能力好於北越。受法國的影響,以西貢為中心的南越地區是越南最西化、開放自由的地區,資本家、中產階級占據多數,經濟相對發達。

▲南越的發電器

與之相反,北方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從法國殖民統治時期到二戰前後,共有不到10萬人離開了越南。這些越南裔通常居住在柬埔寨、中國等鄰國,以及前宗主國法國。

二、大批移民

越南南北分離的狀況,使得以統一為主要目標的胡誌明領導的北越政權十分不滿。

從50年代到60年代,在蘇聯、中國等的幫助下,北越經濟和基礎工業得到恢複和建設。

▲北越軍隊

南越實行資本主義製度,經濟好於北方。但南越貧富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村普遍貧困。

起初,北越采取的戰術是不斷對南越進行滲透,暗中資助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共),逐漸占領農村。

這一舉動引起了美國的恐慌。為能夠在東南亞遏製蘇聯勢力,美國資助南越防止北越軍隊南下。

▲美國妖魔化北越的宣傳畫

1964年北部灣事件發生後,美國向北越宣戰。美國親自下場越南戰爭。

從1964年到1972年,美軍對北越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

▲越南戰爭的主要戰役

1965年7月12日,蘇聯和北越簽訂協定,包括蘇聯對於北越經濟和國防力量的扶持。使得北越的軍事實力得到極大提升。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處於蘇攻美守的大環境,加上美國沒有消滅北越的打算。因此美國始終無法真正阻止北越軍隊南下。

1970年代,美國在越南的總投入超過了7000億美元,卻依然沒有取得任何戰略突破。因此,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

▲美國出現的反戰遊行

1973年,美國和北越完成了和談,簽署了《巴黎和平協定》,美國軍隊開始陸續撤離南越,但仍有大量美國公民和大使館官員和少量軍隊留在南越。

1974年,美國因為水門事件,政治陷入混亂。1975年初,北越軍隊借機開始對失去了美軍支持的南越發起春季攻勢,僅幾個月內,北越相繼拿下了邦美蜀、順化和峴港等城市。

▲北越軍隊南下的攻勢

1975年4月中旬,北越軍隊逼近了南越首都西貢。

隨著北越軍隊的逼近,西貢城內陷入了嚴重的混亂。美國在恐慌之下發起了“常風行動”,撤離了8000名美國人。

除了美國人之外,有大約30萬西貢市民開始離開西貢。這些人主要包括西貢的資本家,原南越的軍政官員以及美國的僑民。

這些人擔心北越占領西貢後,自己勢必會遭到北越政權的清算。

▲美軍撤離美國人和南越高層

此外,西貢普通市民,也就是中產階級,認為北越軍隊南下,會進行屠戮,擔心自己的財產安全。因為北越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中小資產階級認為北越統一後自己的生活質量會大幅下降,因此選擇了離開了西貢。

最終在4月30日,南越首都西貢被北越占領。

▲西貢被占領

城市陷入一片混亂,外出逃難的西貢市民越來越多。原本美國還可以攜帶一些南越人一起逃離,但隨著外逃市民越來越多,美國駐當地的大使馬丁獲得美國方麵要求停止疏運難民,隻允許美國人離開的通知。

除了少部分搭乘美國軍艦撤離,絕大多數隻能乘坐簡陋船隻離開南越。

1975年4月30日西貢事件前後幾周內,共有超過30萬人離開越南。這些外逃的人大多數選擇去在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例如前宗主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

▲美國動用直升機撤離西貢的美國人以及南越人爬飛機

南北統一後,越南實行社會主義製度。為消除資本主義的影響,對南越地區實行了大改造,即將資本家的財產全部充公,將“西貢”改名為“胡誌明市”,拆毀西貢美軍雕像並安裝胡誌明的雕像。

然而,越南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反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問題。1976年-1980年,越南的經濟增速隻有1.4%。激起了激起了不少中上層富裕階層的不滿。

西貢事件後的南越的第二波難民潮從1975年開始,持續到1985年左右,大概有超過50萬人外逃(未計算華人)。美國接收了大約60%的越南難民。

▲印支難民危機的越南船民

難民潮也伴隨著越南華人的大批離開。

越南統一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政治格局。越南華人的生存麵臨著嚴峻的考驗。1976年,越南華人達到120萬,占當時越南總人口的2.6%,是越南第二大民族。

越南統一後,正值中蘇關係交惡時期。蘇聯直接出資幫助越南對抗中國。越南也試圖稱霸中南半島。

▲北越坦克衝進南越總統府

1976年下半年,越南政府調整政策,以“肅清邊界地區”的名義開始有計劃的驅逐在越華人。至1976年底,超過4萬華人被驅趕到中國境內。

隨著中越關係惡化,越南更是在不做通知的情況下,單方麵驅逐越南華人。從1978年4月到1980年期間,25萬華人遭到越南單方麵驅逐。幾年時間裏,就有超過30萬華人被迫回到中國。

1979年,越南不僅酣然出兵入侵柬埔寨,還不斷在中越邊境製造事端,蠶食中國領土。中國打響了同越南的自衛反擊戰。

在越華人被扣上“間諜”的帽子,大批越南華人前往香港地區、大陸以及東南亞國家。華人在越南的比重持續下降。到2020年,華人從越南的第二大民族變成了第九大民族。

▲華人難民潮

除了難民潮外,由於越南與蘇聯關係較好,而越南經濟發展未見起色,因此一些北越人選擇了前往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留學。經濟相對發達的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主要前往的方向。

▲德國的第一大亞裔越南裔分布,顏色越深代表分布越多,主要分布在東部,即前東德

一些留學生在學成後沒有回到越南,而是選擇了留在當地。因此,德國(1990年德國統一)和捷克的亞裔人口中,越南人占據絕大多數。

三、生存現狀

從1975年西貢事件到今天,經過了兩三代人的繁衍,海外越南裔人口達到了500多萬。

海外越南人與越南本國的關係通常表現為兩極分化的情況,主要是親善和敵兩種。

這500萬海外越南人中,美國有170萬,占海外越南人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美國的越南裔主要集中聚居在加利福利亞和德克薩斯州,尤以加利福利亞的橙縣最為集中,故此地便被稱為越南“小西貢”。

▲小西貢還在懸掛南越國旗

20世紀80年代後,越南開始實行革新開放的政策。南方的經濟再起很快發展起來。南方也是革新派的大本營,經濟相對開放,發展好於北方。

1995年,美越關係正常化以後,以美籍越南人為代表的居住在西方國家的海外越南裔通過投資刺激了越南經濟發展。

然而,這些越南裔主要是1975年後逃難的人或二代,對越南現政權普遍采取敵視態度。

▲美籍越南人,胳膊上的國旗依然是南越的圖形

第二波難民潮的前期,以華人為主(1976年-1979年)。這些離開越南的華人大部分為廣府人與潮汕人的後裔,保留有使用粵語和潮州話的傳統。因此沒有太多語言障礙,很快融入香港、大陸的環境,對於中國的認同感普遍高於越南。越南成為了他們回不去的“家”。

1990年後,中越關係開始緩和後,越南華人普遍改變了對越南的敵視態度。

▲徐克,香港導演,有部分越南血統

相比之下,德國(主要來自前東德)、捷克等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越南裔多數是留學生以及其二代,他們對於越南政府持相對親善的態度。

2008年,越南放開雙國籍政策後,東歐國家越南裔取得了越南國籍。

例如足球領域的菲利普·阮 ,擁有捷克、越南雙國籍。無法在捷克隊以主力登場的門將菲利普·阮就通過歸化的途徑選擇為越南踢球。

▲越南從捷克歸化的門將——菲利普-阮

縱觀曆史,越南的海外移民潮主要有集中為三波。1975年西貢事件前後幾周的難民潮;1976年-1985年的難民潮(包括華人逃難);以及1980年代 -1990年代東歐的留學生潮。

前兩波占據了越南海外移民的約2/3比重。尤其是西方國家的越南裔對於現在越南政府持敵視態度的比重依然很高。

東歐越南裔對於越南態度普遍親善,是越南政府拉攏的目標。然而,多數海外越南人,尤其是在美越南人依然敵視越南政府,而且他們能對美國與越南的外交產生巨大影響。

因此,對於越南來說,要保持內政外交事務的穩定,他們需花費巨大的精力去處理和海外越南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