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不迫的舉止,比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折服。
前些年我做記者時,接觸過各行各業的人。
我發現越是一些小角色,越是喜歡質疑、挑刺,為一些小細節爭論不休。
而一些行業大佬,在自己領域拿到過大結果的人,往往比較和善,不會盛氣淩人地碾壓你,反而降低姿態,脾氣秉性都很溫和。
這讓我想起電視劇《天道》裏丁元英說過這麽一段話:
“段位越高的人,越沒有攻擊性,讓人感覺舒服。
段位越低的人,攻擊性越強,他們往往來自底層,或是生活的底層,或是認知的底層。”
01
吳伯凡老師講過一段自己的經曆。
有一次,他去外地講課,來聽課的都是創業者。
課後互動環節,他發現提問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人在認真聽課後真正有困惑,他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深入;
另一類人所提的問題和創業完全無關,他們更喜歡對課堂某個細節提出反對意見,顯露出一種“我比你厲害”的樣子。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無論談論什麽話題,他們都會以否定句開頭,甚至你還沒說完,便迫不及待表達自己的不屑。
不講事實,不談邏輯,隻為了反駁而反駁。
乍一看是能言善辯,在語言上占了先機,實則卻輸得一敗塗地。
主持人魯豫早年采訪嘉賓時,非常愛用反問句。
隻要對方的回應沒有遵循她的思路,她都會瞪大眼睛質疑:“真的嗎?我不信!”
很長一段時間,她並沒發現這樣有何不妥。
直到有天她去體檢,醫生見她各項指標正常,便得出“你平日工作很清閑”的結論。
魯豫反駁,說自己平時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醫生也反問她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被質疑後內心湧起的委屈和失落,讓魯豫忽然明白了嘉賓的感受。
從此她一改往日的風格,在采訪中全程保持微笑傾聽,漸漸地,嘉賓們都願意吐露心聲,采訪也變得更加順利。
沒有人喜歡和“總是正確”的人交往,也沒有人喜歡和火藥味十足的人相處。
戒掉自己的反駁欲,收起自己的攻擊性,才能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
02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年輕時赴海外留學,曾受邀參加一位師兄的婚禮。
婚禮上來了許多青年才俊,其中有一位富家公子,正在大談特談自己遊曆世界的經曆。
他說自己曾到過歐洲的最高峰——阿爾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
可實際上,歐洲的最高峰並非勃朗峰,而是“厄爾布魯士峰”。
李四光聞言,立馬站起來與之爭論,兩人僵持不下之時,李四光用求助的眼光看向了自己的教授。
教授卻輕輕地敲了敲李四光的頭,隻留下一句“你呀,學問還淺著呢”,就轉身離去了。
李四光百思不得其解,去找教授詢問緣由。
教授笑著答說:“人家在婚禮上侃侃而談,又沒讓你發表意見,他又何須要和他爭個輸贏呢?”
李四光這才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
爭論或許為會你帶來暫時的勝利,但你永遠無法通過表麵的勝利贏得人心。
真正段位高的人,大都理性、有同理心,深知與人交談的目的是溝通,而非戰勝。
我很喜歡《奇葩說》這檔節目,尤其喜歡蔡康永。
節目中辯手們往往旁征博引,針鋒相對,節目僵持不下時,往往是蔡康永出麵打圓場。
他的立場永遠是基於“輸出價值”,而非在口舌上爭個輸贏。
他的態度永遠是耐心傾聽,虛心請教。
不光是蔡康永,我們經常看到那些大師、德高望重者,口頭禪都是“是的,你說得對”、“這個我沒聽過,你展開說說”。
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咄咄逼人,隻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和狹隘。
謙虛溫潤、兼收並蓄,才是智者的修為。
03
教授羅翔曾說:一個人知識越貧乏,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他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
無知者傲慢,大智者謙卑。
有一位研究古代服飾的老教授,經常去逛舊書市場。
有次他和助手挑中了一本關於清代服飾的畫冊。
書攤老板看到後,傲慢地說:“你們眼光不行啊,這本畫冊是大路貨。我這邊有《芥子園畫譜》,要不看看?”
老教授笑著說:“不用,這本很好,我們就要它。”
書攤老板繼續譏諷道:“你們這些老先生,喝了些墨水,就覺得自己什麽都知道,可在書籍這塊,哪些書值錢,還是我懂。”
一旁的助手忍無可忍,衝上去與他辯駁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越鬧越凶。
老教授見狀,趕緊拉著助手離開。
回去路上助手仍然悶悶不樂,老教授笑著開導他:
“這沒什麽好氣的,一個書販子當然隻懂得拿值不值錢來衡量書,卻不明白,有些書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計算的。”
書販關注書的金錢價值,而那位教授看重的是研究價值。
每個人所處位置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非要分出對錯,其實是一種愚昧。
段位越高的人,越能容忍對方觀點的不同,換位到別人的立場去理解和體諒。
管理培訓家章義伍曾因為在家種竹子被鄰居投訴。
在他眼中,竹子清雅,還能寄托文人情懷,是提升房子格調的上佳之選。
可鄰居是個生意人,非認為竹子“空、虛”寓意不好,一點也不吉利。
擔心章先生家的竹子穿牆而過到自己家,他蠻橫地要求張先生挖掉竹子。
章先生很是無奈,但最終還是答應鄰居的請求。
旁人替他打抱不平,章先生卻說:
“人家說得也對啊。同一棵竹子,你認為是節節高,另外一個人就覺得它虛、空,並沒有什麽問題。
而且,如果對方內心一直膈應,鄰裏關係就會不和諧。所以為了大家相處舒服,一定要挖。”
他的這份大度,也讓他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個人思想如果足夠成熟,就會懂得很多事情沒有對錯,隻有立場。
對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足夠的認識,就不會再陷入與他人的纏鬥,而是抱著開放的姿態去包容。
梁漱溟根據《莊子·達生》,將人的修為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階段:沒什麽底氣還氣勢洶洶;
第二階段:爭強好勝,指點江山;
第三階段:雖然好勝的跡象看上已然全泯,但是依舊容易衝動;
第四階段:學會示弱,身懷本事,內斂謙人。
當有一天你不再動輒口出狂言,語溫如玉,那麽恭喜你,到達了人生更高的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