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台灣新片,去年金馬憑什麽贏過《周處除三害》?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周處除三害》的熱映掀起了一陣“台”風,讓影迷們把目光投向了海峽對麵的寶島。

但在去年金馬獎上,《周處除三害》不敵小眾文藝劇情片《老狐狸》。

今天,就來聊聊豆瓣8.1分的台影新作《老狐狸》,看看它憑借什麽打敗《周處除三害》。

《老狐狸》裏有諸多熟麵孔,可謂是陣容華麗。

女演員方麵,既有在台灣地區極受歡迎的劉奕兒(《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和楊麗音(《俗女養成記》),還請來了日本知名藝人門脅麥(《致命之吻》)。

男配角陳慕義是台灣影視圈的綠葉演員,曾出演過《黑狗來了》;小男主角白潤音則有份出演《良辰吉時》《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男主角劉冠廷參演了不少熱門佳片:他是《陽光普照》裏陰鷙冷酷的混混菜頭,《同學麥娜絲》裏善良寬厚的紙紮店啞巴,《無聲》裏正義執著的兒童教師。

一人百麵的劉冠廷在《老狐狸》中扮演溫柔和善的單親爸爸廖泰來,和兒子廖界(白潤音 飾)住在廉租屋裏相依為命。

他在一家港式茶餐廳裏工作,微薄的薪水勉強維持生計,但生性樂觀豁達的他在貧寒的生活裏也有樂趣,下班以後聽唱片、吹薩克斯,在小小天地裏築起溫馨巢穴。

亡妻生前的夢想是買房子開發廊,於是這也成為了廖界和廖泰來的奔頭。廖界希望父親能早日攢夠錢,從外號“老狐狸”(陳慕義 飾)的大房東處購置房屋。

可窮人攢錢絕非易事,他們洗澡的時候提前關瓦斯,研究在水表不跑的情況下儲水,從茶餐廳裏打包剩飯剩菜,可存款依然在龜速增長。

一次偶然的機會,廖界認識了老狐狸,搭上了他的豪車,見證了他的豪宅。

老狐狸從這個執拗小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遂有提攜教育之意,示範“不平等”帶來的爽感,還教給他致富的人生態度:喝冰水、閉眼睛、默念“幹我屁事”。簡而言之,拋下對他人的同理心,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關於買房的執念,讓廖界迅速褪去稚嫩,大踏步邁入成人世界的叢林法則。

老狐狸的價值觀與廖泰來的價值觀分立於廖界心頭的天平上,幼小的他在“富爸爸”和窮爸爸的教育中反複搖擺。他已經嚐到了貧窮的苦滋味,對財富和權力心向往之。用世俗的觀念來看,老狐狸無疑是萬人敬仰的成功人士,而廖泰來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片中有一段對話值得玩味:

老狐狸:你父親是怎樣的人?

廖界:……

老狐狸:在乎別人感受的人,也是失敗的人。

廖界聽得懵懵懂懂,但也有一絲疑慮。老狐狸幾乎是孤家寡人,旁人畏他懼他,為了利益依附於他,但沒人向他袒露真心。廖泰來卻是他的相反麵,能與每個街坊鄰居處好關係,大家對廖界的照顧源於父親的和善討喜。

廖界的人生該如何選擇呢?是否存在富爸爸和窮爸爸之間的一條路?電影《老狐狸》用一種兩極化的方式展現了互斥的教育方式對孩童的影響。一塊待開辟的土地,播下不同的種子,便會結出不同的果子。

或許會有人不解:富人一定冷酷?窮人一定溫良嗎?不可否認的是,影片放大了老狐狸和廖泰來的特征屬性,將其處理為磁鐵的N級和S級,在滿足藝術效果的同時也使影片像極了言簡意賅的寓言——性格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命題先行的電影難免會顯得說教意味過濃,可喜的是《老狐狸》跳出了這個怪圈。這主要得益於導演蕭雅全對故事素材的取舍和對影像質感的拿捏。

廖界是《老狐狸》的核心人物,但在孩童視線和價值觀爭辯之外,還藏了一條暗線——全民皆股年代的瘋狂與保守。

電影背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台灣有500萬戶股民散客,人人想在狂飆突進的市場分一杯羹。熱錢湧入市場,民眾無心工作,房價也在短期內漲了三倍。但僅僅過了8個月,股指狂跌一萬點,泡沫散去,黃金夢碎。

片中的麵館老板也是股民中的一員,他嚐到甜頭後投入了更多本金,很快虧得血本無歸,自稱有內幕消息的中間人也不再聯係得上。炒股熱潮中,廖界也勸父親廖泰來加入,但後者不想賺認知之外的錢,隻想踏踏實實攢錢。潮起潮落,他始終沒受到太大影響。

如果說廖界的人生麵臨著富有矛盾張力的選擇,那麽廖泰來的人生則是淡然流淌的河流:缺錢的哀愁是淡淡的,節儉的日常是淡淡的,就連與愛而不得的初戀(門脅麥 飾)、主動示好的收租秘書(劉奕兒 飾)之間的交際也是淡淡的。

已成為闊太太的初戀經常來茶餐廳用餐,點一桌子吃不完的菜給他增加流水,他靜靜地等著她吃完,再為她披上外套。不用多說,兩人都懂,二十年前的懵懂愛戀消散在風裏,隻剩下發乎情止於禮的指尖餘溫。

導演蕭雅全剛入行時拍過不少實驗短片,後擔任侯孝賢《海上花》的副導,從而結下師徒良緣,侯孝賢是他獨立創作的每一部長片的監製,對其讚賞有加,“這世界就兩種人,會拍片跟不會拍片的,你一看就是會拍片的。”

侯導沒有看錯人,蕭雅全的影像擁有著娓娓道來的文學質感:2001年的《命帶追蹤》把男女情事填在了命運與掌紋的框架裏;2010年的《第36個故事》借咖啡館與過客編織姐妹倆的都市生活;2018年的《範保德》則用一段尋父之旅開啟關於國族和親族的探討。

《老狐狸》的內核是寓言,但觀感更像散文,充斥著氛圍感十足的閑筆:慵懶陽光為騎自行車的廖泰來鍍上一層金邊,深吸一口氣甚至可以聞到暖陽曬棉被的味道;街頭巷尾的糖水鋪與麵館縈繞著煙火氣息,老板穿行在其中不住忙碌著;港式茶餐廳的後廚鍋氣繚繞,一疊疊蒸籠點心在服務員手上翻花。

上世紀80、90年代的複古氣息撲麵而來,把觀眾帶回溫馨舊事中。

或許窗外已是驚濤駭浪,但關上窗,隔開喧囂,靜靜聆聽廖泰來的薩克斯,在寧靜悠揚的音樂裏過好本真的生活,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