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論文預測:未來全球變暖會導致中國西北地區暖濕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蘭大預測:甘肅不再幹!”3月29日,蘭州大學官方公眾號“蘭州大學”發布消息稱,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李育教授團隊用過去的氣候變化預測到,未來全球變暖會導致我國西北地區暖濕化。

在地質曆史時期,地球曾經曆過多次不同時間尺度的暖期。祁連山處於亞洲夏季風和中緯度西風環流交匯區,區域氣候變化具有季風-西風過渡帶特有的複雜性,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是研究氣候變化及其機製的典型區域。

李育教授團隊基於古環境記錄、古氣候模擬和現代觀測,對比了祁連山及周邊地區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紀暖期、現代暖期和未來百年暖期的幹濕變化,探討了該區域的氣候變化規律及其機製,並基於古氣候相似型評估了未來全球變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北緣的幹濕變化格局。相關論文發表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研究發現,祁連山全新世暖期主要受軌道控製的東亞夏季風影響,區域整體表現出溫暖濕潤的特征;中世紀暖期主要受控於太陽輻射,存在暖幹的現象;現代暖期和未來百年暖期主要由溫室氣體增加導致的溫度升高控製,氣候幹旱化趨勢顯著。祁連山地區現代暖期的幹濕格局與中世紀暖期類似,而持續升溫會導致西風帶擴張,氣候逐漸濕潤,未來幹濕變化將與中全新世暖期更加相似。

研究表明,在中全新世暖期,溫帶和大陸性冬季幹燥氣候急劇擴張;未來全球變暖雖然會導致我國西北地區暖濕化,但並不會改變中國整體的氣候類型格局。

研究發現,影響東亞和北美季風邊緣區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太平洋海溫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而不是季風強度;隨著全球變暖和ENSO事件頻率的增加,位於半幹旱區的季風邊緣區降水將呈減少趨勢,導致半幹旱區擴大。

內流區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五分之一,大多分布於幹旱、半幹旱區,研究團隊評估了不同時間尺度冷暖期全球內流區的幹濕狀況。研究指出,現代暖期與中全新世暖期全球內流區的幹濕格局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相似性,但響應機理差異較大,未來暖期會進一步加劇北美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內流區的幹旱。

末次冰盛期的軌道強迫與現代相似,但溫室氣體濃度和冰蓋大小存在較大差異,研究團隊利用全球末次冰盛期的幹濕格局反推未來暖期的幹濕格局,結果顯示,未來遵循“濕更濕,幹更幹”假說的地區占全球陸地麵積的22.81%。符合未來“幹更幹”假說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美西南部、南美洲西南部、地中海、北非、南非和亞洲的部分地區,符合未來“濕更濕”假說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東北部、非洲中部、俄羅斯西部、東亞和澳大利亞東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