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驚現傷人“暴躁鹿”,最新進展:角沒了,這下乖巧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期,有市民反映,在合五公路崇明大道附近出現了兩頭鹿。3月25日上午,他被其中一頭雄鹿傷到手臂。當地一位林地養護人員表示,這頭鹿3年前就已出現在這一帶,而且這不是它第一次攻擊人,去年3月有位女村民受攻擊後入院救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3月28日從林業部門了解到,接到市民反映的情況後,崇明區、堡鎮相關部門第一時間介入調查,經畜牧、野保等方麵的專家研判,這頭鹿是雄性梅花鹿。

3月28日,由相關部門、單位20多位專業人士組成的處置隊伍前往事發地搜尋這頭鹿,在10時30分左右找到,將其趕到封閉區域後,用吹管實施了麻醉。

截至記者發稿時,這頭雄鹿已被送至上海動物園,為防止其再次“暴走”,工作人員趁其麻醉時割除了鋒利的鹿角。

似乎知道自己在野外風餐露宿的日子要到頭了,又或是因為“凶器”被沒收,這頭雄鹿麻醉勁過後,變得十分乖巧。上海動物園表示,將按規定對其采取防疫措施並隔離觀察,之後視情況再決定是否收容。


工作人員將梅花鹿麻醉,送至上海動物園。 圖片來源:崇明區林業站


工作人員四五個人齊上陣,才能勉強拖動被麻醉的梅花鹿。 圖片來源:崇明區林業站


角沒了,但有房住,吃喝不愁,這下乖巧了。 圖片來源:崇明區林業站

上海沒有野生梅花鹿

梅花鹿是體型略小而優美的鹿,在野外棲息於林下茂密的下層植被中,覓食時前往開闊的草地,吃草、樹葉、果實等。它們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並延伸到西伯利亞東部、日本、琉球、朝鮮半島等地。

在中國,野生梅花鹿有6個亞種,其中部分亞種可能已經野外滅絕,現僅存原產東北長白山地區的東北梅花鹿亞種和四川梅花鹿亞種,均處於瀕危狀態。

相比在野外風餐露宿的梅花鹿,在中國被大量圈養的梅花鹿倒是“鹿丁興旺”。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工飼養的梅花鹿有上千萬頭,它們被用來滿足東方傳統醫藥對鹿茸的需求。

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2021年版《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中,梅花鹿被列為特種禽畜,有1個地方品種“吉林梅花鹿”,還有7個培育品種,分別是“四平梅花鹿”“敖東梅花鹿”“東豐梅花鹿”“興凱湖梅花鹿”“雙陽梅花鹿”“西豐梅花鹿”“東大梅花鹿”。


2021年版《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近百頭被馴化的梅花鹿生活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出沒於樹木花叢之間。 海沙爾攝

林業部門表示,目前上海及周邊區域沒有野生梅花鹿分布,最近的分布點是200公裏開外的浙江省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森林區域。這一對“流浪鹿”可能是圈養環境下的逃逸個體。

截至記者發稿時,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已排摸區內兩處梅花鹿飼養點,未發現近期有鹿逃逸的情況。如果當地居民反映情況屬實,不排除這對梅花鹿3年前就已從上海或周邊地區圈養處逃逸的可能。

至於另一頭未捕獲的母鹿,野保專家表示,公眾不必過於憂慮,隻有公鹿有強烈的領地意識,陌生人進入其領地後可能主動發起攻擊,而母鹿生性膽小,一般見人就跑。

怎樣區分梅花鹿麋鹿

林業部門走訪事發地時發現,雄梅花鹿“闖禍”後,不少當地居民將其誤認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麋鹿。

對此,崇明區林業站站長王宇峰解釋說,目前上海僅崇明區新村鄉的麋鹿極小種群恢複與野放項目、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野生麋鹿,總數低於10頭,均受到嚴格保護。

有趣的是,長期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遊蕩的一頭麋鹿,可能是從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跑出來的“老鹿王”,在與新王的爭鬥中敗下陣來的它渡過長江,如今在上海頤養天年,倒也自得其樂。

鹿是鹿科動物的總稱,世界上有鹿科動物47種,中國有16種,其中,梅花鹿是鹿屬,而麋鹿是麋鹿屬。“梅花鹿和麋鹿還有很多特征不同。”王宇峰表示,可以從體型、角、毛、尾巴等方麵對它們進行區分。

就體型而言,麋鹿的“身板”普遍大於梅花鹿。一般情況下,體型最大的梅花鹿剛趕上體型最小麋鹿。


市民拍攝的“暴躁鹿”,野保專家指出,拍攝者距離梅花鹿這麽近,十分危險,梅花鹿因為領地被侵占,已經表現出攻擊性。 圖片來源:崇明區林業站


2023年2月,崇明區新村鄉麋鹿極小種群恢複與野放項目範圍內,麋鹿一家隔了數十米與記者對望,公鹿十分緊張,護住三位妻子的同時,叫聲保持一定的頻率,警告“生人勿近”。 陳璽撼攝

鹿的最大特征是角,雄性梅花鹿的角通常分四個叉,而雄性麋鹿的角分叉更多、更複雜,每一支角從根部向上,然後分成兩個粗大的分枝,這兩個分枝一枝朝前一枝向後,前枝向上延伸,再分出前後兩叉,有時在這些分枝的末端還會有一些小叉。

如果不想數角的分叉有幾個,就看脫落的時間。圈養麋鹿一般在每年末至次年初脫角,重新長到春季才有望成型,梅花鹿則遲至四到五月才脫角。從市民拍攝的“暴躁鹿”視頻來看,鹿角明顯十分成熟,應當是已經或即將進入發情期的梅花鹿。


13種鹿類動物角的形狀。第一排的C是麋鹿角,D是梅花鹿角。 圖片來源:上海市林業總站

還有部分市民以有沒有梅花斑點來判斷是不是梅花鹿。專家表示,這是錯誤的,因為梅花鹿有“夏裝”和“冬裝”兩款“毛衣”——夏季毛色栗紅,有許多白斑,狀似梅花;冬季毛色煙褐,白斑不顯著,因此在冬季,可能將梅花鹿誤認為麋鹿。


遊客在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森林牧場景區與梅花鹿互動,穿上“冬裝”的梅花鹿很容易和麋鹿等鹿科動物混淆。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3年12月27日,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活動。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克製”就是最好的方式

生態環境好不好,要看鳥的翅膀往哪裏飛,魚的尾巴往哪裏遊,這說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成正相關。隨著上海生態環境的日益優化,越來越多“精靈”選擇在上海繁衍生息。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記錄到兩棲類15種(2目7科)、爬行類36種(3目13科)、鳥類527種(22目82科)、獸類46種(9目19科)。

然而,城市快速發展,與荒野的邊界逐漸模糊,使很多野生動物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不複存在,於是,一種被稱為“野生動物進城”的現象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野生動物們或出於好奇,或出於無奈,跨過曾經不敢跨越的邊界,走近人們,甚至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一樣,逐漸習慣和人住在“同一屋簷下”。


許多貉相中了小區裏的牆縫、廢水溝,在裏麵築巢生育。 鄭運祥攝

“野生動物進城”是短期內不可逆的現實,應對動物的變化,人類是否也該轉變思路,用更加豁達又不失科學嚴謹的方式與之相處?

“我們一直在倡導‘四不’原則,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觸、不傷害。”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表示,與野生動物相遇時,各自安好、互不打擾,這種“克製”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記者不由得想起了2021年鬆江某小區“貉咬寵物犬”事件,經過調查,真相是寵物犬主動闖入路旁草叢,挑釁剛產下幼崽的母貉,導致貉作出自衛行為。此前,該小區已對貉的存在進行了科普宣傳和風險提示,但未引起涉事犬主人的重視。

正是由於缺乏“克製”,上海小區內貉的數量一度向失控的方向發展。“小區管理不善導致的垃圾外溢和無序投喂貓糧,是大幅增加小區內貉顯著性的兩大因素。”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表示,“貉口普查”發現,垃圾外溢和投喂貓糧最多可將貉的遇見率分別增加101%、88.6%,在一些同時存在垃圾外溢和投喂貓糧的小區,貉的遇見率可達無垃圾外溢、無投喂貓糧情況下的2.9倍。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攝

“在人為的不科學對待甚至‘溺愛’下,許多野生貉已經發生了習性的異變,對人類產生嚴重的依賴。”王放表示,幾年前的野放試驗中,通過監控貉脖子上佩戴的GPS項圈,發現許多貉試圖“逃回”城區,而非人們覺得更適合它們生存的天馬山、辰山等郊野空間,由於無法在短期內改變對人類的依賴,以及對自然環境缺乏足夠的應對經驗,它們中的大多數在遊蕩中死於各種意外或疾病。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2022年以來,上海市林業總站、複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通過走訪、科普講座、設置科普宣傳牌、發放科普海報及《上海城市常見野生動物“怎麽辦”社區管理手冊》等方式,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行動,總結並普及“四不”原則,明確提出貓糧及垃圾管理等建議,讓不少曾因與貉“在同一屋簷下”的小區逐步消除了疑慮和煩惱。

去年公布的第二次“貉口普查”結果顯示,40個有貉小區的貉平均密度為0.43隻/公頃,調查人員遭遇貉的概率為1.15隻/公裏樣線,相比第一次“貉口普查”的1.08隻/公頃、2.8隻/公裏樣線,分別降低了60.2%和58.9%。人為幹預少了,“自然之手”介入,上海社區貉的密度逐漸向可控的方向發展,這正是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必要前提。


貉的分布密度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