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特斯拉、腦機接口、星鏈衛星之後,馬斯克盯上的服務機器人市場可能才是馬斯克的潛力股。早在2023年5月,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了多張馬斯克與美女機器人“貓女”親密擁吻、熱舞的照片,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根據很多未經證實的傳聞顯示,貓女機器人的定價隻要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4萬元,大約是國內部分地區的結婚所需要的彩禮錢。
網絡傳聞也同時顯示,馬斯克的機器人在2026年實現量產,還有三年的時間。14萬元人民幣,就能擁有一個能做飯、聊天,甚至是生孩子的機器人,你會買嗎?
根據傳聞透露,女朋友能做的事情,她都能做,這款貓女機器人可以通過AI智能學習,根據主人的喜好與偏愛,提供情感上的陪護,還承擔著以往傳統機器人所沒有的“生育”功能。
不過,目前該傳聞並未得到馬斯克本人的證實,真實性還有待驗證,但傳的沸沸揚揚背後,按照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的方向來看,從機器助手到機器人伴侶將是一個發展的趨勢,這種產品背後的市場需求是非常龐大的。
放到我國來看,令人不得不麵對的現實數據是我國25歲以上,但在適齡年齡段還沒有結婚的未婚人數是2.4億人,其中有40%的人處於單身,並且每年都在遞增,同樣的,離婚率也在攀升。
這種貓女機器人在中國,主要是麵臨倫理風險大與社會接受度低的難題,但是剛需可能非常強。假設一個問題,如果馬斯克的貓女機器人傳聞是真,會是剩女們的噩夢嗎?
剩女的噩夢?不,它根本不會允許在中國市場銷售
在中國的一二線大城市,剩男剩女的問題非常嚴峻,數據顯示,我國30歲~35歲之間的單身青年總共有940萬。其中,大齡單身女青年的數量為239.2萬,將近230萬人。
剩男多半是經濟層麵的原因,在地域上來看,是農村居多。剩女的問題原因是複雜的,很多是主動剩下的,剩女背後,一部分要歸功於網絡毒雞湯的影響,一方麵是這麽多年來,資本與商家精準的洗腦對象一直都是年輕女性。商家與資本節日營銷過度傾向女性的消費觀,是如今低結婚率的幫凶。
商家與資本在過去的種種的節日營銷中,幾乎沒有為男人準備應該在節日購買的商品,而過多的站在女性的立場去拔高女性的付出與價值以及應該獲得的東西。
這導致女性群體對男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也間接推動了畸形的婚戀觀、價值觀。去年七夕,舔狗經濟崩盤的背後,就是廣大男性消費者對這種資本洗腦消費觀的一次集體憤怒。
在當下國內的畸形婚戀觀的大環境下,很多女性的擇偶條件不斷上升,對婚姻和愛情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而符合大部分女性擇偶要求的優質男卻隻是少數。因此,這導致一二線大城市,剩女的問題非常嚴峻。
而如今如果這個貓女機器人一線開售的話,可以想象對整體的婚戀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對於很多因為經濟條件,無法結婚或者難以符合女性擇偶要求的男性來說、貓女機器人是一種更低成本、更具性價比的配偶與伴侶。
不過盡管貓女麵臨種種優勢,但是麵臨的倫理風險非常大,尤其是我國是一個注重社會倫理的國家,在國內傳統的觀念中,女性的生育功能是神聖的,也是不可褻瀆的,如果一個冰冷的機器人取代了這一功能,是一種破壞人倫常理的事。加之國內對女性權益的保護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
如果貓女允許銷售,將給女性在婚戀市場帶來巨大衝擊,將給男女性別矛盾帶來更大的挑戰,也會引發女性群體的抵製,給社會秩序與法律、道德層麵也將帶來很大衝擊。
此外,由於貓女機器人與真人過於相似,那麽這種機器人產品可能會帶來恐怖穀效應,恐怖穀效應——它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麵的情感,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比如像人的臉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會引發來自心底的恐懼,這種感覺就是恐怖穀效應,這個時候,人們的反應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久而久之會覺得機器人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麵對行屍走肉的感覺。
因此如果這類貓女機器人會引發恐怖穀效應,會讓很多人感覺害怕,是否會引發新的問題?是否會允許上街?如果上街,混在人群中,如果觸犯了法律法規,又如何判定?人們又如何識別真人與機器人呢?對國內法律與社會秩序將帶來巨大的衝擊。
因此,基於種種社會現實層麵的原因,這類貓女機器人大概率在國內是不允許出售的,因此,雖然從需求與技術層麵來看,14萬能生孩子的貓女將是剩女們的噩夢,但從現實層麵來看,它麵臨著非常多的倫理、製度與法律層麵的問題,因此,國內的適婚女性不用擔心,這種機器人它可能根本就不會允許在中國市場出現與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