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華裔新生離世 北大著名女作家兒子先後自殺 誰能看見背後的“黑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月16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門口,發生一起悲劇。

一位名叫詹姆斯·李的學生疑似輕生,撞火車身亡,年僅19歲。



作為名校的學生,他原本或許會有無限光明的未來,如今這一切卻都戛然而止,實在令人唏噓。

但更讓人唏噓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著名女作家李翊雲的小兒子。



人到中年,喪子之痛絕對是最大的不幸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殘忍的痛苦,李翊雲卻經曆了兩次。

就在7年前,她的大兒子文森特·李也通過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16歲。

兩個孩子,一個活了16年,一個活了19年,都是如花般燦爛的年紀,卻先後夭折,這對一個母親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李翊雲曾寫過,大兒子去世那天曾讀了《堂吉訶德》,之後她便再難以正視這本名著。



她也曾在書信裏問大兒子:如果我真的夠好,又怎麽無法留住你?

平淡的文字之下,湧動著的卻是溢於言表的悲傷與自責。

詹姆斯·李去世後,有人在外網找到了李翊雲的社交賬號,最新的一條,是兩個孩子童年時嬉戲打鬧的照片。



那時的孩子笑得多麽燦爛啊,但這位心碎的母親,卻再也無法看到這一幕了。

在照片下,她引用了日本詩人小林一茶的俳句:

“我明知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然而...”



兩個“然而”,好像什麽都沒有說,卻又好像道盡了一位母親內心深處撕心裂肺的靜態風暴,看得人鼻頭發酸。

七年之內,痛失兩位愛子,許多網友都感歎,命運對待這個女人實在太過殘忍。

但同樣也有很多人認為,兩個兒子先後輕生,當母親的李翊雲是不是多少有點問題?



盡管我覺得揣測一位心碎的母親有些殘忍,但我們的確能從李翊雲的過往裏,看出這個家庭悲劇的一些端倪。

看完她的故事,你也許真會對“屠龍者終成龍”這句話,有一個新的認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翊雲本人就是一個原生家庭的嚴重受害者。



李翊雲出生於1972年的北京,父親是核物理學家,母親是語文教師。

在當年,這似乎是一個惹人羨豔的書香門第。

然而,問題卻出在了她的母親身上。

李翊雲的母親雖然在外是一個優秀的老師,但在家裏,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她不僅經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莫名哭泣,也經常大聲控訴和斥罵李翊雲和姐姐,用李翊雲的話來說,母親“冷酷和脆弱都來得猝不及防”。



“你要個瘋媽還是死媽?”

“你活該得到最殘忍的死法,因為你不懂感恩!”

“你知道嗎,等我死的那一刻,你父親就會再娶別人……”

這些充斥著暴戾和負麵情緒的語句,幾乎充斥了李翊雲的整個童年。

為了不惹到母親,李翊雲不得不練習出了控製情緒的辦法。

她曾在采訪中稱:“我從不允許自己情緒失控,我內心越是激動狂怒,表麵越是毫無波瀾。”

更要命的,則是母親的控製欲,恨不得每時每刻監視兩個女兒的一言一行,連日記都不放過。

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了逃避控製,李翊雲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她會用密碼去寫日記,如果她想寫一隻鳥,就會去寫樹、雲和天空,唯獨不去寫自己真正想記錄的東西。



知道母親看不懂英文之後,她更是努力學習英文,練習英文寫作。

明明是親生母女,女兒卻以近乎“遊擊隊”的方式去防著母親,隱藏自我,這樣的關係,說扭曲都顯得有些蒼白。

長大後,為了逃離母親,李翊雲去了美國。

但,她對母親的憎恨卻絲毫沒有隨著距離被削弱。

走入文壇後,她始終不願意用中文寫作,甚至一開始完全拒絕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中文,隻因為她不希望母親看到自己的文字。

甚至,就連做夢回到北京,家鄉的人對她說的都是英語。



伴隨著憎恨的,同樣還有那些童年時期的痛苦的傷疤,即便在她也成為母親之後,也沒能愈合。



她患上了抑鬱症,飽受折磨,甚至在2012年先後兩次自殺,差點沒能搶救回來。

康複之後,就連她最愛的小說寫作都無法再給她帶來快樂,為此她休整了一整年才逐漸緩和下來。

她的一生,幾乎一直在試圖逃離原生家庭,試圖活成母親的反麵。

但恰恰是這樣的逃避,李翊雲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與母親差不多的角色。

在外,她是一位著作等身、獲獎無數,甚至有望衝擊諾貝爾文學獎的名作家。

但在家裏,她卻壓抑又痛苦,每天都活在對原生家庭強烈的憎恨和對未來的絕望裏麵。

她的低氣壓,也影響到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就連常年在她家照顧兩個孩子的保姆,也因為患上了抑鬱症,自殺身亡。



而兩個兒子,更是在不諳世事的時候就目睹到母親的兩次自殺和極端痛苦,常年在壓抑的空氣中成長。

這樣的孩子,又怎麽可能沒有任何心理問題、平平安安地長大?

有句話說:“所有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走出傷害。”

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口,日久經年,仍難以愈合。

忽然想起那位在30歲自殺的研究生楊元元。



在生前,她的母親一直在插手她的人生規劃,不停地強製她改誌願、換工作,阻撓她的社交,甚至女兒去哪裏上學,她都要跟去宿舍與女兒同住。

在母親畸形的掌控之下,崩潰的楊元元,最終在留下一句“我想活出我自己的樣子”的遺言之後,決絕地在盥洗室裏自縊身亡。

她的人生,與李翊雲何其相似?

隻是,比起決絕的楊元元,李翊雲更大的不幸,就是不僅用一生來擺脫原生家庭,還在這個過程中把原生家庭的傷痛帶給了下一代。

對一個家族來說,一代不健全的原生家庭,很容易成為好幾個世代的“詛咒”。

《天生非此》一書中曾說過:虐待是子女與父母相似的最大原因。

李翊雲和這些原生家庭受害者的“屠龍者終成龍”的故事,其實就是原生家庭中虐待與創傷不斷傳遞蔓延的故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代際傳遞”。

意思就是那些你覺察不到的認識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遺傳給你的一代又一代。



打個比方,一個飽受家暴摧殘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在自己組建家庭後也成為一個家暴者。

而像李翊雲這樣的母親,如果她本身就曾陷於創傷,那麽她難免會成為創傷的載體,傳給下一代。

這些創傷,一旦沒能被正視和修複,就會像基因一樣代代傳遞,形成一個“命運的輪回”。

正如心理治療師素黑所言:“你是父母或者更上一代的複製品,你會承受和延續他們還沒解開的心結,你若忽視或否定你的根源,一生便難以發展自我,隻能重複舊有惡性循環”。

而這,也正是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



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傷害是一輩子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代際創傷”就一定會永遠的持續下去。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則紮心的漫畫:



前兩個人,都曾經是那個畫畫的小女孩,但她們卻都因為來自上一代的言語打壓,最終變成了和她們一樣的樣子。

隻有這一代的媽媽,在那些否定的話語中豎起了一道屏障,告訴孩子她真的很棒。

世代的創傷,終於在她截然不同的話語中結束。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麽樣的牌,你就隻能盡量打好它。”

就像作家麥家,他在小時候遭受了不少父親的毒打,甚至一度與父親決裂,然後開啟了十幾年逃離父親的日子。

而麥家的兒子跟自己當年一樣叛逆,甚至整整三年將自己關在房子裏麵打遊戲,拒絕交流。

但麥家卻並沒有將父親的教育方式繼承下來,而是正視了自己的創傷,吸取了父親的教訓,耐著性子跟兒子進行了溝通交流,最終與兒子和解。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讓代際創傷在自己這一代得到終結。

我們都是原生家庭、代際傳遞的受害者,這並不是我們的錯。

但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如何把他們欠下的東西找回來,去接納和超越這些,卻是我們能做的,也是我們的責任。

別總埋怨原生家庭不好,別忘了,你也是別人的原生家庭。

俺是農民 發表評論於
"她的低氣壓,也影響到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就連常年在她家照顧兩個孩子的保姆,也因為患上了抑鬱症,自殺身亡。而兩個兒子,更是在不諳世事的時候就目睹到母親的兩次自殺和極端痛苦,常年在壓抑的空氣中成長。"---她雖然沒有詛咒她的孩子們,本質上卻和她母親一樣,她應該早些去看心理醫生,並且遠離自己的孩子們。
helloworld1000 發表評論於
Where is the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