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家庭倫理驚悚片《春節》已經進入尾聲,大家現在狀態如何?
催婚、催生、問工資的“親戚三件套”收集齊了嗎?
年前發的工資,還有剩嗎?
年前苦心鑽研的情商題,最終用上了嗎?
我拿著這三個問題淺淺問了下四散各地的同事們,一天內集齊了所有yes,和全國範圍的苦水——
有人回家第一天就被親戚陰陽,怒火中燒,怒從心起,最終隻能朋友圈分組大怒一下。
〓 正月初二,過年吵架話題詞就爬上了熱搜第一
有同事說,每天看到自己的丈夫都心煩氣躁。雖然大年三十早已遠去,但“年夜飯在誰家吃”仍然是他們小家最為敏感的話題。
還有同事至今還被困在酒局上,隻匆匆回了我一句“晚上再說”就消失不見了。
如果有人真的因為過年而快樂,我想隻有我們領導了,畢竟他什麽也沒做就收到了員工的“真心話”:
“想上班了,上班比過年輕鬆。”
精神正常的人不會說這種話,可見部分同事已經在說胡話了。
小小編輯部隻是個情緒顯示器,打開社交平台會發現,第一批回家過年的人已經落荒而逃了。
放假前我們特地做了一次關於中年人過“春劫”的征集。年初幾天,投稿大幅度上升,後台的投稿激烈程度遠超預期。
假期已近尾聲,為了維持精神穩定,這幾天受的委屈,高低得好好盤一盤。
回一次老家,身心被創飛
中國人過年回家,從來就不是“團圓”這麽簡單。
地大物博帶來的一個煩惱就是,每個人的回家都是一場長途跋涉。
一個人想要回家,隻要跨省大致都要經曆:地鐵-高鐵/飛機-客運-公交的挫磨,輕鬆就耗盡一天。如果帶著孩子出行,甚至需要提前兩天做各方麵心理建設。
而過年回家的時間成本,要以月計算。
中國人口一年一度大遷徙的“春運”,搶票兩個字說出口,就已讓千萬人崩潰。2024年1月開始,春運開售前如何填寫、準備才能提高搶票率就已經成為小某書博主的熱門選題,搶票失敗後如何候補成功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有人特意定多個夜間鬧鍾想要撿漏,有人花重金買全程隻為能在中途下車;有人過年前4天仍沒有候補成功,最終把目標轉移到 30
小時的綠皮火車站票上。
回家的票還沒買上,返程的票又已售罄,此時兩張小小車票的壓力絲毫不亞於兩份百萬合同。
網友@千代 已經5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不是不想回,而是上次回家的記憶太慘痛:
“北京到贛州,當時隻搶到淩晨3點發車的加班車,第二天淩晨2點到,下高鐵還要彎彎繞繞坐汽車2-3小時。當時太太孕中正難受,實在太辛苦了,現在加上倆孩子,想想回家的路,都覺得太折騰。”
今年的一場大雪更是為回家的路程雪上加霜,有湖北的朋友留言,說原本以為開車更方便,沒想到3個小時車程最終用了10個小時,人累心更累。
跋山涉水穿山越嶺終於回了家,送什麽禮物,包多少紅包成了“春劫”第二道難題。
@虎媽 結婚後,見識到了人丁興旺大家族的厲害:
“去婆家撒錢發紅包,十幾個長輩,每家500,他們還有40-50個孫子輩,一個娃200......這還不包括買禮物的錢…人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現實是,沒錢你千萬別回湖南過年!!能把你一年攢的錢都花掉!!”
去年春節,”我那不婚主義的小姨“視頻爆火,@中二少女
作為家裏小朋友口中“最懂我的小姨”,人還沒回家,衣服、玩具已經送到,並被預約了給小朋友補語文的業務。到了初一初二,她還要變身孩子眼中的財神爺,紅包一個接一個地發。
隻有她的工資卡知道這個小姨當得有多苦澀。
“好消息是公司發了工資,壞消息是沒發年終,從月薪三萬的中產變成窮光蛋,隻需要一個新年。”
顛簸破碎的身體+瘦癟的錢包如果能換來一個團圓年外加8天小長假,其實也不錯,但成人的世界哪有那麽簡單。
吵架,是不少家庭的永恒命題。
@賽雷 說他從來不期待春節,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家年夜飯的餐桌都是一個戰場。
“中國人的飯桌永遠不缺陰陽怪氣和明槍暗箭,為什麽吵不重要,不輸才是這頓飯的核心。”
不知不覺,不少人已經到了要穿猴衣演社會人的年紀。”三叔走一個“、”新年發大財啊”、“不說了都在酒裏”,過了三十四個年,這些話終於能夠張嘴就來了。
@豬豬 給至今不會說這些祝福語的朋友支了個小妙招:“你就用東北話說,感覺立馬親近,外省人還覺得很幽默。”
當然,無論你什麽年紀,總少不了各種親戚的三連:
“工資多少啊?”
“該結婚了,年紀再大就不好找了。”
“再生一個,兒女雙全多好。”
一個親戚這樣說,嗯啊糊弄大法還可以起效,但一個連的親戚團連番問,不用些技巧真的很難承受。
@哄哄
證明了發瘋有用,不過要在場上找到一個參考對象。
“被幾個親戚轉著圈問,我直接發瘋說了句‘結了婚不合適還得離,成本太高了,你說是吧舅舅‘,成功把禍端引到了去年剛離婚的舅舅身上,一時全場鴉雀無聲。
朋友們,發瘋吧,發瘋有用!我就吃了頓好飯!”
@張張
表示成年人要學會當高級的獵人,主動把握這場春節社交的節奏。
”拒絕思想上的交鋒,奉行娛樂至死外交。一進門先嘴甜攻勢,然後拉著他們打牌。打完牌再下棋,從早上一睜眼玩到晚上睡覺。設置議程,讓他們的精力被交流以外的事情牽著走。把握這場春節社交的節奏,把主動性抓在自己手裏。”
大家如果學不會這些,就當個隻會說“對,是,我也覺得”的鸚鵡吧。
真誠的裝傻充愣永遠是必殺技,我試過的。
回不去的老友局,進退兩難的職場
回家也不是沒有好處的,比如見老友。
年前第一次發征集的時候,不少朋友對征集標題裏麵的“中年人”三個字提出了異議:“這個題目不是給我填的啊,我要寫‘年輕人問卷’”,直到回家參加了一場同學會——
曾經暗戀的女神,變成了脖子圍紗巾,頭頂泡麵卷的普通阿姨。
曾經班上天才一般的第一名,如今在某小廠當組長,和我一眼社畜相認。
小小餐廳裏,孩子的數量比當時我們班學生數量還高。
唏噓之餘低頭看到了自己的肚腩,忍不住發出感歎:原來這就是中年。
而曾經恪守18歲以下未成年不能飲酒的一群人,如今早已到了可以不醉不休的年紀,喝酒成了讓不少人頭疼的難題。
山東人@小k
的酒局會從年三十安排到初三,四天吃飯連軸轉,而每天進餐廳,擺在眼前的就是滿紅酒杯的白酒,滿到溢出來。“每天喝到吐,肝實在遭不住。”
“過年幾天基本沒個清醒的時候,現在基礎代謝下去了還容易發胖,過個年基本上倆月白練。”
但真正讓人難過的是,酒過三巡賓客盡歡的時候,很多人發現,自己根本融入不了小縣城生活圈,也適應不了他們的溝通方式。
有人年前就收到了人情債。@胡圖
人還在杭州,正在努力為一家三口搶回家車票,突然就收到了朋友老家正月初七補辦婚禮的微信通知,對方對他沒搶到票的消息表示了下遺憾,卻沒忘了提醒他:“記得紅包到位~”
久未回家,見麵會發現朋友們該結婚的結婚,該有娃的有娃,仍然單身的自己像個異類。
正如 @熬日子的卑微打工人
說的:“縣城人際關係既複雜又簡單。複雜是幾乎人人互相認識,互相有關係,一點風吹草動的事情都可以人盡皆知。”
“他們談論的家長裏短,我都不認識,他們說的房車,我也不清楚行情,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隻能借酒消愁。”
回不去的縣城,城市生活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很多人來說,過年的意思約等於加班。直到年三十,@可可 的客戶還在為正月十五的推文反複給她打電話。
“雖然叫元宵節,但元宵和湯圓是不一樣的,要在圖上表現出其中差異。”
關於是否期待春節,@聃塵 給出的答案是“很難”:
以前春節快樂是因為準備春節這件事與學生無關,一旦進入社會,春節就成了一套巨大的綜合考試。
從年貨購買到年夜飯籌備,最重要的是給單位領導同事的信息,要不要發、怎麽發、什麽時候發都是送命題。“因為工作原因,一定要問候的領導同事接近200人,麻了。”
打工人還在精心編撰發給大領導的新年祝福詞時,有些領導也有著自己的苦悶。
作為2023年升職加薪的領導,@三三 今年春節麵臨最大的挑戰是:“我到底要不要在公司群裏發紅包。”
往年還是小員工,可以混在各個群裏到處領紅包。今年升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職務,發紅包要顧慮是不是不夠格,不發紅包又擔心是不是應該發。
“把握分寸感真的堪比淩遲。想棄考了,要不我還是辭職吧。”
在這裏我建議各位領導不要有這種顧慮,紅包大膽發;
此外,我還給大家找了幾句打工人回複詞,大家自提一下吧:
不是不期待過年
隻是還想坐小孩桌
俗話說得好:中年人的春節,是劫難的劫。
身心俱疲,幾乎可以總結每個中年人的春節假期。
但春節本不是如此的。
在我們收到的留言中,不少朋友寫下了自己關於春節的美好記憶。@小怪獸開玩笑家的春節總是異常祥和,時間跨度也很長:小年前後和媽媽一起去給堂哥堂姐選禮物,二十六七到奶奶家,除夕一早奶奶熬米糨糊當膠水,大家一邊玩一邊貼春聯。
“我們家沒有什麽雞飛狗跳戰鬥畫麵,‘大過年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大家過年都不想找不痛快。”
當爺爺奶奶逐漸老去、離世,小孩子也變成了成年人、中年人,從小孩桌升到了五陪、二陪,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就要學會當一個麵麵俱到的長輩——
你需要下廚了,你得陪著一起喝酒了,你得給親戚帶禮物了,身邊侄兒長大了得給紅包了……
學生時代,過年主打一個回家,如今一切都要體麵。
”我媽總是希望我穿得很體麵,她會皺著眉頭看我的衣服看半天,然後揪起來想說什麽又不說,每到這時候我就想起莫妮卡媽媽給莫妮卡捋頭發的情景,壓力真的很大。
我在北京過慣了自己的生活,我挑選自己的世界,大家都比較像,那時候我是主流。回到老家熟人世界,我勢單力薄,隻能無能狂怒。”
春節是團圓的節日,但春節的記憶卻是由人來塑造的。
有人春節歡樂祥和,也有不少小鎮青年對春節的記憶隻有壓抑。@張宇 童年的春節記憶,隻是除夕放一夜鞭炮,然後就是做題、做題、做題。@張宇
最終上了名校,工作生活都不錯,但因為沒按照父親想要的路徑發展,過年時依舊會被指指點點:
“婚戀這種隱私變成了一個問題,沒考公務員也成了原罪。每年春節回家都被惡語所傷,經常被拿來跟四五個人對比,用人家的最長處比我的正常處。一點都不公平,也毫無道理可言!”
有朋友說,真正的春節自保指南就是主動跳進結婚生子的項圈裏。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活或許就是一場妥協的藝術。
看過後台留言會發現,結婚生子並不是生活的解藥。
“結婚就好了”、“生孩子就好了”是不是該和“上了大學就好了”一起,歸入哄騙東亞小孩的三件套,夫妻兩個人的春劫痛苦,是指數級爆發。
@草莓蛋糕
說:“剛吵完一場大架。雙方父母都在同一個城市,每年都在他家過年,10多年了,我吃著不愛吃的飯菜看他們團圓。每年我初二回娘家他都要跟我大吵一架,要求初三再回,假期平均分配天數。
但根本不可能存在公平分配,除夕、初一、初二這幾天的年味,是後麵日子根本不能比的。”
為了斬斷這些煩惱,不少人今年選擇全家出門旅行,也有不少人選擇讓父母來自己住的地方過年,或者幹脆一個人過年。
但很明顯,春節永遠是中國人的一道難關:
回老家過年是精神與經濟上的雙重出血,但不回去過年,又會感覺自己進入了道德窪地,不斷懊悔、自責,總之,回也難熬,不回也難熬。
這種煎熬,或許是一種時代的必然,時間與距離為“親人關係”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對很多人來說春節是團聚,有些人的春節是痛苦。
如今人們終於有了多樣的選擇,有人決定擺脫了原生家庭的陰霾,有人為自己斷親,有人享受歡聚,體悟著那些微妙的改變。不少人期待春節,隻是這份期待都不是關於自己的。
有人因為孩子,“孩子很期待回老家,想看看爸媽嘴裏說的那個春節”;
有人是害怕未來的那場離別,“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我隻是想到他們會離開就會哭”;
有人沒能搶到回老家的票,也沒有太焦慮:“現在我沒有回家的概念了,因為我們一家四口在一起就是家。”
無論如何雞飛狗跳,今年的春節已經到了尾聲。
一年的分別再相聚,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家人和老朋友,看待自己與家鄉的關係,重新評估自己“離開”的必然性。
不管是吵架還是焦慮都將成為過去,希望大家能放下壓力。
最後幾天假期,祝你真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