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開封市汴商聯合會發布訃告:
政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開封市委員會主席,中共汴商聯合會黨委書記焦躍進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2月12日在開封逝世,享年66歲。
焦躍進是焦裕祿次子,他也是焦家6個兒女中唯一一個走上政途的,先後做過蘭考縣東壩頭鄉黨委書記、杞縣縣委書記、開封市政協主席等。
2000年,當時任河南杞縣縣長的焦躍進進京賣大蒜,曾引起轟動。當時很少有官員“下場”推銷農產品,更何況焦躍進作為焦裕祿後人的特殊身份,讓這場推銷成為當時媒體關注的熱點。
2023年,焦躍進再次到北京推銷河南杞縣大蒜,當時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他說,回想起2000年,自己是不得已進京推銷。彼時,杞縣大蒜“增產卻不增銷”“優質沒有優價”,倉庫裏大蒜堆積如山,讓他一度發愁。
聽說北京在辦農產品展銷會,焦躍進帶著幾包大蒜樣品往北京奔。展銷會上,他把大蒜擺放進了王府井的櫃台裏。擔心現場沒有人氣,他一手抓著一把大蒜,主動叫賣。
“我沒有任何策劃,當時就想著把咱杞縣大蒜的牌子打出去,沒想到,一下子被100多家媒體報道了。”他回到縣裏沒多久,庫存的大蒜竟一售而空。
經過他的宣傳,也憑借產品本身過硬的品質,杞縣大蒜銷量大增。這之後,在焦躍進的帶領下,杞縣的大蒜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注冊了“金杞”商標,建設了大蒜加工廠、冷凍庫等等。
很快,杞縣就成為河南省大蒜生產第一大縣,全國大蒜出口第二大縣。杞縣大蒜越發聞名,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財富。群眾們都稱他為“大蒜縣長”。
到2023年,杞縣大蒜種植麵積由40萬畝擴大到70萬畝,年產量已達90萬噸,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域第一位,大蒜產業總產值達242億元。
“現在我們的大蒜從‘論噸稱’到‘論克賣’!”他介紹,大蒜被製成蒜片、蒜粉、蒜泥、蒜粒、臘八蒜、糖醋蒜、黑蒜……當地還請專家幫忙,研發了大蒜精油、黑蒜酒等,“全縣的深加工能力超過40萬噸,接近所有產量的一半了!前些年賣一櫃大蒜利潤2000元左右,深加工後利潤可達到兩萬元,直接翻十倍!”
“這些年,我們掌握了大蒜‘話語權’,不僅產大蒜,還賣起全國的大蒜!”他如數家珍,杞縣大蒜擁有近30個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量達200多萬噸,占全國主產區交易量的1/3。大蒜還“闖”到了國外,出口量達50萬噸,被端上了中東、歐盟、東南亞、南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餐桌。
近幾年,杞縣大蒜銷售也走上了網絡,僅2022年網絡賣大蒜銷量就達14.5萬噸,交易額超9億元。
前排右起:焦守雲、焦裕祿妻子徐俊雅、焦守鳳;後排右起:焦守軍、焦躍進、焦國慶、焦保鋼
焦躍進是焦裕祿的第四個孩子,哥哥姐姐們要麽是早早輟學做了工人,要不就是成為軍人,焦躍進小時候安靜內向,比哥哥姐姐學習成績更好,是全家第一個考上重點高中的。
高中畢業,焦躍進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到父親焦裕祿曾經工作過的蘭考。上山下鄉結束後,很多同學回到了大城市,但焦躍進決定繼續生活在蘭考。
新民周刊2002年報道:
“大蒜書記”焦躍進不愧是焦裕祿兒子(有刪減)
記者 | 宋元
他,就是焦裕祿的兒子焦躍進,新任的河南杞縣縣委書記。
在前年的全國農產品產銷見麵會上,他到北京親自布置展台,還別出心裁地當起了“推銷員”,熱情地向前來谘詢、購物的顧客介紹杞縣的農產品——杞縣大蒜個大皮白,香菇味道鮮美,醬菜久負盛名……結果引起了轟動,100多家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焦裕祿的兒子在北京賣大蒜”的消息,杞縣的農副產品一時成了北京市民的搶手貨。去年,他又赴滬推銷起了杞縣白酒“上海醇”,再次引起眼球效應。他的創意來自於多看多思,每天,他都要上網查看農副產品購銷信息。
如果你覺得他有點“作秀”的味道,那隻對了一半:如果是為了杞縣的農副產品跑市場,為了杞縣農民的致富,他寧願“作秀”;如果不是,那麽他就堅決反對“作秀”,他的思維就會冷靜而理性。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先燒了兩把:下令放棄需要投資1000萬元的綠地廣場建設項目,他對形象工程不感興趣;又不怕背上“財政下滑”的黑鍋,向縣財政局長下令,擠掉財政收入的水分。他堅持實實在在辦事,堅持實事求是。
他的務實精神在當地出了名。
3年多前,他來杞縣擔任縣長,下基層、入農戶,看到一些農民麵對市場大潮的衝擊顯得疲憊和無奈,聽到群眾對基層幹部光指揮不服務的埋怨,他就坐不住,往往到了夜裏10點鍾,還會通知有關局、廠的負責人迅速到他的辦公室開會。那段時間,他的腦子裏滿是大蒜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問題,經常帶領農業、科技、財貿等部門的負責人下鄉,就大蒜問題進行研討,深入農戶,就種植什麽最賺錢的問題,與農民攀談,進行算賬對比。
他剛到杞縣不久,杞縣遭受了多年不遇的雪災。近千座塑料大棚裏的蔬菜全部凍死,70萬畝莊稼受災。朔風怒嘯、大雪漫卷,他耳邊響起了父親的話:“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麵前。”大年前夕,他帶著民政局等部門的負責同誌,踩著積雪,頂著寒風,深一腳、淺一腳出現在受災地區,鼓舞群眾。他下基層檢查工作很少聽匯報,往往直接進村入戶,了解第一手材料,遇到問題,現場辦公,立即解決。3年多來,他走遍了全縣的鄉鄉村村、企業車間,幫群眾解決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具體問題。
盡管他患有神經衰弱、偏頭痛、高血脂等這些他自稱的“小毛病”,也不管他晚上工作到深夜幾點,每天清晨,他都是被敲門聲敲醒的——那都是群眾有事找他。信訪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有些事群眾還是願意找他,而他不管睡得多晚,都會起來幫他們解決問題。他認為,群眾肯定是有了急事才找他,找他就是信任他;他辛苦不怕,累不怕,就怕事兒辦不成,就怕失職。群眾深有感觸地說:“他真像當年的焦裕祿書記!”群眾都親切地稱他為“小焦書記”。
母親常常告誡他:“幹好工作,你是焦裕祿的兒子;幹不好工作,你也是焦裕祿的兒子。但隻有幹好了工作,你才不愧是焦裕祿的兒子!”
39年前,當爸爸去世的時候,他還隻是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父親沒有什麽完整的印象。記憶中,父親常常是不在家的,是非常嚴厲的。母親帶著兄妹六人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孩子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縣委書記的兒女,生活再困難,一家人從未用任何借口向組織申請過補助。
他是焦裕祿的第二個兒子,他踩著父親的足跡成長。
1976年,他離開城鎮,來到蘭考鄉下做生產隊長,也就是在那裏,老農講述的關於爸爸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他,他也開始在實踐中學習父親的精神。1986年,他調任蘭考縣東壩頭鄉黨委書記,在這個父親曾灑下過無數血汗的地方,他像父親那樣,經常訪貧問苦,慰問孤寡老人。1993年,他調任蘭考縣副縣長;1994年初,他又調任開封市計委副主任;1999年元月,他放棄了市裏的工作機會和較好的生活條件,來到了落後的杞縣任縣長。
杞縣毗鄰蘭考,地處豫東平原,人口104萬,其中農業人口94.2萬,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他上任以來,麵臨的最大的困難和問題就是,杞縣農業結構調整搞了好幾年,農民就是增產不增收,所生產的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沒有一個叫得響。經過反複的研究、座談、參觀和與農民廣泛的交流,他審時度勢,決定實施“大蒜帶動”戰略,把發展蒜業作為興縣富民的重大舉措。
杞縣特有的氣候和土質,使所產的大蒜具有個大、皮白、不散頭、耐儲藏、味辛辣、含硒元素高等特點,很有市場潛力。
他上任縣長3年多時間來,杞縣已成為了名聞遐邇的“蒜都”:大蒜種植麵積發展到45萬畝,建成高規格大蒜市場35個,今年交易額達7億元,成為了全國第二大大蒜產地。其中,蘇木大蒜市場全長4公裏,年交易額達2億元以上,成為豫東地區最大的大蒜集散地。杞縣還建成了蒜粉、蒜片、蒜粒加工企業160餘家,保鮮冷庫360餘座,逐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目前,僅大蒜一項,全縣人均收入就達500多元。而他本人,去年也被評為了“中國果菜產業十大傑出人物”。
如今,杞縣以106國道、豫04省道、開杞公路、葛沙公路等沿線兩側為重點的13個大蒜生產專業鄉鎮、200個大蒜專業村,形成了獨特的“大蒜長廊”和“大蒜景點”。記者乘車進入杞縣時,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大片大片的蒜田,蒜農們正在田間勞作,用手指戳破保暖地膜,使蒜苗露出頭來。
嚐到甜頭,他看得更遠,想得更多。2000年底,杞縣大蒜注冊了“金杞”商標,又獲批了農產品包裝條形碼使用權;今年,“金杞”牌大蒜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獲原產地標記注冊的蒜類產品。目前,杞縣加入了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大蒜工作委員會,並於去年承辦了大蒜委員會工作會議,他還請農業專家作了《關於我國入世後蔬菜流通的國際國內走向》的專題報告。去年8月,杞縣成立了蒜業集團公司,該集團公司在全縣各大蒜基地設立13個分公司,以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利用自營進出口權和大蒜配額申領資格,杞縣積極擴大大蒜出口。近年來,杞縣每年直接間接出口大蒜及大蒜產品8萬多噸,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西亞、西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創收2800多萬美元。為了拓寬銷售渠道,他在俄羅斯等國以及廣州、上海、深圳、西安等地設立了大蒜直銷點,把大蒜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外及全國各地。杞縣長期派人駐紮俄羅斯,如今每月銷往俄羅斯6個車皮300多噸大蒜。
當年,爸爸種泡桐與風沙搏鬥;如今,他種大蒜參與市場競爭,當地農民都親切地稱他為“大蒜縣長”、“大蒜書記”。他把父親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自己做官、為人的準則,一心帶領群眾致富。
他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對我既是一種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對我是一種鞭策,我絕不能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
父親是帶領百姓治窮,我則要帶領百姓致富。
不為老百姓做事,你做誰的官?
我不怕背黑鍋,我個人不求升官發財,我就是要實實在在辦事,堅持實事求是。
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為農民找市場,就是幹部的失職呀!我們每一個幹部都要當好群眾的服務員、信息員、銷售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