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婚姻不幸的親戚,催婚最狠
新周刊
2024-02-13 08:57:11
一年一度的春節大會就像家庭年會,也有一定的KPI要完成。
說是新年談心,不如說是一場大型的危機感展演。年齡焦慮、婚姻焦慮、工作焦慮、存款焦慮……它的背麵其實並不是年輕人與長輩的決鬥,而是傳統與現代價值觀體係、新舊生存法則、老一輩與後一輩、父母與兒女身份等攪拌在一起的,複雜的世代話語權的爭奪。
華東政法大學文學教授杜素娟曾形容這是回家的“危險時刻”,如果尋常的決鬥尚有輸贏之分,那麽在這場思想代際的戰場上,無論誰看上去贏了,其實都是輸家——退一步的人可能隻是忍氣吞聲,而表麵勝出的一方也未必能真正令人心服。它甚至可能是沒有結果的。
對於代溝的難題,杜素娟教授給出的答案是“無解的”,但她仍提出了一些小建議,那便是盡量減少辯解的欲望。看似“自我投降”的無奈選擇,這或許也是新一代年輕人不那麽願意回家的原因之一,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了。
但依然有無數年輕人給出自己的解法:比如迫切期待一場話語辯論。
F編輯部邀請了內部女性記者、編輯、作者們,匿名聊聊自己的故事、“不想回家”的理由。她們回家以後,不自覺地對自己的原生環境展開微型的觀察,而這些處境,也許是被不同的女性一起共享的。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察與故事。
作者 | 新周刊編輯部
編輯 | Felicia
題圖 | 《歡樂頌》
又想離婚的表姐,
總是催我結婚
@愛麗絲
日常腰痛的編輯,90後
每逢佳節欲斷魂。為了抵抗各種來自親戚的凝視,我決定反向觀察他們。在心裏對他們進行肆無忌憚的解構,是我不至於被湮沒窒息、奪回心靈空間的辦法。
每年初一拜年,表姐L對我的打量尤為奇怪,她總是眯著眼睛,嘴角微微上揚地問一句,“今年呢,有沒有啊?”她說的“有沒有”,當然指的是對象。緊接著她眼裏流露出悲憫,似乎在她眼裏我有什麽殘缺,我一定很孤獨吧?
(圖/《On Call 36小時2》)
於L來說,戀愛是酷女孩的行動綱領,結婚生子是成熟女人最重要的歸宿,這是L對我投以悲憫眼神的原因。
小時候,我經常被媽媽放在姨媽家,我也樂於跟年紀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L在我眼裏是很酷的,上小學時她和同齡女孩不一樣的是,她既玩芭比、跳繩,也玩玩具槍。她身上有一些江湖氣,經常為其他人打抱不平,帶著一群男孩、女孩在田裏尋覓果子,點燃爆竹煙花她則搶在前頭。這種酷女孩特質讓她在孩子群裏有些威望,我有些崇拜她。
隨著她升上初中,她的江湖氣裏摻了些羞澀,她的身體開始發育,從瘦竹竿變成了微微發胖的小蘿卜,她帶我去買衣服,在鏡子前看著自己的腿,歎了口氣,“蘿卜腿”。
她戀愛了。我看到她用信紙寫情書給喜歡的男生,折成心形放在口袋裏,她曠課,騎著摩托車風馳電掣和男孩子約會,她的江湖氣讓她在愛情裏總是赴湯蹈火。她橫衝直撞,就像我小時候看的偶像劇裏的女主角一樣。
(圖/《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也許是因為當時她家庭條件比較好,她幾乎沒有要好好學習“改變命運”的想法,中考成績在意料之內,她去上了中專。她那轟轟烈烈的初戀鬧得盡人皆知,但因為男方經濟條件太差,這段戀情遭到全家人阻止。當時她差點跳樓,一條腿都邁出去了,被親人拉回來。兩年後,我大學放寒假回家發現,她有了新的男朋友,這一次,家裏人都很滿意。23歲,表姐結婚了。
這位表姐夫長得很清秀,害羞而沉默,是他們家唯一的男丁。表姐很快懷孕生下了大女兒,春節回家,我見到了表姐夫,他在牌桌上鬥得猛,任由我表姐叫他看一下孩子也不回應。
幾年後,又是一個春節回來,她已經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也許那時候婚姻已經在崩裂邊緣,無助中繼續生孩子以為能彌合矛盾是很多女性的本能。小女兒兩歲的時候,他們離婚了。大女兒跟著前夫,小女兒跟著她。
(圖/《消失的愛人》)
隱藏的財務危機浮現,離婚時,她才恍然想到她用自己身份證幫丈夫貸的幾十萬隻能自己還,她把孩子交給母親,自己跑起了滴滴。
那時候我發現,表姐的微信名變成了“傻女人”。她還是很江湖氣,隻不過她好像早從“小蘿卜”變回了“竹竿”,身體愈發幹瘦,臉頰上由於沒有肉,都凹陷進去了。
我並不是個反對“戀愛腦”的人,但我的經驗讓我以為,小鎮裏的愛情腳本,某種程度上以女性的馴服和自我折疊為代價,所謂“和美”的婚姻更是如此。它考驗男人冷暴力的能力,考驗女人犧牲的尺度。
離婚幾年後,表姐又戀愛了,這一次是一個話很多的豪氣男人,脖子上掛著金鏈子,長得寬闊威武,對親友慷慨無比,看起來也很疼愛姐姐。逢年過節,他總是喜歡邀請我們所有親戚去玩,包車包吃,去KTV喝酒,去飯店吃野味,親戚們好不快活。慷慨是夠男人的表現,他對表姐和前夫的孩子也和氣大方,他似乎無可挑剔。但大男子主義的危機已經潛藏。
慷慨和義氣需要本錢。他幾乎沒有一份正式的收入,就這樣走入了歧途,入了監獄。
兩年回來後,他一無所有,大男子主義讓他變成一頭脆弱敏感的野獸,他經常發瘋般覺得我表姐看不起他,夫妻倆的爭吵時而升級。現在,表姐好像疲倦了,她想離開,但是所有親人都勸她忍一忍,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
表姐年紀大了,還帶著孩子,在他們的眼裏,離婚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圖/《我無法戀愛的理由》)
已婚已育的我,
也想有一回叛逆
@Xenos
代號“老實好人”的記者,90後
都說現在年味變淡了,當中大部分的原因也許就集中在被家人親戚審視的不適感,仿佛像每個人都要在其樂融融的聚餐當中,做好表情管理,接受來自家長和親戚的審視和盤問,來一段年終人生KPI總結——你今年完成任務了嗎?
於我而言,我可能是反應遲鈍和晚熟的代表。以前還有那麽一絲覺得這樣的詢問或許出自關心,但現在愈發覺得這種場合下的空氣散發著某種尷尬,讓人窒息,仿佛沒完成任務,這一年就算白活了。
(圖/《我選擇了不結婚》)
婚戀和生育顯然是當中的焦點。被檢視的思維慣性可能早已潛藏在我的內心。結婚前瞞著父母談戀愛,每次過年回家最窒息的就是被過度關心,甚至給你盤算、詢問了不錯的介紹對象。等到明確了你正在談戀愛,他們又像調查戶口似的審視結婚條件是否充分。結婚之後,任務沒有絲毫過渡期,直接跳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催生”。
我身邊的同輩親戚大都對這樣的流程見怪不怪,甚至他們早早完成了長輩們交代的任務,完成之後就與長輩們站在同樣的位置,以同樣的姿態檢視你,帶著某種僥幸的感覺,甚至有的變成了這場“遊戲”的參與者。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對於“催婚”“催生”厭煩到甚至麻木,過個年都像帶著“度劫”的意味。
對我而言,“催生”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感顯然比“催婚”更強烈。我家屬於十八線小城鎮,所以這種來自傳統的壓力不局限在親戚和家庭,而是環繞在整個小城的氛圍下。我和朋友都算是循規蹈矩的“好女孩”,我們顯然沒有做過很酷的事情,有些早早按部就班完成任務,有些還在壓力下掙紮抵抗,但這種抵抗依舊是保守且脆弱的。
(圖/《摩登家庭》)
那些不進入婚戀傳統敘事的人,我們身邊的例子少得可憐,甚至有些會被拿來當成異類的談資。近些年,當我媽在我麵前談論起來,不免帶著審視異類的眼光,我會非常反感地懟過去,但我知道她還是不會輕易改變。我有些悲哀和無力。
在這樣的小城鎮,就像籠罩著一種傳統觀念的金鍾罩,打從我有小時候的記憶開始,到現在,都沒有任何鬆動,還是如此堅硬難以攻克。
我度過了這兩個階段之後,顯然這種任務的循環還會持續。我可能逐漸對這樣的眼光和詢問趨於麻木(雖然現在還會敏感),但我堅定地想要尊重我自己的意願,不想再做他們眼中的“好女孩”,願我們都能勇敢一些,早點迎來我們的叛逆期。
(圖/《沒有工作的一年》)
在城市長大的我,
也想過要不要“斷親”
@小豬佩奇
猶豫要不要剪頭發的編輯,90後
我早幾年就已經做好“斷親”的心理準備了。和不在城市長大的朋友聊,他們總覺得城市裏的親戚應該會懂得“距離感”一些,我的體驗並不是如此。親戚們總是在傳播他們的人生思想,不管是富還是窮,總有一些親戚迫切地想通過社交,獲得某種主流價值的確認。
我小時候生活在城市的邊緣,我成長的年代與這個城市的發展同步,我見證著周邊一些親戚成為了隱形富豪,房產中介會很親切地稱她為“姨”,問她最近有沒有看中哪套房。而有些親戚跟30年前一樣窮,一家人擠在狹窄的舊房子裏,沒有太多私人空間,生了孩子後為了生計打工上早晚班,也沒時間教育。我們家在浪潮裏麵起起落落,最終著落在比較安逸且有盈餘的位置,我的父母早年為此非常辛苦,當然還靠著許多幸運和轉折性的選擇。
(圖/《獨自生活的人們》)
這種經曆讓我獲得一種觀察周邊的視角,有錢人的焦慮和沒錢人的焦慮我都能接觸得到。沒有穩固文化與權力資本的富一代,他們如何把兒女的婚姻當作維護階層的手段,對兒女婚姻的焦慮也是對自身階層焦慮的映照。他們曾經很窮,再過去十年變回窮人,也並不是不可能。
我的親戚之中,最熱衷於為別人當媒人、給女兒找對象的便是我四十多歲的堂姐。她是那種工作與社交能力很厲害、也挺有錢的“女強人”,但她反而是最熱衷給人湊對的。每回介紹對象,都會把人簡化為條件與數字,給雙方參詳,她對此樂此不疲,且緊迫感強。
也許她的行為正是在給自己的過去做代償一一恰恰在她年輕的時候,她選了一個很好看的男人做老公,我不知道她是否會將之稱為愛情,但結婚以後,男人從來沒有工作過,沒賺過一分錢,亦不參與家務和育兒。他們的婚姻一直持續到現在,堂姐變成了不抱怨卻“撐起一切的女性”。雖然她不曾提起這種苦,但小時候我在她家玩,經常聽她女兒為媽媽抱不平。在我的堂姐階層上升的故事裏,她的伴侶並沒有成為她的助力。
而另外一個五十多歲的女性親戚,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太自私,晚婚晚育,結了婚還要
AA,每回聚餐都得聽她“批判”年輕人的價值觀。可這麽多年,我卻目睹著她死死地捆住不幸的婚姻,幾近窒息。夫妻倆生活在同一個家裏,卻連一句話都不與對方說,孩子離開家以後,她唯一的溝通對象是她收養的流浪狗。她為自己恐懼離婚所作的開脫之詞,便是“離婚是自私的行為”。
(圖/《歡樂頌》)
回家的我,
沒有一個自己的房間
@陳德邦
“沒時間玩”年度入選編輯(自封),95後
長大後看《香港愛情故事》,老實說,最有感觸的不是社畜的情愛浮生,而是“劏房女孩”陳子婷的無奈。她們一家四口蝸居在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裏,平均每人能分到的空間隻有一米寬的床。
這其實是我整個童年和青春期的縮影。如果非要說一個過年不想回家的理由,家長的催婚相聲尚且能見招拆招,唯獨“沒有一個獨立房間”所帶來的不斷被模糊化的邊界感,才是更磨人的。
(圖/《香港愛情故事》)
人與人的密度在這裏被無限拉近,但有時候帶來的不是溫馨,而是混亂與苦惱。讀書時期,我一直和媽媽住在同一房間裏,因為逼仄的房子需要住下四口人,空間安置可謂是寸土寸金。
這裏不被允許上鎖,每個房間都被自動劃分為
“公共區域”,塞滿了不同種類的生活用品,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進出。沒有獨立的房間,帶來的是集體生活的便利,但另一方麵私隱的空間也被不斷切割。
我的換裝總是更早地接受到女性長輩的質疑,有時前來探訪的姨媽、姥姥、外婆,還會通過我無處私藏的物件,判斷我是否“花多了錢”,是否“買了根本沒用的東西”。
或許也正因此,我比同齡人更早學會了“斷舍離”,那些稍有新奇的衣服、少女漫畫書,在被長輩發現前,我已學會了銷毀物證。畢竟,我不能保證哪一天它們會出現在別人手裏。
(圖/《小小姐們》)
心理學上說私隱,其實是一個人“自我”根基被建造起來的立足之本。邊界的退讓,意味著“控製權”的交付。長大後已經擁有一個獨立房間的我,要再重新進入一個全然沒有秘密的空間,需要勇氣才能再次承受“被動的自我溶解”。
沒有獨立的房間,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縮影。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這可能是大多數從物質貧瘠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都有過的經曆。有時候,沒有獨立房間,也意味著承載情緒自由的空間,無限喪失了。
我的朋友美婷常用“壓抑”來形容那段青春期的灰色。因為和外婆一起同床共眠,失戀的情緒崩潰、成績沒考好的傷心,與父母爭吵後的憤怒,都成了她成長中內化為自我壓抑的習慣。畢竟在長輩眼中,快樂可能不需要理由,但“不快樂”需要。
(圖《狗十三》)
其實,我很能理解女性長輩對“女孩擁有一間獨立房間”的不同理解,她們並不是漠視需求,而是“從來沒有得到過”,所以,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沒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兒。她們沒有看過伍爾夫的關於女性房間的宣言,她們或許也渴望過擁有自己一間房,但貧瘠的時代,從和姐妹同房到和丈夫同居,這似乎已經成了老一輩鄉鎮女性更為內化的觀念。
或許,隻能等到某一天,當我也能為媽媽貢獻一個獨立的房間時,她才更能明白,一個獨立空間之於我的精神隱喻和重要性。
在小鎮,
躲不過的焦慮
@想當俗女
需要拯救脖子的編輯,95後
我的老家坐落在廣東東邊、一座開車不到半天就能繞完的小鎮上。對這裏的記憶不算太多。小學時和爸媽跑到了別的城市生活,從那之後,小鎮於我而言就是個特別而矛盾的存在。
原來我一直沒法說清楚,直到去年看完《過往人生》,好像才找到了一種較為清晰的解釋。小鎮之於我就像韓國之於女主,你和它之間存在著某種基因、血液的聯結,可如果有得選,你不會想要回到那種文化之中。
(圖/《過往人生》)
我有個87年出生的堂姐,從小就是我眼裏的時髦姐姐。每回考古看到Y2K千禧風look,我都能想起印象裏她的樣子,有層次所以看起來很飄逸的黑色長發、鬆垮的牛仔褲、盈亮的唇彩。
最早我所羨慕的自由也來源於她,大學時她考到外地,遠離父母,自己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在我如今這個年紀時,經常聽說她又去了哪哪哪旅遊。
女人不是24歲就得當媽,我是在她這裏知道的。在她想結婚之前,親朋戚友不論如何對她狂轟亂炸都沒用。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如今對催婚頗能免疫的理由之一,你早就知道言語在足夠確定的個人意誌麵前其實可以忽視。
我想過,如果可以,堂姐應該不會想回到小鎮的文化之中,畢竟她曾極力逃避過。有好幾個新年,她都刻意挑了親戚密度最高的時間去旅遊。她是我們這一代年紀最大的孩子,彼時過年,幾乎所有人都盯著她一人的情感狀況,苦口婆心地催。
(圖/《過往人生》)
後來還是聽說,她不打算漂了,決定回老家。我沒特意問過原因,但我這幾年似乎頗能理解,女性的逃離是比想象中更費力的事情。哪怕非常信奉自我、獨立,但“不想依靠他人”的願望和“感覺沒有支撐”的懸浮感,在心靈感受上,是全然不同、同時共存的兩件事。
如果不想漂著,堂姐的退路就隻有小鎮。她的父母一生都生活在小鎮上。
結了婚、生了小孩之後,堂姐不像以前那樣躲避人多的聚餐環節了,她在老家開了自己的瑜伽工作室、買了自己的房子。如今,親戚不會再拿她當家裏的反麵教材,相反,她是每個親戚都多誇兩嘴的成功女性。可這依舊沒有增添我對小鎮的美好濾鏡,說到底,他們讚頌的還是那套統一的標準罷了。
而像我這樣,還在打工的大齡單身女子,在他們眼裏,依舊是需要努力教育的重點對象。
(圖/《東京白日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