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代購來了 香港人擠爆深圳“買買買”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走向深入,深港兩地加速融合,很難想到的是最先爆發的竟是“跨境消費”。深圳商場已經被香港人“占據”。對深圳人來說略顯“平常”的酸菜魚、潮汕牛肉火鍋,門前大排長隊。幾乎每個香港人手上都拎著一杯網紅奶茶,臨走前還要買袋“鮑師傅”糕點帶回家。內地商品和服務的性價比,對港澳居民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吸引力。以下是《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11月的報道。

去深圳“野性消費”的香港人

拜訪完投資人,創業青年鄭創釗匆匆過關回到深圳時,已經是晚上11點多。深圳一側等待通關返港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往口岸方向的高架也被港牌車塞得水泄不通。

這一幕不免讓鄭創釗感到恍惚。十年前,深港客流差對調,來內地的香港人少,去香港旅遊、消費、代購的內地人眾多,他也曾是其中一員。鄭創釗曾在香港工作,後來創業,通過香港將歐美潮牌代購回內地,如今他做起“反向代購”生意,把深圳的商品代購到香港去。

自今年2月內地與香港全麵恢複通關以來,港澳遊客蜂擁北上早已不是新聞。香港入境事務處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29日,內地遊客南下香港343萬人次,而同期入境深圳的香港遊客超過900萬人次,平均下來,相當於每個香港人北上了1.2次。

深圳商場已經被香港人“占據”。對深圳人來說略顯“平常”的酸菜魚、潮汕牛肉火鍋,門前大排長隊。幾乎每個香港人手上都拎著一杯網紅奶茶,臨走前還要買袋“鮑師傅”糕點帶回家。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輸入“反向消費”等關鍵詞,隨處可見“港人吃飯大賞”“港民周末占領深圳計劃”等帖子。不方便來深圳,也可以讓人代購過去,算上路費,都比在香港本地買劃算。

新商機引誘著膽大務實的深圳人。“反向代購”從業者中很快出現了大學生、寶媽和職業代購的身影,也包括開始公司化經營跨境生意的鄭創釗。時隔半年,勢頭依舊強勁的“反向消費”不斷催生出新的機遇。

深港“互為五環”

在內地讀書工作13年的香港人康娜最終決定安家深圳。在這波港客北上“食玩買”的娛樂消費熱潮中,她做了筆冷靜的投資,在深圳買房。

這個想法還要追溯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不久,為方便香港居民在內地城市的發展、就業和居住,同年11月又出台了“惠港16條新措施”,第一條就是“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

當時還在廣州工作的康娜興奮不已,這意味著,憑借她的香港居民身份,無須內地城市居住證、社保等限購條件,可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買一套房產。多方挑選後,康娜還是選擇了房價最高的深圳。

“新工作換到了深圳,很多同學好友在深圳,關鍵是通關方便。”康娜站在新家落地窗前向下看,步行十分鍾就是深港之間唯一24小時通關的旅檢通道皇崗口岸,過關後,搭車回香港的家,不到半小時,比上班還快。

“在口岸附近購買新房的香港客戶,主要是高學曆年輕白領。”深圳福田口岸附近某物業房產經紀人趙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接觸的香港業主大多是在大灣區工作的香港年輕一代,或是剛獲得香港身份的新移民,後者舉家定居香港成本高,便暫時將子女和老人安置在深圳,方便周末相聚。

康娜所在小區的目標客戶就是香港人和福田上班族。“該小區‘含港量’在口岸附近算高的,約千分之五,還有很多外籍人士,方便在深工作和到香港轉機回國。”趙俊介紹說,2019年後,明顯感覺到香港客戶增多,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間,港客購房意願也不曾減少,無法到場簽約,便微信選房、線上交款,趙俊最多同時要處理三四位港客的購房流程。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曾發文分析,從深圳市人社局獲悉,通過第一期“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來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的港澳青年中,選擇深圳的比重最大。

2021年初,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參與企業須以不低於月薪18000港元聘請香港畢業生,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而港府將向企業發放每人每月1萬港元津貼,最長發放18個月。

深圳及各區政府也出台了多項人才激勵計劃,通過配套落戶獎勵、安家補助、項目獎勵等措施吸引香港人才來深發展。“人才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支撐,深港雙方政府推動下,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意願越來越強。”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楊秋榮回複《中國新聞周刊》。

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共30.62萬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3.55萬人。由普華永道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調研形成的報告顯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所招聘人才中,70%為應屆畢業生,另外30%是具有一到兩年工作經驗的青年人才。

由於深受市場歡迎,今年3月,香港決定恒常化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廣東省對該計劃予以配合支持,對參加計劃的香港青年,每月提供最多2000元人民幣共18個月的生活補助。

廣東省人社廳曾對媒體介紹,目前在旅遊、醫療、建築規劃、教育、律師服務、金融、社工、專利代理8個領域,港澳人士可以適用職業資格認可,現有3200多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執業。

助力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搶人才”也是港府今年的重要任務之一。三年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在過去兩年流失勞動人口達14萬人。

在吸納外來人才方麵,先是在2022年10月宣布取消“優才計劃”配額限製,為期兩年。隨後,於去年12月又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一般在4周內獲批。還開通了麵向專業研發人才的“專才計劃”。此外,根據香港有關規定,通常居住香港連續七年或以上,可申請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資格。

到今年7月,李家超公開表示,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反應踴躍,特區政府已收到超過10萬宗申請,差不多是每年輸入3.5萬名人才目標的三倍。

“隻要企業能向入境處證明所聘外來人員是本地無法招聘到的人才,通常都能拿到工作簽。”徐思豫原本在內地一家外資基金公司工作,2014年通過“優才計劃”落戶香港,早已在港滿七年,獲得香港永居。

初到香港時,語言不通,文化習慣不同,自詡外向的徐思豫也適應了兩三年,才跟上香港節奏。“香港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高,與國際標準高度接軌,機遇多、視野廣。”徐思豫更喜歡的是香港工作氛圍,“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剛剛好,一點都不卷”。

不久前,一位37歲的深圳二孩媽媽在社交媒體發帖,分享其在香港“麵試一周找到新工作”的經曆:在整個求職過程中,沒有麵試官問起她的年齡和婚育狀態。

“香港職場比較注重個人隱私,能力、經驗和學曆才是招聘硬指標。”徐思豫說,四五十歲女性在香港找到新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盡管很多內地人奔著香港教育資源、多國免簽等隱性福利而來,但在港工作更真切的感受是“賺得多、事兒少”。

徐思豫現在住灣仔,每天通勤隻需步行十分鍾,未來也打算定居香港。“深圳就相當於灣仔的五環,周末去玩一圈。”公司上至五十多歲高管,下到同事十幾歲的小孩,都喜歡讓她帶隊到內地“深度遊”:從口岸附近商圈“食玩買”,到探訪深圳城中村,最遠到乘高鐵一個多小時才抵達的順德吃地道粵菜。她還帶過“研學考察團”,樂此不疲地將內地城市最具活力的一麵展示給同事,“與其在財報和新聞上研究一家內地公司或城市,不如親自去體驗”。

“政策最直觀的作用是加速兩地人才流動,人流勢必帶動物流、信息流、商流交互。”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雪菲分析說。

匯豐及奧緯谘詢曾2022年公布過一組調查數據,訪問了3000名年齡在18歲至44歲的香港永久居民,40%的受訪者期望兩地恢複正常通關後1年內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工作,若將時間延長至一年或以上,比例則上升至72%。

隻不過,出乎很多人意料,伴隨深港兩地加速融合,最先爆發的竟是“跨境消費”。

“深圳的周末是香港人的”

時隔三年,深港全麵通關後迎來的第一位香港訪客,在淩晨踩著人字拖到深圳,就為吃頓宵夜。

香港人北上深圳消費很快成為一股風潮。康娜介紹說,很多港客周五一下班就衝到深圳,吃頓宵夜,住一晚酒店,第二天睡醒後再去吃早茶、逛街,吃過晚飯後再返回香港。為探索美食,他們還學會了用內地App,提前下載好小紅書、大眾點評、高德地圖,做美食攻略,吃飽喝足玩好後,還不忘給個好評。

這股反向消費之風無形中為內地App培養了大量活躍的香港用戶。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蘋果手機App十大熱門排行榜中,超過一半與內地生活相關,除了上述App,還有鐵路12306、支付寶等應用,一到節假日,內地App下載量飆升。

深圳的周末,“含港量”極高,臨近口岸的商場已經成為香港人的主陣地。對冷氣強度無比在意的香港人,甚至還列出了一張深圳各大商場的空調溫度統計表。

“周末單日能賣出上千單,60%是港客。”深圳福田卓悅中心地下一層Kumo Kumo甜品店店長牟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隊伍最長要排三個拐彎,有人甘願等個把小時,站在工作台裏麵向外望,永遠有排隊的人。卓悅中心距離福田口岸僅兩站地鐵,成了港人北上必打卡“景點”。

根據谘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深圳市域級、區域級商場今年前4個月日均客流量較去年分別增長68%、46.8%。香港媒體也有報道,香港中銀信用卡(國際)副總經理林敏儀表示,今年前5個月,持有中銀信用卡的香港客戶於內地的零售交易金額同比上升了逾八成,消費主要集中於深圳及廣州的百貨及餐飲類別。

港人的消費熱情甚至盤活了快要倒閉的商場。去年,皇庭廣場還因總公司債務風波而被擺上貨架,先後兩次被“掛牌拍賣轉讓”未果。如今一到周末,人流暴增,餐飲門店前的港人長隊讓周邊居民望而卻步。

“香港人很好分辨。”一些受訪商家總結出一套辨人方法論:深色休閑上衣配牛仔褲,背雙肩包,踩一雙波鞋,點單時選擇排隊而不是掃碼,支付時不太熟練,粵語中夾著英文,九成是香港人。

十年前,康娜每次從深圳過關回香港都要排兩三個小時的隊,現在情況反轉,就算淩晨從香港口岸回深圳,也要排隊。香港入境事務處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暑假,從7月1日至8月29日,有超過900萬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客流逆轉,曾經的單向赴港變為雙向奔赴。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和中秋節,曾被質疑“吃不飽”的港珠澳大橋還出現了大堵車。經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車輛總數居全國口岸第一,超9.6萬輛次,是2019年同期的三倍。“在深圳的香港人比旺角還多,到處人山人海。”康娜說。

在北上消費大潮中,“吃飯”顯然是頭等大事。今年8月,房地產專業服務和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發起了“港人北上深圳活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港客表示“深圳最吸引他們的就是餐飲”。

“全國大概隻有香港人不覺得深圳是美食荒漠。”徐思豫也很認真地問過同事,香港本地有很多傳統美食,為什麽要去深圳打卡網紅店,得到的回複是“選擇多”。對香港人來說,深圳就是他們接觸全國美食的窗口,在茶餐廳之外,還可以選擇湘菜、川菜、福建小吃或東北燒烤,飲品除了凍檸茶和奶茶,還可以選喜茶、一點點和阿嬤手作。

更重要的是便宜。徐思豫簡單算了一筆賬,即便奈雪在香港開了門店,但同樣一杯“芝士草莓”,香港買48港幣,深圳點外賣隻要21元。在香港商場吃一頓火鍋,兩人差不多要千元左右,深圳300元吃到撐,就算加上路費,也更劃算。

深圳對港人的吸引力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麵,“美甲、按摩、看牙科”正取代“糕點、茶飲、正餐燒烤”成為“港人進深新三件套”。在羅湖、福田口岸附近的SPA店,深夜還有香港人排隊,等一個洗腳位。

“香港土地狹小,深圳商場通常規模較大,可容納更多大型娛樂設施,比如冰場、滑板俱樂部,甚至是小型動物園。”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係教授林江觀察到,很多北上消費的港客以家庭為單位,在口岸附近商場購物,順便遛娃。

不隻小孩喜歡,香港富商田北辰也認為“深圳的商場比香港更有新意”。田北辰曾在社交媒體發帖《北上消費成趨勢?留人留客諗新計》稱,能在深圳商場裏玩賽車、滑雪。自由市場,貴在創新,“又正又新”的東西,就算貴一點,也有人願意買單。

港版支付寶AlipayHK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香港人到內地消費的金額及筆數環比皆飆升3倍以上。

深圳也在不斷發力,招徠港澳遊客。疫情後,深圳加快了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步伐,楊秋榮舉例分析,福田中心商業區、後海超級商業區和羅湖核心商圈等正在助力加快深圳建設世界級地標商圈,為香港居民提供高質量消費的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吸引了香港居民到深圳消費。

深圳便利香港居民消費的舉措也在不斷完善。此前已經進行了一係列建設,如設立服務點協助港客使用跨境支付工具、完善口岸的繁體中文及英文標識、推動“港車北上”、公交地鐵實行“深港一碼通”等。今年9月中旬,深圳還發布了促進消費的21條政策措施,其中單列1節3條“便利港人消費”的內容,顯示出大力吸引港人北上消費的決心。

10月底的深圳仍十分悶熱,在靠近福田口岸的水圍村,隨處可見穿著短袖吃宵夜的香港人,直到淩晨一兩點才離去,社區商鋪則開到兩三點鍾才關門。本著“不能空手走一趟”的心理,過關回港路上,不管男女老少,總會拎著幾袋子小吃。新茶飲的喜茶、奈雪、阿嬤手作、霸王茶姬,烘焙圈的鮑師傅、瀘溪河、KUMO KUMO,已成為香港人的必買手信。

“對於跨境消費來說,在滿足客群短期往返深港、碎片化購物需求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消費增長點和需求場景。”劉雪菲分析說。

頭腦靈活的深圳人馬上開啟了新業務,反向代購,將深圳物美價廉的商品代購到香港去。在社交媒體上,商家用玩梗的方式給自己打廣告: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不了就找深圳人代購。

反向代購“香了”

深港全麵通關十天後,社交平台上一條“深圳至香港反向代購”的帖子火了。

“還能反向代購?”小紅書資深用戶小餘受到啟發,也發了篇帖子試水,代購的商品包括奶茶、甜品、周黑鴨、木屋燒烤等十幾款,沿港鐵挨站送貨。不到一天,小餘就收到了十多條下單谘詢,男友鄭創釗負責跑腿送餐,第一單就幹了票大的,拎著一大袋海底撈過關,開張就賺了一百多元。

兩人很快體會到了跨境跑腿的辛苦。每次送餐,代購的人要拎五六個袋子、十幾杯奶茶,就算有小拖車、箱子這些裝備,也要注意不讓食品受到擠壓。每天要在地鐵裏站四五個小時,關鍵要保證食物不傾灑。既要確保和客戶準時接頭,還要控製乘車時長,港鐵同站進出和超時不出站均有罰款,如逗留超過兩個半小時,將繳60多港幣,相當於白跑一趟。

“食物代購沒有技術門檻,價格透明,維護客戶純靠服務。”小餘自己就是個“吃貨”,喜歡探店,在社交媒體分享美食照片,不定期在小紅書等平台發布“反向代購”預告。有訂購意向者留言後再加微信私聊,下單即送優惠券,客戶還會被拉入微信群互動,聯絡感情。半個月後,小餘迎來了反向代購生意的首次爆發,一天要送近30單,人手明顯不夠,小餘找來了曾經做香港代購的親友入夥。

疫情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流行的是去香港帶貨回內地,“港代”曾是門熱生意。香港的電子產品、藥妝、奢侈品箱包,代購品類五花八門,總會引發一輪又一輪代購熱潮。

港版iPhone是很多廣東90後的共同記憶。十年前,iPhone首發地還不是內地,為了第一時間用上最新款,手機價格能被黃牛炒高一倍。相比之下,即便加上關稅和匯率優勢,港版iPhone比內地便宜不少。這還催生了涉嫌走私的水貨產業鏈,一度令海關頭疼不已。香港奶粉也總是被搶購一空。每個從香港回來的代購都忍不住提兩罐奶粉,就像現在港人回程必須拎一袋鮑師傅一樣。

疫情前,深圳海關已經啟用了“抓水客”係統,人臉識別機會對有案底的水客發出警報,提示海關檢查。此外,國內電商的快速發展很快打掉了香港代購的價格優勢。電商巨頭紛紛出海布局,搶正品貨源,完善產業鏈,直接快遞上門,牢牢抓住那些最有能力跨境消費的內地中產,代購群體的生存空間所剩無幾。

疫情期間,港代失業,他們也是深港全麵通關後最早看到商機的“反向代購”從業者。他們選擇和小餘合作,是因為賺同樣多的服務費,還能省去前期獲客的成本和精力,收入穩定,每天最差也有一兩單保底。

小餘和鄭創釗從入局之初就想做點不一樣的,不是單純靠複製人力來擴大生意規模,他們想做跨境版美團。

前三個月,小餘負責運營和用戶維護,有經營潮牌網店經驗的鄭創釗在送餐之餘負責開發小程序,將代購服務數字化。今年7月,“Open Meal開餐啦”小程序上線,團隊也擴展到15人,並入鄭創釗此前成立的商業公司,小餘也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新事業。

顧客下單和規劃配送路線是重複性最高、花費時間最多的環節。此前小餘是將外賣平台上某家店的菜單截圖做成一張長菜單,再將圖片發給客戶,在線“畫圈”,然後人工統計,耗時還易出錯。小程序上線後,可將不同餐飲品牌的菜品訂單合並到一張訂單中。功能不斷優化,現在小程序還可以自動計算配送費、提供預約時間選擇、兼容多種付款方式,還能提供電子取餐碼。

到10月下旬,反向代購“Open Meal開餐啦”小程序的注冊用戶累計超過1.7萬。用戶以新移民為主,大多在二三十歲,女性客戶占了七成左右。代購商品不限於甜品、奶茶、正餐,逐漸拓展到盒馬、鮮花、麥當勞兒童套餐玩具,鄭創釗還送過潮汕砂鍋粥,整鍋端著過關。

“公司下午茶或家庭聚餐要求準時送達,有的會標注一對一服務。”小餘介紹說,通常每單收取19%的配送服務費,一對一服務費200元起,跑腿費全歸代購小哥,偶爾還能收到港客給的小費,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反向代購剛興起不過半年,除了海關規定不能帶入境的貨物品類,還沒形成相關行業規範。處於萌芽期的反向代購,也吸引了不少港人關注。鄭創釗曾在口岸附近觀察到,有港牌商務車從深圳裝上十幾袋外賣過關,他還了解到,在香港已經出現“整條村團購”的形式。

“已經開始有人打價格戰。”小餘說,靠跨境跑腿維持生計越來越難,除了原來的水貨客,還有很多網約車司機、雙飛兒童家長、在港讀書學生加入到反向代購大軍中,很多人不為賺錢,隻要求分擔往返路費。“單幹戶越來越難做,累還不賺錢,很多人已經退出。”

鄭創釗的目標不在客戶,而是商家。今年十一前後,已經有深圳商家聯係他,希望通過小程序打開在香港的知名度,也有香港投資人表示出興趣。鄭創釗也會擔憂反向代購的命運,但他更想先做好眼下工作,“在符合兩地規則的前提下,如果應用順利上線,就可以麵向商家收費了。”

新機遇已經打開

“隻要需求存在,反向消費、反向代購就會存在。”劉雪菲回複《中國新聞周刊》稱,隨著深港兩地在消費領域、消費習慣上的互通互融,未來可能在健康綠色食品、戶外運動品牌、智能家居方麵出現“反向代購”。另一方麵,年輕群體的社交方式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改變,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可能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和初創公司。

香港大學商學院戰略與創新副教授王硯波也認為“反向代購”的趨勢會繼續持續,甚至還可能有增長空間。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王硯波曾分析,反向代購可理解為香港人到大陸電商平台購物趨勢的延伸,消費的推動力依然是大陸產品的多樣性,以及兩地產品的價差。當深圳業者看到需求後,不會放過商機,會花更多精力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港客的需求,推動消費。

深圳消費“性價比高”的優勢早已存在,但在今年深港通關後引發大規模港人北上消費,少不了匯率因素的推動。進入4月之後,港幣兌人民幣匯率連續14周上漲,從0.87漲至0.92,最新匯率已達0.933,香港部分兌換點的實時支付寶/微信匯率報價逼近1:1。

“與之前匯率相比,現在用港幣在內地消費就相當於打了八七折,港幣購買力更強,港人消費獲得感更高。”林江說,從這個角度,反向消費的趨勢還將延續,但對深圳消費的整體提升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7月份北上港人總數達到468萬人次,平均每日便有超16萬人次北上,估算消費總金額可達到40億元港幣。但如果仔細分析香港反向消費的群體構成,“仍以普通市民為主,少見高層次消費群體的身影。”

深圳近年來提出的建設目標,誌在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消費中心”。2022年,深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708.28億元,是四大一線城市中唯一的“萬億消費俱樂部”門外客。今年上半年,深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比重隻有30.68%,在萬億GDP城市中同樣排名靠後。消費一直被認為是深圳經濟的一塊短板。

根據《深圳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深圳要初步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500億元。在反向消費助推下,今年前7個月,深圳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70.66億元,同比增長10%。如果能一直按照這樣的增速,2025年剛好達標。

一位長期關注大灣區研究的學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消費中心”必然會吸引高端消費,但這群消費者對信息、法律、機製方麵的要求也更高。

這位學者指出,高收入人群在作出消費決定前,更關注兩地的規則、機製上能否順利互通,例如他們如果到內地就醫,會提前考慮到,如果出現醫療糾紛怎麽辦、萬一打官司怎麽辦、能否維護自身權益?

“在大灣區建設不斷加快的情況下,進行機製體製創新是大概率事件,相關倡議也已提出多年。”林江表示,“深港一江之隔,香港即便不再是代購源頭,但依舊是消費天堂。尤其對高端消費的選擇和服務而言,香港地位短期內依舊難以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