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各回各家的“分居型過年”,我覺得挺好

各回各家的“分居型過年”,我覺得挺好

文章來源: 新周刊 於 2024-02-06 09:12:1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很多人認為“分居型過年”是一種“夫妻不和諧”的證據,而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他們浮上婚姻的海麵,喘一口氣的機會。

臨近過年,討論度很高的熱詞之一,是有人誇、有人嫌的“分居型過年”。

一對結婚6年的廣州夫婦,連續4年春節都各自回家過這事兒,被媒體報道之後,很快便登上了熱搜。婚後回誰家過年,對現代男女來說不是新話題。甚至說,人們沒以前那麽熱衷於戀愛、結婚了,原因之一,就是婚後得麵對諸如此類複雜又瑣碎的問題。

近些年,互聯網對此討論絡繹不絕,沒有定論,究其根本,是婚姻中的兩大必備要素——男人與女人、婆家與娘家,在這件事上天然就有不同的立場和處境。

再者,“分居型過年”這個詞很有意思。尋常聊起“分居”,人們將它視為離婚的前置行為,是夫妻關係已經走到了末尾的標誌與手勢。但“分居型過年”卻有一絲戲謔與先鋒之意。

依然有很多人認為“分居式過年”是一種“夫妻不和諧”的證據,而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他們浮上婚姻的海麵,喘一口氣的機會。

每年都回婆家:

一種不公平的“傳統”

往年按照春節傳統,每年都和老公一起回婆家過年的女方,今年剛好撞上孕期,她覺著挺著顆肉球去婆家過年,挺不方便的,於是心平氣和跟對方商量,要不我回娘家過?

她太熟悉“回婆家過年”對她來說是什麽景象了。往年和丈夫回去,她總要在公婆麵前“表演乖巧”,老公"特別怕她眼裏沒活”。地明明不怎麽髒,她卻被老公喊著拖掃了好幾遍;婆婆擇好、洗好的菜,老公非讓她多搗鼓一次。

但對她來說,被三姑六婆圍在一起,熱情觀摩,才是回婆家過年她最痛苦的時刻。每次親戚往來,她都得孜孜不倦地表演笑意,樂嗬嗬地回答每個人都要關心一嘴的生育問題。

她總覺著自己像台被凝視的生育機器。她無法想象就這麽肚子圓鼓鼓地回去,又要聆聽多少掏心掏肺的教誨。

在生育這件事上,婆婆和親媽關心的事情,好像天然有些不同。孕婦從生產房裏推出來後,心疼女兒受累的老母親伏在床前張望,而婆婆徑直衝向孫孩兒的故事,電視劇裏演了太多太多。

可這難以說是誰的錯,身份決定了不同的行動。

過年回家也是同理。提出回娘家過年的女人,在婆家隻能是兒媳,可在娘家,她可以是更自由的孕婦,更快樂的女兒。

隻是,男人和她擁有不同的立場。聽到老婆想回丈母娘家過年,他大發雷霆,和她大吵了一架。在他看來,回婆家過年是春節理所當然的姿勢,是寫在傳統文化裏不可動搖的習俗。

她的老公代表的是大部分擁抱傳統觀念的人。覺得一旦罔顧“傳統”的儀式,後續一切皆是“災難”:不回婆家,家裏人麵子不要啦?爸媽怎麽看?親戚怎麽想?

家庭依舊是他們的信仰,為了維係這種信仰的完整性,他們杜絕一切產生裂縫的機會。群聚的溫暖當然很好,家族與家人,是基底也是後盾。可當誰回誰家變成了一種話語權的彰顯手段,年味就變了。

獨生子女的

回家“困境”

在“過年回家”的討論區,經常看見另一種經典樣本。已經結婚2年的獨生女S,和老公都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兩人在第三城市戀愛、結婚、定居,平時因為工作忙,都沒什麽機會回家探望老人。

他們就是那種“每逢春節必吵一架”的夫妻。兩人都想趁著空閑的時間回去陪爸媽。可一年到頭,能用的長假就那麽多,總得平均分配下吧?既然去年去了你家,今年回我家也並不過分。於是,S和老公協商,希望這回新年能到她家過。

她知道這件事並不容易。誰願意想象那種心酸呢,你在這邊熱氣騰騰、快快樂樂過大年,父母在那邊冷冷清清、孤零零地守空房。

可這就是好些結了婚、卻隻能被傳統過年方式綁住的獨生女性,每年都要麵臨一回的情狀。為此,她主動提出節後第一個小長假就回公婆家,畢竟離得近、就在省內,勤奮點開個車就能回去了。

結果,老公依舊不能共鳴她的失落,還搬出“自古以來”這套說法進行壓製——“自古以來”,過年哪有不回婆家的道理?與其說S老公在意的是情感聯結,不如說,他不肯放棄的,是身為一家之主的話語權。

在他這裏,“回婆家過年”便是驗證這種話語權的象征。甚至一旦沒談攏,便覺得自己失了勢,連日子都過不下去。據說,爭執不下的時候,S老公直接撂下一句“過不了就離婚!”便憤憤甩門而去。

對於經濟、情感都沒有可分擔對象的獨生兒女來說,過年方式缺少更多友好的選擇,無疑隻會讓新年變成更加棘手、頭疼的節日。

公共討論倒是愈發能夠體會獨生兒女的苦楚了,互聯網上能找到不少給他們的熱情建議。有讓小兩口勤奮一些兩頭跑的,在婆家過完大年三十,呆個幾天後再打飛的或高鐵去娘家。

對經濟與精力都能兼顧的小家來說,不失是個兩全之策。可對於相隔天南地北的家庭來說,年年照這標準折騰其實並不實際。

而每年輪換,今年去你家、明年到我家的提議,有不少家庭實踐過。然而,這種方式或許隻能在雙方都擁有強烈公平意識的婚姻中才能穩妥存續。一旦頻率不夠平均、合理,對於父母的情感虧欠,仍會落入不斷較量、計算的爭吵之中。

人們仍舊在“回家過年”上,投射對圓滿的執念。對於漂浮在各地的小兩口來說,“大團圓”過年無疑是依舊對經濟實力、地緣因素有過高的要求。能實現雙方“大團圓”,每邊都呆上一周,那至少得保證半個月的假期以及足夠的閑錢。

“輪班型過年”與“分居型過年”像是一種“小團圓”的折中概念,這種過年的“新趨勢”,像是一種現代化的新趨勢,也是無奈之下小家庭所做的取舍。

“分居型過年”:

一種實踐

熱搜上那對夫婦,呈現的就是更現代的一種方式。傳統觀念對於他們來說,並沒那麽重要。他們更在意的,是男女作為個體,在情感關係中的真實感受。

兩人起初也和很多人一樣,一起回婆家過了兩年,但總避免不了因此吵架。女方不適應男方老家的天氣;大家夥兒吵吵鬧鬧的時候,她聽不懂方言;生活習慣上顧慮公婆眼光,也不自在。

老實說,能想象到對傳統、權力已經祛魅的現代男女們,會有多喜歡“分居型過年”這個新選擇。在一項媒體發起的“婚後該回誰家過年的”的微博投票中,有60%的人,都投給了“各回各家”。

人們的自我意識改變了。比起婚後必須處處進行情感的絕對綁定,現代男女更愛的,是那種“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的婚姻。

它的實現不見得容易。節目上分享過自家就是各回各家過年的papi醬,一度引發過罵戰。彼時人們說她自私、淡薄、敗壞傳統風氣。

可這些年,婚姻的形式與邊界在討論之中,有了更多鬆動與變化。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裏,男女主角進入婚姻前約定,哪怕回家時父母要掀桌子,也堅持各回各家過節的決定,“因為不是問候而是不合理勞動啊”“韓國傳統有什麽重要的,我們的傳統才重要”。

他們不再踐行傳統的婚姻模式,登記結婚的同時簽訂了婚姻契約。約定兩人對半承擔“全租房”費用、家務勞動細致地平分、盡量減少雙方父母對婚姻的介入,合約每年更新一次,可不論其中的條款如何改變,愛情總是作為前提和綱要。

當然,不能斷言“分居型過年”是讓所有現代男女都找到“幸福感”的決定,畢竟它要遇上觀念同步的雙方,還要有和整個傳統家庭觀念對壘的勇氣、耐力才行。

但至少在需要它且接受它的人看來,是個不失“平衡感”的選擇。

現實生活裏,“分居型過年”還在初步實踐的階段。本質上,它和“一起去誰家” “輪流去誰家”一樣,都是考驗婚姻雙方是否三觀契合的結果。

成年人畢生的成長,不就是這樣一件事麽?在混沌的焦慮之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個選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LA華人富豪找代孕生20個孩子,爆出驚天內幕
一個時代謝幕!美國藥店巨頭宣布 關閉全美門店
詐騙園區失控了!上百員工狂砸辦公室 大批警力鎮壓
陝西新郎婚禮前1小時跳河身亡 傳女方臨時加價
WSJ:中國經濟有2大致命問題 壞消息將不斷出現




24小時討論排行

諾貝爾和平獎10日揭曉!專家:川普得獎機會渺茫
“反以挺巴”遊行!倫敦500人被捕 羅馬25萬人怒吼
“沒有中國 普京什麽都不是”烏情報:中向俄提供衛星圖…
諾貝爾和平獎10.10揭曉 專家:川普機會渺茫
五角大廈人事風暴!美防長再出手「開除海軍幕僚長」
北京消費斷崖式下滑,人民日報喊話不要否定經濟形勢
彭博:中國考慮向美國投資$1萬億 換撤銷國安限製
震驚!非法移民擔任學區總監 竟有近30年犯罪史
美戰爭部長嗆“不爽就滾”!第二位4星上將不幹了
華男離婚失控 捅死嶽母重傷小舅子後縱火 導火索是…
環保少女怨牢房有臭蟲!以色列揭笑容滿麵照
盤點:日本準首相高市早苗“對中立場超強硬”
川普對內塔尼亞胡爆粗:我不知道你為啥總他媽地…
日漫Coser遭上千人批鬥 辱罵扯發吼“共產黨萬歲”
川普再派300國民兵進駐,國土安全部長:芝加哥已淪戰區
分析師驚人語:AI泡沫比當年互聯網泡沫大17倍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各回各家的“分居型過年”,我覺得挺好

新周刊 2024-02-06 09:12:17

很多人認為“分居型過年”是一種“夫妻不和諧”的證據,而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他們浮上婚姻的海麵,喘一口氣的機會。

臨近過年,討論度很高的熱詞之一,是有人誇、有人嫌的“分居型過年”。

一對結婚6年的廣州夫婦,連續4年春節都各自回家過這事兒,被媒體報道之後,很快便登上了熱搜。婚後回誰家過年,對現代男女來說不是新話題。甚至說,人們沒以前那麽熱衷於戀愛、結婚了,原因之一,就是婚後得麵對諸如此類複雜又瑣碎的問題。

近些年,互聯網對此討論絡繹不絕,沒有定論,究其根本,是婚姻中的兩大必備要素——男人與女人、婆家與娘家,在這件事上天然就有不同的立場和處境。

再者,“分居型過年”這個詞很有意思。尋常聊起“分居”,人們將它視為離婚的前置行為,是夫妻關係已經走到了末尾的標誌與手勢。但“分居型過年”卻有一絲戲謔與先鋒之意。

依然有很多人認為“分居式過年”是一種“夫妻不和諧”的證據,而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他們浮上婚姻的海麵,喘一口氣的機會。

每年都回婆家:

一種不公平的“傳統”

往年按照春節傳統,每年都和老公一起回婆家過年的女方,今年剛好撞上孕期,她覺著挺著顆肉球去婆家過年,挺不方便的,於是心平氣和跟對方商量,要不我回娘家過?

她太熟悉“回婆家過年”對她來說是什麽景象了。往年和丈夫回去,她總要在公婆麵前“表演乖巧”,老公"特別怕她眼裏沒活”。地明明不怎麽髒,她卻被老公喊著拖掃了好幾遍;婆婆擇好、洗好的菜,老公非讓她多搗鼓一次。

但對她來說,被三姑六婆圍在一起,熱情觀摩,才是回婆家過年她最痛苦的時刻。每次親戚往來,她都得孜孜不倦地表演笑意,樂嗬嗬地回答每個人都要關心一嘴的生育問題。

她總覺著自己像台被凝視的生育機器。她無法想象就這麽肚子圓鼓鼓地回去,又要聆聽多少掏心掏肺的教誨。

在生育這件事上,婆婆和親媽關心的事情,好像天然有些不同。孕婦從生產房裏推出來後,心疼女兒受累的老母親伏在床前張望,而婆婆徑直衝向孫孩兒的故事,電視劇裏演了太多太多。

可這難以說是誰的錯,身份決定了不同的行動。

過年回家也是同理。提出回娘家過年的女人,在婆家隻能是兒媳,可在娘家,她可以是更自由的孕婦,更快樂的女兒。

隻是,男人和她擁有不同的立場。聽到老婆想回丈母娘家過年,他大發雷霆,和她大吵了一架。在他看來,回婆家過年是春節理所當然的姿勢,是寫在傳統文化裏不可動搖的習俗。

她的老公代表的是大部分擁抱傳統觀念的人。覺得一旦罔顧“傳統”的儀式,後續一切皆是“災難”:不回婆家,家裏人麵子不要啦?爸媽怎麽看?親戚怎麽想?

家庭依舊是他們的信仰,為了維係這種信仰的完整性,他們杜絕一切產生裂縫的機會。群聚的溫暖當然很好,家族與家人,是基底也是後盾。可當誰回誰家變成了一種話語權的彰顯手段,年味就變了。

獨生子女的

回家“困境”

在“過年回家”的討論區,經常看見另一種經典樣本。已經結婚2年的獨生女S,和老公都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兩人在第三城市戀愛、結婚、定居,平時因為工作忙,都沒什麽機會回家探望老人。

他們就是那種“每逢春節必吵一架”的夫妻。兩人都想趁著空閑的時間回去陪爸媽。可一年到頭,能用的長假就那麽多,總得平均分配下吧?既然去年去了你家,今年回我家也並不過分。於是,S和老公協商,希望這回新年能到她家過。

她知道這件事並不容易。誰願意想象那種心酸呢,你在這邊熱氣騰騰、快快樂樂過大年,父母在那邊冷冷清清、孤零零地守空房。

可這就是好些結了婚、卻隻能被傳統過年方式綁住的獨生女性,每年都要麵臨一回的情狀。為此,她主動提出節後第一個小長假就回公婆家,畢竟離得近、就在省內,勤奮點開個車就能回去了。

結果,老公依舊不能共鳴她的失落,還搬出“自古以來”這套說法進行壓製——“自古以來”,過年哪有不回婆家的道理?與其說S老公在意的是情感聯結,不如說,他不肯放棄的,是身為一家之主的話語權。

在他這裏,“回婆家過年”便是驗證這種話語權的象征。甚至一旦沒談攏,便覺得自己失了勢,連日子都過不下去。據說,爭執不下的時候,S老公直接撂下一句“過不了就離婚!”便憤憤甩門而去。

對於經濟、情感都沒有可分擔對象的獨生兒女來說,過年方式缺少更多友好的選擇,無疑隻會讓新年變成更加棘手、頭疼的節日。

公共討論倒是愈發能夠體會獨生兒女的苦楚了,互聯網上能找到不少給他們的熱情建議。有讓小兩口勤奮一些兩頭跑的,在婆家過完大年三十,呆個幾天後再打飛的或高鐵去娘家。

對經濟與精力都能兼顧的小家來說,不失是個兩全之策。可對於相隔天南地北的家庭來說,年年照這標準折騰其實並不實際。

而每年輪換,今年去你家、明年到我家的提議,有不少家庭實踐過。然而,這種方式或許隻能在雙方都擁有強烈公平意識的婚姻中才能穩妥存續。一旦頻率不夠平均、合理,對於父母的情感虧欠,仍會落入不斷較量、計算的爭吵之中。

人們仍舊在“回家過年”上,投射對圓滿的執念。對於漂浮在各地的小兩口來說,“大團圓”過年無疑是依舊對經濟實力、地緣因素有過高的要求。能實現雙方“大團圓”,每邊都呆上一周,那至少得保證半個月的假期以及足夠的閑錢。

“輪班型過年”與“分居型過年”像是一種“小團圓”的折中概念,這種過年的“新趨勢”,像是一種現代化的新趨勢,也是無奈之下小家庭所做的取舍。

“分居型過年”:

一種實踐

熱搜上那對夫婦,呈現的就是更現代的一種方式。傳統觀念對於他們來說,並沒那麽重要。他們更在意的,是男女作為個體,在情感關係中的真實感受。

兩人起初也和很多人一樣,一起回婆家過了兩年,但總避免不了因此吵架。女方不適應男方老家的天氣;大家夥兒吵吵鬧鬧的時候,她聽不懂方言;生活習慣上顧慮公婆眼光,也不自在。

老實說,能想象到對傳統、權力已經祛魅的現代男女們,會有多喜歡“分居型過年”這個新選擇。在一項媒體發起的“婚後該回誰家過年的”的微博投票中,有60%的人,都投給了“各回各家”。

人們的自我意識改變了。比起婚後必須處處進行情感的絕對綁定,現代男女更愛的,是那種“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的婚姻。

它的實現不見得容易。節目上分享過自家就是各回各家過年的papi醬,一度引發過罵戰。彼時人們說她自私、淡薄、敗壞傳統風氣。

可這些年,婚姻的形式與邊界在討論之中,有了更多鬆動與變化。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裏,男女主角進入婚姻前約定,哪怕回家時父母要掀桌子,也堅持各回各家過節的決定,“因為不是問候而是不合理勞動啊”“韓國傳統有什麽重要的,我們的傳統才重要”。

他們不再踐行傳統的婚姻模式,登記結婚的同時簽訂了婚姻契約。約定兩人對半承擔“全租房”費用、家務勞動細致地平分、盡量減少雙方父母對婚姻的介入,合約每年更新一次,可不論其中的條款如何改變,愛情總是作為前提和綱要。

當然,不能斷言“分居型過年”是讓所有現代男女都找到“幸福感”的決定,畢竟它要遇上觀念同步的雙方,還要有和整個傳統家庭觀念對壘的勇氣、耐力才行。

但至少在需要它且接受它的人看來,是個不失“平衡感”的選擇。

現實生活裏,“分居型過年”還在初步實踐的階段。本質上,它和“一起去誰家” “輪流去誰家”一樣,都是考驗婚姻雙方是否三觀契合的結果。

成年人畢生的成長,不就是這樣一件事麽?在混沌的焦慮之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