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坐滿“失意”的上海老人 85度C:一個微縮版的老年社區

坐滿“失意”的上海老人 85度C:一個微縮版的老年社區

文章來源: 每日人物 於 2024-01-22 08:46:5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年輕人的視野裏,老人常常蹤跡難尋。他們在公共空間隱身,年輕人沒有興趣、也沒有渠道窺探他們的真實生活。但走進上海的85度C,像瞬間進入了一個微縮版的老年社區,有讓人豔羨的退休日常,也有令人心酸的衰老、疲憊和疾病——老了之後,人究竟會是什麽樣?竟然能在這樣一家麵包店裏,找到一些答案。

文 | 饒桐語

編輯 | 金匝

運營 | 橙子

打發時間

如果你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來到上海彭浦新村的85度C麵包店,大概率會有些錯愕。

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間裏,擺放著六七張小桌,找不到一個空座,顧客們三三兩兩地聚坐在一起,桌麵上擺著蛋糕和飲品。這樣的場景,看上去和上海大多數商圈裏的咖啡店差不多,但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最大的不同——

這裏的顧客,幾乎全是上海本地的老年人。

忙著收拾垃圾的店員月紅說,自己幾個月前來85度C兼職,店裏一直就是老年人多。店裏的一天,根據時間劃分,會出現三種景象:上午,通常是年輕人來買早點,但到了下午,老年人就會集體出現,社交、小聚,聊子女、聊日常,甚至還組團來聊股票。到了晚上,這裏又會再換上一批老人,他們隻身前來,在店裏打發漫漫長夜。

當老人們聚在一起,劈裏啪啦敲字的電腦是沒有的,也不會有人戴耳機、忙著進入線上會議發言。閑聊的爺叔阿姨們,看起來人生似乎都已經進入easy模式,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在他們眼裏,時間似乎不再具有緊迫性。

麵包店靠窗的位子,70歲的舒飛和兩個年齡相仿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他們是來提前“踩點的”,第二天,幾位好友要開車去上海周邊的一處古鎮旅遊,幹脆提前一天聚在起點,喝喝咖啡,認認路。

舒飛穿著皮夾克,說一口上海普通話,很隨性的樣子,像電影《愛情神話》裏和意大利明星談戀愛的時髦爺叔老烏:“個麽退休了,也要找事做,打發時間的。”下一句,就是熟悉的、對年輕人們的規勸:“我們當年,也是這麽奮鬥過來的。”

老人們聚在一起,性價比是第一要義,連帶著,85度C裏的最熱單品也變了。對於爺叔阿姨來說,外麵動輒30元一杯的精品咖啡是用不上的,這裏才十多塊、吃了不至於失眠的奶茶、拿鐵,才是更好的選擇。

或許是意識到了客群發生的微妙變化,在進門處的宣傳海報上,標記著這家店的主推品,一款價值99元的“熟客咖啡券”,裏麵包含9杯咖啡,折算下來不過11元1杯。還有一款被命名為“輕奢下午茶”的搭配茶點,最低售價“15元起”,很難相信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會出現的價格。

▲85度C門口的宣傳海報。圖 / 每日人物攝

原本,85度C是一家主打“平價奢華”的麵包連鎖品牌,這家來自台灣的烘焙品牌,在2007年進軍大陸,並將第一家店選在了“更開放、更活躍”的上海。作為初代網紅烘焙店,85度C帶火了“brunch”(早午餐)生活,一度把概念店開進了黃浦區的核心商圈日月光中心。很長一段時間裏,85度C的拓店邏輯一直是“貼著星巴克開店,但價格比星巴克便宜”,主要選址是主要城市的一級商圈,客群也以追捧新潮的年輕人為主,還為此專門推出過火鍋品牌。

但在上海,永遠會有更年輕、更時興的精品咖啡館、網紅麵包店出現,即將20歲的85度C,已經活成了“老牌麵包店”的樣子,很難憑借裝修風格的改變、幾款新品蛋糕的推出,再度卷成年輕人的心頭好,在一波波的烘焙關店潮裏,85度C也難逃營收下滑、陸續撤店的命運。

一次采訪裏,85度C負責人幹脆表示,“貼近附近居民的日常消費習慣”,在選品上根據周邊客群定製、精選。因此,彭浦新村的這家門店,憑借性價比,成為老年人的偏愛。

和老人們接觸多了,店員月紅有了自己的心得,經過她的觀察,老人們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這些,孩子、房子,談論起來時,帶著“誰也不服氣”的味道。當然,還有老人長期在這裏坐著,什麽東西都不點,店員們也不會說什麽,“都是周邊社區的老人,來坐坐沒什麽的”。

點單金額的大小隻是次要的,但透過這個,可以察覺到老人心中最隱秘的部分——有沒有退休金、退休金的多少,甚至子女的孝順和出息程度,成為區別他們的無形標準。

舒飛這樣解釋自己如此順心的原因,自己每個月的退休金接近一萬塊,孩子尚未結婚,他不用帶孫子,每天和好友們泡吧、遊玩、唱歌。幾天前,他還去了一家新開的清吧,店長鮮少看到這樣精致的老年人,還專門出來跟他合影:“你這麽瀟灑,哪裏像70多歲的人?”

當然,也有隻坐在85度C,什麽都不點的老年人,比如62歲的胡建國,他是鐵路上的退休工人,妻子也早早被買斷下崗。他們有一個獨生子,27歲,還沒有成家,也沒有買房。胡建國想著,要攢一套房子的首付出來,於是,自從兩年前退休後,胡建國都在忙著再找一份工作,自然,省錢也是必須的。

有的時候,老人們談論的內容還會變得更凝重。比如,談論疾病,這是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話題。一位叫方海的老人講起來,自己不開心,最直接的原因是腳痛,兩年前,他突發腦梗,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之後,衰老好像突然就來了,生活一下變了樣。方海的左腳開始萎縮,走路一瘸一瘸,速度很慢,從家到麵包店,從前5分鍾的路程,現在需要走20分鍾。

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方海會出現在這家麵包店——沒有生病的時候,方海會和妻子一起出門散步。但健康的妻子步伐匆匆,方海已經跟不上她的腳步,於是,兩個人分開,妻子走的地方更遠,能夠到附近的公園,但方海隻能走到這裏。

▲85度C門店。圖 / 視覺中國

公共空間

85度C幾乎滿足了老人們所在意的各種要素:暖和,離家近,同齡人多,東西不貴。在老人們的生活裏,的確缺少這樣的一個公共空間。

那個看上去自由、閑適的老人舒飛,其實也有自己的煩悶。我原本以為,他身邊兩位是同他認識多年的老友,問了才知道,他們都是在網上認識的,因為都喜歡在K歌軟件上唱歌,才互相點讚、認識,約著出來玩。

看上去,舒飛是一個尤其依賴網絡世界的老人。現實生活裏,兒子工作繁忙,妻子早已去世,至於同時期的同事、朋友們,要麽帶孩子,要麽身體都已經很差,聚上一次都困難。像他這樣,身體不錯、思想前衛的,已經少有。

舒飛拿出他的手機,給我展示他在一個K歌軟件上的賬號。他很得意,“唱的歌都是3個S”,並且已經有了4500多位粉絲,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老年人。在每首歌的評論下,素不相識的老人們互相留下誠摯的誇獎、送上玫瑰花。當然,舒飛也毫不吝嗇地給別人送花。一開始,老人們之間隻會互相鼓勵,發私信,經過漫長的互動後,就會加微信。舒飛說,一位大連的同齡人,此前還給他寄來了大連的櫻桃。

“說難聽點,你一定覺得,這像年輕人網戀一樣,但我們就是筆友。”舒飛說,他們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歌曲,“所以能看得出來,是真的愛唱歌,不是騙子。”

這是被舒飛重視的情感連接,也讓他感覺不那麽寂寞。每天早上7點,舒飛會雷打不動地更新一首歌——這被他當成一種約定。其實,每天早上5點半,他就睡不著了,這些歌的素材,也是他提前在家裏錄好、先存起來的,但他還是會守著點兒更新,因為舒飛記得,粉絲們誇過他有時間觀念。

身體、興趣愛好、社交關係……這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事,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半徑。舒飛已經是很幸運的那類老人,但對於麵包店裏的很多爺叔阿姨來說,自己所能探索的區域在一點一點減少,來社區的麵包店,更多是不得已。

▲在85度C排隊買單的人們。圖 / 每日人物攝

腦梗之後,方海就很難一個人出遠門了,麵包店是他為數不多的、和外界溝通的場域。

方海曾經也有自己的愛好。年輕的時候,他喜歡打麻將,“很開放的”,同事八卦、世事變化,都在麻將桌上聊。但腦梗導致了記憶力衰退,打麻將時,他記不清桌麵上的牌。有人打電話來邀請他去,他隻好婉拒,“腦子生毛病了,打不了”,次數多了,方海就逐漸和老牌友們沒了聯係。

聽到這裏,另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邱大明下了結論:“10個腦梗,10個悲觀。”他感覺到一種共鳴——和方海一樣,邱大明也在前兩年腦梗了,他性格內斂,不愛與人打交道。臨近退休的時候,邱大明開始養魚,尤其喜歡“看布小魚”,魚籽撒進水箱裏,大魚對著魚籽不停哈氣,沒多久就孵化出來小魚。

但腦梗後,邱大明的腿也跟著瘸了,行動變得遲緩,“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熱帶魚要保溫、喂食,他沒力氣跑上跑下去打理,魚兒沒多久也開始掙紮。邱大明看著,心裏難受,幹脆徹底不養了,家裏人沒說,他自己決定把魚一氣兒都倒掉,“舍不得”,但好過“今天死一條,明天死一條”。

不養魚之後,“天天都不開心”,邱大明感覺到了衰老的殘酷,這比任何病痛都讓人痛苦、難過。“人失去了一切的樂趣,你懂不懂?喝酒、抽煙、吃好的、玩好的,全部失去了,沒有了,失去了做人的尊嚴。”

一個月前,方海的手機停機了,他原本想充話費,但轉念一想,已經沒有人會給自己打電話。妻子、女兒都知道這件事,但她們的想法也一樣,“沒必要充,就這樣吧”。就這樣,方海徹底成了一個和外界沒有聯係的人。

▲圖 / 視覺中國

這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還會在老人們想要融入社會時,格外凸顯出來。退休工人胡建國,找工作時尋摸過很多崗位,還嚐試過重拾老本行,給人修空調,但別人覺得他年齡大了,“爬高爬低的,危險”。輾轉了一個月,什麽工作都沒找到,想來想去,胡建國隻能去應聘保安。

我見到胡建國的時候,他正一個人在麵包店坐著,拿一個薄薄的、已經扯掉幾頁的舊本子,對著手機抄題。他在備考駕照,如今,當保安的硬性條件就包含這一條,能幫顧客、業主們停車、挪車。

但年紀大這件事,把他卡在科目一。一個月了,很多東西死記硬背,但“前背後忘”。那個扯掉幾頁的本子,是胡建國的錯題本,他把最容易錯的題抄在上麵,最難的題框起來,裏麵有很多都是關於數字的題,比如:“以下交通違規行為,一次記9分的是什麽?”胡建國花了很多時間,去區分扣6分、9分、12分的區別。盡管如此,但他還是越學越沒有底,甚至不敢先預約考試,“不然不及格,交補考費怎麽辦?”

那個瞬間,我感覺到,麵包店隱藏著太多老人們的失意,他們需要一個空間,去吞吐衰老帶來的苦悶。

人生卡住

85度C並不是“失意”老人聚集的唯一場所。

胡建國說,一條街的距離外,還有一家麥當勞,那裏他也常去。二樓的餐區,同樣坐了很多老年人。冬天,溫度驟降,上海的公園、街頭都難熬,像85度C、麥當勞這樣的封閉空間,都是好去處。

後來,我也去了胡建國說的這家麥當勞。在那裏,我認識了70歲的陳玉蘭。看見她時,她沒有玩手機,隻是一個人坐著發呆。她告訴我,自己已經在這家麥當勞坐了一年多了,等到33歲的女兒晚上下班,再回去做晚飯。

換句話說,坐滿老年人的情形,不僅僅發生在85度C,周邊也都是如此。85度C和麥當勞坐落在上海靜安區的彭浦新村——上海老齡化最嚴重的一個區域,上海爺叔告訴我,以前,彭浦多工廠,這裏是工人們聚集的區域,也能夠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本幫文化。

在這裏,可以輕易察覺老齡化的痕跡。85度C對麵,就是一個公共廁所,由於附近老人多,廁所也進行了一些適老化改造,比如水龍頭裏會流出熱水,蹲坑旁邊就有一個求助按鈕,如果老人們滑倒了,可以隨時呼叫公廁的管理人員。閑聊時,管理人員小花說,為了節省衝廁所的水錢,周圍的一些老人甚至願意走出家門,走上一段路,來這裏上廁所,導致免費的手紙消耗速度極快。

同時,這裏有不少房齡超過40年的老舊小區,諸如彭一小區、彭三小區這樣的老公房,甚至由於房屋過於破舊、設施過於老化,到了需要拆掉重建的地步。

因此,這群聚集到85度C的老人,都有著十分相似的人生軌跡,年輕的時候,他們被分配進不同的工廠,運氣好的,能夠工作到退休,運氣不好的,在正當盛年時下崗。

▲彭浦新村附近聚集的老人們。圖 / 每日人物攝

麵包店的另一個角落,67歲的羅美琴講起了自己的後半生。那時,羅美琴才40歲,性格要強的她不想待在家裏,於是找了一份保險代理的工作。那時,中國才剛剛興起保險代理,羅美琴學說話、學跟人打交道,花了很大力氣,走街串巷地去推銷商業保險,才把這份工作堅持下來。

陳玉蘭則是從手表廠下崗了,她18歲就進廠,在廠裏待了近30年,單位快要倒閉的那段時間,廠子的倉庫裏已經堆滿了手表,“大家都看手機了,手表就賣不出去”。正是下崗的當口,陳玉蘭的丈夫得癌症去世,家裏還有女兒要養,陳玉蘭就去餐廳裏當服務員,去給別人洗衣服、擦地,一個月掙400塊錢。

顯然,對於她們來說,那是一段共同的記憶,生活的重擔突然就壓了下來,至今還沒有消退。

就像羅美琴,從下崗到今天,她的人生逐漸步入最困難的階段——生、老、病、死,突然同時集中在她身上,她家裏一共有5個女兒,羅美琴是長女,這幾年,4個妹妹陸續生了病,有人得了乳腺癌,有人是抑鬱症,如今,最大的妹妹已經去世,去年,父親也過世了,照顧母親的職責落到了她身上。

一手帶大的獨生女兒,如今也需要她。前兩年,女兒生了孩子,羅美琴不是那種傳統的母親,也想過“不要把我綁架掉”。從精神層麵上,女兒很支持她,“媽媽,你不要迷失自己”,但在現實層麵,這卻很難踐行,大多數時候,羅美琴還是需要幫忙接送、照顧外孫。

原本,羅美琴是來醫院看母親的,昨天半夜,92歲的母親心髒不舒服,被緊急送進了附近的醫院。按照計劃,照顧完母親,羅美琴接著就需要回家照顧孫子。她覺得,自己的生活被親人們劃分成很多份,但沒有一份是屬於自己的,“上有老、下有小,人生好像卡住了”。

“我也想瘋一瘋”,羅美琴的記憶裏,再早幾年,父親沒有去世,母親身體也還好的時候,自己常常可以出去旅行。責任重壓之下,已經她少有機會再去旅行,這甚至帶來了一種不配得感。有一回,女兒給她放假,給她報了個旅行團,朋友圈發照片的時候,羅美琴把家族的人全部屏蔽掉,她害怕聽到閑話:“你這麽忙,怎麽還能出去玩這麽多天?”

但在85度C,沒人會說閑話。走進店裏之前,羅美琴深呼吸了一口氣。她告訴我:“我是下定決心,強製給自己一點時間、空間,才要走進來的。”這是一種最小單位的瘋狂,成本很低,隻是30分鍾的獨處時間,以及一杯拿鐵的價格。

▲麵包店內休息的老人們。圖 / 每日人物攝

內心世界

在85度C待了幾天之後,我發現,“失意”的老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表達的欲望,隻要有人願意問,很多他們難以對家人說出來的話,在這裏,都會傾瀉而出。

那個腦梗的老人方海,說起對自家孩子的愧疚。年輕時,他是鐵路上的裝卸工人,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女兒。女兒成年後,他又在爭吵的暴怒裏打過她一巴掌,父女二人從此留下深深的隔閡。因此,腦梗的時候,女兒沒怎麽照顧自己,如今也不給他交話費,他選擇接受,“女兒跟媽媽親,應該的”。

旁邊的爺叔聽完,批評他,這樣做不好,孩子有自己的尊嚴。但爺叔也有自己的疑惑,自己從來沒有打過兒子,為什麽他也不願意跟自己多說話?為此,他還特意查過字典,細細翻看“代溝”這兩個字的含義,最後得出結論,這件事是必然的。

而對於付出、奉獻這件事,老人們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甘之如飴。

胡建國想過徹底放鬆下來的時刻,是未來兒子成家後,他要出去旅遊,一定要去北京,當年跑車時,他跑了北京這條線五六年,覺得“什麽地方都很好”,想再回去看看。說完又遺憾,不知道那個時候,自己還能不能走得動。

目前看來,這個目標的確很難實現。早早下崗的妻子,還在繼續為家裏操持,她比胡建國年輕一些,沒到60歲,因此工作也好找一些,在一家物業公司給人刷卡、按電梯。辛苦的是,她上的是夜班,從下午5點工作到淩晨5點,整個家的作息都跟著顛倒。二人吃過午飯之後,一個出門上班,一個出門學駕照,好像沒有停下來的時刻。

“壓力很大、很痛苦”,說到當下的煩悶,胡建國終於沒忍住,對“兒子”說了狠話:“想要斷掉這個包袱”。

和女兒相依為命的陳玉蘭,遺憾於自己的這一輩子,都在為別人活。她願意為家庭犧牲,哥哥的小孩回家吃飯,嫂子腳不好,她自告奮勇去幫忙。哪怕是鄰居家的小狗,她也要照顧,麥當勞裏,有人吃剩的薯條,她會打包回去喂狗。

“但怎麽沒有人體諒我?”回望老年生活時,陳玉蘭時常感到不公平。她希望女兒能夠給自己幫助,錢、關懷、理解,都可以,但女兒沒有。

她喜歡唱歌,不來幫女兒做飯的時候,她會和歌友們去常去的歌廳,一個人25塊錢,從晚上7點唱到11點。出門唱歌的時候,身上的行頭都要通通換掉,穿上一套白色運動服。“有檔次的,口紅擦起來,頭發剪好之後染一下。”相較於麥當勞裏苦等女兒下班的母親,那個唱歌的人,才是陳玉蘭更喜歡的自己。

感覺人生卡住了的羅美琴,也在等待能夠卸下責任、徹底放鬆的時刻。那時,她能夠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空間。羅美琴的老伴還健在,但很難給她精神上的支撐,因為他們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年輕時,他們經人介紹在一起,丈夫是鄉下插隊來的,沒有什麽文化,平時就喜歡喝點酒、抽點煙,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如今,她們已經不會強迫對方去做什麽,羅美琴說:“他喝酒抽煙,我不管,我出去旅遊,也不要他管。”

說完這些,羅美琴對我流露出幾分感激,她說,有的話,沒辦法跟家裏人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說,像我這樣的陌生人,見一麵就不會再有交集了,反而可以聊得更暢快。這也是很多老年人願意在85度C裏互訴衷腸的原因。

說完,羅美琴的手機響起,是家裏人催她回家的電話。她端起手裏沒喝完的拿鐵,向我匆匆告別,走出85度C,走入人流,我知道,她要去做另一個羅美琴了。

▲圖 / 視覺中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涉及人物均為化名)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一夜醒來後院沒了!洛杉磯千萬豪宅一夜變成危房
“大又美法”實施 部分中產美國家庭不用再交聯邦稅
萬斯:政府寧願關門 絕不給非法移民免費醫療
加州男子將性犯罪者折磨致死!自稱“感到很快樂”
埃及內政部通報:失聯6天中國女孩被捕,原因是...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防長講話:嚴批“肥胖將領” 蓄鬍不專業 不爽就離職
清華大學爆重大醜聞!多名師生帶遊客入校牟利被逮
YouTube將支付特朗普2200萬美元 了結法律糾紛
中國國產客機C919交付大幅延宕 疑引擎采購遭遇困
突襲將軍大會 全場靜默對待 川普:想鼓掌就鼓掌哈
川普召集全球800位將領講話 美媒:不能線上辦嗎
美財長收到短信:剛救助阿根廷 米萊就賣中國大豆…
加州女被警察暴力逮捕短暫昏迷 獲賠1700萬美元
中國人才K簽證,動了你的奶酪?
川普炫耀24K純金裝飾 網吐槽:根本平價賣場貨噴漆
特朗普曬辦公室24K黃金裝飾,稱外國領導人看了"驚歎不已"
吸引外國人才的K字簽證是好東西,但趕上了最差的時機
Costco新規“黃金1小時” 拿金卡被擋門外 兩派戰翻
中國在東海岸部署先進導彈:威懾台灣,對抗美國影響力
中國爆人潮 高鐵機場塞爆!“聰明人已提前出發”熱搜
橫向對比多個國家:養老金為什麽不能“多繳多得”?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坐滿“失意”的上海老人 85度C:一個微縮版的老年社區

每日人物 2024-01-22 08:46:54



年輕人的視野裏,老人常常蹤跡難尋。他們在公共空間隱身,年輕人沒有興趣、也沒有渠道窺探他們的真實生活。但走進上海的85度C,像瞬間進入了一個微縮版的老年社區,有讓人豔羨的退休日常,也有令人心酸的衰老、疲憊和疾病——老了之後,人究竟會是什麽樣?竟然能在這樣一家麵包店裏,找到一些答案。

文 | 饒桐語

編輯 | 金匝

運營 | 橙子

打發時間

如果你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來到上海彭浦新村的85度C麵包店,大概率會有些錯愕。

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間裏,擺放著六七張小桌,找不到一個空座,顧客們三三兩兩地聚坐在一起,桌麵上擺著蛋糕和飲品。這樣的場景,看上去和上海大多數商圈裏的咖啡店差不多,但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最大的不同——

這裏的顧客,幾乎全是上海本地的老年人。

忙著收拾垃圾的店員月紅說,自己幾個月前來85度C兼職,店裏一直就是老年人多。店裏的一天,根據時間劃分,會出現三種景象:上午,通常是年輕人來買早點,但到了下午,老年人就會集體出現,社交、小聚,聊子女、聊日常,甚至還組團來聊股票。到了晚上,這裏又會再換上一批老人,他們隻身前來,在店裏打發漫漫長夜。

當老人們聚在一起,劈裏啪啦敲字的電腦是沒有的,也不會有人戴耳機、忙著進入線上會議發言。閑聊的爺叔阿姨們,看起來人生似乎都已經進入easy模式,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在他們眼裏,時間似乎不再具有緊迫性。

麵包店靠窗的位子,70歲的舒飛和兩個年齡相仿的朋友圍坐在一起。他們是來提前“踩點的”,第二天,幾位好友要開車去上海周邊的一處古鎮旅遊,幹脆提前一天聚在起點,喝喝咖啡,認認路。

舒飛穿著皮夾克,說一口上海普通話,很隨性的樣子,像電影《愛情神話》裏和意大利明星談戀愛的時髦爺叔老烏:“個麽退休了,也要找事做,打發時間的。”下一句,就是熟悉的、對年輕人們的規勸:“我們當年,也是這麽奮鬥過來的。”

老人們聚在一起,性價比是第一要義,連帶著,85度C裏的最熱單品也變了。對於爺叔阿姨來說,外麵動輒30元一杯的精品咖啡是用不上的,這裏才十多塊、吃了不至於失眠的奶茶、拿鐵,才是更好的選擇。

或許是意識到了客群發生的微妙變化,在進門處的宣傳海報上,標記著這家店的主推品,一款價值99元的“熟客咖啡券”,裏麵包含9杯咖啡,折算下來不過11元1杯。還有一款被命名為“輕奢下午茶”的搭配茶點,最低售價“15元起”,很難相信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會出現的價格。

▲85度C門口的宣傳海報。圖 / 每日人物攝

原本,85度C是一家主打“平價奢華”的麵包連鎖品牌,這家來自台灣的烘焙品牌,在2007年進軍大陸,並將第一家店選在了“更開放、更活躍”的上海。作為初代網紅烘焙店,85度C帶火了“brunch”(早午餐)生活,一度把概念店開進了黃浦區的核心商圈日月光中心。很長一段時間裏,85度C的拓店邏輯一直是“貼著星巴克開店,但價格比星巴克便宜”,主要選址是主要城市的一級商圈,客群也以追捧新潮的年輕人為主,還為此專門推出過火鍋品牌。

但在上海,永遠會有更年輕、更時興的精品咖啡館、網紅麵包店出現,即將20歲的85度C,已經活成了“老牌麵包店”的樣子,很難憑借裝修風格的改變、幾款新品蛋糕的推出,再度卷成年輕人的心頭好,在一波波的烘焙關店潮裏,85度C也難逃營收下滑、陸續撤店的命運。

一次采訪裏,85度C負責人幹脆表示,“貼近附近居民的日常消費習慣”,在選品上根據周邊客群定製、精選。因此,彭浦新村的這家門店,憑借性價比,成為老年人的偏愛。

和老人們接觸多了,店員月紅有了自己的心得,經過她的觀察,老人們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這些,孩子、房子,談論起來時,帶著“誰也不服氣”的味道。當然,還有老人長期在這裏坐著,什麽東西都不點,店員們也不會說什麽,“都是周邊社區的老人,來坐坐沒什麽的”。

點單金額的大小隻是次要的,但透過這個,可以察覺到老人心中最隱秘的部分——有沒有退休金、退休金的多少,甚至子女的孝順和出息程度,成為區別他們的無形標準。

舒飛這樣解釋自己如此順心的原因,自己每個月的退休金接近一萬塊,孩子尚未結婚,他不用帶孫子,每天和好友們泡吧、遊玩、唱歌。幾天前,他還去了一家新開的清吧,店長鮮少看到這樣精致的老年人,還專門出來跟他合影:“你這麽瀟灑,哪裏像70多歲的人?”

當然,也有隻坐在85度C,什麽都不點的老年人,比如62歲的胡建國,他是鐵路上的退休工人,妻子也早早被買斷下崗。他們有一個獨生子,27歲,還沒有成家,也沒有買房。胡建國想著,要攢一套房子的首付出來,於是,自從兩年前退休後,胡建國都在忙著再找一份工作,自然,省錢也是必須的。

有的時候,老人們談論的內容還會變得更凝重。比如,談論疾病,這是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話題。一位叫方海的老人講起來,自己不開心,最直接的原因是腳痛,兩年前,他突發腦梗,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之後,衰老好像突然就來了,生活一下變了樣。方海的左腳開始萎縮,走路一瘸一瘸,速度很慢,從家到麵包店,從前5分鍾的路程,現在需要走20分鍾。

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方海會出現在這家麵包店——沒有生病的時候,方海會和妻子一起出門散步。但健康的妻子步伐匆匆,方海已經跟不上她的腳步,於是,兩個人分開,妻子走的地方更遠,能夠到附近的公園,但方海隻能走到這裏。

▲85度C門店。圖 / 視覺中國

公共空間

85度C幾乎滿足了老人們所在意的各種要素:暖和,離家近,同齡人多,東西不貴。在老人們的生活裏,的確缺少這樣的一個公共空間。

那個看上去自由、閑適的老人舒飛,其實也有自己的煩悶。我原本以為,他身邊兩位是同他認識多年的老友,問了才知道,他們都是在網上認識的,因為都喜歡在K歌軟件上唱歌,才互相點讚、認識,約著出來玩。

看上去,舒飛是一個尤其依賴網絡世界的老人。現實生活裏,兒子工作繁忙,妻子早已去世,至於同時期的同事、朋友們,要麽帶孩子,要麽身體都已經很差,聚上一次都困難。像他這樣,身體不錯、思想前衛的,已經少有。

舒飛拿出他的手機,給我展示他在一個K歌軟件上的賬號。他很得意,“唱的歌都是3個S”,並且已經有了4500多位粉絲,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老年人。在每首歌的評論下,素不相識的老人們互相留下誠摯的誇獎、送上玫瑰花。當然,舒飛也毫不吝嗇地給別人送花。一開始,老人們之間隻會互相鼓勵,發私信,經過漫長的互動後,就會加微信。舒飛說,一位大連的同齡人,此前還給他寄來了大連的櫻桃。

“說難聽點,你一定覺得,這像年輕人網戀一樣,但我們就是筆友。”舒飛說,他們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歌曲,“所以能看得出來,是真的愛唱歌,不是騙子。”

這是被舒飛重視的情感連接,也讓他感覺不那麽寂寞。每天早上7點,舒飛會雷打不動地更新一首歌——這被他當成一種約定。其實,每天早上5點半,他就睡不著了,這些歌的素材,也是他提前在家裏錄好、先存起來的,但他還是會守著點兒更新,因為舒飛記得,粉絲們誇過他有時間觀念。

身體、興趣愛好、社交關係……這些看起來稀鬆平常的事,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半徑。舒飛已經是很幸運的那類老人,但對於麵包店裏的很多爺叔阿姨來說,自己所能探索的區域在一點一點減少,來社區的麵包店,更多是不得已。

▲在85度C排隊買單的人們。圖 / 每日人物攝

腦梗之後,方海就很難一個人出遠門了,麵包店是他為數不多的、和外界溝通的場域。

方海曾經也有自己的愛好。年輕的時候,他喜歡打麻將,“很開放的”,同事八卦、世事變化,都在麻將桌上聊。但腦梗導致了記憶力衰退,打麻將時,他記不清桌麵上的牌。有人打電話來邀請他去,他隻好婉拒,“腦子生毛病了,打不了”,次數多了,方海就逐漸和老牌友們沒了聯係。

聽到這裏,另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邱大明下了結論:“10個腦梗,10個悲觀。”他感覺到一種共鳴——和方海一樣,邱大明也在前兩年腦梗了,他性格內斂,不愛與人打交道。臨近退休的時候,邱大明開始養魚,尤其喜歡“看布小魚”,魚籽撒進水箱裏,大魚對著魚籽不停哈氣,沒多久就孵化出來小魚。

但腦梗後,邱大明的腿也跟著瘸了,行動變得遲緩,“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熱帶魚要保溫、喂食,他沒力氣跑上跑下去打理,魚兒沒多久也開始掙紮。邱大明看著,心裏難受,幹脆徹底不養了,家裏人沒說,他自己決定把魚一氣兒都倒掉,“舍不得”,但好過“今天死一條,明天死一條”。

不養魚之後,“天天都不開心”,邱大明感覺到了衰老的殘酷,這比任何病痛都讓人痛苦、難過。“人失去了一切的樂趣,你懂不懂?喝酒、抽煙、吃好的、玩好的,全部失去了,沒有了,失去了做人的尊嚴。”

一個月前,方海的手機停機了,他原本想充話費,但轉念一想,已經沒有人會給自己打電話。妻子、女兒都知道這件事,但她們的想法也一樣,“沒必要充,就這樣吧”。就這樣,方海徹底成了一個和外界沒有聯係的人。

▲圖 / 視覺中國

這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還會在老人們想要融入社會時,格外凸顯出來。退休工人胡建國,找工作時尋摸過很多崗位,還嚐試過重拾老本行,給人修空調,但別人覺得他年齡大了,“爬高爬低的,危險”。輾轉了一個月,什麽工作都沒找到,想來想去,胡建國隻能去應聘保安。

我見到胡建國的時候,他正一個人在麵包店坐著,拿一個薄薄的、已經扯掉幾頁的舊本子,對著手機抄題。他在備考駕照,如今,當保安的硬性條件就包含這一條,能幫顧客、業主們停車、挪車。

但年紀大這件事,把他卡在科目一。一個月了,很多東西死記硬背,但“前背後忘”。那個扯掉幾頁的本子,是胡建國的錯題本,他把最容易錯的題抄在上麵,最難的題框起來,裏麵有很多都是關於數字的題,比如:“以下交通違規行為,一次記9分的是什麽?”胡建國花了很多時間,去區分扣6分、9分、12分的區別。盡管如此,但他還是越學越沒有底,甚至不敢先預約考試,“不然不及格,交補考費怎麽辦?”

那個瞬間,我感覺到,麵包店隱藏著太多老人們的失意,他們需要一個空間,去吞吐衰老帶來的苦悶。

人生卡住

85度C並不是“失意”老人聚集的唯一場所。

胡建國說,一條街的距離外,還有一家麥當勞,那裏他也常去。二樓的餐區,同樣坐了很多老年人。冬天,溫度驟降,上海的公園、街頭都難熬,像85度C、麥當勞這樣的封閉空間,都是好去處。

後來,我也去了胡建國說的這家麥當勞。在那裏,我認識了70歲的陳玉蘭。看見她時,她沒有玩手機,隻是一個人坐著發呆。她告訴我,自己已經在這家麥當勞坐了一年多了,等到33歲的女兒晚上下班,再回去做晚飯。

換句話說,坐滿老年人的情形,不僅僅發生在85度C,周邊也都是如此。85度C和麥當勞坐落在上海靜安區的彭浦新村——上海老齡化最嚴重的一個區域,上海爺叔告訴我,以前,彭浦多工廠,這裏是工人們聚集的區域,也能夠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本幫文化。

在這裏,可以輕易察覺老齡化的痕跡。85度C對麵,就是一個公共廁所,由於附近老人多,廁所也進行了一些適老化改造,比如水龍頭裏會流出熱水,蹲坑旁邊就有一個求助按鈕,如果老人們滑倒了,可以隨時呼叫公廁的管理人員。閑聊時,管理人員小花說,為了節省衝廁所的水錢,周圍的一些老人甚至願意走出家門,走上一段路,來這裏上廁所,導致免費的手紙消耗速度極快。

同時,這裏有不少房齡超過40年的老舊小區,諸如彭一小區、彭三小區這樣的老公房,甚至由於房屋過於破舊、設施過於老化,到了需要拆掉重建的地步。

因此,這群聚集到85度C的老人,都有著十分相似的人生軌跡,年輕的時候,他們被分配進不同的工廠,運氣好的,能夠工作到退休,運氣不好的,在正當盛年時下崗。

▲彭浦新村附近聚集的老人們。圖 / 每日人物攝

麵包店的另一個角落,67歲的羅美琴講起了自己的後半生。那時,羅美琴才40歲,性格要強的她不想待在家裏,於是找了一份保險代理的工作。那時,中國才剛剛興起保險代理,羅美琴學說話、學跟人打交道,花了很大力氣,走街串巷地去推銷商業保險,才把這份工作堅持下來。

陳玉蘭則是從手表廠下崗了,她18歲就進廠,在廠裏待了近30年,單位快要倒閉的那段時間,廠子的倉庫裏已經堆滿了手表,“大家都看手機了,手表就賣不出去”。正是下崗的當口,陳玉蘭的丈夫得癌症去世,家裏還有女兒要養,陳玉蘭就去餐廳裏當服務員,去給別人洗衣服、擦地,一個月掙400塊錢。

顯然,對於她們來說,那是一段共同的記憶,生活的重擔突然就壓了下來,至今還沒有消退。

就像羅美琴,從下崗到今天,她的人生逐漸步入最困難的階段——生、老、病、死,突然同時集中在她身上,她家裏一共有5個女兒,羅美琴是長女,這幾年,4個妹妹陸續生了病,有人得了乳腺癌,有人是抑鬱症,如今,最大的妹妹已經去世,去年,父親也過世了,照顧母親的職責落到了她身上。

一手帶大的獨生女兒,如今也需要她。前兩年,女兒生了孩子,羅美琴不是那種傳統的母親,也想過“不要把我綁架掉”。從精神層麵上,女兒很支持她,“媽媽,你不要迷失自己”,但在現實層麵,這卻很難踐行,大多數時候,羅美琴還是需要幫忙接送、照顧外孫。

原本,羅美琴是來醫院看母親的,昨天半夜,92歲的母親心髒不舒服,被緊急送進了附近的醫院。按照計劃,照顧完母親,羅美琴接著就需要回家照顧孫子。她覺得,自己的生活被親人們劃分成很多份,但沒有一份是屬於自己的,“上有老、下有小,人生好像卡住了”。

“我也想瘋一瘋”,羅美琴的記憶裏,再早幾年,父親沒有去世,母親身體也還好的時候,自己常常可以出去旅行。責任重壓之下,已經她少有機會再去旅行,這甚至帶來了一種不配得感。有一回,女兒給她放假,給她報了個旅行團,朋友圈發照片的時候,羅美琴把家族的人全部屏蔽掉,她害怕聽到閑話:“你這麽忙,怎麽還能出去玩這麽多天?”

但在85度C,沒人會說閑話。走進店裏之前,羅美琴深呼吸了一口氣。她告訴我:“我是下定決心,強製給自己一點時間、空間,才要走進來的。”這是一種最小單位的瘋狂,成本很低,隻是30分鍾的獨處時間,以及一杯拿鐵的價格。

▲麵包店內休息的老人們。圖 / 每日人物攝

內心世界

在85度C待了幾天之後,我發現,“失意”的老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表達的欲望,隻要有人願意問,很多他們難以對家人說出來的話,在這裏,都會傾瀉而出。

那個腦梗的老人方海,說起對自家孩子的愧疚。年輕時,他是鐵路上的裝卸工人,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女兒。女兒成年後,他又在爭吵的暴怒裏打過她一巴掌,父女二人從此留下深深的隔閡。因此,腦梗的時候,女兒沒怎麽照顧自己,如今也不給他交話費,他選擇接受,“女兒跟媽媽親,應該的”。

旁邊的爺叔聽完,批評他,這樣做不好,孩子有自己的尊嚴。但爺叔也有自己的疑惑,自己從來沒有打過兒子,為什麽他也不願意跟自己多說話?為此,他還特意查過字典,細細翻看“代溝”這兩個字的含義,最後得出結論,這件事是必然的。

而對於付出、奉獻這件事,老人們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甘之如飴。

胡建國想過徹底放鬆下來的時刻,是未來兒子成家後,他要出去旅遊,一定要去北京,當年跑車時,他跑了北京這條線五六年,覺得“什麽地方都很好”,想再回去看看。說完又遺憾,不知道那個時候,自己還能不能走得動。

目前看來,這個目標的確很難實現。早早下崗的妻子,還在繼續為家裏操持,她比胡建國年輕一些,沒到60歲,因此工作也好找一些,在一家物業公司給人刷卡、按電梯。辛苦的是,她上的是夜班,從下午5點工作到淩晨5點,整個家的作息都跟著顛倒。二人吃過午飯之後,一個出門上班,一個出門學駕照,好像沒有停下來的時刻。

“壓力很大、很痛苦”,說到當下的煩悶,胡建國終於沒忍住,對“兒子”說了狠話:“想要斷掉這個包袱”。

和女兒相依為命的陳玉蘭,遺憾於自己的這一輩子,都在為別人活。她願意為家庭犧牲,哥哥的小孩回家吃飯,嫂子腳不好,她自告奮勇去幫忙。哪怕是鄰居家的小狗,她也要照顧,麥當勞裏,有人吃剩的薯條,她會打包回去喂狗。

“但怎麽沒有人體諒我?”回望老年生活時,陳玉蘭時常感到不公平。她希望女兒能夠給自己幫助,錢、關懷、理解,都可以,但女兒沒有。

她喜歡唱歌,不來幫女兒做飯的時候,她會和歌友們去常去的歌廳,一個人25塊錢,從晚上7點唱到11點。出門唱歌的時候,身上的行頭都要通通換掉,穿上一套白色運動服。“有檔次的,口紅擦起來,頭發剪好之後染一下。”相較於麥當勞裏苦等女兒下班的母親,那個唱歌的人,才是陳玉蘭更喜歡的自己。

感覺人生卡住了的羅美琴,也在等待能夠卸下責任、徹底放鬆的時刻。那時,她能夠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空間。羅美琴的老伴還健在,但很難給她精神上的支撐,因為他們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年輕時,他們經人介紹在一起,丈夫是鄉下插隊來的,沒有什麽文化,平時就喜歡喝點酒、抽點煙,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如今,她們已經不會強迫對方去做什麽,羅美琴說:“他喝酒抽煙,我不管,我出去旅遊,也不要他管。”

說完這些,羅美琴對我流露出幾分感激,她說,有的話,沒辦法跟家裏人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說,像我這樣的陌生人,見一麵就不會再有交集了,反而可以聊得更暢快。這也是很多老年人願意在85度C裏互訴衷腸的原因。

說完,羅美琴的手機響起,是家裏人催她回家的電話。她端起手裏沒喝完的拿鐵,向我匆匆告別,走出85度C,走入人流,我知道,她要去做另一個羅美琴了。

▲圖 / 視覺中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涉及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