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深圳大學食堂,新增的幾個“AI雞湯”檔口格外引人注目。一群來自深圳大學騰訊雲人工智能特色班(簡稱“騰班”)的學生,化身“打菜員”,親手把一碗碗雞湯端到每一位前來領雞湯的師生。
師生在食堂檔口排隊打“AI雞湯”。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請全校師生免費吃雞!”這碗雞湯背後,凝聚了深大學生過去8個月的心血。
“騰班”2021年級學生陳思睿來自貴州遵義。他說,在遵義赤水,烏骨雞是非常著名的農產品。當得知可以用所學知識,助力當地烏骨雞養殖時,他非常感興趣,果斷報名參與。
公開資料顯示,赤水烏骨雞是貴州獨有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種,具有羽、皮、喙、爪、骨和腹膜等“十烏”特征。據《赤水縣誌》記載,赤水烏骨雞距今已有300年養殖曆史。2010年,赤水烏骨雞獲得原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目前,赤水烏骨雞主要銷往貴州、四川、雲南、重慶、上海、廣東等省市。
然而,赤水烏骨雞規模化養殖存在痛點,即大量烏骨雞養於山林之間,雞群的異常體征、行蹤等,全靠人工監測,不僅費力麻煩,還效率低下。
烏骨雞智慧養殖係統智能大屏示意。
若用AI養殖赤水烏骨雞呢?據深圳大學介紹,2022年,16名“騰班”學生曾用100多天為汕頭特色鵝種獅頭鵝打造了一款AI養鵝小程序,用“鵝體識別”等技術識別呆頭鵝、發燒鵝,讓鵝群整體存活率提升了30%。基於AI養鵝經驗,2023年,十餘位“騰班”學生走進貴州赤水烏骨雞養殖基地,先後攻克硬件安裝、烏骨雞標注和識別、多模態算法訓練等難題,項目組利用目標檢測、追蹤和行為識別等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及時發現“呆雞”和“木雞”,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同時打造“異物報警”功能,讓野狗和黃鼠狼等入侵者無法“偷雞”;還利用溫度、雨量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監控雞舍環境。
最終,曆時8個多月的研發攻關和持續迭代,對25萬隻烏骨雞進行識別和追蹤,10萬張“雞體”照片,匯聚成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係統。係統運行半年多,養殖基地的烏骨雞提升了30%的出欄率,增產6萬多隻。該AI養雞項目成功幫助當地實現智慧化養殖管理,用AI守護貴州養雞場300多年的林下散養傳統,更與現代技術充分結合,通過“雲”養雞,助力養出更多、更好、更有味的貴州赤水烏骨雞。
陳思睿表示,利用該烏骨雞智慧養殖係統,每隻雞的生存狀況都可以得到實時監控,並形成數據推送給農戶的手機端。目前,該烏骨雞智慧養殖係統還在迭代中,將進一步助力赤水烏骨雞養殖,幫當地農戶增產增收。
“騰班”學生用烏骨雞湯幹杯。
春節臨近,為回饋騰班師生,分享豐收的喜悅,貴州赤水烏骨雞的養殖基地寄給深大數百份烏骨雞和上百份烏骨雞蛋。同學們決定,請食堂在放假前將烏骨雞熬製成“AI雞湯”,送給還在校的一萬多名師生免費品嚐,也嚐嚐“科技的味道”。在收到學生送來的雞湯後,“騰班”的輔導員陳國樊說,“以前都是我給他們‘灌雞湯’,現在輪到他們給我送‘真雞湯’了。”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黃惠表示,烏骨雞智慧養殖係統建設這一個出口案例,是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落實“產學研創”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生動典型。在該係統的建設中,學生成為了人工智能技術合作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將幫助他們蛻變為真正的AI人才。
“烏骨雞智慧養殖係統建設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深圳大學副校長張曉紅說,“雙方的緊密協作不僅讓學生們解決了行業的真問題,也加深了自身對技術、理論的理解,練出了硬技能,長出了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