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富有的印度家族:百人同住,豪宅巨大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3年6月3日,香港一年一度的TVB《萬眾同心公益金》舉辦,這是香港傳統的慈善籌款活動,也是TVB慈善節目之一。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舉辦地直接放在了一位富豪的家裏,從下圖也看得出來,這位富豪,是一位印度人,名叫夏大衛。

夏大衛,本名David Harilela,他的來頭可不小,來自香港最富有的印度家族。

在家裏舉辦TVB節目,聽起來有點誇張,但看看人家的宅子就知道了,這豪宅確實比TVB的演播廳都大啊。

香港人對夏家的豪宅並不陌生,位置就在九龍窩打老道與對衡道交界的地方,整個豪宅是綠色的,占地麵積巨大:

印度人多數崇尚群居生活,兄弟姐妹都帶著各自的家庭生活在一起,這棟綠色大豪宅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住著夏家五代人,共計一百餘人。

豪宅樓高三層,有地下室,可容納70輛車;共有超過90個房間,包括40間睡房、39間浴室、12間廚房,一個75座位的電影院、一間寺廟(祈禱室)、保齡球館、健身房、桑拿浴室、遊泳池和酒吧區等等。

此外,為了維持豪門大家庭的生活方式,雇傭了30名仆人、三名廚師、幾名維修技術人員、一名園丁、七名司機和一名裁縫。

嗯,說他們是個大型公司也不為過吧。

在介紹夏家的來曆之前,咱們先欣賞一下這幢印度豪宅的風格,去香港遊玩的小夥伴們到時候也可以抽空去打個卡。

總體而言這是一棟非常有異國風情的豪宅,長長的走廊,房間分列兩側,很像酒店,室內到處都是印度風格的圖案:

盤旋樓梯和奢華水晶燈:

巨大的酒吧:

餐廳的玻璃都是從倫敦運來的,再找印度匠人刻出民族圖案:

一家人每天都聚集在一起用餐,但似乎長輩和晚輩是分開用餐的,也是因為家庭地位的高低吧:

另一個餐廳長這樣:

各種印度風的擺件、裝飾、藝術品:

家裏還有寺廟(祈禱室),是家庭成員每天祈禱的地方:

每一個家庭成員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裝修房間,比如有一個家庭成員是“珍珠控”,所以他的窗簾都是珍珠做的:

天花板也全部鑲嵌上珍珠……實話講,我號寫過不少豪宅,用珍珠做頂的還是第一次見哈,隻不過這效果嘛,很難評就是了:

家裏第一代爺爺的房間是這樣的,就,還蠻有少女心的……

年輕人的房間長這樣:

家裏還有噴水池,去參觀的小盆友也是震驚臉:

家裏放著精致裝幀的族譜,顯示出龐大的家族規模:

這一次上節目的夏大衛,算是整個家族的一把手(或二把手),他還有一個堂弟(親叔叔家的),倆人是整個家族的最被尊重、最有社會地位的人。印度人崇尚大家庭,很團結的,生活在異鄉,並沒有出現什麽爭產糾紛、兄弟不睦。

夏大衛除了做生意,還喜歡唱歌,這一次還和主持人高聲齊唱來著:

盡管我們寫過太多的香江名利場,但大部分內容都聚焦於華人世界,而香港作為一個富有曆史感的國際金融中心,站在財富頂端的除了華人,還有西方人,還有少量印度人。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這個夏家到底是咋回事?也可以把他們家當作一扇窗戶,間接地了解一下印度上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婚戀狀況,進而再對複雜的香港人文環境有更多的觀察。

從裁縫變首富

夏家的故事起源於1922年,當時有個印度小夥Naroomal Harilela,也就是剛才唱歌的夏大衛的爺爺,離開家鄉,來到廣州做古董生意。

那時候西方對於中國是充滿迷戀的,這個小夥在廣州開了一家小店,源源不斷地將中國古董、玉器和其他古玩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意興隆。

抵達廣州八年後,他將妻子和三個兒子接來與他團聚。注意,這仨兄弟就是後來夏家發展壯大的三劍客啦。

結果,前腳剛把兒子接來,馬上就迎來了內地戰亂、廣州經濟大蕭條(20世紀30年代),夏小夥決定來香港重新開始。

▲當年的夏小夥一家。

在香港,他們還是開個小店,主要向英軍軍營兜售一些短褲、肥皂、剃須刀和日常必需品等等。這對於印度人來說是有優勢的,因為他們英文更流暢,1841年香港開埠時,英軍即已駐港,而印度又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相比起華人,英國人更信任印度人,溝通起來也無障礙。

期間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啊、日軍占領香港啊等等大事件,小賣部在曆史大潮中風雨飄搖,一直艱難求生,倒也是穩紮穩打過著還不錯的生活。夏小夥在1948年5月去世,那時他已經有了六個兒子。

▲夏家兄弟們合影。

夏小夥有一點蠻厲害的,就是他做生意很講誠信,老老實實賺錢,沒什麽套路。舉個例子,當時他們有機會拿走倉庫裏日本人囤積的紅十字會愛心包裹,但夏家“隻拿走了一到兩箱蘇格蘭威士忌和大約20條香煙”。

“他們很驚訝我們總是拿這麽少。但我父親常說:“你想賺啥就賺啥,但不要貪心,不要欺騙”(兒子采訪回憶)。

夏家的誠實和誠信給英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他們家族命運有了第一次轉折,英軍任命老實巴交的夏家為他們的軍人製作製服,慢慢地,夏家成為英國軍營的主要服裝供應商。

隨著更多英國和英聯邦軍隊的到來,夏家的生意規模日漸擴大,很快就成為香港最大的英國紡織品進口商。當時瑪格麗特公主第一次訪問香港時就對夏家的商店進行了皇室訪問。

夏小夥死後,他留下的六個兒子都挺能幹的,繼承了爸爸的生意頭腦:

所以,我們剛剛講的綠色豪宅,就住著這六兄弟以及他們各自的家庭,現在他們都有重孫子了,可見人口規模多麽大。

六兄弟中,最厲害的是他,夏家老二,人稱“二班”,名叫Hari Harilela:

這位先生厲害在哪呢?他是最先將家族企業由製衣轉向酒店業的。

1959年這位二大爺與兄弟喬治和彼得創立了Harilela集團,隨後的1960年,他在尖沙咀彌敦道買了一塊地,建成了赫赫有名的金域假日酒店。

作為香港老牌酒店,金域假日雖不奢華,定位在四星級,但是它成立之初還是很閃耀的,當時整個香港並沒有太多高級酒店,金域假日除了日常接待散客,還是政商名流宴會的場所。而現在假日酒店遍布香港,主打一個經濟實惠。

早期它所貢獻的利潤幾乎占到整個Harilela集團的一半,時至今日仍然運行良好,為整個夏家帶來了財富。也讓二大爺因為這個英明偉大的決定坐上了家族頭把交椅的位置。

▲二大爺培訓香港華人員工。

▲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MacLehose(左)(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曆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出席由香港印度商會在假日酒店舉辦的銀禧舞會。後麵跟隨的都是Harilela家族成員。

在金域假日酒店成功之後,Hari又帶領家族投資運營多家酒店,地點包括加拿大、倫敦、香港、澳門、新加坡、檳城、曼穀和悉尼等地,截至2014年,Harilela集團僅在香港就擁有19家主要酒店,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

▲Hari在他的辦公室。他生前獲得的榮譽如下:1963年被任命為太平紳士,並被授予大英帝國軍官勳章;2000年獲頒金紫荊星章,並於2009年獲頒大紫荊勳章。

這位夏家二大爺無疑是帶領整個家族一起往前走的人,所以他的社會地位也最高,代表著香港少數族裔的最牛人物,官方通稿中,其他夏家兄弟都稱為Mr.,隻有他被稱為Dr.。

英國殖民地時期,香港總督都要常常向他谘詢各種事務,他與兩位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和曾蔭權也是親密朋友。

▲Hari夫婦和曾蔭權夫婦在宴會上舉杯交流。

二大爺的老婆叫Padma Harilela,全職太太,在家相夫教子。

這裏插播一下印度富人的婚戀觀,他們是非常傳統的一群人,老婆往往在家相夫教子不得拋頭露麵。

整個夏家一百多號人,媳婦、女兒很多,但第三代中(就是二大爺的兒子女兒這一輩)出來工作的其實就兩位女性,一個是兒媳婦,一個是女兒,還得小心翼翼獲得男性長輩的首肯。

▲夏家唯一擁有自己事業的兒媳婦Reyna Harilela,和姐姐一起開公關公司,因為是夏家為數不多的女性代表,再加上長相漂亮,所以她在時尚界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也經常上個時尚雜誌啥的。

這位兒媳婦接受采訪時說過夏家的長輩太多,光伺候“奶奶”(注:香港人稱“婆婆”為“奶奶”)就很忙:

她說她有六位“奶奶”,因為作為夏利裏拉家的媳婦,不單老爺夏利博(Bob Naroomal Harilela,在家中同輩排行第四,尊稱為“四班”)的太太是奶奶,老爺每位兄弟的太太亦都是奶奶。雖然有大家族的規矩要守,還有六位“奶奶”要侍奉,家族的親密關係對她來說是相當溫暖的。

原來在夏利裏拉家族的同輩媳婦當中,她是唯一一位擁有自己事業的;一般而言,那一代的媳婦並不被容許工作,不過話雖如此,“Uncle Hari很喜歡在家裏舉行不同的活動聚會,邀請政商名流,平均每星期有三、四次。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與,所以基本上就已像是在工作,對吧?”

▲這位媳婦曬出的自己小家庭成員合影,就是“四班”家。

也有不少媳婦坦言,當得知自己每天要向眾多長輩請安時,都不想嫁了……

▲是的,老爺們自己都不知道家裏到底有幾口人。

在這樣一個等級森嚴宛若皇室的家庭中,“二奶奶”Padma Harilela位高權重,婦隨夫榮嘛,可以理解。她的身份和二大爺是綁定在一起的,常常一同出席重要場合,很多慈善活動也會署名。

▲1977年,Padma和Hari出席埃利斯嘉道理爵士學校科學實驗室的開幕儀式。

媒體報道:

香港公益金、香港盲人輔導會及匡智會(前身為香港弱智人士協進會)均因她的慷慨解囊而受惠。

她對美國婦女協會的慈善活動非常感興趣,並且是這個在香港享有盛譽的機構的終身會員。Padma生性謙虛,盡管積極參與社會事業但未公開發表,但仍保持低調。

▲二大爺90歲生日。

二奶奶在慈善界和教育界都有一定的口碑,比如香港科技大學曾經獲得他們夫婦捐贈的500萬港元,因此其中一個C報告廳(LT-C)被命名為“Padma & Hari Harilela 報告廳”。

▲左邊是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右邊是他兒子和兒媳婦,我們稍後寫。

身上的珠寶也是閃閃發光啊。

二大爺於2014年12月29日在九龍塘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二奶奶至今仍在世,相當長壽了。

他有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這個唯一的兒子Aron Harilela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家族繼承人,香港人叫他夏雅朗。

▲夏雅朗和爸爸媽媽。

這位夏雅朗嘛,就比他爹長得帥多了,而且身材好衣品佳,喜歡對外散發魅力,人如其名,早年也是城中著名的鑽石王老五。

爸爸死後,他全盤接手了爸爸的事業,現在是夏利裏拉集團(Harilela Group) 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兒子和爸爸蠻親密的。

經常上個時尚雜誌啥的:

喜歡拍攝時尚大片:

他也蠻有魄力的,畢業於英國赫爾大學法律和政治學學士學位以及政治哲學博士學位,回到香港後開始經營家族生意,除了爸爸的金域假日酒店,他著手建造了一個全新品牌的奢華酒店,就叫Hari,一間在倫敦,一間在香港。

▲倫敦酒店開業時。

▲香港酒店開業時,剪彩的都是夏家的當打之人,左起Mr. Luke Harilela, Mr. David Harilela(唱歌的夏大爺), Mr. Gary Harilela, Dr. Aron Harilela(夏雅朗本人), Mrs. Laura Harilela(夏雅朗老婆), Mrs. Kamilla Harilela, Mr. Vijay Harilela.

▲夏雅朗和酒店經理。值得一提的是,酒店開業時正值疫情,夏雅朗屬於逆流而上了,他說這一點是繼承爸爸的思想,因為爸爸當時開假日酒店時也恰逢香港騷亂,所有人都不看好,唯有二大爺一意孤行,最終獲得了成功。

倫敦酒店長這樣:

▲官網介紹:Hari 專為尋求舒適和低調優雅的人士而設計,是現代旅行者和奢華鑒賞家的聖地。倫敦的主要景點距離酒店僅幾步之遙,包括海德公園、白金漢宮、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等。

香港酒店長這樣:

夏雅朗很多生意經都是向爸爸學習的,除了經營酒店,他還學習爸爸搞慈善,搞教育,因為這是有錢人獲得社會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徑,尤其喜歡資助大學,常常捐錢,所以也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2015年獲得香港大學榮譽大學院士。

同期一起獲得榮譽大學院士的還有何超瓊:

2018年當選為香港總商會主席:

2019年獲得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頒發的銅紫荊星章。

雖然一直是鑽石王老五,但是印度人的種姓觀念很強,很少與外族通婚,之前我們聊過的幾個印度豪門都非常重視門當戶對。

2012年,鑽石王老五情定印度女孩Laura Sellati,女孩蠻漂亮的,長相明豔大氣,眉宇間有點像凱特王妃。

二人先進行了印度風的訂婚儀式:

2012年1月正式結婚:

▲與楊紫瓊的前夫潘迪生,這裏可回顧。

▲董建華。

▲這場婚禮受邀的華人大部分都是政界學界名流,不是有錢就能來,還得有社會地位。比如圖為香港大學校董會主席梁智鴻和夫人,他本身是資深的醫學博士,2001年獲頒金紫荊星章,並於2010年獲頒大紫荊勳章。

▲婚禮上的中國元素還挺多,包括傳統劇目變臉。

▲夫妻二人還上了雜誌封麵。

婚後,夫妻二人合體出席各種社交場合,老婆很快懷孕了,目前生了兩個孩子。

▲他們夫婦向浸會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各捐贈港幣500萬。

▲參觀大學裏的VR實驗室。

值得一提的是,夫婦二人自己也有一個豪宅(沒有透露是在綠色豪宅內部還是另外買的),裝修得非常有藝術性,也很奢華,《VOGUE》還專門報道過,我們欣賞一下(關於家居及裝修的介紹來源於《VOGUE》2023年12月報道):

▲步入Aron和LauraHarilela的家中,彷如置身 Petrol Blue(汽油藍色)的海洋。常駐香港或倫敦的人也許會覺得似曾相識,因為這正是Harilela集團旗下、由Aron Harilela親自掌管的現代奢華酒店The Hari的標誌性色調。

▲從Laura親自設計的樓梯間走下來,來自THE FLOWER PEOPLE的綠色植物映入眼簾。

▲來自Cassina的Mario Bellini Cab餐椅及複古波斯地毯,為用餐區奠定格調。

▲出自Peggy Mella及Shilpa Gupta之手的作品,令二樓走廊充滿藝術氛圍。

▲餐盤上的碟印有夫婦二人的婚禮logo。

▲廚房用餐區的餐枱及長椅Laura Harilela及設計師 Yacine Bensalem共同打造。

▲RED Edition收納櫃、Pols Potten花瓶成為玄關的點睛之筆。

▲Albert Hirsch的雕塑作品及訂製梳化,與整體室內風格和諧呼應。

▲起居室的書架後來也成為The Hari的標誌性元素。

▲化妝間的Clarence House牆紙,搭配由In Situ & Partners度身訂造的收納櫃。

▲訂製床板和床頭櫃、張曉剛的藝術作品及Altfield抱枕為客房營造淡雅氛圍。

臥室裏出現了一個華人藝術家的作品,張曉剛,這也是少數進入國際藝術領域的藝術家。

▲張曉剛,雲南昆明人,畫家。最早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1993年起開始創作《血緣-大家庭》係列,1995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後逐漸嶄露頭角。

張曉剛最著名的是《血緣-大家庭》係列,寄托了一代人沉重的心理狀態和家庭關係。

▲《血緣---大家庭:全家福1號》,1993年,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藏。

▲張曉剛《血緣 — 大家庭:全家福2號》。

印度人與華人的若即若離

說完Hari這一支,咱們再來嘮一嘮文章開頭唱歌的那位夏大衛。

他和鑽石王老五夏雅朗是同輩,區別在於他的親爹是六兄弟中的老大(Hari是老二),他又是長子,所以從年齡、從輩分上來說,他都比夏雅朗高一點;但由於Hari家才是核心權力家庭,所以他也就跟弟弟有點平起平坐的意思了。

▲夏大衛和爸爸大班喬治。

▲年輕的喬治和孩子們。

▲老喬治和妻子,我們文章開頭介紹的那個“少女心”房間就是他的。

夏大衛的爸爸喬治,是個極其傳統的印度人,他本身沒什麽事業上太大的成就,但畢竟是開創家族財富的元老,又是六兄弟中的老大,所以地位尊崇。現在香港也有幾座以他命名的建築、機構,都是他弟弟Hari出資修建的。

比較著名的是世界各地都有喬治夏利裏拉的瑜伽中心。

喬治的兒子夏大衛,可能是整個家族裏最有娛樂態度的人,喜歡唱歌跳舞組樂隊,也一度混在香港主流娛樂圈,所以他大概是和華人走得最近的印度富豪,和TVB也熟,與一些華人明星也有往來。

夏大衛雖然是印度人,但從本質上來說已經高度香港化,他的基礎教育都是在香港完成的,讀的是著名的拔萃男校 (Diocesan Boys School) ,大學讀的是南加州,年輕的時候就是個搖滾青年:

自述在60年代“我可是個搖滾巨星!許冠傑也不過是後起之秀!”

甚至得過“最佳亞洲歌手”獎。

每年都會在家裏舉辦聖誕派對,請過不少香港藝人。

▲左一是甘國亮。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隻能乖乖回來幫著家族做生意,音樂隻能成屈居為愛好,這也是所有富二代的宿命吧。這顏值,一下子從搖滾青年變身為印度大叔……

但是也一直沒有放棄音樂,常常在家族內露一手。

還因為“最能歌善舞的企業家”屢屢被采訪。

在各種活動,或者TVB的慈善晚會上唱兩嗓子過過癮。

夏大衛在事業上也很叛逆,有個性,不願意待在父親和叔叔的庇蔭下,想要自己闖出一番天地,“那是父親和叔叔的事業,我想成為自己事業的皇帝”。

1984年他帶著三個手提箱樣品抵達南美洲尋找買家,在那裏,隻有幾個簡單的西班牙語短語和一位友好的酒店電話接線員的一點幫助,他與潛在客戶建立了聯係。

所以媒體在介紹他的豐功偉績時都會用一個詞叫“白手起家”。

他現在是Harilela George有限公司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和酒店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和堂弟一樣,他的Harilela George集團也涉及酒店、房地產、貿易、製造、航運和許可等各個行業,家大業大,隻不過和堂弟的集團是相互獨立的。

▲他的公司讚助了1994年世界杯。

他比較突出的成績是在香港設置了一個獎項叫THE ONE-HK,“用豐厚的獎金來表彰世界上的無名英雄”,受惠的人各行各業都有,隻要是對社會有突出貢獻,就可以獲得不菲的獎金,蠻正能量的,也是目前香港很知名的一個慈善項目。

這兩年,THE ONE-HK項目的代言人是甄子丹。

此外,他和家族裏其他成員一樣,格外重視教育,常常對大學慷慨撒錢,畢竟印度人在學業上的卷已經世界聞名。

定期和自己的母校南加州大學的老師學生們聚餐:

同為上流社會人馬,夏大衛和夏雅朗不太一樣,他倒是很喜歡和華人一起玩,他的朋友圈裏也有不少華人。

夏大衛先生把 Chinese 和 Indian 兩個英文字拚起來,自稱是一個“Chindian”,以強調其雙重身份。盡管他與遠在印度及其他地區的家人聯係密切,他已把香港視作自己唯一的家。



他的老婆叫Avisha Harilela,倆人估計也是青梅竹馬。印度人結婚都很早,夏大衛還是搖滾青年的時代就娶了她。

近照欣賞一下:

▲夏大衛夫婦和他叔叔、嬸嬸。

生了三個女兒(很神奇的一件事是,盡管整個家族重男輕女,但到了第三代大部分都是女兒):

▲夏大衛和媽媽、老婆及三個女兒。

其中大女兒也在做和時尚相關的工作,身邊的朋友也有很多華人:

▲左三是大女兒。

和林青霞的繼女邢嘉倩有共同的圈子:

還采訪過貝嫂:

和媽媽常常在家辦派對:

日常生活除了旅旅遊就是和名媛們社交一下,和香港本地名媛的畫風已經蠻像了,隻不過出現在她朋友圈裏的人種更豐富一些。

這個女兒找了個意大利男友,從平時的生活狀態看,她身上的印度味已經淡化了很多。

到了這一代,印度傳統觀念就沒那麽根深蒂固了,包括不與外國人通婚、女性不得工作等等,都已經消弭得差不多。一方麵是時代進步,另一方麵可能源於夏大衛本身也是個開明開放的父親吧。

▲夏雅朗的Hari酒店開業時,夏大衛和妻子、大女兒都去捧場了。

香港社會的人口構成很複雜,有曆史原因,也有時代原因,其中,有大量的英國人(殖民遺留),有大量的印尼、菲律賓人(勞務市場需要),也有大量的印度人。

2021年香港曾經做過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在《少數族裔調查報告》中指出,香港主要的少數族裔,排第一位的是菲律賓人、然後是印尼人、白人、混血兒以及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

▲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 2021 年人口普查辦事處《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Thematic Report : Ethnic Minorities)。

數量龐大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香港的印度人整體呈現著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巨大的趨勢。

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不乏巨富,比如夏家;此外,由於印度人崇尚教育,人口普查顯示,印度人有58.1%的人受到了專科以上的教育,這個比例是很高的,僅次於韓國(87.3%)、白人(82.9%)和日本(80.1%)。而巴基斯坦的數字隻有25%,印尼人隻有10%。

所以在職業構成中,印度人當經理、行政人員、專業人員的比例也非常高,僅次於日本人、白人和韓國人。

相比起其他的南亞國家印尼人、菲律賓人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人(主要是勞動力市場人口),印度人在專業度和獲得高薪工作方麵的能力可謂是一騎絕塵。

除了這些高薪體麵的工作,在象限的另一端,還有很多印度人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人一樣,處於社會底層,而整個香港社會對他們有著極深的刻板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4年王家衛導演的電影《重慶森林》,電影用很大篇幅描繪了重慶大廈裏許許多多的南亞人的生活。

逼仄擁擠的各種服裝包包鞋子的小店鋪:

印度人擅長做衣服鞋子,生產車間好像是黑作坊:

衛生條件堪憂的小餐廳:

生活貧困,等待打黑工的印度人:

還有一些描繪底層狀態的細節,比如偷喝一口飲料再放回去:

事實上,這座重慶大廈的確可以代表著少數族裔人在香港的生活狀態,他們喜歡群居,處於整個工業鏈的底端,重慶大廈內部的“混亂、多元、複雜、神秘”的氣質吸引了王家衛,也令這棟大廈在2007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

重慶大廈位於寸土寸金的彌敦道黃金地段,樓高17層,它的旁邊就是夏家二大爺建的金域假日酒店。

重慶大廈內部主要由店鋪與旅店構成。底層有140多家店鋪,貨幣兌換店、電話卡店、服裝店、影碟店、餐廳、酒吧等;三樓以上有90家左右的旅店,每間旅館大概有6-12個房間,房間極其廉價,曾經聚集不少外籍底層打工者,毒販、童工、走私者、性工作者不計其數。

長期以來,重慶大廈都和犯罪、黑暗等話題相關,使得香港人對它有恐懼情緒,有人評價:“我每次路過(重慶大廈)都好緊張......總覺得自己進去就會迷路或者被人綁架”、“我看見一群黑人、印度人站在一棟大樓前,我抬頭一看是‘重慶大樓’,如傳說中那樣真的是黑成一片,因為全是一團黑的人在裏麵。”

整個重慶大廈中,印度人就非常多,大廈內部開了非常多印度餐廳,成為印度美食聚集地,近幾年倒成了網紅打卡熱門。

相對而言,印度人是比較抱團的,我們剛才寫的夏家,大家族一百多號人住在一起,除非真的需要,否則他們不跟華人一起玩;而其他的印度底層人也都喜歡待在重慶大廈。

就像一個印度受訪者說過:“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我在這裏覺得自己像是局外人。但是我一踏進重慶大廈,我就不再覺得自己是外來人了,仿佛回到家裏一樣。”

出生在香港的印度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香港人,比如夏大衛,他們在香港接受教育,並且說一口地道的粵語,日常生活習慣也漸漸地靠攏華人,但是他們在心理層麵始終無法融入。

印度人自嘲,主要是因為體毛多,嚇壞小朋友,導致華人不敢接近他們。

早些年常有一些歧視的稱號,比如“阿差”“叉燒包”等等,主要就是嘲笑他們頭上包著頭巾。

不少人從事非技術工作,處於社會底層,生活困頓,導致他們也成為香港黑社會重點招募的對象,更加深了華人對其的刻板印象。

小朋友沒有歸屬感,明明說粵語,深諳香港文化,卻始終不被當成自己人。

印度人反複強調,重慶大廈不是我們的曆史,香港大學、天星小輪才是我們的曆史(指的是很多印度富豪捐助大學,資助文化等事)。

隨著全球化的世界,伴隨著時代進步,種族和種族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如何讓多元文化共融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今天我們講的夏家,無疑就是香港印度裔的領頭羊,他們打開門,讓電視台來拍攝他們的家,這也代表了某種信息,因為共融的第一步,是開放,是互相了解。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