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生學習數學更輕鬆。”
“女生更適合文科。”
“女生上初中,學數學就沒後勁了。”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它們伴隨著許多女生的成長,甚至可能影響了她們人生中的某個重要選擇。
但這些,真的都是事實嗎?
多項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證實,男女生在數學學習方麵的差異其實微乎其微。近年來高考數據也給出了有力的反駁:女生和男生的理科數學成績差距可以忽略不計,而在文科數學中,女生的表現甚至更勝一籌。
如2024年的一項研究指出,2020年河南省某市高考中,女生理科數學平均分(81.88分)略高於男生平均分(81.26分),兩者統計學意義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文科數學中,女生平均分比男生高10分左右,顯著高於男生。更早的一篇對浙江省2014年高考的研究分析也呈現出相似結果。
那麽,“女生學不好數學”這種觀念,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01
偏見如何被深深植入
答案可能就在我們周圍,藏在習以為常的言語和行為裏。
一項今年6月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研究,直接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成因。研究分析了法國小學生的數學成績後發現,剛入學時,男女生的數學成績並無差別。然而,短短四個月後,男生就超越了女生,高分段的學生也更多是男生。為了排除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數學能力的變化,研究比對了年齡相差一個月但分屬兩個年級的學生,結果明確發現,二年級孩子的數學成績存在明顯性別差距,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則沒有。
研究者認為,這並非天生差異,而是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和家長,在不經意間傳遞“男孩更有數學天賦”的信念,使得女生對待數學更不自信,這很可能正是導致差距出現的根源。
國內的研究同樣顯示,這種偏見的習得,往往始於最親近的人。
家長對數學學習持有的刻板認知,會顯著影響孩子,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更容易形成類似的性別認知。此外,數學老師的表揚也發揮重要影響,老師對女生的表揚越多,越能夠有效減少女生形成“男生更擅長數學”這一刻板印象的可能性。

令人意外的是,父母的高學曆並不能阻止這種偏見,有時甚至會加劇它。在針對法國小學生的最新研究中,高學曆家庭,尤其是父母從事科技(如工程師)或教師職業的家庭,子女的數學性別差距反而更為明顯。研究者認為,這些家庭有更多教育資源,能將所謂“適合男孩”和“適合女孩”的不同培養方案付諸實踐,從而將刻板印象變成了現實。
02
偏見造成的內傷:從自信心到學業
這些外來的刻板印象,逐漸內化成女生對自己的評價。
國內一項針對初中生的研究顯示,盡管初中階段女生的數學平均分略高於男生,但仍有高達51.6%的學生認同“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數學”。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刻板印象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劇。發表在《青年研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初一女生中有41%覺得“男性比女性更擅長數學”,到了初三,這個比例竟上升到了58%。
而且,相較於男生,女生更不容易覺得學習數學有用,自認為數學學得比較輕鬆、不吃力的比例也更低。這種自我懷疑,正在無形中阻礙著她們繼續學好數學。

這種不自信還體現在情感上。華中師範大學一篇研究發現,男生在數學學習中更容易體驗到高興、自豪等積極情緒,而女生則更頻繁地陷入生氣、焦慮、厭倦、無助甚至羞愧的消極情緒之中。

而這些內在的“心魔”,會直接轉化為現實的成績差距。一項心理學實驗表明,如果女生在數學考試前讀到強調“數學成績存在性別差異”的文字,她們的考試成績就會明顯更差。相反,如果她們讀到的說明是“數學成績不存在性別差異”,她們的表現則會與男生不相上下。
國內針對初中女生的一項研究也佐證了這一點。在不認為“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數學”的初中生中間,在不認為“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數學”的學生中,女生的數學成績顯著高於男生,比不持有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的女生數學成績平均高出3.375分。這說明,當女孩們相信自己的潛力時,她們就能表現得更好。
反之,如果女生潛意識裏認同家長的負麵評價,可能影響到實際的潛力發揮。一位輔導老師分享,她曾輔導過一男一女兩名高中生,兩人同校,數學成績也差不多。但女生被家長形容為“從小就對數學不敏感”,男生則是“理解力強”。當他們一起上課時,女生就會表現得慢半拍,但分開上課時,女生的理解能力和男生不相上下。
一位博主在小紅書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曆:在媽媽外出進修的兩年裏,她的數學成績迅速提高。然而媽媽回來後,不斷向她灌輸“女孩到了中學理科就會變差”的觀念,於是她的數學成績開始驟降。
03
當偏見蔓延:從數學到整個人生
可悲的是,對女生學習數學的偏見,還會蔓延到整個理科領域,並最終影響她們的人生選擇。
這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很容易打擊女生的自信心,導致對理科逐漸失去興趣。“女孩理科學習後勁不足”也成了另一種常見的論調。一次考試的失利,女生很容易被貼上對自己能力的“定論”,而男生卻能獲得更多的期待和容錯空間。其實,如果老師和家長能鼓勵女孩學習理科,結果也會不同。

對理科缺乏自信,持續影響著女生的學業抉擇。一項針對全國85所高校大學生的研究顯示,盡管高中仍有五成以上女生選擇理科,但這一比例遠少於男生近八成的比例。
新高考選科製度實施之後,男生女生依舊有各自明顯的選科偏好。男生偏好選擇物理、化學等傳統理科;女生則更傾向於選擇曆史、地理和政治,隻有生物沒有明顯的性別分化。

高考之後的選專業,性別分化更明顯。七成理科男生都會選擇進入當下就業前景最被看好的工科學習,但隻有四成理科女生做出同樣選擇。即便是在高中選擇學習理科的女生,高考後也有超過三成會進入社科專業學習,6%選擇人文專業。
另一項研究顯示,不同的個人特征差異可以解釋11.9%的專業選擇原因,其中性別角色觀念一項就可以解釋9%,遠高於城鄉、家庭背景等其他個人特征影響,是最為主要的解釋因素。

在數學等理科學習中,女生需要不斷對抗自我懷疑,即使是天賦異稟的女性也難以例外。
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曾分享,他帶過的一位哈佛女生,明明成績最好,卻總是以為自己不行,甚至考慮退出數學係。被視為“菲爾茲獎”有力競爭者的90後數學家王虹,也曾在留學期間深感迷茫,甚至轉行學建築。
對於更多普通的女生而言,麵對依然存在的刻板印象,唯一的解法是首先相信自身潛力,不去事先定義和設限。女生在高中學理科並非小眾的選擇,但若想在大學繼續鑽研被認為“硬核”的工科領域,依然要做好成為少數的準備,這需要更多的勇氣、鼓勵與支持。
那些衝在數學和科技前沿的女性,她們並非天生擁有超凡的自信,而是因為選擇了對抗偏見,並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她們的存在,本身也是對“女生學不好數學”最強有力的反駁。
真正需要被質疑和審視的,不是女性的潛力,而是那些將偏見灌輸給她們的人。最終,女性真正需要對抗的,並非是那些外在的言論,而是那些被內化後,深植於心的“不相信”。(來源:騰訊新聞)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