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文章來源: 穀雨實驗室 於 2025-08-21 19:55:5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文|曲蝶微

編輯|郝庫

出品|騰訊新聞 穀雨工作室

高峰的人生下半場,是從美國紐約的短劇片場開啟的。

Polo衫搭配牛仔褲,頭發向後梳得整齊油亮,高峰步履輕快地穿行在外國演員和燈光道具之間。他是美國某短劇製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製片人。幾年前剛到美國時,他為了生存送過快遞、為人遛狗、跑過外賣。更早之前,在國內的職業是攝像、製片,也擁有自己的電影和設備公司。

租來的美國別墅客廳金碧輝煌,正上演著跌宕起伏的劇情。脫胎於中國的豪門恩怨,現在由美國演員演繹出來——兩位黑色西裝保鏢打出一個騰空大背摔,在他們旁邊,灰橘格子套裝男以刀挾持金色連衣裙富家女,她雙手緊緊摳住他的手臂,身體向後仰,五官擰在一起,呈現出劇烈的痛苦。

高峰站在片場邊燈光沒有打到的角落,注視著這場“drama”。在美國,短劇的一種叫法是“vertical drama”——“豎屏的戲劇”——出海的中國短劇保留強烈的戲劇性,延續著富豪財產爭奪、底層逆襲的橋段。

根據國內財經媒體報道,2024年,高峰所在公司製作了45部短劇,而同行大多隻有這個數據的三分之一。根據其公司官網的數據,作品《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播放量已經破億,是全球第一部播放量破億的短劇。這部劇投資20萬美元,票房3500萬美元,刷新了美國的短劇票房數據。高峰還透露,2025年3月,公司在成立一年多之後,就啟動納斯達克IPO流程;他所在的公司也是北美最大的短劇製作公司之一,票房數據累計超過七千萬美金。

前段時間,他成為“中國男子在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新聞的男主角。高峰對誇張的新聞標題有些哭笑不得。他說,海外短劇承製方賺錢並不容易,大家常常被出海短劇的高收入流水所迷惑。

“票房收入沒錯,因為美國的短劇付費市場非常龐大。但我們作為短劇的拍攝製作方,利潤隻有5個點左右。”他說,市場競爭殘酷、變化迅速,“大家不能隻看牛吃草,不看牛挨鞭。”

與此同時,中國短劇在全球的票房數據經曆了瘋長。有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海外短劇市場收入10.88億美元。短劇市場下載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美國、日本、英國。其中美國以約5.26億美元收入位列全球第一,與第二名拉開斷層式差距。

關注短劇出海的《短劇自習室》分析,美國短劇市場起步晚於國內,受眾主要是美國中老年用戶,女性偏多,她們有付費意願和習慣。

來自中國的故事模板在大洋彼岸打開一片天地,顯得荒誕又合理。爽劇公式裏藏著關於人性的密碼,相似的情感出口不會因為膚色而改變。文化衝突當然無處不在,美國人無法理解霸總為啥喜歡幫人買單,這是對人不尊重的表現;拍攝的時候,演員們堅持商業社會的原則——有一次一個演員加班8分鍾,讓高峰給多結了27塊錢。但最終,聰明的洋和尚學會了念本地經,中國人看慣了的豪門恩怨和離婚逆襲可以疊加狼人元素,而讓柔光濾鏡裏的甜寵霸總變成吸血鬼也不是不行。

以下是高峰的講述。

“老外見到了以前沒見過的東西”

來美國之前,我在國內從事電影行業多年,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從2008年開始的十年間,我成立過電影器材公司、時代高峰影業公司,涉足電影後期製作、投資、開發。2017年,又和妻子肖穎共同成立了尖叫影業,製作網絡電影。每次都是踩在行業風口上,連軸轉,停不下來。

2019年底,我40歲,人生即將進入下半場,希望生活有些變化。我和妻子商量著來一次全球旅行,第一站是美國,之後分別是歐洲、澳洲、東南亞。我們原本計劃完成為期4個月的全球旅行,回來就準備生娃了。

沒想到剛到紐約十幾天就遇上疫情,武漢封城。全球航班凍結,啥都沒得幹。我幾乎是落地美國才開始學第一句英語,當時美國的影視行業也沒有機會,我為了維持生計,甚至隻能幫人遛狗,幫人搬家,修車和送外賣。

2023年下半年開始,有很多國內影視圈的朋友陸續發微信問我,你聽說過短劇嗎?當時各大平台紛紛下場做短劇。我2023年9月接觸到的美國短劇製作公司一般是六七萬美元的報價,現在漲了三倍左右。

那時候,美國短劇市場剛萌芽。隨著中國短劇的引入,市場開始逐漸升溫。2023年好萊塢罷工浪潮,大量演員和劇組從電影劇組裏釋放出來,轉向短劇製作,也為短劇發展提供了契機。

2024年的頭兩個月,我們開始拍短劇,接到的第一個拍攝單子,是通過在國內的人脈資源介紹來的——跟國內頭部短劇公司的出海平台合作。早期的短劇出海,都是國內問出來的,國內拉個微信群,再問到國外的人脈資源來做。

我們和平台約定各投50%。我和太太商量了下,這筆單子不賺錢但是也不虧錢。不能預知結果如何,幹了總比不幹好,有機會我們就全力以赴去衝一把。

太太做導演,我擔任製作人。我們在國內拍電影、電視劇經驗豐富,但是從來沒看過和拍過短劇。我們覺得短劇是個新東西,好看不好拍——看起來像現代劇本,拍攝內容卻不符合當下社會價值觀和現實。

我一邊學習短劇是咋拍的,一邊去問老外們對短劇的看法。冬天冷得不行,我穿著羽絨服遛狗,遇見鄰居美國大媽,比較熟悉的狗友,給她播放海外平台的短劇,她在馬路上邊看邊說“Oh my God”,接受度挺高的。

我們的第一部作品《替身新娘》,講窮困潦倒的女主誤入與霸道總裁的包辦婚姻,引發連串戲劇故事。我記得發布演員招募公告時,男主角有1400個人投了簡曆,女主角候選有2000多個人。雖然有國內的平台提供遠程指導,我們還是給累懵了,一百多頁的劇本八天內拍完,短劇的表演、拍攝、剪輯都需要重新摸索。

最不適應的是短劇的節奏。絕大多數短劇的拍攝周期是7-10天一部,一共要拍60-80集。每集大多平均1-2分鍾,前3集前4集的每一集可能6-8分鍾。雖然是短劇,可是劇本要100多頁。以前在國內拍電影,一天拍三頁也都算滿了,短劇要在十天內拍完,有的劇本甚至八天拍完,也就是每天拍十六七頁。

2024年的開春是紐約最冷、最堵、最貴的時候。1月份在布魯克林大橋下麵,錄音機都凍得無法開機了,拍二十分鍾就要到房車裏取暖,不然根本受不了。

最後這部劇超支成本1.5萬美元,委托方倒是挺滿意的,在IMDb上的評分也有8分左右。我核算成本,發現費用的大頭是在美國租賃設備。所有的人工、車輛、場地再加設備費用,一小時的成本大概要3000美金左右。

在我看來,短劇至少還有好幾年的風口,它也是影視工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搭建起來產業鏈,就降不下來成本。(所以當時)我叫停拍攝計劃,重資產投入攝影、燈光器材,把自己家車庫變成了堆放的倉庫,準備大幹一場。

經過倆月的調整,我們重新進入拍攝,4月到8月,幾乎每個月能拍攝2-3部劇。第三部作品《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出圈了,投資僅20萬美元,在上映兩個月後,付費金額超過2500萬美元。截至2025年6月,已突破3500萬美元,刷新了北美短劇市場的紀錄。

到了去年9月,我們每個月能拍到6-8部劇,公司的車隊、項目管理工作人員持續擴張。

有的媒體標題黨前段時間說我在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要說千萬人民幣是有的,因為現在整個團隊每月的固定支出都在三十萬美金左右,但年入千萬美金不可能。

中國爆火短劇落地美國,“水土不服”

目前(在美國)火的劇本基本都是抄的國內作品,我們是製作公司,版權的事情由平台負責。在我看來,中國短劇“短、快、爽”,把觀眾心理轉化為可量產的“爽感公式”,高密度反轉、強情感刺激。這和傳統的好萊塢作品完全不一樣,後者是戲劇化敘事,強調三幕式結構,開端-衝突-高潮-結局,以因果、懸念推動情節。

我們也摸索出了“中國網文爽感內核+歐美本土化場景”的模式。比如以霸道總裁愛上我為核心,加入狼人、吸血鬼的元素,還有“豪門恩怨”、“離婚逆襲” 、“甜寵霸總”這些情節,也是美國受眾愛看的。

爽感劇情能給我們的主要觀眾——美國中老年女性,提供一個現實生活中無法發泄的情感出口。底層角色逆襲精英、灰姑娘嫁入豪門,也能直接刺激多巴胺,滿足對於跨越階級的幻想。

從最近接到的單子來看,“打臉爽劇”的風又刮回來了。短劇流行是一陣陣的,冬天流行狼人,春天就開始小情小愛,夏天秋天就開始打臉劇。

剛開始,我們直接把中國的短劇搬來美國。對於一些劇情,美國演員有人覺得反感和憤怒,也有人不解和迷惑。比如說劇情裏經常會出現的,在中國的職場,同事說你最近又瘦了又胖了,關係好一點的還會在公共場合叫人“死胖子”。但在他們的理解裏,這算是職場霸淩了。

很多國內的短劇台詞,沒法直接翻譯過來。比如國內短劇經常出現的台詞,沒有情緒遞進、實質內容,我們很難翻譯。美國人思維是更簡單的,純粹打嘴炮很難去讓人憤怒。還看到一些台詞,比如說“如果你是某某家族的大小姐,我就穿著裙子倒立吃屎”,這種罵人的方式很不接地氣,直接翻譯成英語美國人也不懂。

一些國內短劇頻繁出現的場景,不能直接使用。

比如中國短劇寫了一個場景,霸道總裁下班後,開著賓利或者勞斯萊斯在地下車庫,遇到了小三在等他,老婆又從電梯出來,兩人迎麵撞上。這個場景在美國不太會發生。美國的中產以上都是住著獨棟房屋,如果是真的霸道總裁,那住的至少是莊園,不存在使用公共地下車庫。

遇到不下三四個劇本都出現了“灰姑娘女主”生病,霸總抱著她衝進醫院,為她掛號、刷卡付醫藥費、取藥。浪漫的劇情顯示霸總的誠意和實力。但是在美國不太可能出現。美國去醫院不用掛號,跟前台窗口報名字,來到房間裏等人量血壓、問病情,再過一會兒,醫生來看病、檢查。如果要拿藥,醫生會在你家附近找個藥房下單,你回家路過藥房,順便進去就把藥取走。全程是沒有付款環節的。半個月或一個月後才會收到賬單。

中國短劇裏經常出現霸總替人買單的場景,我們需要進行一些美國化的改編。比如說,女主和閨蜜在奢侈品店,偶遇霸總,進去試衣間試完衣服出來發現霸總把剛試過的衣服都買單了。但是在美國,直接給人背後買單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尊重的,美國人送東西一般是郵寄的方式。於是劇本改編之後,我們寫的是,霸總帶女主逛商店幫著刷卡——雖然美國人覺得很奇怪,基本還能接受。

又比如國內有的短劇橋段,男主在飯店吃飯,路過衛生間發現哥們兒也在這兒,問哎喲真巧王總你在幾號包間呀?一回頭悄悄就把哥們兒的單買了。落地到美國,觀眾是無法理解這個人情社會的文化背景的,他們會感覺不被尊重。

在中國拍親密戲,我們可以放開拍,除非要脫衣服或者半裸,一般的情況都不用清場。但是美國的影視行業有一個叫做親密指導的崗位,需要持證上崗,電影工會發牌照。當演員的親密程度僅限於禮貌性的擁抱、牽手時,不需要親密指導介入,但是如果出現了更親密的行為,比如牽手、觸摸到了手腕戴手表位置以上,就需要親密指導在場了。

我們每次做預算都要做上親密指導的工資,一天八小時300-500美金不等。很多時候沒法在一天內拍完親密戲,可能8-10天的拍攝周期裏,每天都有一場肢體接觸的戲,擁抱以上的親密動作。比如我們拍一場接吻的戲,親密指導會單獨把演員叫到房間,兩個人對完劇本,ta會問演員,喜歡什麽味道的香水和口腔味道?接吻的時候是側著頭還是歪著頭還是仰著頭?請問你喜歡對方主動伸舌頭嗎?手上動作走到哪一步?哪些位置是禁忌位置,不能被別人碰?ta會跟演員表明,“如果你不喜歡,請你告訴我,記下來跟對方說,如果對方冒犯了,做了讓你不舒服的事情,也請一定要告訴我。”高於接吻的限製級的戲,都要清場,親密指導在現場。沒有親密指導演員會直接拒絕拍這個戲。

除了親密指導,還有槍械指導。幾年前好萊塢的一個片場發生了槍擊事件,演員現場開槍時攝影師中彈、導演誤傷,槍械師被判刑。現在全美的片場,遇到槍的場景都很謹慎。在國內的片場,如果我們拿一把槍,大家下意識都會覺得是玩具槍。不會有多謹慎。但在美國我們但凡涉及到槍械戲的場麵,等導演把戲講完了,所有人都來到現場,包括工作人員、在車上休息的司機,來看槍械師試槍,他把行李箱拉過來,當眾打開第一把,槍口對著地麵,拆成零件,向所有人告知槍膛裏沒有子彈,槍口密封的,這是道具不是槍,甚至都算不上假槍。驗槍結束後遞給演員,讓演員試試。這之後再繼續第二把。

我們有一次拍一個場景,有14把槍,雖然每一把我們心裏都清楚,這就是道具,但是每一把都要這樣按流程一遍遍走完,花了三十分鍾檢查完,分發下去。等到這場戲結束了,導演喊卡、換場,OK所有人後退、原地不動,槍械師再一把把收回槍,放進箱子裏鎖好,帶離片場。如果有下一場戲,再重複一樣的流程。禁止任何人帶著道具槍離開槍械指導的視線範圍和片場。

劇組如果動作戲偏多,演員一般會要求醫生跟蹤全程。另外就是片場對所有工作人員的尊重。不能說職位低就歧視人家,要平等稱呼所有人的名字、不能隻喊個“燈光、服裝、道具”的名頭。吃飯的時候,片場大家不能站著或者坐在地上吃,要把人當人,我們劇組是按人頭保證每個人有椅子桌子吃飯。

我們在拍短劇的時候,很多的演員雖然不是工會的,但仍然基本都遵守了電影工會的所有的規則。

費用結算非常嚴格,和國內感受也不一樣。比如一天300美金,約定工作10小時,如果拍到14個小時,可能要支付雙倍也就是600美金——其實每超時一次,還不如多拍一天。

我們有一部戲原本計劃8天拍完,結果拍到第9天。如果在中國,大家會開心,因為能多賺一天是一天,而且最後一天肯定是很輕鬆的。但是在美國,因為合同是簽了8天,第9天就是違約,也要雙倍賠償,而且大家會因為工期延誤而不開心。

這就對我們的製片工作造成了比較大的壓力,必須以分鍾為單位來算每一天的工作量。我們後來幹脆買了兩輛房車,方便所有人轉身就能上廁所,要不然一去一回,演員上個廁所要花十分鍾,太浪費時間了。

這就是美國的工業的電影工業體係給我的感受,在短劇拍攝上也體現了一些管理和人性。但是是有些時候也感覺到不太人性。比如即便是給劇組的大家多點加班費,八成的人都不願意加班。超過半小時就要按分鍾算。有一次一個演員超時8分鍾,讓我結算了27塊錢。

“最缺的還是編劇”

2024年,短劇在整個海外尤其是美國取得了付費收益上的成功,但2025年慢慢就疲軟了很多——

因為市場瞬息萬變,老是那三板斧,不可能吃遍天下。就像個口香糖一樣,你吐出來再蘸一點白糖,吐出來再蘸一點芝麻,你喂給觀眾吃,觀眾隻是覺得表麵不一樣,裏麵還是那個東西,它其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了。

2024年美國的短劇行業,有點像中國的2020年。九成的製作公司都是不成規模的小作坊,粗獷發展,沒有寫劇本的能力。甚至有的公司隻有一個人,接到一個活就找一個團隊幹一個月,幹完散夥,後期都沒有自己的剪輯師。但是今年有一些版權和劇本冒出來了,八成的公司全職員工不超過5人,平均年齡27歲。

美國短劇比中國晚幾年,除了內容和製作能力滯後,還有一些玩法不同。一是平台和製作公司之間的合作模式,平台采用中國玩法,但是製作公司可能不配合。比如一個項目各投一半,在美國沒幾個公司接受——這個玩法叫“對投”,但美國人都沒有儲蓄習慣,所以你讓一個美國的製作公司提前預支成本,幾乎不可能。第二是一些國內平台開始控股優秀的製作公司,布局商業版圖上下遊產業鏈來做短劇,這在美國還沒看到。

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是人才短缺和斷層。美國大平台的短劇的主編,90%都生活在國內,沒有海外經驗。我說的是主編,他們負責質量、編詞排版,如果他們無法想象美國人的生活、審美和觀影習慣,一直閉門造車,慢慢地美國觀眾就不會買賬了。

我們建立了編劇部門,甚至比很多平台的編劇部門還要大。團隊裏的二十幾個編劇,都是在美國出生、至少在美國生活十年以上的中國人,或者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他們有雙語的經驗,非常了解美國觀眾,對中國爆火的短劇進行一些修改,進入美國可以軟著陸。

現在我們公司的大部分內容是原創劇本了,但是劇本內容目前不能透露。我一直認為,好的內容一定要成長於美國本土。從短劇0-1可以從中國抄來,但是1-n是不可以的。就像那句俗話,上海人看東北二人轉,也就看個熱鬧。

美國短劇行業,最稀缺的人才還是編劇。我們現在每個月大概會收到25~30個劇本,從中選擇2到3部拍攝。在所有的劇本裏,我隻看到2部提到了宗教禱告的元素,睡覺前禱告、餐前默禱, 但其實這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事情,尤其是白人和猶太家庭。編劇在改編引入時,會加入一些美國日常的生活場景。

“中國短劇出海風靡全球”,是很多國內媒體這兩年描述短劇的標題,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簡單敘事。據我觀察,2024年,90%的美國人都不知道短劇是什麽,10%的人知道短劇的、其中真正喜歡短劇的可能隻有5%。

沒錯,美國短劇的數據是很好看,票房數量高達13億,但是美國的娛樂市場一年是400多億美金的市值。你這樣把它放在一個大池子裏去看,也是正常的數據。

我說通俗一些,在美國拍短劇的利潤跟在美國開火鍋店比起來,火鍋店應該是短劇利潤的4倍。在美國開個餐廳,35%-40%的利潤率。但是短劇的利潤隻有8%-10%,大部分徘徊在五個點左右。意思是一部劇如果1萬美金的利潤,三個半月的時間,每個月也就3500元美金,在曼哈頓送外賣一個月也能有六七千美金,還不用搞這麽一大攤子事。我們公司30個員工的日薪就是兩萬美元。所以你隻要一算賬,就知道如果純粹靠短劇,公司會虧死。

短劇就是個製造業,刀片利潤。翻開中國的媒體都說中國短劇出海紅火,會加劇一部分的錯誤情緒,可能也會有人真的傻乎乎就進來這個行業。我們公司有多個業務板塊,包括攝影設施租賃、電商直播等等,短劇隻是其中一個,掙錢的靠別的板塊。

在我看來,拍攝周期、成本在國內都被壓縮到極致的短劇,在美國卻幾乎不卷。沒有人帶頭卷,沒有人去破壞規則。也因為卷不動,所以行業比較規範透明。市場透明的前提下,所以製作團隊需要想辦法控製成本,把節奏提快點,比如80頁紙能拍完就不要拖到100頁紙,不僅拍攝工作量大,剪輯和成本都高——一開始在劇本上就要下功夫,卡點、節奏,放在每一分鍾去計算。

我們每個月平均開機三部的經驗積累下來,基本上短劇市場是一頁紙2000美金,拍一天是2萬美金的成本,一個劇本寫到80頁紙,基本上就是16萬美金的成本,加稅加製作費就在16萬美金往上走。

今年有很多國內大的短劇公司出海。眼看著海外平台越來越多了,但是能拍短劇的團隊卻沒有跟上數量增長。今年,還有部分中國平台為了節省成本,開始將拍攝地遷至中國的二線城市,導致美國本土訂單量下降。雖然每部劇能省二三成的拍攝成本,但是這種做法屬於灰色地帶,存在文化衝突、法律合規、製作質量等等方麵的巨大風險。

據我觀察,目前整個美國東西海岸一共隻有30來個成熟的團隊,80%的主創還是以中國人、華裔為主,這個人群是非常非常小的。無論多宏偉的計劃,想衝爆款,在這樣一個吃刀片利潤的製作行業,製作能力跟不上去,一個月哪怕有10部片子能出來,都很困難。除非美國的從業工作人員大量的湧入進來,可能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中國一家三口加拿大景區劃船落水 結局太悲慘!
最令人感到驚悚的細節:凶手是同班同學
20歲女生留學9天跳樓身亡,家屬發聲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24小時討論排行

胡錫進:澤連斯基公然對中國失禮 表現得很沒素質
普京開出停火條件:烏克蘭放棄頓巴斯及北約訴求
美計劃停供中國C919引擎 俄企慷慨稱可助打破封鎖
充當中國間諜 美海軍士官被定罪 麵臨終身監禁
川普稱或於2週後采取不同策略 暗示允烏克蘭“反擊”
千百惠曾高調曬大陸身份證 為兒子取名“高陸灣”
當歐洲領導人也“掏出小本子記錄” 這世界發生了啥
98歲李嘉誠清倉甩賣內地樓盤,最低一套隻賣40萬
美國櫻桃爛在樹上沒人採 果農慘況曝光了
凶手是同班同學!被稱為“小英雄”的那個男孩
川青鐵路尖紮黃河特大橋施工事故 已致10死4人失聯
金正恩給海外作戰陣亡官兵遺像掛上勳章
恒大二把手現身:他提前10年就在鋪路了
美國務院:正在審查5500多萬名持簽證外國人紀錄…
賠錢的北京中產,和他賣不掉的燕郊房產
村民當街殺害村支書,到底發生了什麽!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穀雨實驗室 2025-08-21 19:55:52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文|曲蝶微

編輯|郝庫

出品|騰訊新聞 穀雨工作室

高峰的人生下半場,是從美國紐約的短劇片場開啟的。

Polo衫搭配牛仔褲,頭發向後梳得整齊油亮,高峰步履輕快地穿行在外國演員和燈光道具之間。他是美國某短劇製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製片人。幾年前剛到美國時,他為了生存送過快遞、為人遛狗、跑過外賣。更早之前,在國內的職業是攝像、製片,也擁有自己的電影和設備公司。

租來的美國別墅客廳金碧輝煌,正上演著跌宕起伏的劇情。脫胎於中國的豪門恩怨,現在由美國演員演繹出來——兩位黑色西裝保鏢打出一個騰空大背摔,在他們旁邊,灰橘格子套裝男以刀挾持金色連衣裙富家女,她雙手緊緊摳住他的手臂,身體向後仰,五官擰在一起,呈現出劇烈的痛苦。

高峰站在片場邊燈光沒有打到的角落,注視著這場“drama”。在美國,短劇的一種叫法是“vertical drama”——“豎屏的戲劇”——出海的中國短劇保留強烈的戲劇性,延續著富豪財產爭奪、底層逆襲的橋段。

根據國內財經媒體報道,2024年,高峰所在公司製作了45部短劇,而同行大多隻有這個數據的三分之一。根據其公司官網的數據,作品《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播放量已經破億,是全球第一部播放量破億的短劇。這部劇投資20萬美元,票房3500萬美元,刷新了美國的短劇票房數據。高峰還透露,2025年3月,公司在成立一年多之後,就啟動納斯達克IPO流程;他所在的公司也是北美最大的短劇製作公司之一,票房數據累計超過七千萬美金。

前段時間,他成為“中國男子在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新聞的男主角。高峰對誇張的新聞標題有些哭笑不得。他說,海外短劇承製方賺錢並不容易,大家常常被出海短劇的高收入流水所迷惑。

“票房收入沒錯,因為美國的短劇付費市場非常龐大。但我們作為短劇的拍攝製作方,利潤隻有5個點左右。”他說,市場競爭殘酷、變化迅速,“大家不能隻看牛吃草,不看牛挨鞭。”

與此同時,中國短劇在全球的票房數據經曆了瘋長。有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海外短劇市場收入10.88億美元。短劇市場下載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美國、日本、英國。其中美國以約5.26億美元收入位列全球第一,與第二名拉開斷層式差距。

關注短劇出海的《短劇自習室》分析,美國短劇市場起步晚於國內,受眾主要是美國中老年用戶,女性偏多,她們有付費意願和習慣。

來自中國的故事模板在大洋彼岸打開一片天地,顯得荒誕又合理。爽劇公式裏藏著關於人性的密碼,相似的情感出口不會因為膚色而改變。文化衝突當然無處不在,美國人無法理解霸總為啥喜歡幫人買單,這是對人不尊重的表現;拍攝的時候,演員們堅持商業社會的原則——有一次一個演員加班8分鍾,讓高峰給多結了27塊錢。但最終,聰明的洋和尚學會了念本地經,中國人看慣了的豪門恩怨和離婚逆襲可以疊加狼人元素,而讓柔光濾鏡裏的甜寵霸總變成吸血鬼也不是不行。

以下是高峰的講述。

“老外見到了以前沒見過的東西”

來美國之前,我在國內從事電影行業多年,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從2008年開始的十年間,我成立過電影器材公司、時代高峰影業公司,涉足電影後期製作、投資、開發。2017年,又和妻子肖穎共同成立了尖叫影業,製作網絡電影。每次都是踩在行業風口上,連軸轉,停不下來。

2019年底,我40歲,人生即將進入下半場,希望生活有些變化。我和妻子商量著來一次全球旅行,第一站是美國,之後分別是歐洲、澳洲、東南亞。我們原本計劃完成為期4個月的全球旅行,回來就準備生娃了。

沒想到剛到紐約十幾天就遇上疫情,武漢封城。全球航班凍結,啥都沒得幹。我幾乎是落地美國才開始學第一句英語,當時美國的影視行業也沒有機會,我為了維持生計,甚至隻能幫人遛狗,幫人搬家,修車和送外賣。

2023年下半年開始,有很多國內影視圈的朋友陸續發微信問我,你聽說過短劇嗎?當時各大平台紛紛下場做短劇。我2023年9月接觸到的美國短劇製作公司一般是六七萬美元的報價,現在漲了三倍左右。

那時候,美國短劇市場剛萌芽。隨著中國短劇的引入,市場開始逐漸升溫。2023年好萊塢罷工浪潮,大量演員和劇組從電影劇組裏釋放出來,轉向短劇製作,也為短劇發展提供了契機。

2024年的頭兩個月,我們開始拍短劇,接到的第一個拍攝單子,是通過在國內的人脈資源介紹來的——跟國內頭部短劇公司的出海平台合作。早期的短劇出海,都是國內問出來的,國內拉個微信群,再問到國外的人脈資源來做。

我們和平台約定各投50%。我和太太商量了下,這筆單子不賺錢但是也不虧錢。不能預知結果如何,幹了總比不幹好,有機會我們就全力以赴去衝一把。

太太做導演,我擔任製作人。我們在國內拍電影、電視劇經驗豐富,但是從來沒看過和拍過短劇。我們覺得短劇是個新東西,好看不好拍——看起來像現代劇本,拍攝內容卻不符合當下社會價值觀和現實。

我一邊學習短劇是咋拍的,一邊去問老外們對短劇的看法。冬天冷得不行,我穿著羽絨服遛狗,遇見鄰居美國大媽,比較熟悉的狗友,給她播放海外平台的短劇,她在馬路上邊看邊說“Oh my God”,接受度挺高的。

我們的第一部作品《替身新娘》,講窮困潦倒的女主誤入與霸道總裁的包辦婚姻,引發連串戲劇故事。我記得發布演員招募公告時,男主角有1400個人投了簡曆,女主角候選有2000多個人。雖然有國內的平台提供遠程指導,我們還是給累懵了,一百多頁的劇本八天內拍完,短劇的表演、拍攝、剪輯都需要重新摸索。

最不適應的是短劇的節奏。絕大多數短劇的拍攝周期是7-10天一部,一共要拍60-80集。每集大多平均1-2分鍾,前3集前4集的每一集可能6-8分鍾。雖然是短劇,可是劇本要100多頁。以前在國內拍電影,一天拍三頁也都算滿了,短劇要在十天內拍完,有的劇本甚至八天拍完,也就是每天拍十六七頁。

2024年的開春是紐約最冷、最堵、最貴的時候。1月份在布魯克林大橋下麵,錄音機都凍得無法開機了,拍二十分鍾就要到房車裏取暖,不然根本受不了。

最後這部劇超支成本1.5萬美元,委托方倒是挺滿意的,在IMDb上的評分也有8分左右。我核算成本,發現費用的大頭是在美國租賃設備。所有的人工、車輛、場地再加設備費用,一小時的成本大概要3000美金左右。

在我看來,短劇至少還有好幾年的風口,它也是影視工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搭建起來產業鏈,就降不下來成本。(所以當時)我叫停拍攝計劃,重資產投入攝影、燈光器材,把自己家車庫變成了堆放的倉庫,準備大幹一場。

經過倆月的調整,我們重新進入拍攝,4月到8月,幾乎每個月能拍攝2-3部劇。第三部作品《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出圈了,投資僅20萬美元,在上映兩個月後,付費金額超過2500萬美元。截至2025年6月,已突破3500萬美元,刷新了北美短劇市場的紀錄。

到了去年9月,我們每個月能拍到6-8部劇,公司的車隊、項目管理工作人員持續擴張。

有的媒體標題黨前段時間說我在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要說千萬人民幣是有的,因為現在整個團隊每月的固定支出都在三十萬美金左右,但年入千萬美金不可能。

中國爆火短劇落地美國,“水土不服”

目前(在美國)火的劇本基本都是抄的國內作品,我們是製作公司,版權的事情由平台負責。在我看來,中國短劇“短、快、爽”,把觀眾心理轉化為可量產的“爽感公式”,高密度反轉、強情感刺激。這和傳統的好萊塢作品完全不一樣,後者是戲劇化敘事,強調三幕式結構,開端-衝突-高潮-結局,以因果、懸念推動情節。

我們也摸索出了“中國網文爽感內核+歐美本土化場景”的模式。比如以霸道總裁愛上我為核心,加入狼人、吸血鬼的元素,還有“豪門恩怨”、“離婚逆襲” 、“甜寵霸總”這些情節,也是美國受眾愛看的。

爽感劇情能給我們的主要觀眾——美國中老年女性,提供一個現實生活中無法發泄的情感出口。底層角色逆襲精英、灰姑娘嫁入豪門,也能直接刺激多巴胺,滿足對於跨越階級的幻想。

從最近接到的單子來看,“打臉爽劇”的風又刮回來了。短劇流行是一陣陣的,冬天流行狼人,春天就開始小情小愛,夏天秋天就開始打臉劇。

剛開始,我們直接把中國的短劇搬來美國。對於一些劇情,美國演員有人覺得反感和憤怒,也有人不解和迷惑。比如說劇情裏經常會出現的,在中國的職場,同事說你最近又瘦了又胖了,關係好一點的還會在公共場合叫人“死胖子”。但在他們的理解裏,這算是職場霸淩了。

很多國內的短劇台詞,沒法直接翻譯過來。比如國內短劇經常出現的台詞,沒有情緒遞進、實質內容,我們很難翻譯。美國人思維是更簡單的,純粹打嘴炮很難去讓人憤怒。還看到一些台詞,比如說“如果你是某某家族的大小姐,我就穿著裙子倒立吃屎”,這種罵人的方式很不接地氣,直接翻譯成英語美國人也不懂。

一些國內短劇頻繁出現的場景,不能直接使用。

比如中國短劇寫了一個場景,霸道總裁下班後,開著賓利或者勞斯萊斯在地下車庫,遇到了小三在等他,老婆又從電梯出來,兩人迎麵撞上。這個場景在美國不太會發生。美國的中產以上都是住著獨棟房屋,如果是真的霸道總裁,那住的至少是莊園,不存在使用公共地下車庫。

遇到不下三四個劇本都出現了“灰姑娘女主”生病,霸總抱著她衝進醫院,為她掛號、刷卡付醫藥費、取藥。浪漫的劇情顯示霸總的誠意和實力。但是在美國不太可能出現。美國去醫院不用掛號,跟前台窗口報名字,來到房間裏等人量血壓、問病情,再過一會兒,醫生來看病、檢查。如果要拿藥,醫生會在你家附近找個藥房下單,你回家路過藥房,順便進去就把藥取走。全程是沒有付款環節的。半個月或一個月後才會收到賬單。

中國短劇裏經常出現霸總替人買單的場景,我們需要進行一些美國化的改編。比如說,女主和閨蜜在奢侈品店,偶遇霸總,進去試衣間試完衣服出來發現霸總把剛試過的衣服都買單了。但是在美國,直接給人背後買單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尊重的,美國人送東西一般是郵寄的方式。於是劇本改編之後,我們寫的是,霸總帶女主逛商店幫著刷卡——雖然美國人覺得很奇怪,基本還能接受。

又比如國內有的短劇橋段,男主在飯店吃飯,路過衛生間發現哥們兒也在這兒,問哎喲真巧王總你在幾號包間呀?一回頭悄悄就把哥們兒的單買了。落地到美國,觀眾是無法理解這個人情社會的文化背景的,他們會感覺不被尊重。

在中國拍親密戲,我們可以放開拍,除非要脫衣服或者半裸,一般的情況都不用清場。但是美國的影視行業有一個叫做親密指導的崗位,需要持證上崗,電影工會發牌照。當演員的親密程度僅限於禮貌性的擁抱、牽手時,不需要親密指導介入,但是如果出現了更親密的行為,比如牽手、觸摸到了手腕戴手表位置以上,就需要親密指導在場了。

我們每次做預算都要做上親密指導的工資,一天八小時300-500美金不等。很多時候沒法在一天內拍完親密戲,可能8-10天的拍攝周期裏,每天都有一場肢體接觸的戲,擁抱以上的親密動作。比如我們拍一場接吻的戲,親密指導會單獨把演員叫到房間,兩個人對完劇本,ta會問演員,喜歡什麽味道的香水和口腔味道?接吻的時候是側著頭還是歪著頭還是仰著頭?請問你喜歡對方主動伸舌頭嗎?手上動作走到哪一步?哪些位置是禁忌位置,不能被別人碰?ta會跟演員表明,“如果你不喜歡,請你告訴我,記下來跟對方說,如果對方冒犯了,做了讓你不舒服的事情,也請一定要告訴我。”高於接吻的限製級的戲,都要清場,親密指導在現場。沒有親密指導演員會直接拒絕拍這個戲。

除了親密指導,還有槍械指導。幾年前好萊塢的一個片場發生了槍擊事件,演員現場開槍時攝影師中彈、導演誤傷,槍械師被判刑。現在全美的片場,遇到槍的場景都很謹慎。在國內的片場,如果我們拿一把槍,大家下意識都會覺得是玩具槍。不會有多謹慎。但在美國我們但凡涉及到槍械戲的場麵,等導演把戲講完了,所有人都來到現場,包括工作人員、在車上休息的司機,來看槍械師試槍,他把行李箱拉過來,當眾打開第一把,槍口對著地麵,拆成零件,向所有人告知槍膛裏沒有子彈,槍口密封的,這是道具不是槍,甚至都算不上假槍。驗槍結束後遞給演員,讓演員試試。這之後再繼續第二把。

我們有一次拍一個場景,有14把槍,雖然每一把我們心裏都清楚,這就是道具,但是每一把都要這樣按流程一遍遍走完,花了三十分鍾檢查完,分發下去。等到這場戲結束了,導演喊卡、換場,OK所有人後退、原地不動,槍械師再一把把收回槍,放進箱子裏鎖好,帶離片場。如果有下一場戲,再重複一樣的流程。禁止任何人帶著道具槍離開槍械指導的視線範圍和片場。

劇組如果動作戲偏多,演員一般會要求醫生跟蹤全程。另外就是片場對所有工作人員的尊重。不能說職位低就歧視人家,要平等稱呼所有人的名字、不能隻喊個“燈光、服裝、道具”的名頭。吃飯的時候,片場大家不能站著或者坐在地上吃,要把人當人,我們劇組是按人頭保證每個人有椅子桌子吃飯。

我們在拍短劇的時候,很多的演員雖然不是工會的,但仍然基本都遵守了電影工會的所有的規則。

費用結算非常嚴格,和國內感受也不一樣。比如一天300美金,約定工作10小時,如果拍到14個小時,可能要支付雙倍也就是600美金——其實每超時一次,還不如多拍一天。

我們有一部戲原本計劃8天拍完,結果拍到第9天。如果在中國,大家會開心,因為能多賺一天是一天,而且最後一天肯定是很輕鬆的。但是在美國,因為合同是簽了8天,第9天就是違約,也要雙倍賠償,而且大家會因為工期延誤而不開心。

這就對我們的製片工作造成了比較大的壓力,必須以分鍾為單位來算每一天的工作量。我們後來幹脆買了兩輛房車,方便所有人轉身就能上廁所,要不然一去一回,演員上個廁所要花十分鍾,太浪費時間了。

這就是美國的工業的電影工業體係給我的感受,在短劇拍攝上也體現了一些管理和人性。但是是有些時候也感覺到不太人性。比如即便是給劇組的大家多點加班費,八成的人都不願意加班。超過半小時就要按分鍾算。有一次一個演員超時8分鍾,讓我結算了27塊錢。

“最缺的還是編劇”

2024年,短劇在整個海外尤其是美國取得了付費收益上的成功,但2025年慢慢就疲軟了很多——

因為市場瞬息萬變,老是那三板斧,不可能吃遍天下。就像個口香糖一樣,你吐出來再蘸一點白糖,吐出來再蘸一點芝麻,你喂給觀眾吃,觀眾隻是覺得表麵不一樣,裏麵還是那個東西,它其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了。

2024年美國的短劇行業,有點像中國的2020年。九成的製作公司都是不成規模的小作坊,粗獷發展,沒有寫劇本的能力。甚至有的公司隻有一個人,接到一個活就找一個團隊幹一個月,幹完散夥,後期都沒有自己的剪輯師。但是今年有一些版權和劇本冒出來了,八成的公司全職員工不超過5人,平均年齡27歲。

美國短劇比中國晚幾年,除了內容和製作能力滯後,還有一些玩法不同。一是平台和製作公司之間的合作模式,平台采用中國玩法,但是製作公司可能不配合。比如一個項目各投一半,在美國沒幾個公司接受——這個玩法叫“對投”,但美國人都沒有儲蓄習慣,所以你讓一個美國的製作公司提前預支成本,幾乎不可能。第二是一些國內平台開始控股優秀的製作公司,布局商業版圖上下遊產業鏈來做短劇,這在美國還沒看到。

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是人才短缺和斷層。美國大平台的短劇的主編,90%都生活在國內,沒有海外經驗。我說的是主編,他們負責質量、編詞排版,如果他們無法想象美國人的生活、審美和觀影習慣,一直閉門造車,慢慢地美國觀眾就不會買賬了。

我們建立了編劇部門,甚至比很多平台的編劇部門還要大。團隊裏的二十幾個編劇,都是在美國出生、至少在美國生活十年以上的中國人,或者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他們有雙語的經驗,非常了解美國觀眾,對中國爆火的短劇進行一些修改,進入美國可以軟著陸。

現在我們公司的大部分內容是原創劇本了,但是劇本內容目前不能透露。我一直認為,好的內容一定要成長於美國本土。從短劇0-1可以從中國抄來,但是1-n是不可以的。就像那句俗話,上海人看東北二人轉,也就看個熱鬧。

美國短劇行業,最稀缺的人才還是編劇。我們現在每個月大概會收到25~30個劇本,從中選擇2到3部拍攝。在所有的劇本裏,我隻看到2部提到了宗教禱告的元素,睡覺前禱告、餐前默禱, 但其實這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事情,尤其是白人和猶太家庭。編劇在改編引入時,會加入一些美國日常的生活場景。

“中國短劇出海風靡全球”,是很多國內媒體這兩年描述短劇的標題,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簡單敘事。據我觀察,2024年,90%的美國人都不知道短劇是什麽,10%的人知道短劇的、其中真正喜歡短劇的可能隻有5%。

沒錯,美國短劇的數據是很好看,票房數量高達13億,但是美國的娛樂市場一年是400多億美金的市值。你這樣把它放在一個大池子裏去看,也是正常的數據。

我說通俗一些,在美國拍短劇的利潤跟在美國開火鍋店比起來,火鍋店應該是短劇利潤的4倍。在美國開個餐廳,35%-40%的利潤率。但是短劇的利潤隻有8%-10%,大部分徘徊在五個點左右。意思是一部劇如果1萬美金的利潤,三個半月的時間,每個月也就3500元美金,在曼哈頓送外賣一個月也能有六七千美金,還不用搞這麽一大攤子事。我們公司30個員工的日薪就是兩萬美元。所以你隻要一算賬,就知道如果純粹靠短劇,公司會虧死。

短劇就是個製造業,刀片利潤。翻開中國的媒體都說中國短劇出海紅火,會加劇一部分的錯誤情緒,可能也會有人真的傻乎乎就進來這個行業。我們公司有多個業務板塊,包括攝影設施租賃、電商直播等等,短劇隻是其中一個,掙錢的靠別的板塊。

在我看來,拍攝周期、成本在國內都被壓縮到極致的短劇,在美國卻幾乎不卷。沒有人帶頭卷,沒有人去破壞規則。也因為卷不動,所以行業比較規範透明。市場透明的前提下,所以製作團隊需要想辦法控製成本,把節奏提快點,比如80頁紙能拍完就不要拖到100頁紙,不僅拍攝工作量大,剪輯和成本都高——一開始在劇本上就要下功夫,卡點、節奏,放在每一分鍾去計算。

我們每個月平均開機三部的經驗積累下來,基本上短劇市場是一頁紙2000美金,拍一天是2萬美金的成本,一個劇本寫到80頁紙,基本上就是16萬美金的成本,加稅加製作費就在16萬美金往上走。

今年有很多國內大的短劇公司出海。眼看著海外平台越來越多了,但是能拍短劇的團隊卻沒有跟上數量增長。今年,還有部分中國平台為了節省成本,開始將拍攝地遷至中國的二線城市,導致美國本土訂單量下降。雖然每部劇能省二三成的拍攝成本,但是這種做法屬於灰色地帶,存在文化衝突、法律合規、製作質量等等方麵的巨大風險。

據我觀察,目前整個美國東西海岸一共隻有30來個成熟的團隊,80%的主創還是以中國人、華裔為主,這個人群是非常非常小的。無論多宏偉的計劃,想衝爆款,在這樣一個吃刀片利潤的製作行業,製作能力跟不上去,一個月哪怕有10部片子能出來,都很困難。除非美國的從業工作人員大量的湧入進來,可能才能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