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文章來源: 騰訊新聞 於 2025-08-21 22:05:2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近日,歌手陳奕迅公開承認自己壓力太大陷入焦慮症,引發關注。

8月14日,陳奕迅再次回應:一直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媽媽。陳奕迅強調:“其實我真的不是很嚴重,還沒嚴重到出不了房門的地步,大家不用太擔心。”

焦慮症又稱焦慮障礙。2019年,《柳葉刀-精神病學》發布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各類主要精神障礙中,焦慮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中國成年人中,焦慮症的年患病率(即一年內患病人群的比例)為5.0%,終生患病率為7.6%。國內成年人焦慮症的患病率甚至超過抑鬱症。今年1月,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1990年到2021年,中國焦慮症患者數量從4050萬上升至5310萬,增長了31.2%。

社交媒體上,對於升學焦慮、麵試焦慮、就業焦慮、婚戀焦慮等話題的討論層出不窮。當各種焦慮情緒持續發酵、難以緩解,甚至發展為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病症時,它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又應如何進行規範診斷與治療?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圖/視覺中國

瀕死感襲來

早在高三確診焦慮症之前,夏晴就已時常感到胸悶氣促。每天早晨的幹嘔,都會讓她覺得呼吸困難、渾身發麻,“像是觸電一樣”。但比起這些,她更害怕的是突如其來的腹瀉——找不到廁所的恐慌已讓她幾次驚恐發作。

長期吃藥、打針,情況卻不見好轉。直到2019年,她走進杭州市一家心理專科醫院,才最終被確診為驚恐障礙。

根據《中國焦慮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以下簡稱《指南》),驚恐障礙又稱“急性焦慮障礙”,是焦慮症的一種亞型,其主要臨床特點是反複出現突然發作、不可預測、強烈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或失控感。除了驚恐障礙,焦慮症還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及社交焦慮障礙等類型,需要積極的醫學處理。

“現在回頭看,有一些跡象挺早就出現了。”今年18歲的林敏說。從中考那一年起,林敏就出現了長期的失眠、厭學的症狀。到了高中,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她開始出現頻繁的手抖,一進教室,就會有一種瀕死感湧上心頭,“呼吸不上來,一直地抖,一直地想哭”。難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下,她甚至開始頻繁地逃學。

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主任楊甫德曾參與《指南》的製定。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焦慮症患者常表現出心慌、氣短、頭暈、胸悶、憋氣、出汗、震顫等多種軀體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腸易激綜合征的情況,也就是說,會出現腹瀉、腹痛的症狀。他強調,處於高壓環境下的中學生及職場人士,以及具有完美主義傾向、高自尊水平、過度關注結果或社會評價的個體,往往更容易出現焦慮症狀。

《指南》副主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精神醫學中心首席專家陸崢指出,女性的焦慮症患病率明顯高於男性。他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強調,從生物學方麵看,女性更容易受到性激素水平和甲狀腺功能的影響,尤其在特定生理周期(如月經期、圍產期、圍絕經期)內,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的變化都可能引發焦慮症狀或焦慮症。從社會心理學方麵看,女性的家庭分工、工作環境壓力等也可能構成女性罹患焦慮症的潛在風險因素。

楊甫德進一步指出,焦慮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物遺傳因素往往是發病的基礎,環境帶來的應激或壓力是發病的誘因,而發病後的緩解程度及預後,通常與患者的性格特征、認知方式關係更大。

出現焦慮症狀後,很長一段時間,林敏都認為自己隻是“精神壓力太大了”,處在高壓力的學習環境中,身邊的家人、朋友也一致認為,這隻是學業負擔過重的表現。

然而,楊甫德表示,並非所有焦慮情緒都能簡單歸咎於“壓力大”,焦慮也分為正常與異常焦慮情緒。通過調整心態、適度減輕任務或降低預期能有效緩解、持續時間較短的焦慮,通常屬於正常範疇。反之,如果焦慮缺乏明確誘因,症狀較重且持續較久,對工作、生活、學習造成顯著影響,則可能屬於異常的、病態的焦慮,需引起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壞情緒”,適度的焦慮情緒有時能夠激發動機、提升專注力與行動效率,對於個體應對挑戰、提升表現具有潛在的積極作用。

“往往輾轉多個科室才能確診”

受到心悸、失眠的困擾,林敏曾前往心內科、神經內科等做了一係列器質性檢查,檢查結果卻顯示,她的身體並無大礙。家人甚至懷疑她在“裝病”。這種誤解讓她不禁陷入自我懷疑。

相似的困擾也籠罩著夏晴。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她曾五六次求醫,“幾乎做遍了全身檢查”,卻始終無法明確病因。

實際上,焦慮症的診斷過程往往較為漫長。潘集陽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臨床實踐中,焦慮症診斷的第一關就需要排除器質性病變。例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引發類似焦慮的症狀。“焦慮症患者由於沒有人指路,往往要輾轉多個不同科室檢查,經曆較長的診斷過程,最終才能找到問題所在。”

陸崢表示,焦慮症的另一類表現形式是各種軀體症狀,但醫院各種檢查均無發現明顯異常,稱為“軀體性焦慮”,這在綜合醫院臨床各科中非常常見。陸崢2024年牽頭發表的《中國軀體症狀障礙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強調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以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痛苦,減少經濟負擔。

幾經波折,林敏最終在煙台市一家綜合醫院的心理科室被確診為中度焦慮症。但這沒能打消她的疑慮——確診單上,醫生並未告知她具體的焦慮症類型。楊甫德指出,焦慮症實際上是一個大概念。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治療方案、選藥上不完全一樣,因此,醫生能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應盡量區分。

直到現在,回想起醫院就診的場景,林敏仍感到陣陣壓抑——心理科室被安排在醫院的一處角落,與整形科、修複科等科室混雜在一起。醫生隻給她做了一次腦電圖檢查,就將其確診。至於更多焦慮症類型的知識,林敏是“後來通過互聯網了解的”。

社交媒體上,焦慮自評量表(SAS)、90項症狀清單(SCL-90)等一係列用於評估焦慮症狀的量表也被廣泛傳播,不少人僅憑這些量表的自我評估結果,就自行診斷患上了焦慮症。

潘集陽表示,將腦電圖作為單一診斷工具缺乏充分科學依據。而量表評估的作用,主要在於為臨床醫生的初步判斷提供輔助性參考,用以評估其判斷是否處於合理區間。量表的應用過程難以避免主觀因素影響,因此也不能作為診斷焦慮症的唯一依據。他認為,焦慮症診斷過程中的不規範,與國內精神科醫生緊缺、精神心理學相關的醫學教育未能得到重視有關。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4)》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精神科醫師數量僅占全國醫師數量的1.8%。那麽,一個科學的、規範的焦慮症診斷過程究竟應是怎樣的?

楊甫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醫生首先應當收集病史,根據患者本人及知情者的描述,了解發病以來的焦慮症狀和發生背景,評估更整體的、長時間的狀況。其次,應對患者進行精神檢查,通過言語交談,了解患者的情緒體驗、軀體症狀等,最後輔以量表評估。他強調:“精神科疾病很少能通過某個單一的檢查就確診,更多時候需要醫生基於係統評估後的綜合判斷。”

這種綜合判斷,往往能幫助醫生理清複雜的病症——《指南》指出,焦慮症常與其他精神障礙共存。2021年,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成年人中,29.8%的抑鬱障礙患者同時患有焦慮症。臨床實踐中,同時被焦慮和抑鬱困擾的患者也並不少見——除了中度焦慮,林敏還被醫生評估為伴有輕度抑鬱。

林敏記得,今年上半年備考期間,一次與母親爭吵過後,她突然冒出了輕生的想法。持續兩個多小時裏,她仿佛被罩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密不透風的容器。她掐自己、用身體去撞擊牆壁,卻絲毫感受不到疼痛。

陸崢提出,焦慮和抑鬱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焦慮症的核心臨床表現以過度擔憂、緊張不安及恐懼情緒為主;而抑鬱症則以心境低落、興趣下降、意誌活動減退為特征,部分患者可能產生自傷、自殺意念和行為。當患者同時呈現出焦慮與抑鬱症狀時,很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患者更容易產生消極觀念。

不過,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藥物治療層麵,目前臨床常用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s)等藥物往往兼具抗抑鬱和抗焦慮的作用,針對共病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通常具有一致性。

《指南》還指出,對於僅被診斷為有焦慮症狀,且生活功能未受影響的患者,如果藥物治療後焦慮症狀消失,則可停藥。為預防焦慮症複發,對已獲臨床痊愈的焦慮症患者應繼續藥物治療12個月。停藥應在醫生指導下緩慢、逐步進行,通常需幾周到幾個月,應最大程度減少或避免停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身體不適反應。

社會支持至關重要

楊甫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對於焦慮症的處理,一方麵,是強調藥物的盡早治療;另一方麵,特別強調要做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調整認知、改變心態。”

夏晴仍記得自己第一次做心理谘詢的情景——兩年前一個無比炎熱的日子,她在屋內感到窒息般的憋悶,不受控製地流淚。在瀕臨驚恐發作的邊緣,她緊急撥通了一所高校的心理谘詢熱線。這次本不抱太大希望的求助,卻意外讓她收獲了切實的建議。接線老師引導她嚐試“蝴蝶拍”,用雙手交叉輕拍臂膀,幾分鍾後,她緊張的情緒有了明顯緩和。

潘集陽指出,相較於藥物治療“短平快”的特點,心理治療雖然起效較慢、療程較長,但避免了藥物潛在的副作用,對焦慮症患者的長遠康複有著重要意義。不過,他同時指出需理性看待心理治療的作用,“心理治療並不是萬能的,應配合藥物治療,才能夠達到更好的療效”。

由於正規心理谘詢機構的費用相對昂貴,心理谘詢熱線成了很多患者首選的求助渠道,林敏也不例外。她曾向家人表露過看心理醫生的意願,卻遭到了父母的嚴厲製止。“他們不信任心理醫生,覺得自己女兒得了‘精神病’,非常丟人。”

潘集陽指出,不應把焦慮症簡單看作一種心理問題,焦慮症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是一種需要正視和治療的疾病。他強調:“如果因為病恥感不進行積極的治療,一方麵,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交往,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另一方麵,長期焦慮也可能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自殺風險升高。”因此,患者一旦確診,就應當及早接受積極治療。

幸運的是,確診後,林敏明顯感覺到,家人對待她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尤其是母親,不再逼迫或是催促她去做事情,當外人問及她的病情時,更會主動擋在她身前解釋。“如果能得到(家人的)支持的話,其實我覺得從心理層麵來說有非常大的幫助。”林敏說。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焦慮症的幹預與治療過程中,社會支持係統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焦慮症患者的家人及朋友,應理解患者的感受,通過適當轉移注意力引導患者緩解焦慮。同時,維持周圍環境的相對穩定,減少外界刺激對患者的影響,並鼓勵患者積極應對困境、主動尋求專業幫助。

焦慮症是否可以預防?潘集陽認為,焦慮症並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預防手段。但綜合來看,在心理層麵調整認知模式,改變對壓力事件的看法,在行為層麵注重上肢鍛煉以及戶外運動,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楊甫德指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麵對突如其來的應激和壓力,當時產生一些焦慮情緒是普遍而正常的反應,不必將其視為心理問題或病態。”他強調,日常生活中,注重作息規律、充足的睡眠、適度運動、培養個人愛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保持合理的預期與目標等,都是減少和緩解焦慮的有效方式。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男子美國拍短劇年入千萬美金?本人回應:有的
中國一家三口加拿大景區劃船落水 結局太悲慘!
最令人感到驚悚的細節:凶手是同班同學
20歲女生留學9天跳樓身亡,家屬發聲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24小時討論排行

胡錫進:澤連斯基公然對中國失禮 表現得很沒素質
普京開出停火條件:烏克蘭放棄頓巴斯及北約訴求
美計劃停供中國C919引擎 俄企慷慨稱可助打破封鎖
充當中國間諜 美海軍士官被定罪 麵臨終身監禁
川普稱或於2週後采取不同策略 暗示允烏克蘭“反擊”
千百惠曾高調曬大陸身份證 為兒子取名“高陸灣”
當歐洲領導人也“掏出小本子記錄” 這世界發生了啥
98歲李嘉誠清倉甩賣內地樓盤,最低一套隻賣40萬
美國櫻桃爛在樹上沒人採 果農慘況曝光了
凶手是同班同學!被稱為“小英雄”的那個男孩
川青鐵路尖紮黃河特大橋施工事故 已致10死4人失聯
金正恩給海外作戰陣亡官兵遺像掛上勳章
恒大二把手現身:他提前10年就在鋪路了
美國務院:正在審查5500多萬名持簽證外國人紀錄…
賠錢的北京中產,和他賣不掉的燕郊房產
村民當街殺害村支書,到底發生了什麽!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騰訊新聞 2025-08-21 22:05:24

近日,歌手陳奕迅公開承認自己壓力太大陷入焦慮症,引發關注。

8月14日,陳奕迅再次回應:一直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媽媽。陳奕迅強調:“其實我真的不是很嚴重,還沒嚴重到出不了房門的地步,大家不用太擔心。”

焦慮症又稱焦慮障礙。2019年,《柳葉刀-精神病學》發布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各類主要精神障礙中,焦慮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中國成年人中,焦慮症的年患病率(即一年內患病人群的比例)為5.0%,終生患病率為7.6%。國內成年人焦慮症的患病率甚至超過抑鬱症。今年1月,發表於《英國精神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1990年到2021年,中國焦慮症患者數量從4050萬上升至5310萬,增長了31.2%。

社交媒體上,對於升學焦慮、麵試焦慮、就業焦慮、婚戀焦慮等話題的討論層出不窮。當各種焦慮情緒持續發酵、難以緩解,甚至發展為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病症時,它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又應如何進行規範診斷與治療?

患者已5000萬,這病誰都可能得

圖/視覺中國

瀕死感襲來

早在高三確診焦慮症之前,夏晴就已時常感到胸悶氣促。每天早晨的幹嘔,都會讓她覺得呼吸困難、渾身發麻,“像是觸電一樣”。但比起這些,她更害怕的是突如其來的腹瀉——找不到廁所的恐慌已讓她幾次驚恐發作。

長期吃藥、打針,情況卻不見好轉。直到2019年,她走進杭州市一家心理專科醫院,才最終被確診為驚恐障礙。

根據《中國焦慮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以下簡稱《指南》),驚恐障礙又稱“急性焦慮障礙”,是焦慮症的一種亞型,其主要臨床特點是反複出現突然發作、不可預測、強烈的驚恐體驗,伴瀕死感或失控感。除了驚恐障礙,焦慮症還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及社交焦慮障礙等類型,需要積極的醫學處理。

“現在回頭看,有一些跡象挺早就出現了。”今年18歲的林敏說。從中考那一年起,林敏就出現了長期的失眠、厭學的症狀。到了高中,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她開始出現頻繁的手抖,一進教室,就會有一種瀕死感湧上心頭,“呼吸不上來,一直地抖,一直地想哭”。難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下,她甚至開始頻繁地逃學。

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主任楊甫德曾參與《指南》的製定。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焦慮症患者常表現出心慌、氣短、頭暈、胸悶、憋氣、出汗、震顫等多種軀體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腸易激綜合征的情況,也就是說,會出現腹瀉、腹痛的症狀。他強調,處於高壓環境下的中學生及職場人士,以及具有完美主義傾向、高自尊水平、過度關注結果或社會評價的個體,往往更容易出現焦慮症狀。

《指南》副主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精神醫學中心首席專家陸崢指出,女性的焦慮症患病率明顯高於男性。他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強調,從生物學方麵看,女性更容易受到性激素水平和甲狀腺功能的影響,尤其在特定生理周期(如月經期、圍產期、圍絕經期)內,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的變化都可能引發焦慮症狀或焦慮症。從社會心理學方麵看,女性的家庭分工、工作環境壓力等也可能構成女性罹患焦慮症的潛在風險因素。

楊甫德進一步指出,焦慮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物遺傳因素往往是發病的基礎,環境帶來的應激或壓力是發病的誘因,而發病後的緩解程度及預後,通常與患者的性格特征、認知方式關係更大。

出現焦慮症狀後,很長一段時間,林敏都認為自己隻是“精神壓力太大了”,處在高壓力的學習環境中,身邊的家人、朋友也一致認為,這隻是學業負擔過重的表現。

然而,楊甫德表示,並非所有焦慮情緒都能簡單歸咎於“壓力大”,焦慮也分為正常與異常焦慮情緒。通過調整心態、適度減輕任務或降低預期能有效緩解、持續時間較短的焦慮,通常屬於正常範疇。反之,如果焦慮缺乏明確誘因,症狀較重且持續較久,對工作、生活、學習造成顯著影響,則可能屬於異常的、病態的焦慮,需引起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壞情緒”,適度的焦慮情緒有時能夠激發動機、提升專注力與行動效率,對於個體應對挑戰、提升表現具有潛在的積極作用。

“往往輾轉多個科室才能確診”

受到心悸、失眠的困擾,林敏曾前往心內科、神經內科等做了一係列器質性檢查,檢查結果卻顯示,她的身體並無大礙。家人甚至懷疑她在“裝病”。這種誤解讓她不禁陷入自我懷疑。

相似的困擾也籠罩著夏晴。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她曾五六次求醫,“幾乎做遍了全身檢查”,卻始終無法明確病因。

實際上,焦慮症的診斷過程往往較為漫長。潘集陽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臨床實踐中,焦慮症診斷的第一關就需要排除器質性病變。例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引發類似焦慮的症狀。“焦慮症患者由於沒有人指路,往往要輾轉多個不同科室檢查,經曆較長的診斷過程,最終才能找到問題所在。”

陸崢表示,焦慮症的另一類表現形式是各種軀體症狀,但醫院各種檢查均無發現明顯異常,稱為“軀體性焦慮”,這在綜合醫院臨床各科中非常常見。陸崢2024年牽頭發表的《中國軀體症狀障礙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強調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以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痛苦,減少經濟負擔。

幾經波折,林敏最終在煙台市一家綜合醫院的心理科室被確診為中度焦慮症。但這沒能打消她的疑慮——確診單上,醫生並未告知她具體的焦慮症類型。楊甫德指出,焦慮症實際上是一個大概念。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治療方案、選藥上不完全一樣,因此,醫生能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應盡量區分。

直到現在,回想起醫院就診的場景,林敏仍感到陣陣壓抑——心理科室被安排在醫院的一處角落,與整形科、修複科等科室混雜在一起。醫生隻給她做了一次腦電圖檢查,就將其確診。至於更多焦慮症類型的知識,林敏是“後來通過互聯網了解的”。

社交媒體上,焦慮自評量表(SAS)、90項症狀清單(SCL-90)等一係列用於評估焦慮症狀的量表也被廣泛傳播,不少人僅憑這些量表的自我評估結果,就自行診斷患上了焦慮症。

潘集陽表示,將腦電圖作為單一診斷工具缺乏充分科學依據。而量表評估的作用,主要在於為臨床醫生的初步判斷提供輔助性參考,用以評估其判斷是否處於合理區間。量表的應用過程難以避免主觀因素影響,因此也不能作為診斷焦慮症的唯一依據。他認為,焦慮症診斷過程中的不規範,與國內精神科醫生緊缺、精神心理學相關的醫學教育未能得到重視有關。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4)》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精神科醫師數量僅占全國醫師數量的1.8%。那麽,一個科學的、規範的焦慮症診斷過程究竟應是怎樣的?

楊甫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醫生首先應當收集病史,根據患者本人及知情者的描述,了解發病以來的焦慮症狀和發生背景,評估更整體的、長時間的狀況。其次,應對患者進行精神檢查,通過言語交談,了解患者的情緒體驗、軀體症狀等,最後輔以量表評估。他強調:“精神科疾病很少能通過某個單一的檢查就確診,更多時候需要醫生基於係統評估後的綜合判斷。”

這種綜合判斷,往往能幫助醫生理清複雜的病症——《指南》指出,焦慮症常與其他精神障礙共存。2021年,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成年人中,29.8%的抑鬱障礙患者同時患有焦慮症。臨床實踐中,同時被焦慮和抑鬱困擾的患者也並不少見——除了中度焦慮,林敏還被醫生評估為伴有輕度抑鬱。

林敏記得,今年上半年備考期間,一次與母親爭吵過後,她突然冒出了輕生的想法。持續兩個多小時裏,她仿佛被罩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密不透風的容器。她掐自己、用身體去撞擊牆壁,卻絲毫感受不到疼痛。

陸崢提出,焦慮和抑鬱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焦慮症的核心臨床表現以過度擔憂、緊張不安及恐懼情緒為主;而抑鬱症則以心境低落、興趣下降、意誌活動減退為特征,部分患者可能產生自傷、自殺意念和行為。當患者同時呈現出焦慮與抑鬱症狀時,很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患者更容易產生消極觀念。

不過,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藥物治療層麵,目前臨床常用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s)等藥物往往兼具抗抑鬱和抗焦慮的作用,針對共病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通常具有一致性。

《指南》還指出,對於僅被診斷為有焦慮症狀,且生活功能未受影響的患者,如果藥物治療後焦慮症狀消失,則可停藥。為預防焦慮症複發,對已獲臨床痊愈的焦慮症患者應繼續藥物治療12個月。停藥應在醫生指導下緩慢、逐步進行,通常需幾周到幾個月,應最大程度減少或避免停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身體不適反應。

社會支持至關重要

楊甫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對於焦慮症的處理,一方麵,是強調藥物的盡早治療;另一方麵,特別強調要做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調整認知、改變心態。”

夏晴仍記得自己第一次做心理谘詢的情景——兩年前一個無比炎熱的日子,她在屋內感到窒息般的憋悶,不受控製地流淚。在瀕臨驚恐發作的邊緣,她緊急撥通了一所高校的心理谘詢熱線。這次本不抱太大希望的求助,卻意外讓她收獲了切實的建議。接線老師引導她嚐試“蝴蝶拍”,用雙手交叉輕拍臂膀,幾分鍾後,她緊張的情緒有了明顯緩和。

潘集陽指出,相較於藥物治療“短平快”的特點,心理治療雖然起效較慢、療程較長,但避免了藥物潛在的副作用,對焦慮症患者的長遠康複有著重要意義。不過,他同時指出需理性看待心理治療的作用,“心理治療並不是萬能的,應配合藥物治療,才能夠達到更好的療效”。

由於正規心理谘詢機構的費用相對昂貴,心理谘詢熱線成了很多患者首選的求助渠道,林敏也不例外。她曾向家人表露過看心理醫生的意願,卻遭到了父母的嚴厲製止。“他們不信任心理醫生,覺得自己女兒得了‘精神病’,非常丟人。”

潘集陽指出,不應把焦慮症簡單看作一種心理問題,焦慮症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是一種需要正視和治療的疾病。他強調:“如果因為病恥感不進行積極的治療,一方麵,會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日常交往,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另一方麵,長期焦慮也可能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自殺風險升高。”因此,患者一旦確診,就應當及早接受積極治療。

幸運的是,確診後,林敏明顯感覺到,家人對待她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尤其是母親,不再逼迫或是催促她去做事情,當外人問及她的病情時,更會主動擋在她身前解釋。“如果能得到(家人的)支持的話,其實我覺得從心理層麵來說有非常大的幫助。”林敏說。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焦慮症的幹預與治療過程中,社會支持係統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焦慮症患者的家人及朋友,應理解患者的感受,通過適當轉移注意力引導患者緩解焦慮。同時,維持周圍環境的相對穩定,減少外界刺激對患者的影響,並鼓勵患者積極應對困境、主動尋求專業幫助。

焦慮症是否可以預防?潘集陽認為,焦慮症並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預防手段。但綜合來看,在心理層麵調整認知模式,改變對壓力事件的看法,在行為層麵注重上肢鍛煉以及戶外運動,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楊甫德指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麵對突如其來的應激和壓力,當時產生一些焦慮情緒是普遍而正常的反應,不必將其視為心理問題或病態。”他強調,日常生活中,注重作息規律、充足的睡眠、適度運動、培養個人愛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保持合理的預期與目標等,都是減少和緩解焦慮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