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甘南草原孤獨撿垃圾十幾年,直到保護家園成共識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位於青藏高原東端的瑪曲縣,在藏語中就是“黃河”的意思。

這裏平均海拔達3700米, 黃河從發源地到這裏繞了一個大彎,也隨之成長、壯大、奔湧向前。

在瑪曲縣歐拉鎮,56歲的卓瑪加布又帶著自己的員工來到草原上種草。

在草原上種草。

這件事情聽起來近乎荒誕,但在瑪曲,勢在必行。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瑪曲草原沙化的問題開始日益突出,水源涵養能力不斷下降。

卓瑪加布從小就生活在瑪曲黃河邊,他記憶裏的家鄉,如田園牧歌一般,清爽,美好。



目睹著記憶中的美好逐漸消失,卓瑪加布開始焦慮起來。



歐拉鎮村民

卓瑪加布

“2012年2013年那兩年,黃河水位下降得厲害,經常看著黃河,生怕它會幹涸,有些忐忑和不安。”

草場退化了,那就重新再種草。

卓瑪加布自己摸索了一些土辦法,用黑土和牛羊糞來輔助種植。

然而,生態的改善不能隻憑滿腔的熱情,還要有科學的方法。

卓瑪加布在黃河邊種的草,很快就枯幹了。

他不斷地試驗,不斷地請教專家,最終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先將披堿草、燕麥和高原柳間種混種在一起。柳樹是本地最易成活的品種,且帶著完整的根係,而燕麥是克沙高手。

保活的柳樹給麥、草遮陰,避免了豔陽和沙土的灼燒;燕麥又可以給披堿草打掩護,讓它們順利度過生命中的脆弱期,一旦披堿草成活,成長起來,就可以對付最難對付的風沙和幹旱。

卓瑪加布的試驗獲得了成功,曾經光禿的沙丘開始變得鬱鬱蔥蔥。

於是他加大投入,擴大種草的麵積,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沙化的土壤。

其實,為了改善生態而自掏腰包,卓瑪加布並不是第一次。



十幾年前,一直埋頭做生意的卓瑪加布,忽然意識到,曾經美麗的草原上遍布垃圾,而人們對這一切似乎熟視無睹。

執拗的卓瑪加布決定靠自己的努力,還家園以美麗。

這也開啟了他十幾年孤獨撿垃圾的曆程,並帶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員工。

幾年的時間,盡管用盡了全力,也無法觸摸這浩瀚草原的邊境,更無力改變人們亂扔垃圾的習慣。

卓瑪加布陷入孤立無援的苦悶中。

絕望之際,從2015年開始,他看到了一些變化。一些機關幹部開始撿垃圾,陸續有人挨家挨戶進門宣傳無垃圾的理念。

在甘南黨政部門的強力推動下,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環境革命”。卓瑪加布不再孤單。



經過三四年的堅持,躬身撿垃圾,不亂扔垃圾,這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事情,漸漸成了所有甘南人的共識。





1925年初春,一位名叫洛克的美國植物學家,走進了一片生態絕佳、夢幻般的山川,深深地感慨到,“我平生未見過如此絢麗的景色”。這片被洛克稱為“遺落伊甸園”的地方,名叫甘南。

如今的甘南,作為黃河、長江上遊水源涵養和補給地,國家生態主題功能區和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所有慕名抵達並駐足停留的人,都會切身感受到,十多年來,這片天地間所激蕩起的華彩蝶變,以及中國生態理念的生動實踐。

這一切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又發生著怎樣的深刻變革和艱難轉折?甘南草原的故事,正在江河澎湃中,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