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寒冷的冬夜,1989年的那個特別的晚上,當央視元旦晚會的鍾聲響起,誰也沒有預料到,一個名叫大山的金發碧眼的外國男子,將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笑料風暴。
他不是穿著華麗的演出服,而是裹著一件軍大衣,頭上戴著一頂誇張到極點的大帽子,仿佛是個剛從北極探險歸來的冒險家。
而他的中文,哦,那中文,簡直就像是一隻剛學會嘎嘎叫的小鴨子,稚嫩又逗趣。
他就這樣站在了舞台上,與那個名叫玉蘭的搭檔展開了一段令人捧腹的相聲小品《夜歸》。
你聽說過馬克·亨利·羅斯韋爾嗎?不,我不是在談論某個加拿大政要或者商業巨頭,我說的是那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大山!沒錯,就是那個長著一張外國臉孔,卻說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大山。
大山,1965年出生在楓葉之國加拿大。他的家庭背景可不簡單,祖父是一名醫生,還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是個有著濃厚中國情結的老人家。可以想象,當小小的馬克坐在祖父膝頭,聽著那些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故事時,他的眼睛裏一定閃爍著對東方神秘國度的向往。
這種向往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像野草一樣在大山心裏瘋狂生長。以至於當他考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時,竟然在選擇輔修課程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研究課程”。要知道,中華文化可不是一門課程就能輕鬆搞定的!
但大山就是有這麽一股子韌勁和熱情,他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著關於中國的一切知識。結果,大二的時候,他就迫不及待地將輔修課變成了主修課。
他的班主任是個懂行的老師,見大山對中國文化如此癡迷,就給他起了個中文名字“路士偉”。
可是啊,大山對這個名字並不感冒。也許他覺得這個名字沒有體現出他的個性和與中國的深厚淵源吧。
1988年,大學畢業後的大山沒有絲毫猶豫地踏上了前往中國的留學之路。在北京大學,他繼續追尋著他的“中華夢”。那時候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沒幾年,大街上外國麵孔還是個稀罕物。
可以想象,當大山用他那流利的普通話和周圍人交流時,群眾們是多麽地驚訝和好奇啊!他們紛紛圍上來和這個“會說中國話”的老外合影留念。
1989年對於大山來說是個轉折點。當時春晚小品《夜歸》正在排演,可是缺少一個能推動劇情發展的外國人角色。
這可把導演給急壞了,上哪兒去找一個既會說普通話又有表演天賦的外國人呢?嘿,巧了不是?就在這時候,大山走進了導演的視線。他那獨特的氣質和流利的普通話讓導演眼前一亮:這不正是我要找的人嗎?
於是就這樣,大山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運氣成功地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並一夜之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從那以後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順利,不僅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還成為了中加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那時的大山啊,火得簡直是一塌糊塗,風頭無兩,就連當紅的郭冬臨都被他壓過了風頭。走在大街小巷,誰人不識“大山”這張洋麵孔?甚至有人直接以他小品的名字“大山”來稱呼他,而他呢,也樂得順水推舟,將“大山”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就在人們以為大山會繼續在小品界大展拳腳的時候,他卻來了個急轉彎,一頭紮進了相聲的懷抱。原來,他對相聲這門藝術情有獨鍾,決心要拜個名師,好好學習一番。
於是,大山便拜托北大的老師為他引薦名師。
老師倒也熱心,為他介紹了相聲界的泰鬥級人物。但誰知,這拜師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
首先,大山這外國人的身份就成了個大問題。相聲這行當,講究的是說學逗唱,樣樣都得精通。可大山這老外,連中文都說不利索,更別說唱戲了。這怎麽能行呢?
不僅老師介紹的老師薑昆對大山不抱希望,就連他的師祖侯寶林也對他持保留態度。大山啊大山,你這拜師之路可真是難上加難啊!
但話說回來,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大山雖然被拒絕了一次又一次,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相聲夢”。他一邊繼續自己的學業,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相聲。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山的這股執著勁頭最終打動了薑昆。在薑昆的悉心指導下,大山不僅學會了說相聲,還成為了一名專業的相聲演員。
在華夏的大地上,有一座“山”崛起了,那就是我們的相聲小王子——大山。這位有著薑昆師傅庇護的大山,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中國相聲界創出了一片天。他愛中國,愛得深沉,猶如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他對中國的熱愛,猶如那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無法掩飾,也無法抵擋。
然而,為何這樣一位深愛中國的大山,後來卻背上了“作秀”的惡名呢?嘿,這還得從他的那段佳話說起。
話說大山有個中國妻子,她的名字叫甘霖,是一位如花似玉、溫婉可人的姑娘。
他們的相遇,就像那電影裏的英雄救美橋段,隻不過這次,英雄是大山,美人就是甘霖。
當時的大山,剛被薑昆收為弟子不久,還在與美國的一個樂隊合作搞活動。甘霖作為活動接待員,本應是風平浪靜,誰知卻遭遇了隊員間的爭吵。那場麵,猶如火星撞地球,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嘛,兩人的關係就像那春天的溫度計,直線上升。從朋友到情侶,一切都那麽自然而然。隻不過啊,跟大山在一起後,甘霖就像個隱形人一樣,在公眾場合總得離大山遠遠的。因為大山那時候太火了,走哪兒都有粉絲圍追堵截,簡直比明星還明星。
直到1993年,大山的事業如日中天,他和甘霖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那場麵啊,簡直比春晚還熱鬧。幾年後,他們更是兒女雙全,一家四口過得其樂融融。
可是啊,人紅是非多。大山的名氣越大,麻煩也就越多。
當大山那“熱愛中國文化”的形象被某些人質疑為作秀、撈錢的手段時,輿論的漩渦似乎要將他吞噬。難道這個曾經讓我們歡笑、感動的外國友人,真的隻是一個貪圖利益的演員嗎?
正當大山陷入迷茫之際,馮鞏老師的一句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再一次成功,一定要跳出安樂窩。”
是啊,大山需要一次蛻變,一次從內而外的華麗轉身。
於是,大山選擇了沉澱自己,去探索那些未曾觸及的領域。當他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時,已經不再是那個舞台上的笑星,而是加拿大駐華使館的大使公共事務助理,甚至成為了中加友好交流的橋梁。這一轉變讓許多人驚訝不已,但同時也為大山的勇氣和決心點讚。
在2001年的一檔節目中,大山向觀眾朋友們坦露了心扉,講述了他來中國的最初動力和目的。原來,他一直追尋著祖父的足跡,希望能夠找到那個讓祖父魂牽夢縈的地方。
節目播出後,一位來自商丘的女記者被大山的執著所打動。
她自發地為大山尋找祖父的蹤跡,最終幫助大山找到了爺爺在中國時待過的醫院——歸德聖保羅醫院,也就是現在的商丘第一人民醫院。
當年,大山的爺爺饒大夫作為政府派遣的專家來到中國工作,為這片土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然而,戰爭的陰霾讓饒大夫不得不帶著遺憾離開中國。在回加拿大的途中,他的兩個孩子相繼去世,小女兒也因為路途遙遠患上了抑鬱症。這些悲慘的往事讓大山更加堅定了尋根的決心。
如今,大山已經找到了祖父的足跡,也找到了自己內心的歸宿。
《人民日報》曾用“雖是外國人,卻不是外人”這句話來形容大山,這恰恰道出了大山與中國文化的深厚淵源。從他第一次踏足中國的那一刻起,他就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和這裏的文化。他的每一次舉動都充滿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敬意。
就在前不久的11月份,大山再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12月7日他還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熱情地為中文話劇《肖申克的救贖》做宣傳。他的每一次出現都如同一股暖流湧入人們的心田,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對中國文化的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