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火了。
這部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十年磨一劍”的電視劇,開播10分鍾收視率破2,豆瓣10萬網友打出8.2高分。
有人說,作為高度聚焦上海、刻畫滬上兒女的一部劇,《繁花》裏的“阿拉上海人”可與“爾濱”一較高下;也有觀眾直呼,劇中的上海話實在地道、腔調不要太濃。
如何看待《繁花》的大火以及劇中那個時代的“大上海”?我們專訪了《繁花》頭號主演胡歌。
《繁花》劇照(圖源:網絡)
1、俠客島:很多人說劇版《繁花》的阿寶跟原著有一定差異。你眼中的阿寶是個怎樣的人物?
胡歌:阿寶是我父親那一代人的縮影。上世紀90年代初我上小學,那時我爸爸和他身邊的朋友都特別忙。除了本職工作外,好像每個人都想“下海”試試水,能感覺到大家身上都有一種激昂之氣,勤奮又無畏。用劇裏的話說,就是大家都看到了那一趟時代的列車,不想被拋下。阿寶身上重情義、講原則的特點,也是那代人的特質。
2、俠客島:“時代的列車”,的確,《繁花》講述的上世紀90年代上海,有經濟的騰飛、黃河路的生機,也有許多位“阿寶”在麵臨人生抉擇。你怎麽看那個時代?
胡歌:就像阿寶說的,我們要感謝那個時代,感謝不斷奮進向前、為一口氣不服輸的那代人。我們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可以說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但充滿機遇的同時,也有迷失的風險。《繁花》講,“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半日歸零”,你會看到許多家庭經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歡聚也有離散。王家衛導演經常在現場跟我們說“花無百日紅”,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或留下一些永恒的東西。比如對阿寶,最重要的就是情和義。
《繁花》劇照(圖源:網絡)
3、俠客島:阿寶身上既有鮮活明亮的朝氣,也有精明冷靜甚至殺伐決斷的一麵。這種複雜性演起來困難嗎?
胡歌:阿寶的多麵性是時代賦予的。我之前看過一句話,說那時候的上海像一杯雞尾酒,既有質樸,也有商業時代的浮華。阿寶身上也有這種撕裂感。對我來說,這個角色確實難演,很有挑戰性:有時他展露出不同麵相,需要我在不同頻道間切換;有時他又像搭戲台的人,邀請不同的人上台跟他一起唱戲。一開始我們手裏都沒有完整劇本,很難分清哪個階段需要怎樣的阿寶。但王導在我就會比較安心。
4、俠客島:不少觀眾覺得上海話版的《繁花》特帶勁,原著作者金宇澄就曾表示,自己努力鍛造了一套保留滬語靈韻的“改良上海話”,當然,劇裏的又和書裏的不同。作為“上海土著”,你在劇中說上海話時有什麽講究?
胡歌:上海這座城市一直很多元,你要是想找特別“官方”的上海話,恐怕找不到。要按地域分,上海話大致可分成偏蘇南、偏蘇北、偏寧波和本地化這幾種;要按時間分,“80後”講的上海話是新上海話,老一輩講的上海話,我們叫“老法”。比方說,劇裏我講“時間就是金錢”,是根據普通話直譯成上海話的,但老一輩人會覺得這麽說太文縐縐,他們會說“辰光就是鈔票”。要是再老派一點的上海話,“鈔票”要說成“銅鈿”。
《繁花》電視劇故事設定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們也盡量還原當時的上海話。攝製組裏說得最正宗的是陳國慶老師,演員吃不準的時候就會去請教他。當然,我也期待這部劇能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特有的文化元素。
《繁花》中的黃河路(圖源:網絡)
5、俠客島:劇中的上海和你經曆的、你心中的上海相似度有多高?這部凸顯地方性的作品能在全國熱播,你怎麽看這種現象?
胡歌:應該說,劇中不少細節高度還原了當年的上海。比如電車,我小時候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坐15路電車去外婆家,那種有兩節車廂、搭著兩根“辮子”的電車,我記憶特別深刻。普希金銅像,離我以前住的地方很近,走路過去也就5分鍾,讀大學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那裏。
還有南京路,小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去,有一天在那兒拍戲,我情緒一下就上來了,王導問我,是不是想到媽媽了?我說仿佛看到媽媽牽著一個小男孩的背影。王導就說,這部戲就是要讓觀眾有這樣一種似曾相識、熱淚盈眶的感覺。
在我看來,《繁花》一方麵讓大家重新認識上海,另一方麵也可能會打開觀眾塵封已久的記憶保險箱。曆史進程中,一些東西離你遠去了,但你心裏一定留存著難以忘懷的景象。現在的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沉浸在網絡世界,現實反而好像沒那麽真實了。但我們的根一定是深植於現實土壤的。
6、俠客島:《繁花》是一部群像劇,有評論說它呈現了“一場惟妙惟肖的90年代人物誌”。哪個角色或演員讓您印象最深?
胡歌:我認為在王導鏡頭下,《繁花》的每一位演員都呈現出了他們最好的一麵。
我印象最深的是飾演爺叔的遊本昌老師。他90歲高齡了,還要和我們一起完成長達3年的拍攝。遊老師肺活量比常人小很多,邊說台詞邊做動作經常會喘不過氣,我們每次都勸遊老師,這個鏡頭可以分開拍,不需要一條過,但他認為分開拍的效果不如一條過。大家在鏡頭前看到爺叔精神矍鑠,其實每次關機後遊老師都會一直撫著胸口坐在那兒喘氣,特別讓人心疼。
金宇澄老師說,在戲裏看阿寶跟爺叔對話,會覺得他不是在跟一個人對話,而是在與一座城市對話。恐怕隻有遊老師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如果說阿寶是串起《繁花》故事線的角色,那麽這部劇真正的精神支柱則是爺叔。
《繁花》中遊本昌飾演的“爺叔”(圖源:網絡)
7、俠客島:有觀眾說王家衛把上海拍出了香港情調,也有人說商戰情節下還是大家熟悉的王家衛,既拍時代變遷也講飲食男女。你怎麽看劇版《繁花》跟原著小說的關係?
胡歌:90年代的上海跟香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劇中阿寶讓爺叔介紹香港朋友,為“至真園”解圍,那些朋友以前也都是上海人;雖然劇裏沒點出他們的名字,但了解那段曆史的觀眾,不難找到人物原型。
小說給讀者很多想象空間,這是文字的特性;要改編成電視劇,就需要大量寫實的細節補白。比如原著寫陶陶在牯嶺路賣海鮮,可能一兩句話就交代了。但要拍電視劇,就必須呈現那條街當年是什麽樣、陶陶的海鮮攤旁還有什麽店、海鮮攤裏有哪些海鮮、海鮮的價格是多少。電視劇一定是更具象、能落地的。
至於飲食男女,我認為不管身處哪個時代,時代本身一定是人心的映照。沒有人,這個世界就不是這樣。《繁花》講時代的變遷,那它的根源就一定是人。
《繁花》人物群像(圖源:網絡)
8、俠客島:在你看來,《繁花》的故事會對當下年輕人帶來哪些啟發?
胡歌:我們說曆史螺旋上升,人們總能在不同節點找到與曆史的相似之處。今天我們盡管跟《繁花》中的人物不處在同一時代,但有些東西是共通的。比如我剛講到網絡世界,就帶來了新的機遇跟迷失。在劇裏大家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在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他們想趕上浪頭、改變命運。但用爺叔的話說,做生意跟人生一樣,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而要看誰做得長久。因此,怎麽掌好舵、捏住槳、不迷失方向,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