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五迷老師,許久未見。”
隨著五月天假唱風波持續發酵,炸出了在簡中互聯網消失多年的梁歡。
十年前,梁歡說“五月天不管唱成什麽樣都不假唱”,遭到全網五月天粉絲的攻擊;十年後,梁歡匆匆確認阿信假唱以後,要就十年的情誼與wmls(五迷老師)們把酒話桑麻。
以惡毒樂評人自居的梁歡本已退網多年,但這一波輿論確實太喧鬧。
前有UP博主以演唱會音頻波形進行重合度比對,看似坐實了五月天演唱會假唱之實;後有鐵粉集體下場抵製傳聞,路人紛紛吃瓜,算一算六億的票房要賠償多少,乃至五月天是不是搖滾樂隊的調侃也重出江湖。
最後,相信音樂終於在官方微博上發布聲明稱,在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為,網絡上關於“五月天假唱”的言論均為惡意攻擊、造謠中傷。聲明一經發布,獲得五月天一眾粉絲的響應,要求官方對造謠者追責。
當輿論風波一波三折,正反兩方都底氣十足、成竹在胸,五月天的假唱風波已經演變成了多方下場的羅生門。在這場崩壞全民青春的輿論風波裏,到底誰在撒謊造謠?
假唱"羅生門"
五月天的假唱風波,肇始於B站UP主麥田農夫在11月30日發布的一則鑒定視頻。
他表示,在微博上看到一條關於五月天對口型的熱搜,為了“蹭熱度”,便選擇上海演唱會的12份音質較好的、粉絲錄製並投稿的現場音頻進行了人聲提取。經軟件Melodyne鑒定顯示,12首歌曲中有5首皆為純假唱,還有1首是真假混唱。
相比較人耳鑒別,麥田農夫的鑒定方法顯得技術流,頗具可信度。他在鑒別假唱時有一個預設前提,那就是在現場演唱的過程中,歌手無法實現100%的音準,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音高或者音低的問題。
所以,在拿到音源後,他首先會將歌曲中的人聲提取出來,隨後導入Melodyne,來看歌曲的演唱是否實現了絕對音準。如果音準達到100%,則將被鑒定為假唱,反之則會被確定為真唱。
令麥田農夫沒想到的是,本為“蹭熱度”的視頻,意外形成了一波全社會對於假唱的大討論。不僅五月天演唱會假唱的相關話題連續多日霸占熱搜,還受到了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目前各場演唱會舉辦地的文化市場稽查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事件發酵以後,麥田農夫還進一步跟進了自己的鑒定視頻。在12月3日的最新一期視頻中,他以《永遠的永遠+勇敢+出頭天》一組串燒為例,對比了4月23日香港場、5月28日北京鳥巢場、11月21日上海場三場的演唱會歌迷錄音,發現“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音頻竟然一模一樣”。
隨著五月天陷入假唱風波,真唱派和假唱派在社交媒體你來我往、各出證據,打得不可開交,不少業內人士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唱作音樂人鞠起在新京報的采訪中,他肯定了麥田農夫的驗證手段,表示“邏輯肯定是合理的”,“通常不可能有兩次演唱的波形完全一樣的,波形和指紋一樣無法因巧合而雷同”。但鞠起也提出了此舉成立的大前提,那就是“驗證的素材確實是現場錄製、真實的”。
而身為五月天鐵粉的樂評人鄒小櫻,則直接發文《關於“五月天假唱”質疑的Q&A》力挺五月天。他在文章指出,指出麥田農夫所使用音頻的錄製位置“是演唱會裏聲音最糟糕最差勁的位置”,“是演唱會聲音最難覆蓋到的區域”,而麥田農夫所提取的人聲也是“來自阿信與現場和聲團”。和聲團“跟阿信非常相似,這把阿信的聲音給整個裹住了”,再加上粉絲收音不合理,這些部分“就會聽起來很準”。
當公眾因為近半數的歌曲都是假唱而咋舌,痛斥五月天讓自己的青春塌房時,許多五月天的鐵粉表示“即便是假唱也值回票價”。他們願意為五月天演唱會的氛圍買單,還要感謝因為假唱風波,“少了一批人跟我搶演唱會門票”。這麽非理性的硬撐,多少有些讓人大跌眼鏡。
當然,必須要說的是,五月天演唱會的氛圍,絕非粉絲的無腦洗白。一直以來,相信音樂都明確要將五月天的演唱會做出電影的水準,與從相信音樂內部孵化出來的製作團隊——必應創造默契合作多年,在業界和歌迷中積累了不俗的口碑。
成軍26年以來,五月天持續輸出了大批金曲,早已成為幾代人青春BGM,這也為他們奠定了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比如2023年,五月天已在北京、杭州、武漢、上海等城市共演出39場,演出排期密集,經常一城連唱四天。其中上海場11月12日至21日共演出8場,最高票價為1855元,最低為355元,入場人數超36萬,不考慮熒光棒、周邊售賣收益,按平均票價1200元估算,票房收入保守估計超過4億元。
當wmls與音樂博主各占一隅,前者以業界頂尖的演唱會氛圍在假唱風波中避重就輕,後者以稍有瑕疵的鑒定受到質疑。在這一場關於假唱的羅生門中,大家都看到“部分真相”,讓事情導向不同的結果,但五月天是否假唱僅靠這兩種聲音難以定奪。
當相信音樂作為當事方遞上一則聲明,文化部門入場開啟假唱稽查,讓商業演出中假唱的灰色地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假唱不該有灰色地帶
在尋求假唱真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標準,便是如何判定假唱?
可以看到,這次五月天的假唱風波,讓“假唱”這一弊病受到了從從業者到普羅大眾的集體關注,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見仁見智”的問題。它不僅與音樂行業數十年的錄音技術發展相耦合,橫跨從電視到互聯網再到線下演出等多個場景,構成了一段華語樂壇的假唱與反假唱,乃至真假混唱的曆史。
早在1994年,導演郎昆接手春晚,他提出了“真唱”的理念,表示“必須用真唱取代假唱,讓藝術還原到原汁原味的境界。”一舉結束了春晚的全假唱時代,甚至還采用樂隊進行現場伴奏,但那一年也貢獻了有失水準的毛阿敏以及走調的蔡國慶。
2002年,崔健發起了廣為人知的“真唱運動”。那年夏天,原本隻能容納300人的CD酒吧來了四百多人,崔健買來一塊一百多米長的紅布,呼籲音樂人堅持真唱,抵製假唱。他把這場運動稱為“自衛行為”,當時普萊文化的總經理陳戈請來羅大佑現場支持。羅大佑上台擁抱了崔健,並公開喊話行業,“你可以選擇假唱,但不要稱自己為音樂人,如果你們也稱自己是音樂人,我們就會很尷尬。音樂人應該堅持真唱,用真的音樂給觀眾,所以我百分之百支持真唱運動、支持崔健。”
雖然這場運動在當時轟轟烈烈,但大多數演出公司、製作人並沒有出場,有的雖然出場卻沒有簽上自己的名字。那時,舞台上的假唱行為簡單而純粹,就是幕後播放錄音專輯,歌手在舞台上表演“對口型”,而文化部門評判假唱的準則也相當粗暴,那就是演出時是否打開了麥克風。
以2010年的全國假唱第一案為例,當時黃聖依的個人演唱會上有兩位暖場女歌手,她們因為涉嫌假唱被罰款5萬元。通過當時的公開信息來看,市場司的鑒定專家以“話筒音軌沒有信號”而蓋棺定論。
但現如今,現場演唱中的“假”變得層出不窮。當我們調侃一些音綜節目坐擁“百萬調音師”時,當我們見證許多直播節目中直播與錄播各種切換時,我們對假唱似乎產生了不同的態度。
當五月天的假唱風波中,更是讓“半開麥”和“墊音”成為新的熱點。
據了解,所謂“半開麥”、“墊音”的手法早先從韓國流傳過來,是指舞台上播放的伴奏裏含原唱,歌手開了麥,但是聲音調得小一點,和播放的原唱重疊之後被觀眾聽到。但真唱與墊音的音量占比達到多少才能界定為假唱,是行業中的灰色地帶。
在wmls的老朋友梁歡看來,所謂的“半開麥”,其實就是粉絲硬造出來為假唱開脫的。他認為,如果放了CD音源,就應該被認定為假唱,而帶伴唱的伴奏、純人聲伴奏、純樂器伴奏或是現場樂隊伴奏,則可以被認為是真唱,中間沒有灰色地帶。
在此次的輿論風波中,也有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當下演唱會中,幾乎都存在墊音現象。甚至有些演出前,歌手還會特意錄製一些“有瑕疵”的版本,來進行混淆,讓現場更加真實逼真。而許多業內人士也猜測,相信音樂之所以能直指“假唱是造謠”,也是因為演唱會現場並不存在不開麥的行為。
而對於許多粉絲而言,各大衛視的音樂舞台、各類綜藝節目尚能接受調音或假唱,但營業性質的現場演出則是“絕對真唱”的自留地,並不願接受這種“音樂預製菜”。比如2019年,演員韓雪在音樂劇《白夜行》中涉嫌假唱就曾引起眾怒,公眾批評她這是拉低行業底線的行為,最終演出主辦方不得不為全場觀眾退票。
再回到五月天的假唱風波上,無論是“技術流”的音樂博主,還是相信音樂的蓋章聲明,都不能為其是否假唱定性,而是要等到文化部門的官方聲明來完成最後定論。
但是,在此之前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此次奔波正在倒逼國內加強行業監管,對各類假唱問題做出更加詳盡的規定與政策聲明。
總而言之,在現場演出領域,假唱不該有灰色地帶。
結語
暫且不論孰是孰非,但確實得見,五月天已經將青春與熱血的故事講了二十多年,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與熱血。
因為太多人都經曆過用《倔強》作班歌的年紀,太多人都用《後青春期的詩》給自己人生不同的階段打上標記;直到最近幾年,還有太多人用《玫瑰少年》作為自己的人生宣言,所以當我們聽到五月天的負麵時,才會顯得格外難以接受。
但放眼整個行業,演唱會真唱是一種本分,是音樂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操守,更是一個行業理應堅守的底線。
無論真唱還是假唱,我們的青春與情懷都需要一份科學、客觀的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