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跟劉濤“吵”上熱搜,胡歌又因為“人類文明續存”被關注。
大型環保公益紀實節目《一路前行》中,胡歌跟劉濤因手紙發生了爭執。他認為應該將用過的手紙帶走,而劉濤則覺得不可能做到,可以選擇能被大自然接受的材質。
一番爭論後,胡歌表示要親身實踐。在把自己用過的手紙裝進塑料袋帶上車前,他還湊近袋口聞了聞,稱真的沒味道。
這場“手紙之爭”引發的熱議中,多數人站在劉濤一邊,覺得胡歌的做法不現實。而且手紙本身可以降解,帶走反而多消耗了一個更不易處理的塑料袋。
“手紙之爭”的熱度還未冷卻,胡歌又以“騰訊新聞20周年提問官”的身份,跟網友們探討起了“人類文明還能續存多少年”。
說實話,真有點跟不上他的深度了。
不過,回頭看看胡歌近些年的言行舉動,又覺得再出人意料都不奇怪。
他曾在個人社交平台發文,稱“不是累趴下,就是喝趴下”,表示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而最後的那句“媽媽你開心嗎”,又隱約傳遞出跟母親之間的某種觀念分歧。
被拍到跟江疏影同行,因而被追問相關事宜時,胡歌連續發了4篇博文,每一篇都自帶爆點。不是表示要跟“大本張”結束合作關係,就是“很難過”,覺得自己不適合做演員;
亦或者,承認“愛過”,求放過,讓外界不要再拿這件事做文章,自己隻想“安安靜靜地生活踏踏實實地演戲”。
隨後,他又在深夜發了一篇長文,再次承認戀情的同時,表示之前喝多了情緒失控,幾篇博文發得很不理智。
而後來的“留學事件”,也很是有點鬧劇的意味。
2017年的國劇盛典上,主持人當眾宣布了胡歌要赴美留學的消息,“半個演藝圈”的人為其送行。
但“深造”沒多少時間,他便回了國。
走時的轟轟烈烈和回來時的倉促形成的鮮明對比,讓胡歌沒少被嘲,還有了個“胡一天”的黑稱。
而今年的胡歌,更時不時“深夜emo”一下。
先是說未來五年不拍戲了,要去做更有意義的事;繼而又發一張胡子拉碴的照片,配文是“我對不起很多人”。到中午時又恢複“正常”,改了文案,換了配圖。
連番操作下來,不僅成了“早f晚e”的典範,還招來了不少網友的不滿,懟他“既然這麽難受就退圈吧”。
連粉絲都不“溫柔”了。
開啟粗口模式的有之,拉來小李子作對比講道理的有之,話糙理不糙擺事實的也有之。還有的在擔心他又把“胡五年”的名號打出去,怕接下來還要“送”他第三次。
偶像太愛折騰,粉絲膽戰心驚,連看他發張夕陽圖,都擔心他又要出新狀況。一句“又怎麽了我的大小姐”,滿滿的無奈裏,還透著幾分“怨”氣。
但是換個角度,胡歌這些“發瘋史”的背後,其實都別有隱情。
幼兒園時考“小熒星藝術團”,自3萬人中脫穎而出成為60分之一的胡歌,似乎天生就適合吃演藝圈這碗飯。
少年時期的他,參與過《愛的奉獻》的MV拍攝,在電影《國歌》中露過臉,給動畫版《寶蓮燈》配過音。還在上大一時,就被唐人看中簽了約。
正式出道不久,就因《仙劍奇俠傳》中的李逍遙紅遍全國。
就這星運,得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
但聲名鵲起、萬眾矚目之後,卻是母親的不支持。
自小對兒子要求嚴格的胡媽媽,並不喜歡他當演員,當初送兒子去考“小熒星藝術團”,單純隻是想改變一下他的性格。
所以,即使她沒有強行幹預阻攔,但想來胡歌也承受了相應的壓力,故而會在疲累迷茫時,覺得媽媽會有類似“誰讓你不聽話”之類的想法。
但迷茫是暫時的,更多時候是努力,於是才有了宇文拓、明台、梅長蘇等角色。
在媽媽因病去世後,胡歌還曾發文讓媽媽“回吧”,不用再翻山過河來夢裏,自己“一切都好”。
而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他又憑借《不虛此行》中的聞善成為“金爵影帝”。
那些對戀情的回應,對比大多數時候的“官話”,胡歌的情緒失控其實更像“內娛活人”。或許不夠圓滑,但所有的抱怨和難過,卻都那麽真實。
至於“留學烏龍”,一直以來就有胡歌是被“架”出去的說法。他想要去深造的念頭是真,但還沒有做好準備,就被“推”到了公眾麵前。
回頭再看他當時的表情舉動,答案並不難見。
而在回憶那段被形容為“躲藏和追捕”的留學時光時,胡歌在采訪中用了“一扇門”和“動物園”兩個比喻,又將那兩個月用“荒誕”來定義。
後來的“對不起很多人”,則跟當年的那場車禍有關。
17年前的8月29號晚,正是車禍發生的時間。
當初,助理去世,胡歌身受重傷。但他能從自暴自棄中走出,接受臉上的疤,卻始終無法釋懷“換座”的事。為此,他不僅將出書的版權所得全給了助理的父母,還以助理的名義捐獻了30多所希望小學。
近兩年對“環保”的熱衷,除了會讓粉絲擔心他“種樹種魔怔”會撂挑子外,也沒什麽不對。
就是此次的“手紙之爭”,雖然多數網友覺得他的做法太有挑戰性,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的環保理念很成熟。即便操作起來確實有難度,卻也不是不行。
之後可可西裏管理處的回應,也委婉露出對胡歌做法的支持。畢竟,環境保護不止是相關部門的事,而是人人有責。
而環保話題延伸開去的話,又可以跟“人類文明的續存”關聯。雖然的確是太“深”了點,可誰又規定藝人隻能娛樂?
像胡歌這樣有作品、有理念,又不過度隱藏自己的娛樂圈“活人”,多一點,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