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難協調 | 因雙方認知不同】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November 20, 2023
始於1998年的中美 #軍事安全 磋商機製成效有限:中方關注戰略問題,要求美軍不要靠近中國才最安全。美方則關心戰術問題,認為在公海航行天經地義,隻需要研究如何避免碰撞則可。雙方討論同一件事,卻不在同一個層麵,難有共識。
詳閱:https://t.co/OIOFUhKfeJ
北京一些學者認為,這次”拜習會”將為處於激烈競爭的中美關係帶來某種緩和的可能。其意義之重大,要為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定下基調,為明年的中美官方互動做出安排。
首要議程項目
就美方立場,舊金山“拜習會”有別以往峰會。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稍早公開指出,恢複美中軍事交流是”拜習會”的”首要議程項目。”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正試圖處理好中美關係,”以免陷入衝突。”
拜登前往舊金山前在白宮對記者說,”拜習會”希望達成的目標是在一段緊張時期之後,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並將尋求恢複彼此間的正常溝通管道,包括軍事接觸。拜登強調:“如果有危機,能夠拿起電話彼此交談;確保我們兩軍彼此有聯係。”
至於如何進行?沙利文提到他的基本構想。恢複美中軍事聯係可以從高層領導到戰術作戰的各個層麵展開,也可以”在印太地區的水上和空中”進行。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美國需要這些溝通渠道,”這樣就不會出現錯誤、誤判或誤傳。”換言之,美國希望恢複美中兩軍已有而被中方取消或暫停的交流機製,這被視為是觀察這次”拜習會”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形勢上,重新恢複美中軍事交流已到緊迫時刻。今年3月,習近平在兩會期間罕見地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的遏製、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句話等於宣告,中美關係進入自建交以來兩國關係最具對抗性的時期,雙方正在進行一場”遏製與反遏製”的地緣戰略競爭。
軍事上,最明顯的例子如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所宣稱的,今年以來,美軍偵察機有2,000多架次對中國進行抵近偵察、2艘次美艦進入西沙領海、5艘次通過台灣海峽,中方指控這些都在蓄意挑釁中國,極易發生危險接觸,推高地區緊張局勢。
脅迫性風險性大增
美方以一貫立場稱,美軍是按國際法在公海及其上空自由航行和飛行,無可厚非,反而是解放軍以脅迫性和風險性行為從中攔截。美國國防部10月發布《中國軍力報告》(CMPR)指出,從2021年秋季到2023年秋季,解放軍在印太地區對美國飛機進行180多次脅迫性和冒險性空中攔截事件,次數超過前10年總和。同一時期,解放軍針對美國盟友與合作夥伴實施約100次脅迫性和冒險性行動,表明這些是集中協調、蓄意為之的行為,而非少數孤立的個案。
在台海方麵,台灣國防部公布數據顯示,去年解放軍出動1,737架次飛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比上年增加79%,創曆年新高。日本防衛省指出,去年度日本航空自衛隊戰鬥機升空攔截次數達到778次,其中74%是針對中國飛機,使得台海周邊的不穩定因素急遽升高。
去年起,解放軍在很大程度上拒絕、取消和無視於中美軍事交流的重啟,加上解放軍日益具有脅迫性和危險性的戰訓行為,對美軍來說有可能因誤判而增加危機或衝突的風險。另外,近來解放軍高層遭到習近平清洗,人事變動高度不透明,更加深美國的疑慮。
可以說,美國把重新恢複美中軍事交流作為”拜習會”的首要議程項目,不是誰有求於誰的問題,而是雙方為避免誤判而引發衝突都需要麵對的現實問題,
最缺危機管控工具
當前美中軍事交流機製中,最缺乏危機管控工具,也是”拜習會”之後最需要恢複的首要項目。
2020年10月28日至29日,美中兩軍首次舉行危機溝通工作組視頻會議。美國國防部高度肯定這次會議,雙方就”危機溝通、危機預防和危機管理”等概念進行討論,並且認同在危機期間建立及時溝通機製的重要性,以及維持定期溝通渠道,預防危機和進行危機後評估的必要性。美方在聲明中稱:”會議本著預防和危機管控的原則,為美中兩軍提供一個相互理解的機會。”
其次,參加視頻會議的雙方代表相當全麵,美國代表團來自國防部長辦公室、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國印太司令部的代表;中國代表團來自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和南部戰區聯合參謀部的代表。從軍委決策層麵到戰區指揮操作都包括在內。然而,這樣的會議未能繼續辦下去,美中雙方難得跨出這一步,不應該也不能成為絕響。
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曾指出,這是中美兩軍風險管控的一個新的機製。以往雙方的協議和磋商,都是討論各種意外相遇所造成的事故或事件,”從來沒有出現危機溝通這個概念。”如今雙方重視危機溝通的概念,是一大進步。其實,美方早想這麽做,直到2020年底中方才做出回應。
周波認為,中美兩國應該充分吸取冷戰時期美蘇在風險管控方麵的成功經驗。同時,中美兩軍應該遵守已經達成的《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和《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反複進行操演和訓練,確保海空一線官兵熟悉操作的規則與流程。
問題是,目前中美兩國最難的是如何”管理危機”,一旦出現危機後該怎麽辦?周波說,從曆史看,核武大國都要極力避免發生直接衝突和戰爭。但是中美之間沒有緩衝地帶,衝突一旦爆發該如何平息?由此更加凸顯,中美兩國亟需危機管控工具的緊迫性。
實質性對話需要時日
眼下,美中軍事交流在舊金山”拜習會”之後,有兩項機製可以期待重新啟動。首先是美中兩國國防部長恢複對話。被美國列為製裁對象的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10月24日被習近平免去職務,新的防長沒有製裁問題,可以恢複兩軍高層的接觸與對話。若是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出麵,更符合美方重啟兩軍高層對話的要求。
其次是美中兩軍參謀長最高級別的對話。美國新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Charles
Brown)11月上旬向北京寄出一份介紹信函,表示對雙邊會晤持開放態度,對象應是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劉振立。若劉振立接任國防部長,新的參謀長上任就更有必要和布朗保持溝通聯係。美國國防官員指出,盡管雙方恢複一些聯係,具體開展實質性的對話恐怕還需要一些時日。
另外,去年8月因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中國取消3項中美軍事溝通與交流機製,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製會議。”拜習會”之後,這3項機製或部分機製有可能重新恢複,即使是象征性意義,也有其作用。
除此,開展新領域的交流也廣受雙方所期待。今年11月6日,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孫曉波與美國國務院主管軍控事務助理國務卿斯圖爾特(Mallory
Stewart)在華盛頓舉行首次軍控與防擴散磋商,雙方出現罕見的核對話。後續雖不被看好,但畢竟做出新的嚐試,不排除有接續的可能。其他如太空探索、網絡空間和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開展交流,對增進相互理解與避免誤判都具有重要意義。
危機管控成為新常態
期待歸期待。在具體操作上,中美軍事交流存在巨大的認知差距。比如中國取消3項中美軍事溝通與交流機製,意圖是通過減少溝通機製,迫使美方在台灣問題上采取更為審慎的態度。美方則認為,取消溝通與交流機製反而提高雙方誤判的可能,使事態升級。
又比如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製,這是中美兩軍曆史最久的磋商機製,始於1998年,但成效有限,主要原因在於雙方認知不同。中方關注戰略問題,要求美國軍機軍艦不要靠近中國才最安全。美方則認為,在公海自由航行天經地義,因而關心如何避免碰撞的戰術問題。雙方討論同一件事,卻不在同一個層麵,難有共識。以至於該機製成立至今,始終在原地打轉。
沙利文今年7月參加年度阿斯彭安全論壇,提到他與中方實際接觸的印象。中國政府擔心在雙邊關係中設置拜登政府提出的”護欄”(guardrails),認為這就像坐車係上安全帶,自認安全無虞反而助長撞車事故,而且會讓美國以更危險的方式行事。美方則試圖解釋,係上安全帶是一個恰當比喻,可以降低車禍的成本和後果,在國際關係中是一件好事。一條安全帶,竟有如此對立解讀,可見雙方認知差距之大。
當前美國對北京新的外交方針是把競爭與直接會談結合起來,防止兩國關係陷入衝突。沙利文說,盡管美中關係本質上是競爭,雙方會做出相互不喜歡的事,但不妨礙直接會談。交流應該清晰、直截了當,把情緒、言辭和一些更大的哲學框架放在一邊,隻談核心的實際問題,雙方才有可能建立穩定關係。
估計,中方還是會堅持已見。因為中國不會隨美起舞,讓自己陷於被動地位,然而又需要軍事交流防止衝突發生。權衡之間,中美軍事互動有可能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出現這樣的局麵:雙方突發性碰撞也許會有,大打出手可以排除,危機管控將成為新常態。
本欄目每周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及RFA官網收聽。
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