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太撿花生被卷機器身亡:她被罵,我想不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01

10月23日,河南周口發生一起慘劇。

一位老人在撿花生時,被卷入機器,當場身亡。

可圍繞著這起悲劇,輿論卻爭論不休。

事發當天,魏大爺和老伴兒,到了村東頭的田地裏撿花生。

他們到達時,地裏已經有其他村民在撿了。

魏大爺的老伴兒年紀大了,容易累。

她坐在地上,套上手套,準備幹活。

意外,在此刻發生。

手套還沒帶好,一台旋耕機從身後出來,翻起田中的土,連帶著,將坐在地上的老太太一起卷入其中。

一切發生得太快,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當察覺到不對勁時,被卷入機器的老太太,已經當場身亡了。

魏大爺根本沒想到,隻是一個尋常的早上,居然就和老伴兒天人永別。

他趴在地上,抱著老伴兒還有餘溫的身體,失聲痛哭。



很快,視頻在網絡上瘋傳,同時,對老人的抨擊,也開始了。

有人質疑,機器還在運作,老人為什麽要去“撿”花生。



有人直接定性為“偷”,並且幸災樂禍地說她沒搶過收割機。



還有人說這是貪小便宜,百般嘲諷。



說實話,看了這些評論,我心裏很難受。

一個老人的不幸離世,竟引來了這麽多惡意的揣測。

在他們看來,離世的老人和從前很多新聞一樣,是到別人的地裏去搶東西,所以活該。

事實真是如此嗎?

據九派新聞報道,事發的那片田,已經承包出去,田地裏種的花生已經收割完了。

地收完了就要耕,以便下一季的作物播種。

地裏還有一些零散的花生,埋藏在土中,當機器翻土時,就會被翻出來。

這些花生,數量也不多,承包者不要了,可對當地村民來說,卻是一份額外的收入。

並不多的收入,對魏大爺和老伴兒來說,十分重要。

他們並不富裕。

魏大爺老兩口,住在有些破敗的老屋。

70多歲的人,日常的生活來源,就是一畝多地,種些小麥花生。

老人的兒子兒媳,常年在外地打工,賺的也都是些辛苦錢。

老人有幾個孫子,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都沒有結婚。

在農村,兒子結婚,一般是父母操持,包括建房、給彩禮、操辦喜宴。

每一個流程,都是一筆大開支。

這對一個以打工為生的家庭來說,就顯得很吃力。



厄運的到來,往往沒有征兆。

就在今年正月,老人的兒子意外離世,一個家庭的頂梁柱,轟然倒塌。

孩子們的婚事沒有著落,自己養老也沒有依靠。

錢,成了最緊要,也最緊缺的東西。

為了多掙幾塊十幾塊,這對古稀老人,在清晨離開家,走向田間。

隻是誰也沒料到,窮苦了一輩子的老人,最後也倒在了田野上。

這樁徹頭徹尾的悲劇裏,沒有誰應該被抨擊。

我不想指責那個司機,在視線盲區之內,我不相信他是有意的。

我更不可能嘲笑那個離世的老人。

如果條件允許,她不必冒著風險,去撿那些掙不了幾個錢的花生。

如果老有所依,她完全可以安享晚年。

隻是沒有如果。

她的生命,消失在轟隆隆的機器下,連帶著,對世間無盡的眷戀,也消失了。

02

河南這個不幸離世的老人,其實也是很多老人的縮影。

澎湃新聞報道,今年上半年,一名年過六旬的老人被抓獲,原因是他購買了8張身份證,供自己打工。

這位姓李的老人,從2021年起,屢屢找地方打工,但屢屢碰壁。

因為他已經超過了60歲,又沒有別的一技之長,隻能找一些工地之類的體力活。

但年紀大了,什麽工地敢招他?萬一出了事,還要擔責。

萬般無奈之下,他以150元一張的價格,購買了8張居民身份證偽造年齡,供自己打工。

直到被抓獲時,他已經幹了兩年了。

而他不惜鋌而走險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

在他那貧窮的家庭裏,還有一個殘疾的妻子和子女需要他照顧。

如果這次僥幸沒被抓,他還要幹到什麽年紀才能停歇?

在本該兒孫繞膝,共享天倫的年紀,他又何曾和這些美好的詞匯有半點聯係?

難以想象,如果他倒下,他年老又殘疾的妻子,無法自立的子女,該怎麽辦?

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很多。

他們是南京暴雨中不幸身亡的66歲綠化女工。

兒子賭博離婚,孫女和自己相依為命,她每時每刻都在外麵找活幹,補貼孩子。



他們是陝西不幸被車撞倒身亡的64歲女環衛工。

為了得到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她“冒名”入職,直至死亡,也難以被承認身份。



他們是去青海摘枸杞,卻不幸側翻在高速的老人。

一天幹滿10個小時,年紀最大的有72歲。



他們還是吉林那場事故中,不幸離世的12名老人。

他們從淩晨5點出發,去40公裏外種植洋蔥,幹滿一天,不過上百元。



或許很多人無法想象,為了一天幾十上百的工錢,老人們怎麽把命都豁出去了?

可是,看多了燈紅酒綠、一擲千金的人,是無法理解,這世界上,還有人為生計在苦苦支撐。

還有人,為了一塊八毛,始終和生活較著勁。

03

前幾個月,我回老家,村裏不少蓋房子的。

施工隊帶來的工人,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

一個工地做完了,就馬上轉到下一個地方繼續幹。

沒有假期,沒有合同,缺乏保障,但是想進施工隊幹活的老人,甚至還要說好話,走關係才能進。

看著他們消瘦的身材,飽經滄桑的麵容,長滿老繭的手,我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觸動。

就是這些已經老去的老人,依然要在腳手架上爬上爬下,扛起早該卸下的重擔。

這就是我們父輩這一代人,他們做著最艱苦的活,拿著最微薄的薪水。

在中國廣袤的農村,這樣的老人何其多!

我一些親戚,60歲、70歲依然到處打聽著哪裏有事做,工地上高強度的體力活,一幹就是個把月。

隻要還能幹得動,隻要還有地方能賺到錢,他們就一刻不會停息。



我見過80歲,還在替著兒子種田的老人。

見過近70歲,還在做小工補貼兒女的老人。

他們勞碌一生,不是為自己吃香喝辣,而是依然肩負著照顧家庭的重任。

父輩那一代人,好像從不知享受為何物。

大饑荒、十年浩劫、上山下鄉……

很多年輕人逐漸陌生的名詞,卻是他們真實經曆過的時代,切身體會過的苦難。

可是,他們什麽都不說,像他們腳下這片沉默的土地,隻是將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

如果有條件,誰不想在家含飴弄孫,隻是,不是人人都有那個條件。

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3%。

他們見證過中國從貧窮到騰飛的過程。

他們為社會的進步,奉獻過自己的青春。

他們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曆史的車輪飛速運轉,數以億計的老人,也應該是我們最關注的群體。

不要嘲笑那些滿身泥濘的老人,因為他們身上,可能撐起的是一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