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
Only the River Flows
導演: 魏書鈞
編劇: 康春雷 / 魏書鈞
主演: 朱一龍 / 曾美慧孜 / 侯天來 / 佟林楷 / 康春雷 / 曾淇 / 黃俊 / 王健宇 / 莫西子詩 / 劉白沙 /
曹陽 / 周慶昀 / 黃米依 / 閻鶴祥 / 周遊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102分鍾
首先明確一點,《河邊的錯誤》和過去那些帶有作者性的國產犯罪電影有著顯著不同,比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南方車站的聚會》,又或者《暴雪將至》與《東北偏北》。
過去那些類型電影無論懷抱怎樣的創作立場,藝術性幾何,總歸還在商業敘事框架之內,大家都想拍中國的《殺人回憶》,有犯罪,有懸疑,有時代變革,有社會動蕩,但至少是個全須全尾的故事,而且力求“好看”。
相比之下,《河邊的錯誤》更像皈依文學的改編,更自我與特立獨行。它保留了餘華原著的風格,以黑色偵探小說開篇,最後卻並不給答案,變成了哲學性的思考。凶手是誰,不止模棱兩可,甚至毫不重要。
文學可以意識流,以臆想和語焉不詳來終結敘事,並不追求清晰明確和理性邏輯。“河邊”最大的題眼是“瘋”,原作小說的瘋子和警察形成了絕好的映照。真瘋與裝瘋,誰應該被赦免?小說的結局寫,“真有意思嗬”,與大部分同類電影最後走入沉重不同,馬哲突然有點破罐破摔或又如釋重負的輕盈。
這是導演魏書鈞的選擇,他沒有對商業壓力屈服,而是堅持了文學的底色和自己的態度。這個故事裏,不見真凶,沒有來龍去脈,沒有原來如此,越是講到後麵,越是模棱兩可,大部分觀眾肯定有積鬱的憋悶感。因為故事沒有著落,主題也語焉不詳,仿佛有種重回考試,要為晦澀文學提煉中心思想的痛苦。
這種考驗甚至是毫無預期的,不少人還抱持《消失的她》的經驗,以為要看一部話題感十足的抖音電影。預期的偏差難免會帶來口碑或票房反噬,它不符合大家去電影院娛樂的期待,宣發上又過度強調了犯罪和懸疑類型,即便一再提及餘華,也沒能夠讓人有所警惕。畢竟餘華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如《活著》或《許三觀賣血記》,都是可讀性很強,又故事完整的作品。而《河邊的錯誤》這些早期的帶有實驗色彩的創作,反而更加晦澀難懂。
改編方麵,整體的框架沒有大變,但表達上還是有些不同。家庭關係連同妻子這個角色都屬於畫蛇添足,似乎是為了增強男主角“瘋”的理由,但原作的荒誕其實是來自於男主角沒瘋卻要裝瘋。而電影則為男主角的精神狀態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解讀,導演布置了大量細節去鋪墊男主真實發瘋的可能,比如基因遺傳,無人記得的三等功,被丟掉又找回的拚圖,虛實難辨的擊斃,以及大量夢的場景等。
但如果電影的真相走入男主角發瘋這條路,則又是對原著主題的最大顛覆,那種不瘋就無法解決問題,不瘋則無法尋得生路的荒誕邏輯被消解了,政治隱喻也被破壞。
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在電影中也被弱化了。那就是嫌疑人“許亮”,這是故事裏又一個不太正常的角色。原著裏,他自稱三次出現在凶案現場,並為這種巧合而惶惶不可終日,但最後發現其實他並沒有在場。這無疑也是個“瘋子”,特別是原著中關於老太太現金丟失的疑團解除後,他這種自願認罪的瘋又更具有了一重象征意義,別人都是忙於自證無罪,他卻努力要證明自己跟案件有關。這個過程,所有人都表現得不正常,許亮的選擇更意味深長,一切自證清白都無濟於事,而主動認罪反而可以解脫,這也是後WG時代常見的情節,運動中有太多欲加之罪,越是解釋越是抵抗,越是受罪,所以人走向理性的反麵,主動承認有罪。
電影把這個角色寫成一個異裝癖,有點黑色幽默,也貢獻了驚悚時刻,成為了壓垮男主角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正如此前所說,這些改編讓男主的瘋有跡可循且充實了,反而稀釋了原著的神韻。
不是說有深度才好,但導演難得能放棄商業敘事,讓劇情走向沒有真相的開放,卻又不惜筆墨地去補足這本應荒誕的發瘋過程,實在是畫蛇添足。
無論如何,《河邊的錯誤》都是一部與此前犯罪類型片截然不同的電影,也比導演魏書鈞此前的《野馬分鬃》和《永安鎮故事集》更成熟完整。無論美術、表演還是整體質感都可圈可點,朱一龍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青年導演的眼高手低也還在,故事還沒順溜,角色還沒立住呢,就忙不迭地搞小花活兒玩致敬了,把警察辦公室搬到電影院舞台上,確實是電影節喜歡的調調,但非常刻意,這種刻意其實是種不知節製的表達欲,類型片還拍不利索,就忙著向世界傳達態度,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華,但真正的靈氣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