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質子的現實觸礁:三個“嫂子”還能成頂流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電影《封神第一部》和一眾主演,在短短3個月時間裏,一同經曆了一段過於傳奇的旅程。《封神第一部》從一開始的外界普遍不看好,成功逆襲,最終票房突破26億元,這為之後的二、三部充分造勢。

於適、陳牧馳、娜然、侯雯元等一眾主演,也從此前近乎“小透明”的狀態,成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明星,尤其是於適和陳牧馳,各自吸引一眾死忠粉,頗有新晉頂流之勢,眼看一隻腳已經邁入流量行列。

跟隨爆紅而來的,是圍繞新晉流量們的一係列“扒皮”,所謂的“黑料”越扒越多。尤其陳牧馳一口氣被曝出三個“嫂子”(雖然至少有兩個已經是“前嫂子”),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娛樂圈熱鬧不已。(具體經過請參考:陳牧馳私生活爆料引爭議)



成為頂流的必經之路就是被“扒皮”,區別在於有些人挺過了“黑料”,有些人在“黑料”中一敗塗地。無論陳牧馳能否完美躲過這次風波,可以確定無疑的是,在衝刺新晉頂流這一條路上,他遭遇巨大挑戰。在如今飯圈“道德審判”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他無法成為一個合乎基本道德的人,也幾乎不可能成為頂流。

《封神》質子團在影像中飛升、在現實中觸礁,飯圈的極端化固然是重要的肇因且有其失控的一麵(比如對明星“開盒”),高片酬流量明星如今成為“合法”的敵對情緒宣泄口。然而普遍性之外的個例中,陳牧馳的遭遇也給待爆藝人們提了個醒:做好風險管理,主動坦誠錯誤,或許還有些許生機;被動應對,掙紮隱瞞,隻會讓自己的前程更加不堪。

十年流量飯圈現象:愛與恨交織,頂流必經“扒皮”路

《封神第一部》爆紅之前,於適、陳牧馳等一眾年輕演員都有作品麵世,隻是都屬於比較小透明的狀態。比如於適和王一博出演了五一檔電影《長空之王》,彼時觀眾更多關注的是頂流王一博,於適的聲量並不大。

陳牧馳作為男二號出演的仙俠劇《星落凝成糖》也在今年初播出,劇集本身的影響力有限。反而是陳牧馳與《星落凝成糖》的男一號陳星旭合作了耽改劇《山河表裏》(耽改已殉,未播),兩人二搭讓CP粉興奮了一陣。


《封神第一部》的成功,讓他們一躍成為半個頂流。於適吃到的紅利最多,一口氣拍了10餘本時尚雜誌,也拿到多個商務資源。

陳牧馳沒有落後太多。比如他和費翔、娜然一起去了米蘭時裝周,也有時尚雜誌的封麵入賬,商務資源亦明顯多了起來。

陳牧馳在米蘭時裝周

在娛樂圈,爆紅從來是一把雙刃劍。不過這種愈演愈烈的風潮追溯具體起源,還要回到2014年這個時間點,當年《古劍奇譚》一舉捧紅多位小生、天團EXO成員回國,“四大流量”(李易峰、鹿晗、吳亦凡、楊洋)的稱號橫空出世,現如今這幾位代表人物不是陷入爭議、就是違法亂紀退圈/入獄,然而這並不妨礙這一套飯圈流量規範被一代又一代追星人繼承下來,並且不斷加以演化。

巨大的流量帶來巨大的人氣,流量也必然湧向明星的私生活,未成名、乃至素人時期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扒得徹徹底底。“扒皮”的背後,是飯圈裏的愛與恨糾結,飯圈的所有現象都可以歸結於此。


深愛的粉絲在“考古”中為偶像提煉總結“優點”,打造專屬人設。哪怕發現偶像的黑料,也會主動屏蔽,並有一套自我說服的自洽邏輯。這既是為飯圈內部“統一”觀念做準備,也是為飯圈外部摩擦做風險預警。

“恨”則更多來自於對家粉絲。假若一部作品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性別明星成為頂流,粉絲間的廝殺一定格外激烈——他們不想自家的偶像被另一個人比下去,他們對偶像濃烈愛意的背麵,很可能是對對家明星的恨意。這時,就有一批粉絲緊盯對家明星的“黑料”,並大肆渲染、廣泛傳播,希望將對家明星拉下馬。

所以,縱觀娛樂圈那些爆紅的頂流,尤其是雙男主的頂流,沒有哪一個不是爆紅後就遭遇瘋狂“扒皮”。比如肖戰經由《陳情令》爆紅後,他素人時期在社交賬號上的一些發言立即被反複扒出。後來肖戰在微博上道歉,也在采訪中誠懇道歉;經由《山河令》爆紅的龔俊,也被扒出早前小透明時期有不文雅的言語表達。

以上都是道德或私生活層麵的瑕疵。另一位爆紅的張哲瀚,問題就嚴重多了。由於被網友扒出他參觀靖國神社的照片,觸碰了民眾的情感底線,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直接被官方封殺,成為史上最短命的頂流。

流量被“扒皮”在飯圈放肆生長的這十年間,成為一條飛升必經的基本操作流程。憑借著飯圈強大的製造與轉移話題、控製話語權的功力,隻要不是違法亂紀的事,再加上頂流吃一塹長一智,日後扮好“完美”的人設,做一個道德視野下的“完人”“聖人”,頂流之路就能接著走下去。


夢斷頂流路:嫂子非重點,“不真誠”才致命

《封神第一部》開拍前,曾在全球海選演員,並從中選中30人,進行為期26周的封閉訓練。訓練營的內容有表演課,有武術、馬術弓箭等動作課程,還有先秦文化史、影片賞析等文化課程。

當封神質子團那些所謂的“黑料”被扒後,不少網友感歎:訓練營隻能訓練表演、傳授經驗,但是傳授不了內娛生存法則。

可懂得娛樂圈的生存規則,就意味著不會有那些“黑料”出現了嗎?事實上,隻要被“扒”得夠徹底,普通的你我身上也會有很多“黑料”。回溯所有頂流必經的“扒皮”之路,除了違法亂紀這一類,他們的很多所謂“黑料”,往往是一個普通人很可能做過的事。

比如有些明星素人時期,在網上表達並不文雅。但捫心自問,上網的我們,總是“溫文爾雅”的嗎?我們是否曾經在社交媒體上對某個人、某件事“口出怒言”?有些頂流素人時期,可能有過婚史。但一個人在成年後談戀愛,這很正常吧?哪怕是閃婚閃離,隻要沒有出軌等違背道德之事,也沒什麽好指摘的吧?


所以,所謂的“生存規則”,說到底就是你要成為一個“完人”——讀書時就得是好學生,在社交媒體上也得五講四美三熱愛,你成年了也不能談戀愛……隻有這樣,當你突然爆紅後,當你被“扒皮”時,你才能幹幹淨淨清清白白,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明星,才會被認為是“有藝德”。

這樣的生存規則,隻是事後諸葛亮,也是對人性的挑戰。何況,明星顏值一般很高,很容易引來桃花,要TA在素人時期就以“我可能會爆紅”來自我要求做“聖人”“完人”,顯然並不現實。

所以,關於明星“史前黑料”的態度,如果隻是正常的人性(比如戀愛結婚),或者是一些不嚴重的缺點(比如在互聯網上說幾句口嗨的話),要給予基本的寬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但這一次陳牧馳三個“嫂子”風波,就不僅是如此了。有過婚史,這沒什麽的。爆紅後,與大7歲的姐姐談戀愛,這甚至也沒什麽。雖然接連的戀情,會對新晉流量的人氣產生負麵影響。可“男嫂子”風波,就讓事情變得複雜了。因為“嫂子一號”與“男嫂子”的時間線是重合的。

陳牧馳2020年3月與“嫂子一號”結婚,2021年8月離婚。在婚姻存續期間,陳牧馳仍與吳楚一保持很密切的聯係。比如吳楚一曬出的截圖裏,2021年裏的春節、七夕、中秋、聖誕節,他分別給陳牧馳轉賬520元、1314元、1314元、1314元。


在2022年的2月、5月和9月,陳牧馳也分別接收了吳楚一的16666元、5000元和20000元的轉賬。緊接著2022年的11月,陳冰陳牧馳在同一時間發了相同的咖啡店照片。

豆瓣句話小組整理的陳牧馳時間線,其中存在交叉關係

在這裏,我們不去糾結陳牧馳與三個“嫂子”之間的真實關係,僅僅是從時間線的交集,陳牧馳時而回應、時而沉默,以及《封神第一部》剛火時他接受采訪表態的“我一定不會塌房”,已經讓人感覺到“不真誠”。

陳牧馳曾立下flag:我一定不會塌房

不論“嫂子”風波會對陳牧馳之後的事業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基本可以確定的是,有“嫂子”並不是令人難以接受的“黑料”,這種“不真誠”才徹底構成一種嚴重的“黑料”,變成人格上的一種“汙點”。


頂流生存準則:被動隻會更不堪,主動坦誠或有生機

在邁向頂流的路上,隻要有大的“汙點”存在,基本意味著折戟夢斷。這更多來自於輿論的一種壓力:公眾對於頂流的道德要求越來越高了。

明星是市場化產品,而今他們成為被高度“道德化”的人群。很多民眾的邏輯是這樣的:明星拿了那麽高的片酬,就不能有任何道德瑕疵,否則他就不配,他的繼續走紅就是對普通人的嘲諷和踐踏。

這種“道德審判”也有擴大化的趨勢,正常的人性有時都是“汙點”。比如陳牧馳離婚的消息傳開後,“內娛三大二手玫瑰”登上微博熱搜,用以形容黃景瑜、劉宇寧和陳牧馳這三個有過婚史的明星,好像他們是被“用過”的“二手玫瑰”,“掉價”了。

這反應了當下娛樂圈的圍觀生態,擴大化的群嘲、對“不完美”進行輿論懲戒,並用以前的“厭女”邏輯來實現“厭男”。當社會情緒需要一個出口,娛樂圈成為最好的宣泄地——因為其他領域罵不得,“208萬”成為公眾唾棄的為富不仁者——因為其他人罵不得。


目之所及,那些關於明星“不完美”的新聞底下,到處有人在罵明星偷稅漏稅(確實該罵),罵明星高片酬,罵明星人氣比科學家高,罵明星收入比科學家高,罵明星文化水平不高,罵明星藝德不好,罵明星人設虛假……

明星成為一個愈發高危的職業,稍不留神,一句不當的話就會被軟性封殺。頂流更是如此,畢竟頂流的年收入更高,“德不配位”就會“萬劫不複”。欲戴頂流之冠,就得把“完美”的人設做好、演好。

應當承認,如今娛樂圈的“道德審判”存在過火和失控的一麵,好像年輕的頂流們七情六欲都不能有,談戀愛時不能有親密的話語,最好還得“禁欲”,否則就是“塌房”。前文我們已經論述,應該給予正常的人性基本的寬容,這些不同於道德滑坡的差別需要對其背後的成因保持警惕,否則便會陷入非理性的狂歡(這也是當下娛樂圈的圍觀常態)。

然而,無論是素人還是明星,恪守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準則,比如忠誠、專一、守信、敢於擔責,同樣天經地義。不然,就別怪網友“道德審判”太嚴苛。

粉絲或許會以陳牧馳是演員、請別用飯圈的一切來束縛TA為由,拒絕輿論對偶像私生活的聚焦。


陳牧馳微博底下支持他的聲音

但這個辯解並無說服力。雖然憑借電影媒介走紅,但陳牧馳早已無可避免地走向與其他流量生態毫無二致的道路。從籍籍無名走向眾人追捧,這與一些愛豆的成名之路沒差別,憑借的終究是顏值與人設。“電影咖”這此處更像是一種挽尊借口,仿佛拍電影的演員就比拍電視劇的演員高人一等,就能夠更有資格擁有“情感自由權”“瑕疵豁免權”。更何況他在《封神》之後投拍多部古偶,早已投入流量的洪流,“演員”與“藝人”的邊界在當下早已沒有清晰的楚河漢界。

靠顏值與人設,崩塌的風險性就會無限升高。如果已經“不完美”了該怎麽辦?錯已經犯下了要怎麽回頭?從陳飛宇、蔡徐坤再到陳牧馳公關策略的糟糕,都一再驗證了:僥幸心理要不得,紙包不住火,是本人做的事是遮掩不了的,越是遮遮掩掩,爆料越是愈演愈烈,明星方越是被動,人設越是不堪,最後覆水難收。明星們能夠做的,也許是“及時止損”,是在風波伊始,主動披露、坦誠相見、及時道歉、爭取諒解。

可以想見,主動坦誠會迎來鋪天蓋地的“道德審判”,“完美”的人設也會粉碎。但至少,主動出擊,會避免陷入被動,避免一絲不掛更難看;風波過後,勇於承認錯誤的態度,意味著可以“從頭開始”,意味著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