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最近有些“跌落神壇”的嫌疑。
連續幾部電影。
無論是票房還是大眾口碑都不如人意,本來一年幾部電影(《燃冬》《鸚鵡殺》《熱搜》)等上映,大約是要稱為“周冬雨年”的,如今,卻越來越多的人在等著看熱鬧。
但。
真的如此嗎?
評判一個演員的演技,是要看票房和影片大眾接受度的嗎?
之前《燃冬》上映的時候,Sir已經說過,電影遭遇差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廣告與實物不符”。
與電影本身的好壞聯係薄弱。
而接下來這部口碑更差的“詐騙電影”呢?
恐怕。
這次要變成“導演和觀眾的想法不符”了。
鸚鵡殺
麻贏心自編自導。
周冬雨、章宇、張宥浩主演。
與《燃冬》一樣的一女兩男故事,豆瓣評分僅有6.1。
在一片差評之下。
Sir想說,這一回,很多人的確是小瞧了這部電影了。
“殺豬盤”的外衣下。
它想說的,其實是更本質、更女性的東西。
01
先說周冬雨,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她要接二連三地出演這樣的角色。
先說說這是:
周旋於兩個男人中間。
散發著以往不曾表現過的性魅力。
要Sir說。
這大概是周冬雨自己的“野心”之處,她沒有沉溺於曾經固定的形象塑造,而是與自己一道成長,“成熟”起來了。
一個例子。
Sir還記得周冬雨拍人生第一部戲《山楂樹之戀》時被吻戲嚇哭。
《山楂樹之戀》上映於2010年,那年周冬雨隻有18歲,在現實生活中她還沒有談過戀愛。
當男主角竇驍吻過來時,周冬雨本能地躲閃開了。
最後忽然大哭起來。
導演張藝謀沒辦法,隻能將這一段吻戲改成了親臉頰。
而現在呢?
《鸚鵡殺》中有一場候車室的戲。
故事背景是,周冬雨飾演的城市女白領周冉,被章宇飾演的網戀對象林致光騙了55萬,一年之後,周冉遇到了林致光,她決定複仇。
雙方在之前的接觸中已經意識到對方就是和自己網戀的人,周冉假裝再次愛上林致光,在林致光感到最幸福的時刻進行複仇。
在車站候車室。
導演設計的情節是,周冉會再次把自己的錢(銀行卡)給林致光。
如果隻是一個常規的戲,周冬雨飾演的周冉應該全程表現出“我要原諒你”的情緒。
但。
她流露出了憤怒的神情,而且是當著騙子的麵流露出這種神情。
這樣會露出破綻嗎?
並不會。
相反,如果心平氣和地給銀行卡,反而會引起林致光這個老騙子的懷疑。
因為林致光知道周冉還恨著他。
這個時候隻有憤怒的神情才能讓林致光誤以為周冉對他愛得要死要活但又束手無策。
這種矛盾感極具欺騙性。
導演後來也說,沒想到周冬雨會這麽演,而且能演得比劇本原來的意思還對。
是的。
周冬雨已經不再是那個看起來永遠像在上學的周冬雨了。
隨著年紀的增長她愈發知道感情不是簡單的黑白二元,也不是是非兩分,而是愛恨交纏,往往連自己也分不清楚。
她身上有更女性的東西。
而更重要的。
同樣是“複仇渣男”,《鸚鵡殺》區別於《消失的她》之類的電影最大的不同,則是減弱了這個過程的“大快人心”,而將其置於“玩火”的危險之中。
為什麽?
因為它選擇的複仇武器,是“感情”。
眾所周知,感情是脆弱的,以至於人們提到這個詞的時候,往往用的是“守護”、“嗬護”這樣的詞,所以女性重感情,這也是她們會成為在兩性關係中受傷一方的原因。
但如果是拿自己的“弱點”來扳回這一局呢?
以卵擊石?
還是絕地反擊?
就像開頭在船上說的那個故事。
她們是在一個沒有光亮的地方走夜路,但偏偏,她們就要在被打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以證明自己,維護著自己即將殘破的信心。
所以。
對於《鸚鵡殺》來說,評判一個演員好與不好的標準不是“颯”與“不颯”。
而是能不能演出這種複雜性。
對於周冬雨來說。
出演這樣一個角色,恐怕比以往的所有“少女形象”都要難得多。
02
影片上映後,遭到了很多網友的質疑:這部電影裏麵角色全員弱智,見到騙子之後報警可以解決的事,卻非要文藝腔地呻吟一個多小時。
但真的是無病呻吟嗎?
換句話說。
如果換做你是受害者,報警真的能平息你心裏的痛嗎?
要知道,受害者們被騙的不僅是錢財。
更是對於感情的信心。
對Sir來說,這才是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因為在這“感情複仇”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手撕渣男”,而是:
感情的流動。
一方麵,周冉在堅定的報複心態中,也會時不時地產生搖擺,另一方麵,林致光也在騙與不騙之間模棱兩可,時不時走向天平的另一端。
這交鋒之中的真真假假與強弱轉向,是電影的一大看點。
拿周冉來說。
她恨林致光嗎?
恨。
但這恨意中,又夾雜著曾經的愛,以及幾分不甘心。
一個例子就是兩人外出買魚的那場戲。
在此之前,周冉看到了被詐騙者的群裏大家的痛訴,於是堅定了複仇的決心,並丟下一句:
隻是坐牢太便宜他們了。
她決定讓林致光再次愛上她。
然後揭穿真相。
讓他肉體(坐牢)和感情(被“愛人”騙)遭受雙重摧毀。
但結果呢?
就像林致光說的,“一個人隻要付出感情就可能被騙”,因為即便當她付出感情騙人的時候,恐怕連自己也無法判斷那份感情到底有幾分是真的幾分是假的。
於是就在買魚那天晚上,林致光最後沒有如約出現,再次消失的時候,周冉第二次感受了被騙的痛苦,傷心欲絕。
僅僅如此嗎?
不。
這場戲之前其實還有一個細節。
當林致光在查看偷渡短信的時候,周冉若有所思地緊盯著他的表情看了好一會兒。
她已經察覺到了異樣。
於是隨後,在林致光問她有沒有什麽新年願望的時候,她說了兩個關鍵詞,“你能幫我實現”、“現在”,為的,就是以感情的“誘惑”改變他原有的計劃,留住他。
所以這次“傷心欲絕”。
你很難分辨是由於“計劃失敗”導致的挫敗感,還是情感付出後,再次打水漂的失望。
抑或,本就是一次假裝。
想到什麽?
沒錯,李安的《色,戒》。
在《色,戒》中,易先生是特務頭子,他信不過任何人。
王佳芝是愛國女青年,要殺的就是這個特務頭子。
但二人還是相愛了,以至於王佳芝看到易先生送的鑽石之後,放棄了刺殺行動,叫易先生“快走”!
這其中的一大看點,就是王佳芝的感情流動。
而《鸚鵡殺》。
光從感情的複雜程度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這也是為什麽結尾火車上15分鍾的戲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原因,因為那一刻,勝負已分,雙方不再有掩飾。
他們第一次。
毫無遮掩地把自己的感情釋放出來。
但你看此時的周冉,從得意、到逃避、到冷靜、到偽裝,到最終忍不住後退:
再次紅了眼眶。
就像作家金宇澄說的,“渣男”這個詞把人性中複雜的一麵遮蔽掉了,活到一定年紀,你會覺得人越來越複雜。
感情的複雜。
並不是簡單的誰是誰非,誰贏誰輸就可以說清的。
03
所以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麽周冬雨飾演的角色越複雜,觀眾對她的評價就越是“撲”?
其實問題並不出在周冬雨身上。
而是我們潛意識中,並沒有追尋複雜的願望。
《鸚鵡殺》當然有它自己的問題。
比如說,它的“巧合”程度超了標。
就拿周冉和林致光的偶遇來說,林致光說自己出生的地方是一個充滿大霧的地方,結果周冉還真去,去了之後林致光好巧不巧也在。
一個城市按理說麵積也不小,但這兩人竟然還能在同一艘船上相遇。這比GPS還準。
這種巧合變得像從結果倒推原因,因為他倆要相遇要複仇,所以怎麽也得編個場景讓他們相遇。
劇作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如人意。
但。
僅僅如此就說它是“殺豬盤”電影,是“洗錢”?
Sir覺得。
對於很多人來說,恐怕連“理解複雜”的興趣都沒有。
舉例來說。
很多人並不理解,為什麽電影叫《鸚鵡殺》,隻是因為影片裏提了那麽一句?
當然沒那麽簡單。
鸚鵡是什麽?是模仿,是學舌,是無限滿足你的需求,是明知道“標準化”流程,卻仍然會讓你欣喜不已。
而這,何嚐不是“殺豬盤”這件事的本質?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
在片中,張宥浩所飾演的許照,在他沒有自己暴露出目的前,你會不會也覺得這就是一個“完美男友”的標準?
他笑起來一臉陽光。
憨憨的,真誠的,靦腆的,哪怕是旁觀的觀眾,也會認為他是愛著周冉的。
甚至於當故事發展至中段。
當我們得知起詐騙的過往時,也會懷疑:他是不是遇到了真愛(周冉)而決定浪子回頭了?
直至。
當他又一次重複了當年的話術時我們才清醒過來:那些憨笑,那些所謂的靦腆與真誠,這太符合現在很多人對“完美男友”的定義了,他所表現出的那些情感,也太迎合當代人對感情的需求了。
這不過是一次對標準愛情的模仿罷了。
但為什麽我們一開始沒有分辨出?
因為在現代社會。
人們往往對情感的需求濃度,大於物質的需求濃度,這導致孤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大症狀,我們拒絕真心,但骨子裏,卻渴望真情,於是,在那些“標準答案”麵前,我們無力抵抗。
“鸚鵡”們看似在學舌。
實際上,是以“標準化愛情”,紮向我們每個人的情感缺口。
但。
這樣被詐騙的遭遇在很多觀眾眼裏是什麽樣的呢?
一個詞:“人傻錢多”。
“這麽好騙,真笨。”
“要是我,我一眼就能看出是殺豬盤。”
真的如此嗎?
其實說到底,是我們不願意費心思去理解那份複雜,而寧願活在簡單的二元化世界裏罷了。
一棒子打倒後,也就意味著“不存在”了。
這也是當下很多電影的遭遇,當我們習慣於那些短視頻化直給的電影,遇到有瑕疵的複雜一些的影片便會用“爛”“撲”“洗錢”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長此以往,我們到哪裏去追尋多樣性的影片呢?
當演員的好壞隻與票房相關。
當電影的好壞隻與話題掛鉤。
迎接我們的,究竟是一個可期盼的未來,還是一個標準化量產的世界呢?
就像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預製菜。
“標準”或許會讓人安心。
但實際上,已經不見了“人”。